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出家師父的法名為何要尊稱上下

出家師父的法名為何要尊稱上下 僧人自稱法號有:釋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門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師、某某禪師、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長老、上某下某這些稱呼,則是他人對僧人的尊稱。 法「上下」出自《沙彌律儀》。明代蓮池大師著《沙彌律儀要略》下篇感儀門、事師第二云:「凡人問師諱,當雲上某下某」。 實則「上下」出自《沙彌律儀》。明代蓮池大師著《沙彌律儀要略》下篇感儀門、事師第二云:「凡人問師諱,當雲上某下某」。此據雲棲法匯原本。 而弘讚大師《沙彌律儀增注》則云:「凡人問師諱,當雲上某字下某字。」註:「諱」即二字法名也。若問字號,當直云:某甲和尚,或云:某本師。若問阿闍黎字號,應雲某甲軌範師。 清初書玉大師著《沙彌律儀要略述義》釋曰:「因弟子不得直呼師名,故加上下二字。若問師號,當答某甲和尚,不須上下二字。」 總之:法名有上下,但不必尊稱,若云:「上某下某法師」,則成戴兩頂帽——上下其一,法師其二。若加尊稱,則不必上下。所以善因法師著《學佛行儀》云:「不得單稱名字,當稱某某長老、某老和尚、某老法師、某某大師。若面晤時,更不得提出名字,但可單稱長老二字,或法師,或和尚」。書信必定有尊稱,無須加上下。 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是名沙門。出家人為了自度,必須上乞如來正法,以滋潤法身慧命,故法名加個「上」字;自度亦不夠,看眾生沉淪苦海,六道往返不休,受盡無量逼迫,對下發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大地一切眾生遠離苦海,度脫三界,故法名加個「下」字。 簡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出家修行者稟懷如是宗旨而行道,方不負三寶之恩德。 實則,尊稱上下不是佛教專有的,是中國過去的習俗,這在《禮記》裡面講得很清楚。不同於現在,過去是非常重視名分的。晚輩決對不能稱長輩的名,那是大不敬。一個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字就是別號。 古時,男子滿二十歲成年,成年時的禮節行冠禮,戴帽子。一戴帽子就是成年人,這時就不能直呼其名了,應該要稱他的別號。成年之後,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只有父母、老師一生都是叫他的名。 若在朝廷做官,皇帝也得稱官員們的字,如果皇帝稱誰的名,那麼這個人就要被判罪了。所以,在從前對一個人非常尊敬,就要稱字。古禮中,晚輩對長輩稱字都要稱上下,或者稱一個字,稱某公、某老。如今這些禮儀幾乎都被廢除了,只有佛門裡還沿用這個習俗。 轉載貼文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凈界法師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凈界法師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我們無始劫來這個妄想,不管對今生的愛取,還是對來生的愛取,我們透過無常觀、苦諦觀以後,對這種輪迴的、快樂的、榮耀的各種各樣的感受,這種影像,我們能夠不生剎那的希望,那麼這樣子我們一心一意地追求出離三界的這種心情,這個時候你的出離心就生起了。 諸位!我們對出離心有一個概念,出離心不是要你去改變環境,說:「欸,我修出離心,我從今以後啥事也不幹了。」不是這個意思,出離心是要你出離你心中的妄想。我講實在話,外面的世界不會干擾你的,而且你也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其實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影像。你臨終的時候誤導你的,不是外在的人事,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要從你的影像裡面出離。 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凈土宗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提起佛號,不管這個佛號是你自己念的,還是這個佛號是別人幫你助念,把你帶動起來,總而言之,你的佛號會現前。那麼一個正常人他沒有經過修出離心的人,他創造一個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是兩種力量:一種是往上的願力,他願生西方凈土中,他在佛堂做功課,所栽培的願力不可思議。但是你別忘了,當你離開佛堂的時候,你做些什麼事情,欸,你打了很多的妄想,這妄想就是一種業力,你這個佛號也有一種向下拉扯的業力。 好啦,每一個人的一句佛號現前的時候,兩種力量同時現起,一個願力,一個業力。你最好是能夠讓你的願力強過業力,你才有辦法往生。最基本的要求帶業往生,你不能帶太粗重的業。如果你這個向下拉扯的業力太強了,已經強過你的願力了,那對不起,你上不去了!你這個所有念佛的功德是跑到娑婆世界得果報了,因為你的緣起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出離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你的佛號往下墜的業力的勢力降低一點。 諸位!我們要知道,思想改變是最關鍵!因為一個人思想是很難改變的。他建立一個思考模式很難改變,你只有用道理跟你自己溝通。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你的心中有兩種思想:一個是過去的你,一個是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就是你沒有學佛,你無量劫來在娑婆世界打滾,你跟著感覺走啊,你已經形成一套思考模式了,你已經有思考模式。我們不是一張白紙才來學佛,而是你流轉很久以後,你已經形成一個思考模式了。所以這個過去的你,你自己會貪求你心中的影像,快樂的影像。 那麼現在的你接觸佛法以後,你有理智的一種智慧在裡面。這個時候,學佛人往往是真妄交攻的。這個時候你必須做一件事情:好好地靜下來,用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溝通。兩個坐下來泡一杯咖啡,好好跟你自己溝通,因為你要改變你的思想,不能勉強的。你貪戀娑婆世界,你說你不貪戀,關鍵不是說你叫它不貪戀它就不貪戀,你要把道理跟他講清楚。你要告訴你自己,你貪戀娑婆世界你付出的代價有多麼的慘痛,今生是無常敗壞,來生,你來生快樂,第三生是要墮落到地獄去的。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說,你必須透過道理跟自己溝通,讓你自己的心慢慢慢慢把這個心中的影像鬆開來,就是你不要抓它,讓它自己沉澱下來。其實你心中根本不需要這些影像的,你臨終比較好走。 諸位!你心中抓的影像越多,你臨終越難離開,你根本走不出去。不是阿彌陀佛不救拔你,是你自己根本踏不出這一塊。你這個佛號,生死業力太重,你不是帶業往生,你是被業帶走。所以,這個出離心就是說,你必須要把你心中對娑婆世界的很多很多的期待,不管你對今生的期待,還是對來生的期待,你想辦法要把這個帶有期待的影像,把它慢慢地沉澱下來,不要構成往生的障礙,叫臨終的正念,這是你平常就必須要跟自己溝通好。這個叫做出離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念佛法門的四個優點

