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佛法義理雖深妙 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佛法義理雖深妙 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作者:太虛大師 佛法的精義甚深難知,不是言語可以說出來的。但他的義理雖然深妙,卻又在吾人日用尋常之中,並非離掉吾人日用尋常另外有所謂佛理佛法。只因吾人迷逐幻影不自覺知,將自己本來現成的佛理拋在九霄雲外,好像佛是佛人是人,斬然截成兩橛,似乎佛法與吾人沒甚關涉,一講到學佛便好像是一件希奇古怪不合人情的事,這就錯了!現在分四層來講: 一 何謂佛教 佛者、梵語佛陀,漢譯為覺者。故佛之一字,即指一對於宇宙及人生之迷夢,乃至一切世出世間萬法之迷夢,能夠澈底打破而得大覺大悟之人。由此大覺悟人說明宇宙萬法之真理,並說明此真理人人皆可悟到,又為之創設種種能夠悟證真理之方法;由此種種方法是佛所施設之教法,故合稱為佛教。吾人若能確信其教法,依教奉行,必有解悟真理實證真理之一日也。 二 佛教之內容 佛是覺悟者之義,其所覺是宇宙萬法之真理,而此真理及萬法乃人人心中所同具;祗以一向迷卻本來,不能調和聚集令其顯現了達,故流轉生死繫於業苦莫能自拔!佛教、即為此一大事而立教者也。其內容,以佛、法、僧三項為主。法者、軌持之義,謂能軌範任持一切事物故。僧者、清淨和合眾之義,一心照了一切法,一切法集顯於一心,相融攝無礙故。又佛者說法化導於僧者也,法者由佛施設於僧者也,僧者依法修行於佛者也。非佛無以有佛教,非法無以成佛教,非僧無以持佛教,故佛教之內容必具佛、法、僧三者。 三 佛教與吾人有何關係 吾人心之自性是靈覺的,若非究竟正覺之佛,無以悟吾人心覺之自性,未免恆為迷失本性之人。又吾人覺性是徧照法界萬法的,若非佛法遍明法界一切法,則無以顯吾人性覺之相。又覺含法界,萬法唯心故。吾人的體用性相,是法界萬有調和一如的,若非佛法之僧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則無以全吾人性覺之用。故若非佛教,則吾人便失其為人之真價值,而吾人之體相用一切皆失。以此、可知佛教與吾人關係之深切矣。 四 吾人因何要研究及修持佛教 吾人向來因迷亡其真價值,致體相用一切隱沒,不能現前施行自在,而從此迷惑造妄動之業,感牽縛之苦!故吾人欲脫苦須淨業,欲淨業須破惑,欲破惑須悟得其真價值;明體達相以全其用,此則除佛法莫能為功也。故吾人當研究佛所說之教法而了解其理,由了解其理更進之以修習行持,乃能實現吾人之真價值也。 依此四端,可知學佛為吾人極平常極必要之事。而決非不近人情者也。 轉載貼文

【三鮮竹笙】

【三鮮竹笙】 材料: 竹笙 12條 筍絲 適量 木耳適量 金茸(金針菇)適量 青江菜適量 豆包絲 適量 香菇絲 適量 調味料: 素高湯 1杯 素蠔油 1大匙 胡椒粉 少許 糖 1茶匙 鹽 1小匙 太白粉 1茶匙 香油 適量 作法: 1.將竹笙泡軟,用熱水川燙一下,漂涼後去頭尾切成6~8公分一段。 2.鍋內放入筍絲、金茸、豆包絲、木耳+香菇絲+竹笙 +青江菜。 3.將調味料煮開,太白粉+水芶芡即可。 轉載貼文

印光大師痛斥弟子:少管閒事!

印光大師痛斥弟子:少管閒事! 馬契西居士對佛法深信不疑,對印光大師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為大師立傳,被大師狠狠批評了一頓。針對他到處管閒事,喜歡張羅,朋友又多,大師提醒他:「這實在是修行的一大障礙。你才二十多歲,就這麼喜歡結交朋友,整天東家長、西家短,哪兒也少不了你。日後若學出點名堂,必定忙得屁滾尿流。勸你還是定下心來,管好自己就行。」 話雖如此,馬契西是個能人,又有一副熱心腸,要他不管別人的事,辦不到。終於他忙得體力透支,頭昏眼花,渾身乏力。大師痛惜地說:「你再不自重,這樣下去會吐血,輕了變成廢人,重了連命都保不住。修行人要息心靜養,你不是名叫靜庵嗎?怎麼不安安靜靜地,整天沒事找事,弄得一切人討厭。你要是病了,人家還會說你學佛修行,不但無益,反而受害。一般人無知,怪罪佛法,誹謗阻礙,斷人善根;卻不知歸根究底,是由於你不肯按照佛的教誨,守住本分,扎實修行所導致的。你的病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還不趕快改過,攝心念佛?」怕他還是不肯改,大師發下狠話:「你要是不聽,我就與你絕交,日後相見,只當不認識。」 轉載

拜佛誦經後,千萬不要忘了做「回向」

拜佛誦經後,千萬不要忘了做「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作為佛弟子,這首「回向偈」你絕對不會陌生。但你卻不一定知道,它出自於《法華經·化城喻品》,由諸梵天王共同在佛前偈頌。   不論是寺院僧眾做早晚課、舉行法會,還是善信居士在家拜佛、誦經、持咒,結束後都要進行這樣的回向。

【為什麼大悲咒功德利益福報大?】

【為什麼大悲咒功德利益福報大?】 方海權   大悲咒修學誦持的人,要多行菩薩道,感應力功德利益福報大。   一:大悲咒誦持的人要有慈的心,說的話和做的事要使大眾得益,使大眾歡喜,施與大家快樂。這樣修學感應力功德利益福報大。   二:大悲咒誦持的人要有悲的心,要用語言和行動去安慰心理不安的人,使他們心無怖畏,遠離痛苦。這樣修學感應力功德利益福報大。   三:大悲咒誦持的人對於父母長輩要孝順,親朋好友乃至有緣眾生都要盡力扶持。這樣修學感應力功德利益福報大。

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是哪八苦?

佛教講的人生八苦,是哪八苦?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第一苦──生苦。 佛說,現實世界是痛苦的,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時盡? 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著。所以人生下來的第一聲就是大聲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佛說,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麗的想念都將削隱于日漸深刻的皺紋。活的同時,已經死了。人得本體隨時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對于昨天來說你已經老了,生息代謝的變化人怎麼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佛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顛沛于殘酷的現實之中,有誰能保証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你隨時都有可能受到病痛的折磨。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 佛說,死亡也許並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愛別離苦。 佛說,愛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現,愛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統一,愛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統一。但愛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佛說,人的欲望不能與欲望的對象聚合為一體,欲望就像拉長的橡皮筋找不到挂的地方就會彈回來打中自己,痛苦。追求著痛苦著,同時也在失去著。 人生第七苦──怨憎會苦。 佛說,當愛不能彌合時,就會用感性方式來實現──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會被反彈而傷及自己,所有內在的怨恨都會傷及別人。貪戀、私欲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陰熾盛苦。 佛說,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就會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 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即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願;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 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 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系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于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糾其根源與禪說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轉載貼文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