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令人醒悟的一段話】

【令人醒悟的一段話】 命裡一尺,難求一丈,是你的,不需要爭,不是你的,沒必要爭。上天自會給你最好的安排,既來之,則安之。 百年之後都是雲煙,生帶不來,死帶不走。有錢,生活好一點,沒錢,日子差一點,只要食能飽,衣遮體就行。 人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做你的貴人,我當我的百姓,反正最後都得歸為泥土。別管身份如何,地位怎樣,不攀,不比,活得開心才是第一。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選擇你愛的,愛你所選的。兩個人互相包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到優點,忽視缺點,才能攜手到老,相伴一生。 幸福不是別人嘴裡說的,而是自己親身去感受的。家庭溫馨和睦就是幸福,家人平平安安就是幸福。

淨空法師:想在佛法中得利益,必須修正我們的生活行為,這是大事

淨空法師:想在佛法中得利益,必須修正我們的生活行為,這是大事 教人要生起信心,對於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生信心是教化眾生第一個目標。 信心生起來之後就進入第二個目標:『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菩提」是梵語,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換句話說,你要是真正信心建立了,你要把你過去錯誤的生活、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 過去我們的生活是愚癡、沒有智慧;迷惑、沒有覺悟。凡夫過的是什麽生活?愚癡迷惑的生活。所以他的日子不好過,過得非常辛苦。愚迷哪有不造業的?生活造業、工作造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造業。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你們想一想,佛菩薩講這個話過分嗎?不過分!真的「無不是業」。為什麽會造業?愚癡、迷惑。這是造業的根本。 信了三寶之後,我們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在生活里頭;工作里面待人接物,絕不隨順自己的煩惱,把它修正過來,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把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在生活上、工作裡頭兌現,認真把它做到,這叫修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為,這樣我們才真正得到佛法利益。這個事是大事,不是小事。

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要多念這兩位菩薩?

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要多念這兩位菩薩? 夢參老和尚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什麼原因呢? 因為這兩位菩薩專門發心在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他發的這個願,那我們求他,正是滿他的願。他滿他的願,我們求他加持。 就像我們,你害了病了,你到醫院看病;說你求救濟,求救濟你得到慈善會去;說你搞交通的,不是民政,你找錯科了。所以你好哪一門找哪一門。有些菩薩他沒發這個願,他跟你也沒有緣,你求他當然不靈了。 為什麼多念觀世音呢?觀世音發了這個願,你求他,他有這個願。而你有這個希求,他的願和你的願相結合了。不是佛菩薩都能滿你的願。 為什麼我們經常念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念阿彌陀佛,那是釋迦牟尼佛介紹來的。阿彌陀佛發願度十方眾生。 那怎麼不念不動如來呀?不動如來從來就不動,他沒發這個願,你念等於白念,他不動。明白這個道理嗎? 在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災難頻繁,求菩薩消災免難,就是求兩位菩薩效果最好、感應最快——觀音、地藏,地藏、觀音。 在《地藏經》裏頭第十二品,佛在臨說完這個《地藏經》的時候,第十二品囑托觀世音菩薩,佛叫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法門。 我每逢念到這個第十二品,我心裏就想:觀世音菩薩本身就在這個世界教育無量無邊眾生,為什麼佛要囑托觀音菩薩弘揚地藏菩薩? 這就使此世界眾生更加相信地藏菩薩的功德。我只是感覺到,我從美國、我所到過的地方,有的道友們求我給他回向,我說我沒得力量。我一個凡夫,我有啥力量? 我說頂好你念念地藏菩薩,你念念《地藏經》,我也幫著你念,我只能做一個幫助的。你別認為你想求我消災免難,我說我做不到。我自己的災難都沒消了,我能幫著你消災免難?那你要求,怎麼辦? 我可給你介紹,咱們大家一起求地藏菩薩。我說,不過我比你修的年頭多一點了,我學了好幾十年了,我沒斷過。 轉載貼文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真愛,沒有理由的愛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真愛,沒有理由的愛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父母無條件的愛對孩子成長的意義非同凡響。我們的愛是孩子人格完善和心智成長的母乳。 我們大人可以通過學習、向社會付出並有所收穫、通過接觸大自然,通過樹立信仰和心靈修養等途徑來獲得心靈上的力量。而孩子獲得支持的途徑比較少,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依靠父母的愛來獲得力量。我們正確的愛,構成了孩子形成自尊、自愛、自信、安全感、責任感以及其他一切良好品德的基礎。孩子在年幼時如果缺乏父母的愛,就會形成很扭曲的性格,長大後會做出一些莫名其妙、非常出格的事。這些孩子很難調服,他們總會找千百條理由把過錯推到父母身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正是讓我們首先做到對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然後再把這種愛推及他人,去愛大眾,愛萬物,愛全世界。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真愛,沒有理由的愛,這個小孩子長得漂亮也好,長得醜也罷,父母親依然都會愛他。那母親對孩子有真愛,孩子能夠感覺到母親的真愛,孩子也會愛母親。母親照顧孩子不累,孩子給她撒嬌,她還是開心的。照顧孩子不累,但做其他事情她可能很累,為什麼呢?這就是愛的力量。照顧孩子的過程當中她能得到很多的快樂。有愛心你會快樂,沒有愛心就不會快樂,這大家要知道。 你對別人有了真愛,無論你為別人做了多少的事情,付出了多少,你都會快樂。沒有愛的時候,你做事情會很累,很痛苦,有了愛就不一樣。這個愛是很重要的,培養自己的愛心很重要。要想找回快樂,就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愛是快樂的源泉。 轉載

