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小女孩不加思索的指向佛龕說:爸爸!就是這位小姐救了我!】

【小女孩不加思索的指向佛龕說:爸爸!就是這位小姐救了我!】 如本法師開示: 高雄有一位張居士,家裡供奉觀世音菩薩,他早晚一定上香、奉茶,初一、十五供養花果。有一天,他逢事外出,家中一個七、八歲的女兒,和同伴相邀一起玩耍,結果一不小心掉入魚池裡,其他的孩子驚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嚇得各自跑回家,其中有一個小男孩比較懂事,逕自跑去通知她的父親。 張居士頻頻追問發生了什麼事,小男孩因為太緊張,一時也說不清楚,就拉著她的父親來到魚池邊,然後指著池中,張居士看了之後嚇一跳:那不是我的女兒嗎?因為辨識出女兒的穿著,於是立刻跳入水池裡,把女兒抱上岸。但是女兒已經沒有氣息了,她的父親看到後忍不住大哭,趕緊為她做人工呼吸,並將肚子裡的水擠出來。終於將已沉在水底半小時的女兒救了回來,真是不可思議! 當她甦醒過來,便向父親說:我在昏迷不醒時,看到一位穿著新娘禮服,長得很漂亮的小姐,在水底用手捧著我的身體。那位小姐手中還拿一只水瓶,並在我頭上灑了四、五滴水,然後我才逐漸甦醒過來。他的父親說:我的女兒啊!妳能醒過來就好! 回家後,這小女孩不加思索的指向佛龕說:爸爸!就是這位小姐救了我!此時她的父親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了女兒一命,在小女孩沉入水中時,觀音菩薩現身,用手捧著她,使她不致沉入水底溺斃。然後又為她灑甘露水,救回一條小生命。所以平時若稱念觀世音菩薩,不但自己獲益,也能使周遭的人消障得福。(轉載)

化解業力的方法(值得省思)

化解業力的方法(值得省思) 孔子說:「碰不到明君,這是命運,非人力所能改變;但成為賢人或小人,卻是完全操自己手中。」 話說,阿泰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為何會遭受這樣的「業力」牽纏?他憶起幾年前曾有算命人士對他說,將來會有破財之災,而且害你的人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他當時視為無稽之談,現在想起來反而有點不寒而慄。 「原來,命中注定的,該來的還是會來,怪不得菩薩畏因、凡夫怕果,哎……。」 直到他看到了「胡雪巖傳記」的一段對話,他才漸有體悟。 清末的胡雪巖因受小人之害,使其從盛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到一無所有的凡夫草民,晚年則寄情於山野。 有一天,他到西湖靈隱寺與志峰禪師問禪。他問禪師說:「當一個人要從山頂墜落到谷底的時候,佛的神力有辦法救他嗎?」 志峰禪師乃一有道之士,早知雪巖之因果,便對雪巖說:「沒有辦法!就好像一滴墨水就要掉進水裡的時候,佛的力量也沒有辦法去制止它。」 雪巖很詫異的說:「什麼?沒辦法!既然沒辦法,那麼修佛有何用?佛力終究是有限!」 「不然!」禪師說:「一個人會從山頂跌落到谷底,必然有其前因後果,一切的現象都是自己自作自受使然,佛家說這是業力。儘管佛力無限,卻還是無法抵抗業力的到來。換句話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都是天經地義的,佛菩薩也莫可奈何。 「但是佛的愿力,卻可以淡化業力的程度! 「就好像一滴墨水要掉落到水中,這雖然是業力,但是佛的愿力卻可以使這滴水掉入清澈的大河流;如此一來,一滴墨水般地業力,仍然不會改變原有水質。可是,一般的眾生的心量卻只有像一杯水的量而已,所以當業力的墨水滴進來,反而污染了整個水質。 「這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會知道要趁業力尚未現前時趕緊修行,自己的因果要自己了,發大心願救渡內在的眾生,也救渡十方的眾生。愿力無窮則業力可淡化盡,免得業力來時,不但本質被污染,自身將不知會被扭曲成什麼面目,更有可能陷入迷茫的深淵而萬劫不復。」 胡雪巖聽了恍然大悟,從此於世間不再有任何抱怨,逍遙地歸隱鄉野。「紅頂商人」的名號,就一直流傳下來直到現在。 阿泰反覆思索志峰禪師與胡雪巖的這一段對話,心中暢然澄徹,不再計較目前的得失,而以更寬的心去看待萬事萬物。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什麼都是我的,事業、家庭、權位…都是我的,其實沒有一樣是我的。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 轉載貼文

