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速來!教你怎樣讀懂佛經

速來!教你怎樣讀懂佛經 南普陀寺 長久以來,佛經以其充滿智慧的哲思而為人們所稱道,但許多佛經卷帙浩繁,加之文言用語,令不少善信誦讀經書後如墜雲霧,不知所云,亦不知其義。 想要讀懂佛經,我們就得瞭解佛經的主旨,明白佛經的結構。 佛經的基本結構,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東晉時期,道安法師深感常人難以理解經卷,便根據經文內容,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大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部分再另行細分。下面我們來看這三大部分。

《地藏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

《地藏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 夢參老和尚 《地藏經》每一品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生怎麼樣做?死怎麼樣做?平常時我們怎麼樣做?我們要經過山林或者渡河,心里有恐懼感,坐飛機怕飛機失事,開汽車又怕汽車碰撞,怎麼辦呢?他告訴你,你念他的聖號,念一萬聲聖號,一切災難都化除了,這就是修行。你念聖號,一切災難都化除了,這就是修行。 生的時候,他告訴你不要慶祝,要慶祝就吃素席,供養三寶,家里拜懺;請些人來了,客人都念一卷《地藏經》,或念一卷《普門品》,或念一千聲聖號。不是一樣的嗎?這不是更好的慶祝嗎? 死的時候,我們給臨終人助念,也給他供養三寶,也念《地藏經》,這都是修行的方法。至于《地藏經》上所說的那些地獄名字,假使你認識因果的話,因果不昧,多作善業,你去不到那個地方的,那個地方也沒有。若作惡業,你的惡業就化現出來地獄;你作善業,就化現出來天堂。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一種。 還有,我們聽完經了,大家走了,這個經本就算了,回去往桌上一擱,下回再拿起再去聽。你自己多看兩遍,體會經中的道理。佛每說一句話必有一個道理,一種意義。這種莊嚴殊勝的法會不是說的,也不是我們擺擺龍門陣說閒話的。 像我們怎樣才能利益人?像我們做這件事情得怎樣才能得效果?你要用好多腦筋。所以我們應當跟客觀的現實結合。 我們經常有恐怖感。“為什麼恐怖?你怕什麼呢?” “怕危險。” “危險又怎麼樣?” “危險撞傷了,危險失掉生命。”有個我見我知,恐怖感就發生了。 這個就是《心經》上所說的“無挂礙故,無有恐怖”,你到處是挂礙。這個事情還沒有做,你恐怖得不得了。投資怕賠錢,要投資時,發願念一百部《地藏經》,發願念一萬聲地藏王菩薩聖號,你的恐怖感就沒有了,可是你不去做。 我們有很多人念佛好多年了,經常有人問:師父,我們怎樣修行?我說你聽了那麼多的經,已經告訴你怎麼樣修行了。《阿彌陀經》告訴你念佛,不是就是修行嗎?念佛就是修行! 另外還要怎麼樣的修行?神通不是修行,神通是效果,那個效果不好。如果你沒有根底,不會住心、不會降服心的,讓你得神通,你反而會用那個神通去造罪。 地藏王菩薩也顧慮到你沒有時間,就說每天念一千聲地藏王菩薩聖號,一千聲才好多時間?念快了十七、八分鐘,念慢二十分鐘多一點點。快的我也試驗過,三個鐘頭念一萬聲沒有問題的。假使真有信心的,真正想發財的,真正消災免難的,真正信得極的,你一天念一萬聲地藏王菩薩聖號,比你找誰去聯絡好得多。“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自己求佛菩薩。求菩薩,求佛,還是求自己?佛菩薩就是你自己的心。藉境明心,不是藉境迷心。我們遇到什麼境界就轉變了,就迷了,定不住的。 現在這個環境里頭還有好多菩薩,為什麼我們遇不到?這是我們的業。怎麼樣消?《地藏經》告訴我們很多消業的方法,其他的我們做不了,我們就念,一天念一部《地藏經》才一個鐘頭,我們一天分三次念,分四次念,一次念一刻鐘,我們少說一些閒話,時間是有的,哪能說沒有?一天說閒話的時間,一刻鐘、二十分鐘都過去了,但等到念經的時候,就說沒有時間,這是我們業重福輕。我說這些話可能不怎麼樣,但是聽了確實有利益,這些事跟我們切身很有關系。 我們聽經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離苦得樂。我們聽了一座、兩座、十座、百座,聽完了,經歸經,自己歸我們自己,困難還是困難,痛苦還是痛苦,那就白費了是不是?完全白費了,現在沒有離苦得樂,就要等到將來,現在種這個因,將來果熟了。因為我們前面那個果太猛利,現在它壓縮我們,迫使我們的善根一半不能成長,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 我勸大家誦《地藏經》,要一天誦一部《地藏經》。如果沒有時間,那麼一天誦一品總可以;有時經文很簡短,可以誦二品。特別要在十齋日誦經。《地藏經》的修行法門很多,你照著做就可以了。誦經的時候,就是修行;念地藏聖號,就是修行。有些人念經不知道自己是在修行,有些人念佛不知道自己就是在修行,還去找別的修行法門,這就是末法的眾生。 在末法中的正法,是指我們聞到法,就去做,這就是正法。對你而言,讀誦受持,教化別人,法就不末,你是在行菩薩道;對于不知不覺的人而言,這是末法;聽了還毀謗,這不但是末法,還是地獄種子,地獄種子種下了,那就下地獄了。 文殊菩薩在《淨行品》中教導我們,一定要善用其心。用得好,罪惡可以變成智能,變成福德;用得不好,福德會變成惡業。現在《地藏經》圓滿了,希望大家善用其心! 轉載貼文