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如果一個人他能深信因果,不做違禮違法的事,他就能得到福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以戒淫為因,果報是什麼呢?果報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屬如意,能得貴子(好後代)。能健康長壽(夫妻之間能節欲,均得健康長壽)。戒淫能令人身心安樂,最後得善終。中國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貴、康寧、好德、長壽、善終,都可以得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人叫何澄,他是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一天,有一個姓孫的病人請何醫生到家中看病。這個病人已經生病臥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財錢都用盡,能典賣的東西都賣了治病。可是病還是不好。所以請何醫生來診治。病人的妻子小聲對醫生說:“家中沒有酬金給您,我只有陪您睡覺來報答您。”何醫生聽了之後,很嚴肅地拒絕她說:“你怎麼說出這種話?我不收錢,也一定會為你丈夫認真看病治療。你不要說這種話來侮辱我的人格,況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聽了,很慚愧地退了出去。晚上,這個何醫生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神告訴他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會乘人之危急亂人婦女,壞人倫常。所以天賜你伍萬錢。”這個醫生夢醒後,也沒有在意此事。可是過了不久,皇宮太子生病,有人推薦何醫生去看,服藥一劑就痊癒了,即賞錢伍萬。與何澄夢里天神說的一樣。 戒淫得福,邪淫致禍。凡是不為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倫理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都屬邪淫範疇,邪淫致禍。我們不要忘記上海復旦大學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給我們的教訓。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有不棄邪歸正的。倘若以前做過錯事,現在明白了,改過自新,天不懲懺悔改過之人。古德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更要謹慎自己,學習聖道,恪守禮規,以防失足。《弟子規》明確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轉載

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嗔痴

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嗔痴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下形成。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生的土壤。就像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生起貪心,這種貪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會貪戀這個而非那個?為什麼我們會被貪心驅使著,得不到就寢食難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這樣那樣的種種觀念。 我們覺得這個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歡,當這種思維被反復強化之後,貪心就會隨之增長,從動心發展為動力。最終,從開始的一點點貪念,逐步增長到鋪天蓋地的貪,徹底地籠罩你、左右你,促使我們不斷地為之奮鬥。而在奮鬥過程中,這個對象的重要感又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運作規律都是如此。我們對某人生起嗔心,反復想著他的壞處,嗔心就會迅速擴大。我們對自己生起執著,時時想著自己的長處,我慢就會隨之增長。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有哪種心理不是在相關因緣下產生併發展的? 身為凡夫,我們的心念往往和貪、嗔、痴密切相關。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所以成為凡夫、所以流轉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稱之為三毒,即危害心靈健康的三種病毒。其中的痴就是無明,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無明就是心靈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潛藏的覺悟本性。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己產生錯誤設定,把種種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體,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們已經完全認同了這種替代,從未產生懷疑。對很多人說,如果連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個近乎荒謬的觀點,並且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