讀這部經,可見佛菩薩的真容

0
810

讀這部經,可見佛菩薩的真容

《法華經》是天台宗的宗經。 智者大師主要是親近慧思大師,傳承中觀的修法。 然後帶著中觀的智慧,學習讀誦《妙法蓮華經》。 在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頃刻間與法華會上佛菩薩同坐一處,得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的境界。

(注:陳天嘉元年(560)庚辰,二十三歲,智者大師冒險赴陳、齊邊境的光州大蘇山師事慧思大師。思公見而歎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經十四日艱苦精進,誦《法華經》至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寂然大悟,“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出定後,求師印證,思公更為開演大法。 復經四夜精進,“功逾百年,聞一知十”。 思公歎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後人因之讚為“靈山親承,大蘇妙悟”。

從此,大師居大蘇山七年。 )

經本身是超越時空的。 《法華經》第一卷,佛陀入無量義處定,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弟子們都隨著佛光見種種的時代,見諸佛菩薩。 這說明佛陀入定後遍照的智慧,作為弟子在佛陀的攝受下,也能夠感受到,甚至可以看到、聽聞到。 所以在場的諸位佛子們都嘆未曾有。

智者大師就是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現前的得到加持。 經典開頭諸位佛子們所看到的,身心世界所感受到的,智者大師在一千多年之後也同樣感受到了。

佛經是超時空的,是圓滿於一切時處的。 讀經的時候我們就是通過經典這個導線跟佛相通。 《法華經》本身就像超導體一樣,是圓頓之教。 如果善根足夠深厚,我們也可以在兩千九百多年後,就像在靈山會上,在佛陀座下一樣,感受到法華的境界。

當我們捧起佛經如對聖賢的時候,表面看是你捧著經,實際上是諸佛攝受著我們。 沒有諸佛的大願我們根本捧不到這本經啊!

經者,徑也;經者,貫攝;經者,如湧泉。 下攝眾生,能夠對著我們眾生的機,上能通達諸佛的圓妙的心。 所以這本經就像佛陀接引我們的手,也像我們這一個孤獨的生命在時空中流浪時,伸過來的一個空中的加油站。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大徹大悟,開大智慧,天台宗裡說“大開圓解”。 所以他師父為他印證,“非汝莫證,非我莫知。”實際上這裡面也是讚嘆,沒有像你這樣大根器的行者,是不能夠證得法華的微妙境界的;但是你證得這麼高的境界,除了我,也沒有人可以給你證明。

佛教為什麼講傳承? 師父如果能證得這樣的境界,那弟子在他座下也很容易獲得這樣的成績。 這個很奇怪,低級的東西需要口講嘴說,高級的不需要,它是通過心與心的感應。

我跟師父這麼多年,實際上很少問師父什麼,師父也很少主動跟我說什麼。 但是我很用心。 師父在我很用心,師父圓寂十六年了,我還是很用心。

慧思大師以中觀的證悟,對於《法華經》他的身心世界有那個感受,所以當他座下的智者大師也有相同感受的時候,他油然就會有這樣的一個表達——“非汝莫證,非吾莫知”,這實際上就是師徒心心相印,佛的智慧燈燈相傳。

慧思大師是在慧文大師座下修行開悟,得到印證的。 當他帶智者大師的時候,智者大師也智慧花開。 所以這是一種對法的自信,也是代表一種收穫的喜悅。

就像農民到秋天收穫,那種穩操勝券的喜悅。 他知道我經過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呵護,秋天必然就會收穫。 雖然是情理之中的,自己付出了辛勤汗水,但當收穫的那一刻,還是難掩心中豐收的喜悅。

同時他也跟智者大師印證,以後你可以講經說法了,沒有人能夠超過你了。 能證得“靈山未散”,能跟諸佛同一個心意,那你解釋佛的經典必然是準確無誤的。

所以天台宗就是這樣一個傳承,不開圓解是沒有資格講經的。

——三參法師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