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念佛的八個層次】

【念佛的八個層次】 ■南懷瑾先生 念佛層次分明,自己要對照自己的心性去行;你可以騙得了其他人,但騙不了自己。最後哪裡也去不了,繼續苦海輪迴。 ●1) 第一層次:開始修行(念佛時間短,容易分心,是多數人的層次。) 口中念佛,有的在寺廟裡,參加念佛團,但一會兒,看到一個熟人,立即去打一下招呼。在家裡,念一會兒佛,又去看看有沒有家務等等,總之,念佛很短時間,就會分心,不一而足,這個是現在最多數人的層次,如果一直停留在這裡。可憐啊!就是修10年,直到白頭,也到不了西方。 ●2)...

【在家居士身穿短褲襯衫,誦經、念佛、拜佛,是否如法?】

【在家居士身穿短褲襯衫,誦經、念佛、拜佛,是否如法?】 淨空法師開示: 不如法。我們對於尊長要禮敬;同理,你家裡有貴賓來訪,你能穿個短褲襯衣接待他嗎?連對世間國王、大臣、總統,我們都要穿禮服接待,見佛菩薩焉能不穿禮服?我們見到佛像,應當是見佛如佛在,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這完全是一個敬意,要養成習慣。 轉載

說自己有神通的人,這樣可以揭穿他!(妙蓮老和尚)

說自己有神通的人,這樣可以揭穿他!(妙蓮老和尚) 剛才說到神通,現在一般的外道都說他們得到什麼通、什麼通的。胡說八道!根本就是一竅不通。佛法重不重通?也是注重! 舍利弗曾請問佛:「世尊啊!我們發大心度眾生,如果沒有神通,可不可以度眾生呢?」佛陀斬釘截鐵的回答:「六通自在度生尚且不易,何況無乎?」沒有六通,你怎麼度眾生? 但如何才能有神通呢?佛家講修戒定慧道業成就,不受生死輪回之苦,解脫了,自然就有六通。也就是一定要證阿羅漢果,生死已了,才六通自在;初果、二果、三果都還不行。 怎麼證明他生死已了呢?三毒已斷,不會造殺盜淫。不但被罵不回口、打也不回手,就是要殺他,也不會為了自衛而殺人。 沒有瞋心,即使毒蛇、老虎咬他,也不會受毒,心中沒有毒嘛!好像一位平平靜靜的人,心中沒有火氣,你罵他或打他,他也不會怎樣嘛!這道理不是很明顯的嗎?

