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佛教小常識

佛教小常識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有鴻胪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為寺的由來。 院,本是寺內的一部分,寺內的別捨。後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為居住處所的名稱,但院的規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專指佛教出家的女眾(比丘尼)居住的處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與宮、觀、廟混為一談。宮、觀、廟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傳佛教用‘宮’)。 宮,原義是高大的屋字,過去皇帝的居處多稱宮,後來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師等也可宮。 廟,是朝庭、民間、道教皆用,用來供奉祖宗、神、仙等。 觀,是道教所專用。因此,寺廟並說,其意思應包含佛、道教修行之處所。如單獨指佛教僧人居住處所,不能說寺廟。 二、和尚、僧、尼、法師 和尚,是從梵文而來,原義是‘師’。本是一個尊稱,具有一定資格,能為人師的才能稱和尚,但後來習俗上被作為一般出家男眾的專用稱呼了。 僧,是僧伽的簡稱,本義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團體,後來習俗把出家的個人也稱為僧。無論男女,都可以稱為僧,不能把僧和尼對舉,作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區別。 尼,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是對出家女眾的簡稱。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齡在20歲以下)稱沙彌,受俱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齡也在20歲以下)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法師,是佛教的一種稱謂,指通曉佛法並善於講解及致力修行傳法的僧人,本不適用於一般出家人,但習俗也用作對僧人的尊稱。 三、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回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槃,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裡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音同觸chù)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當代佛教網--佛教文化網)

信佛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罪過!否則果報很可怕的(宣化上人)

信佛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罪過!否則果報很可怕的(宣化上人) 怎麼叫毀謗三寶呢?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 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 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了毀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再者,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 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樑武帝時,有一位志公禪師,他天天要吃兩隻鴿子。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 志公禪師吃完了這兩隻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他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 志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口裡吐出兩隻鴿子,一隻就飛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 一樣吃鴿子,志公禪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裡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志公禪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禪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 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方丈和尚說好。 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裡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佛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只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裡邊,口裡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裡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他就說:“我不吐了。”就走了。 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了,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對四眾的過,不要講。你要是講到普通人,還沒有什麼關係。講到證果的聖人,那就會有罪過了;有罪過會怎麼樣呢?這是會墮地獄的。 為什麼有人要毀謗三寶呢?因為他沒有信心。 什麼原因他沒有信心呢?這種情形,有的時候是他和同一班惡的朋友,就是不明白佛法的惡人;這不明白佛法的惡人,就會毀謗三寶──那麼這個人因為和惡人做朋友,隨著也養成這種習氣,就破壞三寶,毀謗三寶。 又如果這個人諂曲、愚痴,也會毀謗三寶的。什麼叫諂曲呢?諂曲是一種流虛,現在一般叫“拍馬”,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歡喜,就盡對你說好話,這叫“諂曲”。他的心不直,是彎曲的。 為什麼這個人要諂曲呢?因為他雖然愚痴,卻以為他是聰明的,懷著一種聰明慢。聰明慢就是增上慢,也就是像《法華經》裡的五千退席。 增上慢的人懷著一種聰明慢,是有點聰明,但是看不起人,看誰都不如他自己。因為他懷著一種聰明的我慢,所以就毀謗正法,不相信正法,把眾生的法眼都給挑去了。 什麼叫挑去呢?眾生本來是有擇法眼的,但他用刀把眼睛挖出,令他們沒有擇法眼了。因為他令眾生沒有擇法眼,這個人將來他是應該肢體廢缺,或者沒有手,或者沒有腳(沒有腳就是癱子、瘸子,不會走路),結舌不言,雖然有舌頭,但是不會說話,是啞巴。 為什麼他是啞巴呢?這一點要注意!啞巴的人都是毀謗三寶來的。 毀謗三寶的人墮落地獄,在地獄裡,經過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受罪,然後才去投生,投生去做什麼呢?做馬、牛、羊、雞、犬等畜生,做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然後再做人。 做人時,他就六根不全,或者沒有眼睛,是盲人;或者沒有耳朵,是聾子,聽不見聲音;或者啞巴,有舌頭不會講話,這也等於沒有舌頭一樣。 所以我們不要打妄語,不要講人的是非。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不要講人家的對或不對;你講人的是非,將來就入拔舌地獄。在這個地獄,罪人的舌頭被拔出來,受好像用犁耙在舌頭上耕地那樣的痛苦。 總而言之,六根不具足,相貌也醜陋,這都是在過去生中毀謗三寶,所以受這種苦,而且是苦毒無量,死了還要墮無間地獄,這是毀謗三寶的果報。(恭錄自《地藏經淺釋》)

