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福,生於少事,禍,起於多心!》

《福,生於少事,禍,起於多心!》 我們生活在世間,終極的目標無非就是幸福。什麼是幸福,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關於幸福,有一點應該是大家都認同的,那就是:心無罣礙,無往而不自由。 中國有句老話,叫「無事小神仙」。西方也有句諺語,叫「不要自找麻煩,除非麻煩來找你」。內心因某事而牽掛、擔憂、焦慮……甚至惶惶不可終日,那種感覺,就像背著一塊極重的石頭在路上走。沒有人不渴望著把石頭卸下來,輕輕鬆松地歇一會兒。 因此,無事鬧心,便是最大的幸福;而多心多疑,則極有可能招災惹禍。 一、福,生於少事 住在我隔壁的王叔,有一段時間跟小區大門口的保安,因一點小事而鬧了矛盾。王叔這人脾氣不好,器量也不大。他每天早上從小區大門口經過時,只要一看到那個保安,原本的好心情就會煙消雲散,繼而開始在內心深處辱罵、憎恨那個保安。 久而久之,這件事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王叔已經退休了,兒女也都很聽話,他每日里就是約朋友下下棋,逛逛公園,日子過得清閒而又幸福。但現在,就這麼一件小事便搞得他終日抑鬱。 某天,王叔在找他的朋友下棋的時候,偶然提起了這件事。他的朋友便開解他道:「老王啊,你這心眼兒也忒小了吧!要不是沒有別的辦法,哪個人肯做保安啊?天天站那兒,無聊不說,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一兩千。而你呢,天天到處玩耍,每個月還能拿個四五千的退休金。都這樣了,你還跟人一個看門的一般計較!」 朋友這樣的一番話,就把王叔給點醒了。 打那以後,王叔每次看見那個保安時,眼裡便少了幾分仇恨,多了幾分同情。他自己慢慢地也想明白了:原來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在心裡放過別人,也是在思想上放過自己,又不是什麼殺父奪妻的深仇大恨,何必死死抓住不放呢? 想通了之後,王叔又變回了原來那個開心、自由的王叔。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要寬,才能事兒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必須堅守「抓大放小」的原則,小事能不計較的就不計較了,只有這樣,才能把全副身心放在真正重要的大事上,從而獲得人生真正的幸福。 有句話叫「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說的就是這個理。 二、禍,生於多心 作家契訶夫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叫《小公務員之死》。講的是一個庶務官的故事。 一個美好的晚上,在一個劇院裡,心情美好庶務官一不小心打了個噴嚏。打噴嚏,是再平常不過,也是誰都控制不了的事情。而就這麼一件小事,卻導致了這個庶務官的死亡。 原來這個庶務官在打噴嚏的時候,一不小心將唾沫濺到了坐在前排的將軍級文官的身上。他害怕極了,他向將軍道歉,將軍說:沒什麼的。 既然將軍都說沒什麼了,那這事兒本就應該這麼過去的。但這個庶務官偏偏是個多心的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個「戲精」。 他的心裡總覺得將軍在怪罪他,於是,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向將軍道歉,將軍一次又一次地說:沒什麼的,讓它過去吧!將軍越說「沒什麼」,他就越覺得將軍在怪他。 庶務官一次又一次的道歉,最終令寬容大度的將軍不耐煩起來了。將軍對待庶務官的態度,也由一開始的「毫不在意」變成了後來的「大發雷霆」。而這個多心的,一次又一次地道歉的庶務官,最終在遭受了將軍的呵斥後,一命嗚呼了! 庶務官死了,但他是死在將軍的呵斥之下嗎?不,他死於自己的多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跟這個庶務官一樣,在不該多心的地方多心,最終「畫蛇添足」,惹出不必要的麻煩來了。為人處世,切記:「禍生於多心。」 外在的周遭世界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映射。只要我們的內心光風霽月,一片澄淨。那麼,在現實世界中,我們自然也能與人為善,少事多福了。 反過來,若內心充滿了猜忌、疑慮,那外在世界肯定也是一團亂麻的。 福生於少事,禍起於多心。 轉載貼文

遇到逆境時,你的心不要退縮!