幸與不幸是取決於自己的看法

幸與不幸是取決於自己的看法 幸福與不幸、痛苦和快樂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不幸與痛苦在正面,幸福與快樂就會被轉到反面;當你把幸福與快樂放在正面的時候,不幸與痛苦也就離開了你的視線。 一日,無德禪師遇見三位信徒,他們向禪師詢問道:「信佛真的能解除痛苦嗎?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我們信佛多年卻還是不快樂呢?」 無德禪師說:「你們為什麼要活著?」 思考了片刻後,甲說:「我活著是為了不死,死亡太可怕了,我不想死,所以我要活著。」 乙說:「我活著是為了現在努力勞動,老的時候能享受豐裕的生活。」 丙說:「我活著只是為了能養活一家老小,沒有我他們就無法生活,我是一家的頂樑柱,缺了我,這個家就要崩潰。」 禪師說:「你們整天想著死亡、年老、辛勞,又怎麼能夠快樂呢?你們應該想到理想、信念和責任,想著這些你們就會快樂!」 信徒們對禪師的話半信半疑,說:「這些說著容易,實際上它能當飯吃嗎?沒有飯吃怎麼能快樂呢?」 禪師說:「那你們說擁有什麼才能夠快樂呢?」 甲說:「擁有名譽就擁有了一切,所以擁有名譽就能夠快樂。」 乙說:「愛情是最甜蜜的,擁有了愛情,就能夠快樂。」 丙說:「金錢最有用,擁有了金錢,就能夠快樂。」 禪師說:「為什麼世上有那麼多擁有了名譽、金錢和愛情的人,還是很煩惱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幸福還是不幸,全在於你心裡是怎麼想的,眼晴是怎麼看的。一個人心裡想的是快樂的事,眼睛只關注快樂的事,他就會變得快樂;心裡想的是傷心的事,眼睛只看到不幸的事,心情就會變得灰暗。 很多人只看到了別人所擁有的,卻很少想想自己已經把握住了的,於是就認為只要自己擁有了別人擁有的,就一定能幸福快樂,卻不知道,幸福還是不幸,快樂還是不快,全在於你眼晴怎麼看,心裡怎麼想。 轉載貼文

聖嚴法師|在家學佛居士的六大問題

聖嚴法師|在家學佛居士的六大問題 居士能夠說皈依嗎?居士可以講經嗎?居士可以化緣嗎?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嗎?居士能為信徒念經拜懺超度嗎?居士能夠參與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務嗎?  以上六個問題常有人問起。照理說,那些都是出家僧眾的分內事,非居士所當做,萬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學佛的立場;否則應現出家相,不該一方面捨不得離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權利,這不是在家學佛的本意。在家學佛是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學佛修行,護持三寶,是三寶的外護,不是三寶的核心。  然而,時代變了,出家人少了,需要佛法和佛事的人數卻增多了。在沒有出家人或很少出家人的地方,也允許在家居士代說三皈。三皈的本意是恭敬歸命佛法僧三寶,其是以僧寶來說三皈,不是在家居士說三皈,皈依僧寶也不是指皈依在家居士。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寶〉,收在《明日的佛教》一書中,其中對三皈對象的僧寶,就有很詳細的說明。  總之,居士雖不可越俎代庖,自稱皈依師,但他們可以在無人說法處及無人說法的時地,代替僧寶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師說三皈。不過,對一般眾生,如種種動物,其不論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隨時為之說三皈,使眾生普種善根,作為未來得度之因。  至於講經說法,在佛世就有居士代佛說法的例子,甚至也有長者居士代佛為僧眾講授法義。如大乘經中,就有維摩詰居士說法,勝□夫人也有說法的記載,因此,居士說法應該沒有問題。依古來慣例,居士不得以說法來賺取生活費用,是因為居士有他自己一定的謀生方式,不靠講經說法維生。但是,目前這個時代一切講求專業,弘法也須專業化。如果居士以弘揚佛法為專業,應該酌量收取報酬,作為養家活口的生活之資和交通所需。然而,若以講經說法為謀財手段,大受供養,漫無限制,那就不是學佛的居士應有的心態了。除此之外,今日或明日的居士,若為佛教的文化教育及行政工作做專業性的服務,也應該接受適量的待遇以維持家計。 