歷史上的「狗咬呂洞賓的由來 」

歷史上的「狗咬呂洞賓的由來 」文章摘要: 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 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呂洞賓很賞識他,與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後能有個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材,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想把妹妹許配給苟杳。呂洞賓深怕苟杳貪戀床笫之歡誤了錦繡前程,連忙推託。沒料到,苟杳本人聽說林家小姐貌美,執意要應允這門親事。呂洞賓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對苟杳說:「賢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不阻攔,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聽了大吃一驚。寄人籬下,怎得不低頭?再說,婚禮的一切花費都得仰仗呂家,誰讓自己一貧如洗呢?思前想後,還是咬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跑前跑後張羅一切。而苟杳卻無臉見人,乾脆躲到一邊。到了晚上,送走了賓客,呂洞賓進了洞房。只見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呂洞賓不去掀那紅蓋頭,也不說話,只管坐在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回頭再說苟杳,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一連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顧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擡起頭來一看,更是驚詫莫名:怎麼丈夫換了個人?半天,夫妻倆才恍然大悟。苟杳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歡喜,對呂洞賓充滿了敬意。夫妻倆都說:呂兄此恩,將來一定要報答。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而去。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財化灰燼。呂洞賓和妻子只好在殘磚破瓦搭就的茅屋裏寄身,不用說,日子過得是夠難的。呂洞賓只好出門去找苟杳幫忙。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上了苟杳府。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熱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呂洞賓一住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呂洞賓仰天長嘆:「人情薄如紙,一闊臉就變,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回到家鄉,呂洞賓老遠就見自家的破茅屋換成了新瓦房,大為詫異:自己遠離,子幼妻弱,怎能大興土木?及至走近家門,更是驚得三魂走了兩魄:大門兩旁竟貼了白紙。家裏死了人?他慌忙進屋,見屋裏停著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陶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她為哪個戴孝?輕輕叫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詳了半天,纔敢相信真是呂洞賓回來了,說:「哎呀!當真嚇死我了!這不會是在夢中吧?」原來,呂洞賓離家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幫人擡來一口棺材,說是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聽,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來。今天正哭著,不想呂洞賓竟回來了。呂洞賓心下明白:都是苟杳玩的把戲。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咔嚓」一聲,棺材劈開了,裏面竟全是金銀財寶,還有一封信。呂洞賓展開信讀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苟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竟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轉載)

最好用的四種念佛法

最好用的四種念佛法 念佛法門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持名念佛確實是修持淨土法門的一種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麼,在持名念佛時,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號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採用呢?大安法師開示:持名念佛念六字或四字並無大的區別,總在念佛人的習慣、方便、歡喜而定。但都必須如印光祖師講的:「(在)真信切願(的基礎上)志心執持。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根與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以意根或記數或作觀想,攝住耳根與意根,其它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念佛方法甚多,茲略述三五,以備淨業同修選用。 1、簡易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事務忙碌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法能制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持名與觀想合修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趺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趺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1)、自坐蓮花想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3)、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傳喜法師:越來越慚愧,證明你修行進步了

傳喜法師:越來越慚愧,證明你修行進步了   修行進步不進步,關鍵點就在於你對三寶的信心有沒有增加。對三寶越來越恭敬,對自己越來越慚愧,對眾生悲憫心油然生起來了,這證明你修行進步了。   學佛,即便是你自己的親生兒子,你也沒有辦法改變他的。信佛就像燒水一樣,它有因緣的,涼水你想變成開水,沒有火怎麼辦。但是只要跟三寶沾到一點點邊的,都有機會可以解脫。   《地藏經》裡講到有一絲之善,稱一佛名、一菩薩名,大乘經典一句一偈,只要跟佛沾上一點點邊就可以解脫,佛的威德力大。自己修到什麼時候,修來修去還是凡夫一個,所以信心很重要,增加信心。修出一點來就知道,佛菩薩無量劫修下來了,早就圓滿成佛了,那我們就不要關公面前耍大刀了,要老老實實地。你老老實實地修,越修越知道佛偉大,越修信心越大。 修行進步不進步,關鍵點就在於你對三寶的信心有沒有增加。如果信心增加了,知道我們無量劫來造了這麼多業障,對自己越來越慚愧了。如果你不修,不知道自己有多壞,知道自己是凡夫是業障鬼,也要開智慧才知道的。對三寶越來越恭敬,對自己越來越慚愧,對眾生悲憫心油然生起來了,這證明你修行進步了。 轉載