遇到逆境時,你的心不要退縮! 通常,我們會認為命運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沒有任何機會改變它,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有機會改變它。 所以,我們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去解釋過去,某人曾經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此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不應該這樣想,而是必須認識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老是指責別人為難我們,這個人對我做了這事,那個人對我做了那事,他障礙我,她障礙我等等,總是期待別人或外在的情況能夠改變,這就好比是當新的政府官員、新的總理上任時,我們期待新的領袖會做出新的改變一樣,總是對外尋找一個我們可以向他抱怨的人、一個可以做革新的人。 但事實上,改變必須從自身開始。我們才該向自己抱怨,我們需要給自己這個機會,如果自己不給自己機會,自己不改變自己,那麼沒有其他人會這麼做,而這是最糟的情況。因為如果是別人障礙我們的話,我們還可以向別人抱怨,但如果是自己障礙自己的話,沒有人會來向我們抱怨,也沒有人會改變我們的情況。 所以,在抱怨別人前,我們首先要向自己抱怨,將這個機會給自己,改變自己。往往,我們會覺得自己事事不順,遭遇困難,別人具有優勢,總是一帆風順,而無論自己怎麼做,總是無法出人頭地,總有困難,總是失敗,以至於有時我們會放棄。 事實上,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應該將它視為困難,而應該視它為機會。困難愈大,機會愈大。過去許多偉人,都是從困境中出頭。因為這些困難,他們才有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他們能夠將困難轉為學習、教育和咨詢的來源,真正地用心受教,所以能夠成為偉人。 偉人並不是一出生就是偉人。他們之能夠成為偉人,並不是因為生活幸福快樂,而因為面臨重大的困難和痛苦。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偉人,取決於他如何面對困難。普通人遇到困難,便垂頭喪氣,俯首稱臣。偉人拒絕視痛苦為痛苦,而是視痛苦為機會,從錯誤和困難中學習,轉困難為自己的朋友,利用它來提升自己。 所以,我們不應該將困難視為敵人,而應將它視為朋友。這樣,我們便可以利用它來改善自己。例如,沒有遭遇到困難,事事順利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努力精進。 如果我們想要修忍辱,但沒有遭遇任何困難,也就沒有修持忍辱的對象。這就好比是有人給我們好吃的東西,我們就好好的地享用,不需要修忍辱,而且如果不享用它的話,反倒是自己的損失。 所以,順境中沒有修持的機會,只有在逆境時,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展現自己的力量。這就好比是一個柔道高手,如果對手是個普通人,他就沒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功夫,展現自己真正的力量。唯有對手與自己旗鼓相當,或是比自己還高明時,他才有機會展露自己的功力,或是開創新的招數。 因此,我們真的應該將困難視為是一個機會,它可以提升、增強我們的力量,莊嚴我們。幫助我們展現真正的本色的,正是這些困難。阻止我們改變的,是我們的傲慢。我們對自己的現況感到滿意、高興,覺得自己贏家,但事實上這是不行的。 傲慢在藏文中是獲勝、戰勝的意思,但這裡我們需要戰勝的是自己的傲慢。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過去的表現還不錯,但是我們需要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如果對現況感到自滿,那麼就沒有改變的機會。 轉載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如果要看佛經,對一個初閱讀佛經的人來說,佛法概論及佛教史等的入門書籍是必須看的,入門性的書籍,會告訴我們進一步的工作是什麼。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佛教的大小乘經典,非常之多。至於佛經之有大規模的文字結集記載,是在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的事。雖從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時代已有了成文的經卷,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卷四四、卷四八、《雜事》卷四、《藥事》卷三,已有讀經寫經的記載,唯其為數很少。初期的佛經,多半是靠口頭傳誦的,由於印度自古以來對於聖書都靠師弟口傳(最早婆羅門教的《吠陀》聖典,根本忌用文字記錄),所以養成了印度民族強記的習慣與能力。一個學者熟背數十萬頌,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緬甸比丘之中,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師。正如胡適所說:「那些印度和尚真有點奇怪,搖頭一背書,就是兩三萬偈。」(《白話文學史》)但是,多靠師弟誦傳的方法將佛經流傳下來,就不能保證沒有訛誤的情形了。而且,印度民族從師承相傳的習慣中,養成了對於師承的絕對信心,因此,時間久了,對於同一樁事物,就有好多種傳說的不同,各傳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因此,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化中的各種傳說,也在不知不覺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內容的一部分。尤其是歷史性的考證工作,對於印度民族是從來不重要的。所以在佛經之中有著許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時間倒置的記載,尤其關於論典的部分(佛教有經律論等三藏,經律的性質相似基督教的《新約》《舊約》,論典的性質相當於基督教的神學書),因為多半是出於各派論師的撰著,不同的見解更多。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經,應該具有極崇高的虔敬,但卻不必要求毫不鑒別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應向佛經之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是指如有審察能力的話)。但從大致上說,流行於現世且有史實可考的佛經,都是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的,因為各經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偶或有些名相數位見解及傳說等的出入,也是枝節問題,而非根本問題,故對一般的人來說,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佛教雖然主張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請教有素養的法師,斷不可自行妄斷佛經的義理;因為有許多屬於境界上的名詞及觀念,若非多看佛經或自己沒有實踐的體驗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過。佛教的經典很多,中國翻譯了一千年,也不能確知究竟譯出了幾萬卷,現存的佛典連同中國人的注釋講述在內,還足足有三千多部一萬五千多卷(日本、西藏、南傳各國所傳集的還不在其內),所以,直到現在尚無法確切地列出哪些是最主要的經典來。如果要看佛經,對一個初閱讀佛經的人來說,佛法概論及佛教史等的入門書籍是必須看的,入門性的書籍,會告訴我們進一步的工作是什麼。本文僅作通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紹,至於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導,不是本文的範圍了。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這個問題應當分做兩面來講: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那麼,我敢保證他絕不會覺得佛教的經典比耶教的《新約》《舊約》更加難懂而更加使人厭煩。