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 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卽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速度(慢)(快) 音調(低)(高) 心經解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在進行深度菩薩智慧之解說時,清楚地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心態不被自己的主觀意念所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幫眾生解救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舍利子,(色性是空、空性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不管有無形體的各界,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由如來藏之本性才能看到眾生的真實樣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而要拯救各界眾生,從菩薩來看,表面的「色相」是不存在的。而從「色相」身上所衍生的感受、想法、行為、意念對菩薩來說,都一樣是以如來藏的處境為考量,依據正道標準進行度化,如此才能看到真實的樣貌作為判斷進行拯救、度化。(例如:遭受劫難時,不是以當時處境施行拯救,若是因果報應或是以磨難來鍛鍊修行,菩薩就不會伸手救援。)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子,是所有的正法、法則雖不具有形體樣貌、卻真實存在著。菩薩以正法(如八正道、十善業標準)施行度化。沒有貪嗔痴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痴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以身為菩薩以「正法」施行救助宇宙眾生、懲奸除惡,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形體、物質、環境因素的干擾,也不會有外在因素引發的感受、想法、行為、自我意識等五蘊的困擾而失去準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干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沒有六根的誤導,自然從眼界一直到意識界產生的六根、六塵及延伸的六識,合計十八界的干擾就不會存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身為菩薩行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就不用為了消滅(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如果自己先有當菩薩的心態以此去修行六度波羅蜜求得到彼岸的智慧,心中就不會有任何自我的牽掛跟障礙,沒有了任何的牽掛及障礙,做事就不會怕東怕西想一堆來阻撓自己修行,才能真正遠離只想到自己怕輪迴之苦求解脫卻不真心關懷眾生他人死活,說一套做一套的不實際夢想,而達到真正脫離輪迴之苦、讓自己如來藏處於安樂、圓滿、寂靜不再輪迴的環境(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所以現在來告訴你修行菩薩道的心法口訣,這個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快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快看透拋棄四聖諦帶來的困擾。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大悲咒是通天徹地的】

【大悲咒是通天徹地的】 宣化上人: 〈大悲咒〉是通天徹地的,你一念,一切鬼神也都要合起掌來,跪那兒靜聽你誦…   〈大悲咒〉根本就沒有法子講的,因為它是密語。所以我把〈大悲咒〉總起來,用四句偈說一說它的意思:   大悲大咒通地天一百一千十王歡   大悲大慈能祛病孽鏡一照匾高懸

我們最壞的毛病,就是愛說別人的壞事情

我們最壞的毛病,就是愛說別人的壞事情夢參老和尚 我們最壞的毛病,就是愛說別人的壞事情,看別人有一點錯誤就把它發揚光大;看別人有一點好事情很怕別人宣揚出去,隱瞞不傳。這是每個人的通病。我們出家人也不例外。和尚跟和尚遇到、和尚跟比丘尼遇到了,說哪個廟不好,就是他的廟好。其實他也不住,到處跑。,這是社會最不好的現象。國跟國如是,人跟人如是。標個好名譽,這叫競爭。人跟人競爭,商業跟商業競爭,明的說競爭,實際上就是把人家踩在底下,自己發財——這樣世界怎麼能好呢?見別人善事,他內心不生起慚愧,隱瞞別人的善事,破壞別人的善事。對治惡人,現在的世界以懲罰為主,看見這些惡人都把他們槍斃了,不是希望惡人能回頭、能改過。我這回在台北監獄跟台中監獄開示的時候,他們已經犯了罪。有的判了死刑,死刑犯跟死刑犯住在一起還互相攻擊——那沒有必要吧。活不到幾天了,還不改過遷善嗎?願人人做好人,這才是菩薩心。並不是看見那些壞人就不救度他,地獄沒有好人。地獄還有好人嗎?十八層地獄底下阿鼻地獄、無間地獄能有好人?——還是有好人。他不是一點善業都沒有,這個世界上再惡的惡人,他還能夠生存。一定有他生存的條件,不然他活不下去。我們四眾弟子,願一切眾生都能改過向善,希望人人都能回頭、都能做好人,再別做惡人,這樣才是菩提心。不是聽見哪個道友或者看見哪個寺廟、哪個人,聽人有壞事到處給人傳,使他到別的寺廟也住不下去、不能留他單。那個心很壞啦,這能是出家人做的嗎?現在出家人就有,看著寺廟比他的寺廟好,想盡方法破壞這個寺廟。我說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每個道友都有小廟,你用眼睛看,用你耳朵聽,口不要說,看完了、聽到了你改正,你發願糾正。喔,怪不得說是末法,什麼叫末法?這就是末法。三寶弟子都這樣子,何況在家社會呢? 轉載