【修淨業的念佛人,文鈔不可不讀】

今天真找不到良師益友,就讀《文鈔》,你就是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 【修淨業的念佛人,文鈔不可不讀】 佛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弘法大士,為我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珍貴法寶。然欲一一深入,實非今人之所能。縱然窮其畢生精力,亦難窺其全貌。故有識之士,無不擇其法緣,一門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歎於「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淨土一門,以此自行化他,同歸淨域。故整理、研習、薰修淨宗法寶,自成今人之所需。凡淨宗之要典,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印光大師《文鈔》等,無不為時人所關注,廣行流通,習以成風。此即「時機愈下,淨土愈昌」之明證也。然而古疏,則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難契時機,故隱而不暢。如宗教通攝之《彌陀疏鈔》,因其「廣大精微」而漸隱。雖不乏研修之士,終難普應群機。《彌陀要解》雖「直捷要妙」,為時人所喜樂。因以天台詮釋淨土,玄理迷人,若無知識引導,亦難得其實益。所謂執於理性,失卻寶珠也。如是未契彌陀大願,偷心豈易死哉;縱欲寶此一行,終難落於實處。 唯有近代印光大師《文鈔》,可謂融通古今,深入淺出,為今人學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種根機,皆無高深之嘆,可入念佛一門。大師影響之深遠,可用無遠弗屆來形容。一部《文鈔》,風行天下,凡淨業行人,及有識之士,無不視為圭臬。 佛法自古印度傳於中國,曾有八大宗派興盛於世而光大佛法之弘傳。眾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然於今末法之時,因根機陋劣、五欲熾盛、大聖隱沒,難修難證之法門,已難以再現其昔日的光彩,雖學修者多,但證果者少。而能透過一線之天看到解脫之希望者,可謂只有淨土一門了。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去,即生成就。 大聖佛陀早為預言:「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淨土宗自曇鸞、善導開宗以來,即蓮風盛行,獨被天下,一句名號,輝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計數。因代有高人,弘傳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進行。及至近代,弘傳中興淨土法門影響之大者,則莫過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大師集立德立言立行於一身,譽滿天下,德化無邊。一部《文鈔》,因其善契時機,普被三根,風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計數。 故有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鈔》不可不讀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門人,難得其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嚮導者,其唯《印光法師文鈔》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讀,當自知之。 大師雖深通宗教,但其弘化,與人不同,不重奇特神異,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所倡導者:唯「敦倫」與「念佛」。以能深信因果,則人不自欺;能歸向淨土,則必得解脫。因果與淨土,成為大師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實在敦倫盡分,其淨土之正業在老實念佛。敦倫行世善,念佛求往生。如是世出世法,兩得其圓。善說法要,無過於此。 一代時教,了生脫死之法,浩如煙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談,大師何故獨守平常,專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門「簡易超勝」及「時節因緣」所致,觀其與某居士之對白,即知其睿智悲心,非泛泛而談者所可比擬也。曾有雲泉之居士於普陀山拜訪大師,相談良久,將辭去時,大師攜手囑曰: 從來禪教諸祖嘗曰:天臺教觀一宗,如或無人傳之說之,則為佛法趨滅之時,今則不然矣。 雲泉之殷勤問故,大師喟然歎曰: 今日聖教愈趨愈下,人根淺薄,於止觀一法,得出生死者,萬無一二,唯淨土可依怙耳。設今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真畏將滅盡矣,吾人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雖好,但貴在契時契機,於末法之今時,聖教愈趨愈下,人根陋劣淺薄,高深玄妙之法,皆無力度脫如是眾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若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將滅盡矣。慧眼圓明、悲心切切、欲利眾生者,豈不力弘淨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師一生,雖密護諸宗,但力弘淨土,辨禪淨之異,顯難易之別,重信願之真,明專雜之行,重重開顯,處處指示,於知見網中為末世眾生釐清徑路修行之心要,欲使淨土一宗,經久傳承不絕,眾生解脫有望也。 生於亂世,大師之弘法,多為書信往來,彙集而成百萬餘字的巨著《印光法師文鈔》。大師淨土思想,既融會了淨土三經及古大德之要義,又契合於時代根機,而深入淺出、隨意發揮,可謂機理雙契。雖密護諸宗,而處處指歸淨土;雖應機說法,而法門宗旨不變。因《文鈔》多是書信往來,又零散無序,故欲系統、全面、穩當把握大師淨土思想,亦頗為不易,如何透過《文鈔》而識得淨宗心要,於依止大師學修淨土法門者,至為要緊。 綜觀《文鈔》,可以清晰了知,大師弘揚淨土,極力彰顯淨土一法與其他法門之不同,其開顯此法「簡易殊勝、獨特超越、微妙難思」之處,尤其值得淨業行人特別注意。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可從以下幾方面窺知其要。 一、特別法門: 佛法無量門,歸元雖二無,方便各不同。如何認識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之間的異同?此為學修淨土者之要務。大師判其他法門為通途法門,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所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也。詳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詮釋,簡要明瞭,讓人一目了知:佛法雖多,不出二門。一者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斷貪瞋癡而了生死,此如畫山水,一筆一畫漸次而成。一者為特別仗佛力之法,依信願念佛乘願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巒一照俱了。二法之頓漸難易,一目了然。 此通別二法之判,實承續了曇鸞、道綽、善導一脈「難易二道、聖淨二門」之教判思想。觀印光大師一生,原本極為尊重傳統,以古為師,但於判教上則另立名目,新意顯然。如此分判,可謂應時機之所需,以標顯淨土一法,異於他宗他教,須另具隻眼,不得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不得以自力行論他力法。不如是突顯,則人多混而不分,一視同觀,以通途論特別,棄佛力執自力,難免自誤誤他,同失淨土殊勝之利益。若明瞭「通途、特別」之異,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難易有別,力用懸殊。學修淨土者,首當於淨土法門之「特別」處著眼,方可得其旨趣,捨自力之心執,歸他力之本願,獲往生之大益。 如大師所言: 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通途特別,雖同為兩種勝法,但宗旨、行法、利益、應機等大為不同,不可一視同觀,若妄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以為圓融,未免兩失其宗。如大師所言:「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謂善學淨土者也。大師「通途、特別」之判,即欲為末法眾生特別選出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實可謂悲心與智慧之選,既順彌陀本願,亦順釋迦本懷,更順諸佛證誠,尤順今時之機。 二、全仗佛力: 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其特別何在?詳觀《文鈔》,知特別之處甚多,若論根本,則在「全仗佛力」。 如大師云: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 淨土法門,全仗佛力。 所謂佛力者,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力。《文鈔》中對「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多有闡發,詳明淨土一法,無論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皆可往生淨土去。 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淨土教法,由來已久,不但印祖極力提倡淨土一法,全仗佛力,古來大德無不共同發揮此一要義。其中尤以曇鸞、善導一系教法,於「全仗佛力」處發揮透徹至極,若通觀曇鸞、善導教法,則於「全仗佛力」處更易明瞭。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法事讚》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開示,學修淨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實安心,自宜善加著眼心,細心體會。