緣聚則生,緣滅則散 佛典故事

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典故事 過去,佛陀住在維耶羅國(或譯「墮舍羅國」)一處稱為「樂音」的地方。當時,有八百位比丘菩薩與佛同在此地。一日,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前來拜見佛陀,她到佛前恭敬地頂禮佛足,並請求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慈悲應允:「好的!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老婦人問:「世尊!請問生從何來,到何處去?老從何來,到何處去?病從何來,到何處去?死從何來,到何處去?色、受、想、行、識從何而來,到何處去?眼、耳、鼻、舌、身、意,從何而來,到何處去?地、水、火、風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佛陀讚歎老婦人:「善哉!」隨後回答:「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老、病、死,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一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就如同兩根木頭互相摩擦,生出火來,點燃了木頭;當木頭燒盡,火便滅了。」 佛陀問老婦人:「那麼,這火是從什麽地方來,到什麽地方去呢?」老婦人回答:「因緣聚合,火便生起;因緣離散,火便滅盡。」 佛陀點頭道:「一切萬法亦皆如此,因緣聚合而成、因緣離散即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眼根所見,能分辨顏色的是意識,所以,意識即是色法,二者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因緣離散即滅,沒有永恆存在的自體,皆是空性。譬如,鼓之所以能發出聲音,也是眾緣和合。鼓有鼓框、鼓面,因有人手持鼓棒敲擊鼓面,才能發出聲響。鼓聲不是從鼓框而生、不是從鼓面而生,也不是從鼓棒或是人手而生。聲音本身並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其性為空。

淨空老法師:我要回老家,不在外流浪

淨空老法師:我要回老家,不在外流浪 蕅益大師晚年,起了個別號叫西有道人,告訴大家,「西方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我們要有堅定的信願心,絕無動搖、絕無懷疑,往生淨土就有分。真信、真願意往生這個心叫大菩提心,用這個心,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遇到佛法,又遇到這個念佛法門,無比殊勝稀有。這個遇到就說明了,這一生作佛的機會來了。這一生確確實實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一生能夠圓滿成就,這個緣無比的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沒有超過這個法門,沒有了,找不到。我們能遇到不幹,那叫真錯了! 這個世間是假的,六道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不值得留戀。在這個世間隨緣,絕不攀緣,每天生活只要能吃飽穿暖,有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這才真正能把貪瞋痴慢拔掉,這一切罪業的根源把它拔掉。在這個娑婆世界是住旅館,我們的老家在極樂世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回老家,不在外流浪。南無阿彌陀佛! 轉載

虛雲老和尚:以一句佛號為自己一生的依靠

虛雲老和尚:以一句佛號為自己一生的依靠 今天是印光老法師生西十二週年紀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在這裡聚集一堂。飲水思源。追念師父。在佛法的道理上。師是法身父母。紀念師父。便是對法身父母的孝思。較之世間小孝。更有意義。 回憶我第一次與印光老法師相見。是光緒廿年在普陀山。那時是化聞和尚請他在前寺講“ 阿彌陀經” 。自從講完了經。他便在寺中閱藏。二十餘年。從未離開一步。只是閉戶潛修。所以他對教義極深。他雖深通教義。卻以一句“ 阿彌陀佛” 為日常行持。絕不覺得自己深通經教。便輕視念佛法門。佛所說法。無一法不是療治眾生的病苦。念佛法門。名為阿伽陀藥。總治一切病。但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禪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若信根不深。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學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是論非。只是增長業習。到生死關頭。依舊循業流轉。豈不可悲。 各位是印光老法師的弟子。今天紀念他。便是紀念他的真實行持。他腳踏實地的真修。實足追踪古德。他體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揚淨土。利益眾生。數十年如一日。不辭勞瘁。在今日確實沒有。真實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別見。以一聲佛號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時中。念念不忘。綿綿密密。功夫熟處。彌陀淨境現前。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只要信心堅定。心不堅萬事不能成。若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聽人說參禪好。便廢了念佛的工夫去參禪。聽人說學教好。又廢參學教。學教不成。又去持咒。頭頭不了。賬賬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卻說佛祖欺哄眾生。謗佛謗法。造無間業。因此。我勸大眾。要堅信淨土法門的利益。隨印光老法師學' 老實念佛' 。立堅固志。發勇猛心。以西方淨土為終身大事。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諸位是念佛的。我希望大家以一句佛號為自己一生的依靠。 1952 年12 月講於印光大師生西十二週年紀念