大安法師:淨土宗為什麼強調發願為先

大安法師:淨土宗為什麼強調發願為先 那是因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世間法的一個正因,如果沒有大願來作為導引,縱然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往生不了。 如果對名號沒有賦予 「願往生」的信息在裡面,即是沒有信願,那就感通不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所以它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就好像一頭牛:它走在一條熟路上,雖然沒有這個駕馭的人,它也知道怎麼回家;但如果這頭牛走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你只是給它指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它是到達不了的! 必須要有一個駕牛的人拿著繮繩,還用鞭子鞭策著,然後它走偏了道路再把它扳正過來,才能到達目標。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性就像牛,這個三界六道走慣了就是熟路,隨著業力自然就去了;但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是生路——生疏的路,不是熟路。如果常常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坐在娑婆世界里身心憔悴、蓬頭垢面、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所以它對我們來說很生疏。

福報越修越少?原來福報會這麼點點滴滴折掉的!

福報越修越少?原來福報會這麼點點滴滴折掉的!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會去做許多的善事,諸如佈施、供養、放生、做義工等等。但是似乎忽視了一點,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呢?也許有的人不斷地修福,經常去印經或做其它的善事,幫助眾生聽聞聖賢教誨,可是,境遇仍不是那麼順利,有病者病不見輕,貧窮者依然貧窮,所求者皆不遂願;於是便會埋怨上蒼不平,為何自己這麼利益他人,卻還不如那些沒行善事的人,便會對佛菩薩不滿,認為沒有照顧自己。可是,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的實在是大有人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是否注意過自己的心,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所做的事? 當看到別人升官發財的時候,特別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們的心裡是酸溜溜的,還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別人的喜悅,在為他們祝福?還是忿忿不平,或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時,是會生氣的倒掉,或埋怨飯做的不好呢?還是會時時去感恩種田人的辛苦,賣菜人的辛勞,或是做飯人的用心呢?在路邊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認為他在假裝殘疾,在行騙;或給他錢的時候,自己有一種看不起他,可憐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在看到某些人行為不端,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這就是報應,行惡的人終究是會有惡報的。此時,會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興災樂禍之中了呢?此心,到底是刻薄還是仁厚,我們知不知道呢? 可是,應該清楚,在一瞬間看到別人受災而心中大快的時候,那種興災樂禍的念頭,已經在折損自己的福報了。不管是什麼事,起心動念都會起作用,都會折損自己的福報,不是做了才算的。這樣細細算來,自己的福報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實在是可惜啊。就像一個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裡面倒水,水卻一直在流掉。其實,惜福比造福更可貴。在惜福的時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儉。可是,在造福的時候,一味地希望能多—點,再多一點,這顆貪求的心,也許已經使白己更加地墮落。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積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這個福來的時候,你會享受得很快樂,因為你的心是善的。當只是用錢財來佈施,回來的也是錢財,也許你的生活依然會不太舒服,因為你看別人不順眼。可是,若能反觀自己的心,佈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悅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財富而已。所以,要讓自己幸福一些,還要注意,不要在點點滴滴處,折損自己的福分。 作為一個學生,當看到別人的成績考得很好的時候,會不會妒忌?做同樣的生意,看到別人的顧客比自己的多,效益比自己的好,會不會酸酸的?或者,離了婚的人,看到也有人離婚了,心裡一想,啊,也有人和我一樣,稍有安慰。又或者,時常說一些酸寒刻薄的話來刺激別人,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揭人家的短處,談別人的過失。這都是我們不夠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們的福分。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念念希望別人好。當看到人家有所得會很不高興,看到別人有所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受了罪,歡喜得不得了,這都有失仁愛之道,都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而反之,若要從這些平常的細微之處來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為一切眾生.那麼,你的心是為一切眾生,你在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看到別人好,我們高興,看到別人不好,我們替他們難過,並且,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哪怕與自己有過節,也義無反顧去幫助,這就是一顆仁厚之心。有此心,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福報,量大福就大。若能時時長養我們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隨喜贊嘆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盡心盡力,這本身就給我們積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善,時時去體諒他人。縱然是惡人,也希望他能回頭改過,而非嗔恨地指責與辱罵,當你認為自己發心是好的,是想讓他好。而去指責甚至打罵有缺點的人時,或者寫匿名信去告發或無限上綱地誹謗他人,但是自己卻認為是在輓救人家時,那不過是你自己的情緒,並非真正有利於對方向善。與此同時,也會折損自己的福報。所以,時時守護自己的善心,守護自己的清靜心,守護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法,保持自己不造惡,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進而,再去安護身邊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遇到與自己性格、想法和願力不一樣的。不強求苟同,但也不會標新立異,只是相互的尊重與關懷。這樣,您會越來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有錢不是幸福,好多財富豐厚的人,心靈並不快樂,仍舊在痛苦中。如果,自己的心惡行善,或者心善行惡,苦心積的福還不夠折損的,那也太不值了。不是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把菩薩給你的又丟掉了。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