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對機、利益」大異於一般通途法門。 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 就對機言:通攝聖凡有情; 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 二法之不同,如龍樹菩薩所云:通途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有墮落之憂。特別者,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 以喻言之:通途如陸路步行,艱辛多苦;特別如水路乘船,樂往速超。古德云:「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亦可謂二法門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學淨土法門者,當於「全仗佛力」之特別處著眼,不可與通途法門並論,若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門作自力用,則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極為簡易,功德至極甚深。無論何人,但稱六字洪名,即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惑不期斷而自斷,德不期證而自證。一切皆法爾自然,天然妙成。 大師讚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時教,法門雖多,無如此殊勝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簡易而不殊勝,或殊勝而不簡易。唯此淨土一門,既簡易又殊勝,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大師於此「勝、易」二德處處釋之,以啟人正信,開人正智。 如其所云「易」者: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 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勝」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無,佛慧日開。較比參禪研教、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勝過無量無邊倍矣。 勝易二德,為淨土法門根本,古大德於勝易二德,多有闡釋。 引用一二,以資詳解。 龍樹菩薩《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親菩薩《往生論》云: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往生禮讚》云: 到彼花開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學淨土者,於此勝易二德,當細為用心,若能深入《文鈔》,並能通觀古今,自知淨土法門此一殊勝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雖多,旨在了生脫死。而修持之要,貴在契理契機。一代時教,無量法門,雖無不為了生脫死,但若論「契理契機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淨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惡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覺菩薩一致西歸。其他法門,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唯此淨土一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齊入,似小而大,似淺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應時契機通於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則攝等覺,下不遺逆惡。如《華嚴》以菩薩迴向往生,圓收最上之機;《觀經》以五逆十惡往生,攝盡最下之人。此所謂「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師處處彰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益。 其言: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 佛法如是之廣大,何以獨有淨土一門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其實,一則念佛易行,二則本願不虛。念佛一行為彌陀選擇之本願:「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一大悲本願,不簡智愚,不論善惡,普攝萬機。十方眾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彌陀佛大悲救度之機。 印光大師讚彌陀大悲本願云: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論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淺、功德大小,只要歸心,無不來迎。因有無簡擇之本願,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攝,凡聖齊往。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唯此一門,普應群機,平等普度。 五、諸佛本懷: 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同成佛道也。因眾生根機不一,故使如來特開種種大小權實不同之法。然法門雖多,無有一法能普應群機,疾成佛道。致使如來普度眾生之心,不能大暢,故我釋迦,於種種法門之外,別開淨土一門,使聖凡有情,同於此生,得出苦海,生彼樂邦,共成佛道。法門至為簡易,功德極為高深,應機最為究竟,暢佛本懷,無過於此。 如大師所云: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 諸佛出世之大事因緣,因有此法而得以圓滿矣。故十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證讚此法不可思議功德。九界有情,聞此法者,無不欣願求生淨土。一代時教,唯此一法是最簡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圓滿之法,是十方諸佛下度眾生之法,是九界眾生上成佛道之法。 誠如大師所云: 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學修淨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詳知淨土法門「善契機理、通於三時」之微妙超勝,方知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 如善導大師所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普應眾生之機,釋迦如來雖廣開種種法門,但處處指歸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法可謂千經指歸,萬論均宣,諸佛證誠。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暢佛本懷,無過於淨土。 如大師所言: 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 六、普勸修持: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脫死。而欲了生死,實不在多,旨在能了。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故雖一字不識,能念佛往生,則生死可了。若讀盡天下書,識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輪迴六道也。 一代聖教,法門雖多,難易有別,應機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當善擇。 《安樂集》云: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 若機教時乖,難行難入。 故知修學佛法,貴在契機。淨土法門,因其簡易殊勝,普投一切機,無一不得入。實為「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赴時應機之法,無有過於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師處處勸修淨土一門、念佛一行。 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又云: 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未成佛前,皆當修習。 淨土法門,是彌陀大悲普度之法, 方便易行,疾成佛道。 如大師所言: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吾人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生死輪迴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宜當順彌陀願王,遵祖師規誡。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如是則現生得安樂,臨終得往生。 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大義即如以上幾點。學修淨土者,能略知以上要義,則可不費時日,善知淨土一門矣。縱雖不能深入《文鈔》,亦可即簡而得益,以此法門廣略相入故。縱然一無所知,亦可老實念佛,暗合道妙。法門之妙,即在於此。 吾人若能藉此大師《文鈔》,知大師思想精要,知淨土一門,殊勝法益,自可於淨土一法,通身靠倒,捨凡情聖解,歸他力本願,入一向專稱,自得無上功德大利,究竟成就無上佛果矣。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感恩智隨法師著述分享

