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不遠,彼岸非遙

0
662

靈山不遠,彼岸非遙

淨慧老和尚

我們天天在這裡經行、打坐、止語,種種活動,總括起來就叫修行、修道。修行者,修正言行;修道者,就是修治、修理、修整、修通人生道路。我們每個人的道路本來應該是一直通向佛國淨土,通向究竟涅盤,通向菩提彼岸的,但是這條路上布滿了陷阱、長滿了荊棘,我們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掉入陷阱,或者被荊棘攔住去路。所以我們要修,剪除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荊棘,繞開人生道路上的種種陷阱,才能順利到達菩提彼岸。所謂修道,從方法上來講就是這個意義;從目標上來講,就是通過這條道路到達彼岸,彼岸就是道。

古人講「道在尋常」。道在什麼地方?彼岸非遙,靈山不遠。不需要動半步,不需要花半分錢的車費,就是彼岸。這個道理聽起來玄妙得不得了,但是我們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道與非道在同一個地方。我們回想一下十年前的四祖寺和今天的四祖寺,十年前的四祖寺是滿目瘡痍、蔓草荒煙、斷垣殘壁、一片荒涼;十年後的四祖寺亭台樓閣、道場莊嚴、海眾和合。這中間有沒有距離?一點距離也沒有。就是在原來的地方,經過努力就能把它改變。人生的道路何嘗不是如此呢?解脫的道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歷代高僧大德、十方諸佛菩薩,都是從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開始修行,為什麼他們就能到達人生的光輝頂點呢?他們得到了法,有了道,認真努力,克服困難,所以能夠圓滿地解除一切痛苦,達到清涼自在。還是那個人,還是那個生命,還是那個心性,不過是來了一個徹底的轉變。所謂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盤,轉識成智,根本來說,就是轉迷成悟。迷與悟、凡與聖、佛與眾生,反掌覆掌之間。禪宗提倡頓教法門,一念回光,即同本得,一念之間就能夠轉變,這就是無上的頓教。只要敢於承擔,這絕對不是空話,不是幻想。

六祖大師現身說法,做出了千古榜樣。他從一個賣柴的青年人,一念頓悟,就傳佛心印,成為第六代祖師。他的法語,被人記錄下來成為《壇經》,千古以來,在藏經裡邊,在中華文化裡邊,在人類文明史上,閃閃發光,長久地指導著人們的修行,指導著人們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魔軍,成為成佛作祖的精神動力。

所以,只要敢於直下承當,修道是極容易的事情。道就在當下,就在尋常日用中。揚眉瞬目、舉足動步、開言吐語,都沒有離開道,都有悟道的機會,都有了道的可能,只是我們當面錯過。就等於世間的事情一樣,我們要成功,要發財,要成為一個偉人,從哪裡做起呢?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在找機會、等機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覺得要成就一番事業,一定是另有途徑,另有訣竅,其實不然。

唯一的訣竅,就是曉得抓機會,不是等機會。唯一的訣竅就是要勤奮,不能懶惰。一切的成就,都是在懶惰中當面錯過,一切的成就也是在勤奮努力中不斷得到落實兌現。我們都可能聽說過社會上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發跡很平凡。他們做的事,都是些人們看不起眼的事情。可是人家就是在不起眼的工作當中成就了,發家致富了,成為偉人了。世間的事如此,出世間的事更是如此。我們打開佛經一看,打開祖師語錄一看,哪一位菩薩在因地中修行不是從最平凡的事做起?哪一位祖師不是從最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開始自己的勤苦修行?

今年我到浙江溫嶺去一趟,遇見一個瘌痢頭的殘疾人。這個人頭上沒有頭髮,一年四季戴著帽子;他又是個駝子,又是個跛子,走路不方便。他家裡的人包括父母在內,都不喜歡他,不讓他在家裡住。他覺得一個人總得要生存,瘌痢頭也要生存,駝子也要生存,跛子也是一條命,他要生存。他就從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開始。別的做不了,燒開水賣總做得了。慢慢地他有了一點錢,就學修自行車,搞了幾年,生活不斷改善,白米飯有的吃,每餐還有四菜一湯,大家都對他另眼看待。