念佛法門的四個優點 黃念祖居士: (來源:明倫月刊, 智 展) 淨土念佛法門既然符合圓中理,那它和別宗相較,究竟有何優點呢? 黃老云: 「第一是『穩』。它不像禪宗和密宗,密宗師父很重要,禪宗同樣要選擇師父,相信師父,靠師父。若你遇見一位無面目的長老,被他拿一個冬瓜印子,給你一印。也就是說,你本來沒有開悟,偏偏又遇見一個不長眼睛的長老,拿一個用冬瓜刻成的印,給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這是譬喻)。這位長老有名無實,你自己並沒有開悟,偏要強作會家,給你一個糊裡糊塗的證明,印證說你開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沒有出頭之日了。但是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無量經論都在給我們作證,只要能信這個法門,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沒有任何危險。只要老實念佛,不須東參西訪,自然遠離惡師惡友,不易上當。 第二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彌陀佛,一教就會。很多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就念阿彌陀佛,得到很好的結果。人人都會,可見容易。 第三是『普』。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下到五逆十惡,地獄現前,念佛十聲,也都往生。這種根器它都可以普被呀! 第四是『妙』。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很誠懇,很清淨,自然就離開了妄想,從有念(持名念佛)達到無念(實相念佛),不知不覺合了道妙。往生見佛聞法而證無生法忍,正是『巧入無生』,所以它極妙。」 最殊勝的法門 黃老云:「有人喜歡以上根自居,認為念佛是愚夫愚婦、齋公齋婆都能用的法,他就有點不甘心。我就舉一個比方,這個傻子照相機(傻瓜相機),傻子都會用,那麼這個傻子照相機傻不傻呀?傻子都會用,正證明這個照相機十分高級,所以才這樣簡便,只要按一下就成功嘛!不能因為傻子也會用,就說設計製造這個機器的,都是傻瓜呀!正因為傻子也會用,說明設計製造的人十分聰明。下根、五逆十惡、動物、地獄中的眾生都可以得度,正證明這個法門十分殊勝。」 黃老終身都以弘揚淨土法門為職志,往生前兩年,即使病痛纏身,依舊兢兢業業地著手撰寫無量壽經白話解,可說為了弘法大事,完全將個人死生置之度外。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黃老在念佛中安然往生;荼毘之後,留下了百餘顆的五色舍利,海內外的佛弟子紛紛前來瞻仰,並爭先引請供奉。黃老的往生,在當時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許多在家居士都因此覺察到了修行的迫切性。 吾人今日有幸得聞殊勝妙法,身體又無疾病交煎,實應把握光陰,儲備往生資糧,切莫在塵世俗務中瞎攪和後,才驚覺大好的用功時刻已翩然消逝。 念佛即天臺圓中觀 彌陀經云,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既曰「難信」,眾生該如何生起堅固的信心呢?黃老說:「為了能信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就須發起無上之心,參究淨宗的理體。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兩句最重要的話。『是心是佛』,本心是佛,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你雖然本來是佛,但現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這個心在念佛,這是修德。我們就是從我們本來是佛的這個心,生起了念佛。這個本來是佛的心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現在在念佛,不是從性德產生出修德來了嗎?這個在佛教的語言,叫『從性起修』。你起心念佛,佛是什麼呢?佛就是你的本心。所以從性產生了修,修的還是性。 我們也可以說,念佛就是以心念心。因為我們念的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能念是心,所念的還是心,這樣,能念跟所念就是一回事了。念佛時,能念所念是一個,本來沒有分別,就是從容中道(色空不二),這是佛法圓教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這麼念的話,自然而然合乎這個道理。」