許多人以為耶教的《新約》《舊約》淺顯易讀,其實,基督徒中,很少有人曾經把《舊約》讀完的,一般他們所謂的查經家,只是教人翻前倒後地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如果真的一口氣讀完《舊約全書》,如他不是職業的教士,不是盲目的附從,並且也不是另有目的,那麼,他對信仰基督即可能發生驚訝和動搖。然而,如想讀完全部舊約,實在要一點耐心。不過,《新約》中的四福音,的確是比較易讀的,四福音中也只有《馬太福音》寫得最好。佛經的特長是每以故事體裁的文學筆觸,寫出佛教的思想與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寫及比喻來表達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適以為佛經的翻譯作品,要比中國的古文──駢體文率真得多。他說:「因佛教的經典重在傳真,重在正確,而不重在辭藻文採;重在讀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譯經大師以‘不加文飾,令易曉,不失本義’相勉。」又說:「鳩摩羅什譯出的經,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學影響的卻要算《金剛》、《法華》、《維摩詰》三部。」胡適尤其推崇《維摩詰經》,說它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譯出之後,在文學界與美術界的影響最大。」又說:「《法華經》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於文學趣味的書。其中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發生不小影響。」又說:「《佛所行贊經》,乃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的傑作,用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華嚴經》末篇《入法界品》佔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財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知道,胡適並不信佛,他對佛法的見解,我們無法苟同,但他是近代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他卻以為佛教的經典富有語體文學的崇高價值,那麼試問:佛經是否真的難以讀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見,否則你當不致於點頭說「是」。然而,如果讀到大小乘諸家的論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傷腦筋了,特別是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名詞,那些精密結構,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了相當高的佛學素養,看了便是徬佛是看的「天書」,縱然是學佛數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過哲學思考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只能望書興嘆而已。正像以一個「武俠小說迷」的讀者,突然去讀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保證你也同樣地不得其門而入。那麼試問:這樣情形的佛典,應該要它呢還是不要呢?除非你僅是一個下層文化中的成員,否則你當不致說一個「不」字。許多人以為耶教的書容易讀,其實,如果跑進他們的神學──經院哲學中去看一下,你也會覺得不知所以的。中古時代的耶教教士們,為了所謂「謀天啓與人智的調和」,而將神話套上哲學的外衣;為將一切的問題,全部納之於天主的權威之下,所以要稱哲學是神學的奴婢,以致弄得迂曲不經、支離瑣碎、煩雜之極,並且也因此有了「繁瑣哲學」的賜號。今日的佛教文章難懂的問題,我想那是出於少數人的作風而來,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學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腸機能障礙,他們看書不經過大腦,便將書中的文字,斷章取義,東抄西摘,湊成他們自以為是的文章,這樣的文章,連他們本人也沒有弄得明白,到了讀者眼下,當然要「不知所云」了。不過,據我的考察,類似的文章,目前已經逐漸地少了,因為那些「博古」而不通今的「佛學家」,已到了自知「退休」的時期。至于思想性的佛學論著,那是供給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們寫得像《西遊記》和《水滸傳》一樣。雖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試用西洋的哲學名詞表達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則便不成其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總之,若從傳播的方式上說,佛教是絕對贊成文藝化或通俗化的;若從研究其思想的理論上說,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們固然要提倡通俗,卻不該咒詛難懂。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在原則上,不但不禁止,甚至還鼓勵。因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凡是信仰佛教並且已對佛法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之後,縱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教,也是辦不到的。所以,異教的任何宣傳,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是足夠接受考驗而無法動搖他的信心的,又因佛教不是獨斷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異教的應有價值。佛教將化世的法門分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礎,是一切法門的共通法門,也是一切宗教與哲學的共通善法。因此,佛教對一切異教的經典書籍,除了那些武斷、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會給予它們應有價值的肯定。同時,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應當也是一個佛法的傳布者,對於弘揚佛法的技術來說,為了使得異教徒們改信佛教,或者為了攝化那些正在徘徊於佛教及異教信仰之間的人們來皈依佛教,對於宗教比較學的知識,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說出佛教的信仰優勝於其他宗教的信仰,豈能使人心悅誠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個理想的佛教徒,應該要具備若干程度的異教知識。當然,對於一個初信佛教的人來說,研究異教的義理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佛教主張學佛有餘,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去看外書,否則,自顧不暇,那有閒工夫去研讀異教的書籍呢?佛教以為異教徒是罪人嗎?不。佛教雖將一切佛教以外的宗教一律稱為「外道」(是指不向內求明心見性而朝外求神鬼的賜予),但是,佛教並不否定各該宗教的應有價值。佛教將宗教的層次分為五乘,已如上文約略介紹過了,這五乘都是善的,下級的人乘與天乘,雖未解脫生死,然已行了五戒十善。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屬人天的範圍;能為人天的善業而努力,當然不能看做是罪人了。因此,正信的佛教,雖然自信佛教的宗教價值超勝過其他的宗教,卻不歧視其他宗教的宗教價值;能夠共同來為人天的善業而建設,豈不是比破壞人間的康樂者,更夠資格作為佛教的朋友?所以,佛教雖然鼓勵異教的信徒改宗佛教,佛教卻從來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殘異教,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來的世界史上,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 轉載

