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觀音菩薩感應故事(二十七)【大旱祈雨,普降甘霖】

觀音菩薩感應故事(二十七)【大旱祈雨,普降甘霖】 ●乾隆乙巳的時候,蘇州大旱,二林居士,結三七期,誦大悲咒,並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斷午食,期滿得雨半尺。詩云:「凶年不到蓮華國,慈濟長懷紫竹林;分得斯人飢半日,枝頭點滴也成霖。」(觀河集) ●福州有一年夏天大旱,道台請程都督上鼓山迎觀音菩薩求雨。程微笑望天曰:菩薩在西天,不在鼓山,你們自己去罷。後迎入城,又請程都督來拈香,他又說:今天已經無雨,明天又無雨,怎麼辦呢 ? 我不能白白的空走啊。到了晚上,大雨傾盆,連宵達旦,程乃獨自誦經一日,他至此不得不回心皈向。(浪跡續談) 轉載貼文

天天聽佛號,也有大功德 印光大師講故事

天天聽佛號,也有大功德 印光大師講故事 無錫念佛的人逐漸增多。有個人燒得一手好素齋,凡是有打佛七的道場,都請他去做菜,他也因此有意無意地,每天都能聽到佛號聲。 後來這個人的兒子病重將死,對他說:“父親,我就要死了,可是前景堪憂!不過,只要把您的佛號送給我,我就有好地方去了。 父親莫名其妙:“我又不念佛,哪有什麼佛給你?” 兒子說:“您那里佛多的很,您只要說一聲,我就有好去處了。” 父親也搞不明白,就答應說:“好好,隨你要多少,拿多少。”話音剛落,兒子就咽了氣。 那人百思不解,想想自己平時從不念佛,哪來的佛呢,居然還能幫兒子。有善知識提醒他:“你做菜時住的屋子,離念佛堂很近,天天聽大家念佛,當然也有大功德。這還是你無心聽得的,要是留心去聽,功德就更大了。” 《印光大師文鈔》原文: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頑而念一句,亦于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 佛在世時,一老人欲投佛出家,五百聖眾,觀其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拒而不納。其人在祇園外號哭,佛令召來與之說法,即証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佛言,此人于無量劫前,因虎逼上樹,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非汝等聲聞道眼所能見也。 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亦有大功德。 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雲,我不念佛,哪有佛。 其子曰,你佛多得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 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 轉載貼文

【佛教故事】無諍,是修行者的美德   有一天,目犍連的弟子和阿難的學僧在一起談話,二人相約同聲讚頌經唄,看誰唱誦最好、最妙、最勝。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並且把這件事情告訴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這兩個人請到講堂來。   當兩人來到佛前,向佛陀禮座之後,佛陀就問:你們是不是彼討論要共誦經唄,比賽什麼人最勝最妙?  二人同聲回答:是的,佛陀!   佛陀開示道:難道你們不曾聽我說過嗎?如果比丘懷有勝負心、競爭心,與外道梵志有什麼不同呢?佛陀的法有降伏、有教化,諸比丘在受法的時候,一切言行要與經、律相應。否則自己都起了競爭心,又如何化導羣生呢?   佛陀進一步開示道:讀誦許多經唄不一定就是最好,譬如算牛頭數,自無半分毫,實在不是比丘應該要學習的。學道最重要的是對於所誦習的法義,要奉行和實踐。 所以說,雖誦千章經卷,不懂意義何在,不如聽聞一句,而能奉行得道;雖誦千言義理,不能通達,不如確實奉行一句好話,而可得到解脫。

深度好文:【你的言行,藏着靈魂的模樣】

深度好文:【你的言行,藏着靈魂的模樣】 一個人去飯店吃飯,吃完準備買單時,發現忘了帶錢。 他連忙對店老闆說明原因,並承諾改日送來。 店老闆連聲說:「不礙事。」並恭敬地送他出門。 這情景被一個無賴看到了,他也進飯店吃飯。 吃飽喝足後,學著之前那個人的樣子說忘了帶錢。

一個人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原因竟是……

一個人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原因竟是…… 石佛古寺 和睦的家庭,最容易生福「家是鬥亂共相違諍,家是多嗔呵責好醜。」世間總有這樣一種怪象:對外人客氣包容,卻對親人苛刻暴躁。於是,家庭紛爭不斷,爭吵不休,嗔怒叢生。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卻很扎心。因為有人寵愛,所以肆無忌憚。 《壇經》中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虛空能包容萬物,所以廣大融通。一個人之所以總是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像虛空一樣包容寬懷的親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退行」,意思就是當遇到挫折時,會退化到用一個小孩的方式來面對挫折和壓力。 這時候,你就會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本性。因為你知道,你罵一個外人,他們會離開你,會傷害你。但親人是安全的,你朝他們發火,一定會得到諒解。但,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壞情緒的收容站。別給家人留下,你最壞的脾氣。

梵唄

梵唄 一 起源 梵唄源於印度。西漢末年, 佛教與中國開始接觸,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入,在中國流行。中國梵唄相傳起源於曹魏,有一天,曹植遊魚(漁) 山 (現在的山東省阿縣境內),聽見空中有一連串梵響,清揚悅耳。他就停下來聽了半天,深有體會,於是摹彷其音節,記錄而成最初之梵唄,並撰文制音,留給後人作參考。共有六契(章),稱為「魚山梵」。此外,三世紀時的支謙法師根據「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也稱為瑞應本起經) 編著了「讚菩薩連句」及「梵唄三契」。(「讚菩薩連句」歌頌釋迦牟尼佛的事蹟,配合調子歌詠)這兩種早期的梵唄不但注上音韻,歌詠時還伴以管、弦或敲擊樂器,普及佛教教義。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 二 意義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