心經講甚麼 | 性仁法師開示

心經講甚麼 | 性仁法師開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全部經文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已經成為我們大家早晚必誦的一部經典。我們同修每天念,大家都念得滾瓜爛熟。我們在座的佛弟子,沒有一個不會背誦的。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麼一部經。在佛教大乘所有的經典當中,《心經》雖然文字最少,但它所蘊含的道理,是最深奧的,也是最為微妙的這麼一部經典。我跟諸位同修講,我們不一定理解和領悟當中的真實義。我這麼說,可能有些同修不愛聽。但這個是事實。因為這是一部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這是一部攝盡了世尊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也是我們本師一生講經的核心和重點所在。是般若的核心,是佛法的心要。有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意。所以稱為《心經》。在我們佛教教內,本經被尊為: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我們出家法師,我們想要成佛作祖,想要弘法利生。只要能夠真正體會吃透這兩百六十個字,到哪裡都可以行得通。走遍天下都不怕。弘法利生足矣。既然這一部經如此重要,那麼《心經》到底在講甚麼呢?這兩百六十個字,可以說是將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完整地呈現出來。裡面講到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因緣、四諦六度,到最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都是佛教當中最為基本的概念。本經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著『智慧第一』之稱的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在這個問答當中,既闡明了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道理,同時也顯示了般若真空的妙用和功能。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我們在座的同修,我們如果明白心經,我們如能透徹空性,進而以其智慧,覺悟諸法實相,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就能夠斷除煩惱,達到度一切苦厄的這麼一個目的。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它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它教導我們怎麼樣去觀照。去如理觀照當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去如理觀照我們當下的物質生活世界。在《心經》當中,它突出地講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我們凡夫眾生錯誤的見解。《心經》當中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出佛法的不二法門。『無所得』,是心經的宗趣。這部《心經》,它有甚麼宗旨呢?就是要破除你的執著。令你沒有執著,這麼一個有所得的心。沒有執著證果的心。要達到證而無證,無證而證的這麼一種境界。這個就是《心經》所強調修行的這麼一個觀照。但是諸位同修,你如果理解《心經》是偏『空』的,或者是理解《心經》是偏『無』的。那我跟你說,那你就大錯特錯。你沒有完全理解《心經》,你沒有完全明白《心經》的真實義。《心經》裡面還有兩句話。一句是【真實不虛】,另外一句是【究竟涅槃】。這八個字,是破邪顯正來的。建立我們人生的終極理想和奮鬥的目標。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心經》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諸位同修:【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同修修行,想要得大智慧,要怎麼樣去修?只有時時以這種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才能夠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的這麼一個道理。當我們見到了這個真空的妙理之後,那我們的智慧就開啟了。有了智慧,那我們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我們每一位學佛者,我們如果時時刻刻都能夠行深般若波羅蜜,都能夠觀照五蘊皆空,都能夠度一切苦厄,那我們人人都可以得大自在,那我們人人都是觀自在,人人都是觀世音。我們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這麼一個大菩薩。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運用《心經》的道理,然後善用其心,用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那我們的人生,何愁不自在?我們就可以達到隨緣自在的這麼一個目的。所以這一部經,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了。雖然這一部經文字很少,但是內容非常地深邃,道理非常地透徹。經言:【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想要度一切苦厄,我們想要出三界了生死,固然我們要受持讀誦此經。我們想要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想要證得究竟涅槃,那我們更要受持此經。所以我跟諸位同修講,這一部經,如果大家學好了,大家研究透徹了,一通一切通。遠離顛倒夢想不是問題,體證諸法實相也可以手到擒來。所以希望我們大家好好受持讀誦這一部經。在讀誦受持的過程當中,依文起觀,好好觀照,照見五蘊皆空。把我們的智慧給觀照出來,把我們的清淨如來藏給顯發出來。那這樣,我們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轉載

呂洞賓的故事(二)

呂洞賓的故事(二)鍾離權走後,呂洞賓自覺不宜久留終南山,便遵照老師指點到華山修煉。 呂洞賓在華山蓮花峰下的羽谷,選擇了九巖洞住下來,潛心修煉鍾離權授的《長生真訣》。他有時登山臨水,嘯傲煙霞;有時飲酒賦詩,彈琴舞劍。他結交山中的農夫、樵子、僧人、道士、隱士、劍客,更有異常之人。他在山中不感寂寞,反覺得日月如轉輪,過得飛快。 呂洞賓有時還會下山遨遊於東西兩京。為度有緣白牡丹,他混跡於妓館,在煙花場中節制自己的情感和色慾,達到坐懷不亂的修行境界。 有一次呂洞賓到了東都洛陽,在一家妓院住下。他看到了妓館的狎客揮金如土,醉生夢死;流落風塵的妓女吹笙伴唱,強露歡顏;妓館燈紅酒綠,通霄達旦。於是提筆在妓館的影壁上寫下了一首《題東都妓館壁》的詩:「一吸鸞笙裂太清,綠衣童子步虛聲。玉樓喚醒千年夢,碧桃枝上金雞鳴。」 座落在邙山腳下的洛陽城裡居住著芸芸眾生,來來往往,形形色色。但是他們猶如走肉行屍,苦骨列列,依然不覺不悟,掙扎於無窮無盡之苦中。呂洞賓無比感慨。

學佛人要有一顆佛菩薩的慈悲心

學佛人要有一顆佛菩薩的慈悲心 洛桑陀美仁波切   學佛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六道中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就是眼前的一個小蟲子,也曾無數次的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常常憶念眾生對我們的恩德,就可以培養慈悲心,減少嗔恨心。   學佛人要有一顆佛菩薩的慈悲心,時時散播喜悅,給他人歡喜,給他人鼓勵,給他人希望。因為讓眾生歡喜,佛菩薩就歡喜,這樣,自己才會幸福快樂。   慈悲乃萬善之根本,眾德之伏藏,修行人要修有仁慈的境界,對罪惡之人慎發脾氣,不嗔不怒,生憐憫其愚痴之心,保持心恆常慈和,這樣才會很快成熟自己的善果。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