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智隨法師 在《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自設問答: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所謂“散心稱名”,指偶爾稱名,未能信受長時念佛者。其所引 《法華》“失聲稱佛”一文,即是其證。偶稱佛名,未能相續,雖可滅罪,則不定往生也。若有信願,散心念佛,亦必得生。通觀《要解》,自可信知此義,大師言之甚多,略舉一二: 一、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二、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 三、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四、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五、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觀以上諸言,知其所指念佛者,皆是散心之人。其《靈峰宗論》則直言“散心念佛,必得往生”。其文言: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又言: 鹦鹉鸲鹆,猶得往生,謂念佛人,不得往生,可乎?吾輩生於末世,既無天眼,又無宿命智通,佛語不信,更信何語?苟於佛語,谛信無疑,則娑婆何啻旅邸,淨土何啻家鄉! 此等皆顯念佛決定往生,至於其所言“念至一心”者,有“死盡偷心,寶此一行”義,即信願專持名號。欲明一心之義,當別明信願之旨。如印光大師言:“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至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益加信願,以至一心”,此即淨土修學要訣。益加信願者,即是歸一之道。即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能如是信而一向專稱,即是至於一心。此一心非事理一心,乃信、行歸一之安心一心,即“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善導大師所判“安心、起行”,即深彰唯信本願專稱名號之安心一心。得生與否,即在於此,不在定心散心。縱有定心,亦為有漏之少福德,難出輪回。必藉信願回向,方可得生。《觀經》下品下生者,被苦所逼,不遑念佛。即顯示其無有正念,無有定心。雖惶恐不安,然因十聲稱名,即得往生。故知,散心念佛,決定往生。亦唯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研習 《要解》,須善會其義,不得死於言下。當前後通觀,同時可參其余祖師之言,以明淨土微妙之義。今引諸祖之言,以證“念佛必得往生”要義。 善導大師言: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法照禅師言: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皆除。 蓮池大師言: 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惡未必如善和? 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況靈而號為人類? 以此比況,知必生也。 死心禅師言: 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印光大師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觀諸祖言,自可深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當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淨,不論罪福多少,唯稱名號。行住坐臥,不離於口;時處諸緣,不絕於聲。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納於心腑莫忘失。 凡有疑者,或疑自身業障深重,或疑自己修為日淺。此等皆因不知念佛功德超勝故。須知彌陀願力深重,尚不棄五逆十惡,何況余者?尚收功於十念一念,何況多念?凡夫之業障,雖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然“信願莊嚴一聲”,即可“圓轉五濁”,罪業豈礙彌陀大願攝取?如巨石置於船上,即可不墮。然大師恐吾人視此法“易而慢不策勤、淺而妄自藐輕”,故作此激勵之言。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而自生障礙,如古德言: 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 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喻,形象說明,念佛之人,直至臨終,猶是散亂凡夫。其貪瞋之水火,從未停息。各深無底,南北無邊。交相迭起,常無休息。隱約之中,見一白道,通於彼岸。故思之:“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正於疑慮惶怖之際,得聞釋迦勸言: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蒙彌陀悲心招喚: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聞已,不顧別解、別行人等之所惑亂,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彼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修淨土者,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當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一向念佛。乘彼願力,決定往生。 既為生死凡夫,自必貪瞋不息,妄念不止。如古德言: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 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號。 蕅益大師所言“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此亦大師方便勸說,欲使眾生知自身現是生死凡夫,罪業深重,當惕勵念佛,勿虛耗時日。若真如此,則罪業何能消完?凡夫則往生難矣;非但凡夫不能往生,上至等覺菩薩猶有一品無明未盡,亦難往生矣。如此,則淨土一法,於諸眾生,終無利益。四十八願,便成徒設;三經所說,即成虛言。大師所言“下至日念一聲,終生不替,便決定橫超”亦成戲言。思此,故知此是大師激勵之言。實則罪業是虛,名號是實;罪業是假,名號是真。罪業雖遍滿虛空,不礙彌陀光明攝取。但稱佛名,則萬罪自滅。如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如片雪落於洪爐,瞬間即化。一聲稱念,圓轉五濁,方為淨土真實義。然雖一聲圓轉,而不廢常時稱名,此即大師之用意。即信“一聲圓轉”,而行一生之念佛。如此即是“以至一心”之旨,自然乘佛願力,突圍而出。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既能破一切無明,滿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也?昙鸾大師謂之信心不淳,其文言: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此“三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即信心不具足,以懷疑佛智、懷疑名號功德、懷疑稱名必生故。反之,若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則信心自然歸一,淳而不染,定而不亂,續而不絕。 彌陀佛名,是實相身,圓具萬德;是為物身,能消諸罪,能破無明,能滿志願。念佛者,若信“稱念必生”而常稱佛名,即是信心淳一、相續、決定之相。若疑念佛往生者,則是自生障礙。雖疑而不捨念佛者,但能相續不絕,臨終亦定生淨土。只是現生自生疑惑,心多顧慮也。若心多疑者,當細聽彌陀的悲心招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此“三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即信心不具足,以懷疑佛智、懷疑名號功德、懷疑稱名必生故。反之,若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則信心自然歸一,淳而不染,定而不亂,續而不絕。 彌陀佛名,是實相身,圓具萬德;是為物身,能消諸罪,能破無明,能滿志願。念佛者,若信“稱念必生”而常稱佛名,即是信心淳一、相續、決定之相。若疑念佛往生者,則是自生障礙。雖疑而不捨念佛者,但能相續不絕,臨終亦定生淨土。只是現生自生疑惑,心多顧慮也。若心多疑者,當細聽彌陀的悲心招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節選自《彌陀要解略注》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