【在家念佛人如何閉關專修】

【在家念佛人如何閉關專修】 印光大師開示:: 在家閉關專修淨業,實為最善。但須至誠恭敬,不得懈怠漫無章程。日間四時或六時念經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頭。猶如就要死了,任事通置之度外。   汝欲令慈往生西方,超凡入聖,當竭力供養,至誠頂禮。何可止一香爐,而燈燭時花,一概不用乎?且汝于起首一日禮拜,以後何可不以禮拜為事乎?當于每早禮佛三拜,或多拜。 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念《贊佛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繞念)南無阿彌陀佛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然後坐念半點鐘。欲拜即在坐畢時拜佛,或二十四拜,或四十八拜。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拜。 念《發願文》,或先蓮池文,後《發願偈》。或先偈後文,均可。畢,念三皈依。禮佛三拜退。朝暮各如是。日間定四時,或六時。但念《贊佛偈》起,念佛與前一樣。若一七只一起落,也不以禮拜為事,久則懈怠漫無章程,便難精進。

【能做到行住坐臥持名不斷,觀音菩薩就時刻跟著你】

【能做到行住坐臥持名不斷,觀音菩薩就時刻跟著你】 宣化上人開示 : 念觀音菩薩要不停止地念,要接接連連地念,好像那個流水一樣,流水沒有停止的時候,我們念觀音菩薩也要這樣,念得打成一片——行也是念觀世音菩薩,坐也是念觀世音菩薩,臥也是念觀音菩薩,站那個地方,還是念觀音菩薩。 要特別注意,不要忘了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念茲在茲的,念念不忘;念念還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是說一邊念一邊睡覺,或者一邊念一邊打妄想,不是那樣子。要專一其心來念觀世音菩薩,旁的什麼也不想了,只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一句菩薩的名號,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這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會念你。你念觀世音菩薩,希望觀世音菩薩,慈悲普度;那麼觀世音菩薩念你,是要你離苦得樂,要你災消病散、罪滅福生,要你菩提增長、道心圓成,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希望。 我們應該不辜負,觀世音菩薩慈悲護念我們的這種恩澤;我們應該,把什麼都擺脫開,只是念觀世音菩薩。你若能這樣念觀世音菩薩,那觀世音菩薩和你一定在一起,行住坐臥都跟著你,都來加持你,令你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