【逆境、災難、輪迴的解救法】

【逆境、災難、輪迴的解救法】 李炳南居士: 一、逆境得轉變,災難能消除 人的苦樂,原是一種果報,這卻得合三世來觀,若不懂這個道理,那是講不通的。現在我們遭受逆境,遭遇災難,當然是因果關係;要最快的把他轉變消除,就是「念佛」。經上說過: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還遭甚麼逆境災難呢?經上又說:能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有四方上下無量無邊的佛來護念他。佛是萬德萬能、法力無邊的,只要佛來加被,還怕甚麼災難? 二、跳出輪迴永遠長生 六道以外,還有甚麼所在?真是奇聞,哈哈!六道是凡境,那知還有聖境,聖境就是佛國。在這個世界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是七寶聚成的,莊嚴清淨,比甚麼樣的天宮(天不止一層,天帝也是無量無邊。)都好幾千萬萬倍;第一的好處,就是壽命無量,不像天人六道那樣的生死不停。經上說過:若是生到那裏去,皆是金身,光明照耀,神通具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壽命無量,一直成佛。究竟怎麼去法?經上說過: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就來接你。

觀音菩薩的涵義

觀音菩薩的涵義普南禪院 8月8日農歷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至誠憶念效仿觀世音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的行「菩薩行」不在於做得有多大多了不起而是不放棄任何微小簡單的善行在實際生活中把握微小簡單的善行修習踐行菩薩的悲願精神願得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導 讀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眾生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並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觀音的真正涵義是「永遠以慈眼悲視一切有情的覺者」。每一個能以愛與慈悲看顧所有眾生的人,只要具有這樣的特質,就是觀音。法門是眾生能夠借以修行成佛的方法。觀音菩薩救度眾生,是為瞭解決眾生在生活中以及修行中遇到的問題,幫助眾生修行以期成佛。修持觀音法門,是在開啓、提升自己內心的慈悲功德,使自己成為一個慈悲的人、利他的人。觀音法門的真正修持,並不在於儀軌的念誦,而是在於我們內心的轉變,認識到一切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渴求快樂,並且時時不忘卻這樣的心念。 觀音菩薩的意義 觀音,梵文Avalokiteśvara,意思是:以慈悲之眼恆時觀看一切慈悲的對境——所有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眾生。因此,對於觀音這個名稱,應該解釋為其內在的功德特質,而不是指一個人。當我們理解了「觀音」這個名字,就等於瞭解全部的意義。

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淨界法師

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淨界法師 業果的輕重有三段: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我們講到第二個,約外在的環境來說明業果的輕重。 當我們在建立佛教的思想、建立正見時,就是開始在做因緣的觀察。佛教的因緣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跟業力結合起來,才有今生的果報。 我們今天的主題——業果的道理,偏重在業力這一塊。所以學佛人剛開始要改造自己的業力,因為業力影響到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它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系,卻有間接的關系。它主要主導我們生命的苦樂。 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積集資糧。第一個,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死亡之前趕緊懺悔;第二個,就是在生命當中,盡可能地積集善業。 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不一樣。聖道門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來生安樂的果報,比方說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等。但是淨土宗的目的,在斷惡修善,偏重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這部分。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