佛法義理雖深妙 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佛法義理雖深妙 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作者:太虛大師 佛法的精義甚深難知,不是言語可以說出來的。但他的義理雖然深妙,卻又在吾人日用尋常之中,並非離掉吾人日用尋常另外有所謂佛理佛法。只因吾人迷逐幻影不自覺知,將自己本來現成的佛理拋在九霄雲外,好像佛是佛人是人,斬然截成兩橛,似乎佛法與吾人沒甚關涉,一講到學佛便好像是一件希奇古怪不合人情的事,這就錯了!現在分四層來講: 一 何謂佛教 佛者、梵語佛陀,漢譯為覺者。故佛之一字,即指一對於宇宙及人生之迷夢,乃至一切世出世間萬法之迷夢,能夠澈底打破而得大覺大悟之人。由此大覺悟人說明宇宙萬法之真理,並說明此真理人人皆可悟到,又為之創設種種能夠悟證真理之方法;由此種種方法是佛所施設之教法,故合稱為佛教。吾人若能確信其教法,依教奉行,必有解悟真理實證真理之一日也。 二 佛教之內容 佛是覺悟者之義,其所覺是宇宙萬法之真理,而此真理及萬法乃人人心中所同具;祗以一向迷卻本來,不能調和聚集令其顯現了達,故流轉生死繫於業苦莫能自拔!佛教、即為此一大事而立教者也。其內容,以佛、法、僧三項為主。法者、軌持之義,謂能軌範任持一切事物故。僧者、清淨和合眾之義,一心照了一切法,一切法集顯於一心,相融攝無礙故。又佛者說法化導於僧者也,法者由佛施設於僧者也,僧者依法修行於佛者也。非佛無以有佛教,非法無以成佛教,非僧無以持佛教,故佛教之內容必具佛、法、僧三者。 三 佛教與吾人有何關係 吾人心之自性是靈覺的,若非究竟正覺之佛,無以悟吾人心覺之自性,未免恆為迷失本性之人。又吾人覺性是徧照法界萬法的,若非佛法遍明法界一切法,則無以顯吾人性覺之相。又覺含法界,萬法唯心故。吾人的體用性相,是法界萬有調和一如的,若非佛法之僧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則無以全吾人性覺之用。故若非佛教,則吾人便失其為人之真價值,而吾人之體相用一切皆失。以此、可知佛教與吾人關係之深切矣。 四 吾人因何要研究及修持佛教 吾人向來因迷亡其真價值,致體相用一切隱沒,不能現前施行自在,而從此迷惑造妄動之業,感牽縛之苦!故吾人欲脫苦須淨業,欲淨業須破惑,欲破惑須悟得其真價值;明體達相以全其用,此則除佛法莫能為功也。故吾人當研究佛所說之教法而了解其理,由了解其理更進之以修習行持,乃能實現吾人之真價值也。 依此四端,可知學佛為吾人極平常極必要之事。而決非不近人情者也。 轉載貼文

長壽的十種原因

長壽的十種原因 出生高尚的十種原因: 1、恭敬父親。 2、恭敬母親。 3、恭敬出家學佛的人。 4、恭敬修行清淨的人。 5、恭敬愛護長輩。 6、侍奉迎請師長。 7、見到尊長來,起立恭迎,請他坐上座。 8、恭敬地接受父母的教誨。 9、尊敬聖賢,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10、不輕視或嘲笑出生卑賤的人。 人緣好的十種原因: 1、不嫉妒別人。 2、看見別人得到好處,心生歡喜。 3、看見別人失去利益,起憐憫心。 4、看見別人有好的名譽,心裡高興。 5、看見別人名譽減損,心里難過,並且想幫助他。 6、發大道心,造佛形像,奉施寶蓋。 7、盡心恭敬奉侍父母和聖賢。 8、勸別人做廣得善緣的事情。 9、勸別人修行廣得善緣的事情。 10、看見人緣差的,不加以輕視或譏笑。 長壽的十種原因: 1、自己不殺害任何動物。 2、勸導別人不要殺害動物。 3、看見不殺害動物的人,加以稱讚。(讚揚不殺生的好處) 4、看見別人不殺害動物,心生歡喜。 5、看見被人殺害的動物,設法加以救濟或赦免。 6、看見他人害怕死亡,加以安慰,使他身心平安。 7、看見別人心里有恐懼,設法使他不再恐懼。 8、看見別人或動物有病痛,產生同情心。 9、看見別人遇到急難,就想加以幫忙。 10、施捨食物給其他眾生。 轉載貼文

末法時代的法寶——《藥師經》

末法時代的法寶——《藥師經》 如果說《地藏本願經》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惡道之苦、激發人們升起出離心,《阿彌陀經》是指點人們出離娑婆世界之後的歸宿――往生極樂世界,《藥師本願經》則是指導人們如何從娑婆世界過渡到極樂世界的一部具有實際操作方法的經典。 末法時代的法寶《藥師經》 殊勝地位 在眾生業障沈重、疫病增多、病痛不堪的今天,《藥師經》不啻為最能對應當下機緣的方便法門。或者說,這是消業祛病的養生治病法門,次第修行的築基前行法門,亦重當生現實利益積累資糧的福慧雙修法門。流行佛教界的「藥師禪」和「藥師懺」,即源於此經。 說法緣起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