【地藏王菩薩治癒內人靈感記】

【地藏王菩薩治癒內人靈感記】 作者:黃宗凱 緣我姓黃名字宗凱,住(台灣)雲林縣北港鎮博愛路一七七巷,洄溯—1961年9月間,內人郭淑貞突患重病,當時以為無關緊要,詎料該病,日益嚴重,雖經延醫診治,藥石罔效,甚至每日六小淨,亦無法下榻,呻吟床第,奄奄一息,令人焦急萬分,況我是一個公務員,抑且公務繁忙,如請假亦難再再,而家下祇有我倆二人,倘我上班,則乏人照料,隔壁鄰居,雖有時來幫忙者,然既病了四十餘天,往後日子,誰能常來照顧。 當此無可奈何下,猛然想起地藏王菩薩大誓願力,唯唸「地藏王菩薩本願經」,祈求菩薩護祐方可挽救生命,因此,旋即開始唸「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但本願經係上中下三卷,短時間內三卷是無法唸完的,原因尚顧病人湯藥,並自己三餐以及雜事等,所以分為上午唸一卷,下午時間長些唸兩卷,一共唸三日,庶可兼顧一切,但我當時為求病人早日康復,誠乃萬念俱息,專心一意唸經。 一天唸畢,第二天續唸,而唸至第三天下午四時許,已經唸完三部了,是時我正在閉目口唸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方唸十餘分鐘之際,奇蹟出現了,竟見菩薩現身,可是祗看到菩薩之側身頭戴昆盧帽的比丘相,而面部係向室內望,似看病人的,但菩薩的慈容光彩煥發,而且肌膚細膩如脂,白裏透紅,可謂天上人間絕無此者,更奇的是我已屆天命之年,難免戴上厚厚的老花眼鏡,當地藏經唸畢,即已摘下眼鏡,就理而論,如無戴眼鏡,根本什麼都難看到,何也連菩薩腮上的毛孔點點亦能清晰?是時全身舒暢無比,當我正在凝賞菩薩慈容時,而室內拙荊聽無念佛之聲,以為是我打瞌睡了,其微弱聲音叫我「你是不是睡覺,明天再唸吧」,突被一喚,而菩薩的慈容消失矣,但其光輝仍在我心目中。遂將所見菩薩情形告訴內人,而他亦謂有通身清爽的感覺。 於是日復一日,病苦減去大半,自此睡眠安適,飲食亦有增加,病魔若失,此後漸漸起色,但他想要下床走動,為怕他重轍前病,屢勸弗聽,真的,未幾竟然脫體,全部復元。由此觀之,佛菩薩的靈感,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現內子薙髮出家為尼業經年餘了,法名本慈,在當他匿身寺廟尚未落髮前,蓋我膝下猶虛,唯有與他相依為命,所以求他返家溫聚,同時拜託戚友奉勸,終難挽回,但渠為避免我時來打擾,復遁跡他寺,嗣經友人通知,我往見時,他已尼姑模樣了,斯時我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後由該寺法師勸慰,悽涼之忱離開,是時我已退休,終日鬱鬱家下,實非筆楮所能形容也。 而我孽重,仍混跡人群之中浮沉,始至本年農曆三月間,方到台中市慈明寺,幸常接近寺內各法師及大德等,每日蒙受佛法薰陶,頓開茅塞,始知佛教偉大,佛法無邊,從佛法的立場,諦察人生,結論是一「苦」字。憶起當時本慈師之出家,而在今日言之,誠乃智慧之善舉的,以前我雖有拜佛,但與寺廟來往,可說非常鮮少,茲既有機會能親近善知識聞法學道真理的良機,真是光明大道,把握時機,絕不肯輕易錯失的,今後希冀我們同參者,放下一切惡緣,共同修證,同登極樂國土,是所厚望焉。 不慧學人 黃宗凱於1973年8月識于台中慈明寺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