那樣一個人,講老實話,就算是立了業,要成家還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太不像人樣子了。但是在他26歲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居然有一位老人家覺得這個年輕人不錯,覺得他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改變了人生,一定是個有出息的人,要把女兒嫁給他。這個時候,這位林先生26歲,他的太太也姓林,才20歲。正在要成親之時,他的母親知道了,他的姐姐知道了,就說:「你們千萬不要把女兒嫁給他,他將來是沒有出息的。」還說他:「你要結了婚,成了器,石頭會從水里浮起來。」把事情說絕了。但是這個老人家還是不動搖,還是要把女兒嫁給他。這個時候,這位林先生說:「啊,還有這樣的事?你要把女兒嫁給我,我倒想去看看你的女兒,究竟是不是有病的人。如果討的是一個有病的太太,我將來又怎麼過日子呢?」他就把頭上的帽子脫掉,讓人看清自己是個瘌痢頭,你要還是不要?瘌痢頭人家也認了。到醫院裡去檢查女方沒有病,這樣就結了婚。

兩人結婚後,繼續努力工作,到現在他已經60歲了,萬貫家財,是溫嶺十大富人之一,一二百萬一輛的小轎車他家裡有六輛。我這次去的時候,他跟溫嶺的一位大和尚要求說:「我一定要見見這個大法師,幫你寺院的接待工作出一點力。」那個大和尚就跟他講:「哎呀,非常好啊,林老闆,你就把你那六輛車借給我用用,我做法會正好沒有車。」他說:「那太好了,太容易了。」不但轎車,連司機一起幫他工作,幾時要車幾時來。

詳細過程我們不必講,只說他為什麼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在於他有一股毅力,不被眼前的現實困難所壓倒,所以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腰纏萬貫。成了富人以後,他不是只想自己要過好日子。你現在看他的樣子,還和修自行車的人一個樣,戴個破帽子,穿著破衣服,但他坐的可是一二百萬一輛的小轎車。他現在不僅在溫嶺有工廠,在上海、在廣州也有工廠。他要到哪裡去,還是穿破衣服,把錢放進破麻袋背著,上了火車以後,往犄角一放,然後躺在麻袋上睡覺,人家還以為是要飯的呢。他那樣非常安全、非常自在。然而只要哪裡有困難,哪個人需要幫助,他都積極去支援。哪裡有自然災害,他積極捐錢;哪個學生讀書沒有錢,他積極扶貧;有病住不起醫院的,他慷慨解囊。「林善人」的名字就這樣在當地叫響了。他發了財,沒有忘記社會對他的支持,沒有忘記政府對他的成就,沒有忘記大眾給他的恩德。

他抱著感恩的心,一方面努力做事業,一方面真誠地感恩社會、感恩大眾,幫助所有有困難的人。我覺得這位林先生非常了不起,我聽了他那些事跡非常受感動。我到溫嶺去,政府出面請吃飯,他也坐在那一桌。我們同去的人說:「哎,怎麼這一桌還坐著這樣一個人?」以為他是混進來的,不知道他是上賓之一。因為他穿得邋里邋遢的,人也不像樣子,以為他是混進去蹭飯的,結果一瞭解說是林老闆。這點很是與眾不同。

他為什麼能得到這樣一個結果呢?我們就從他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來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成就、想發財、想做一番事業,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得起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呢?但成就事業,就從賣一分錢一杯的開水開始。修行也是如此。修行從哪裡開始,成佛從哪裡開始?掃廁所、掃地、掃佛殿、照顧病人、撿地上的煙頭、擦乾淨香爐、幫助有困難的人……就從這些地方開始。

很多人本來會有很多的機遇,能夠在學問上成就,在道業上成就,在事業上成就,為什麼沒有成就呢?他不會抓機遇,他總是在等待。修行要等好機會,要有個什麼道場,要有個什麼法師,要在什麼時候,要在什麼環境之下……就這樣錯過了機會。學習更是如此,平常總覺得眼下不是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可以學習。那就像一首打油詩說的,一年四季都不能讀書。為什麼呢?「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拾書包過殘年。」一年四季都不是學習的時間,最後落得一場空。古人說:「留心處處皆學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要學習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見縫插針做起,從老老實實抓住一本書開始。做學問如此,修道也是這樣。修道就是不要錯過一切的機會,時時刻刻克服弱點,消除煩惱,增長智慧。「道在尋常日用中」,處處可以修,時時可以修,道就在當下。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