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問:腰痛是不是可以拜佛?拜佛可以使腰痛痊愈,或者會使腰痛更加嚴重?

問:腰痛是不是可以拜佛?拜佛可以使腰痛痊愈,或者會使腰痛更加嚴重? 淨空老法師答:這個問題不要問我,你試驗一下就清楚了,兩種狀況都能出現。如果你誠心誠意的拜佛,你的腰痛就好了。為什麼?你一心只在佛上,把腰痛忘掉了,腰痛就好了,第一種狀況就出現了。第二個狀況,一面拜佛一面想著腰痛,那愈拜愈痛,第二種狀況出現了。所以佛講的話有道理,“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有病,有病痛的人一心想佛,不要去想病,病就好了。所以有人病了找醫生,是不是醫生把你的病治好了?不是的。誰把你的病治好的?你的信心把病治好。你相信這個醫生,你相信他的處方,對他很有信心,這個藥一服,果然就見效了。信心治好的。這個大夫再高明、再有學問、有本事,你對他不相信,他給你診斷、給你開方子,你吃他的藥不見效。為什麼不見效?沒有信心,對他懷疑。 治病如是,所有一切事無不如是,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法沒有定法,隨著我們念頭在轉變,我們的念頭清淨,身就清淨;我們的心污染,我們的身就變成污染了。境決定隨心轉的,身體是最貼近的一個境界,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才能保持一生當中可以不生病。從來沒有生病的念頭,他怎麼會生病?你有生病的念頭,病痛就來了。現在醫學裡頭也有所謂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比生理重要得多。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一心拜佛、禮佛、念佛,把病痛都忘掉了。 南無阿彌陀佛

一起心動念,就會招果報

一起心動念,就會招果報   修道的人在修行的時候,最要緊的不要生念頭,不要起心動念。你一起心動念,將來就會招果報,就要去受報的。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在海邊修道,就修這個「非非想處定」。他想修這個定,生非非想處天。正想要入這非非想處定,水里這魚就來打他閒岔了。打閒岔這是禪堂的口頭語,「你真打閒岔!」「你這個哩啦腔!」這好講話的人叫「哩啦腔」。你盡好說話,好和人家去搭搭咯咯談話的,這叫「打閒岔」,英文叫give me trouble。你若給人家trouble,這就叫「打閒岔」。   這個老修行在這兒修行,這魚來打他閒岔。他一要入定,這魚在水里,「噗通」這麼一跳,他就入不了定了。入不了定,他就生了一種瞋恨心。他說:「你這魚真是討厭!我想要入定,你這來給我麻煩,你不叫我入定。啊,我現在沒有神通,等我有神通的時候,我變成一隻飛狸,專門吃你這個魚!把你都吃了,不再叫你來妨礙我修行!」   他生這一念的瞋恨心,這魚也害怕了,不敢和他開玩笑了,以後再也不敢來麻煩他了,所以他修這無想定就修成了。他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把這八萬大劫的天福享完了。享完了之後,你說怎麼樣?他這一念瞋恨心的果報也成熟了,他墮落到人間來,果然就變了一隻飛狸——吃魚的一種雀鳥,天天在海上吃魚。吃來吃去,等釋迦牟尼佛出世,到那兒給它說法,他這才把飛狸的身脫了,又去做人,後來又出家修行,才證阿羅漢果。

《災厲不起》

《災厲不起》 自古瘟疫肆虐時,為何有人能幸免於難?看看四個發生在中國古代瘟疫中的真實故事: 1.行善,瘟鬼不插死旗。 太湖附近有一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百姓幾乎都從事殺生屠宰行業,惟獨瀋文寳全家護生,且樂善好施,廣積陰德。 有一年,太湖地區流行瘟疫。有人晚上外出時,看見眾瘟鬼拿著一把一把的令旗,彼此相視說:「行善的瀋家除外,其餘各家都要插上旗子。」不久之後,全村村民都得瘟疫死了,惟獨瀋文寳合家免遭疫難。 清代著名醫學家劉奎(號松峰)評述說:「廣積陰德是無量光,這實在是祛疫的良方。世人應當記到心眼裡。」 2.三代隱惡揚善,疫鬼不敢入侵。 宋朝縉雲顯達之前,有一年元旦出門,遇到幾個惡鬼,形體面貌猙獰,於是問他們是幹什麼去的? 惡鬼們回答說:「我們這些都是執令的疫鬼,準備在人間散播瘟疫。」 縉雲急忙問:「我家會有瘟疫嗎?」 疫鬼說:「凡積德之家就沒有。」 縉雲說:「為何得以避免呢?」 疫鬼說:「你家三世積德,看見人有惡行則阻止,有善行則表讚,子孫福報應當顯耀門戶,功德神在護持,我們怎麼敢進入?」說罷,這些疫鬼就消失了。 這一年瘟疫盛行,只有縉雲家安然無恙。 3.孝護翁姑 全家免瘟疫 清代順治甲午年三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的兒子,娶錢氏小姐為妻。有一次,錢氏回娘家探親不久,丈夫家鄉竟就流行急性瘟病,傳染面積很廣,傳染的速度也很快,病死的人很多。大家都怕傳染,弄得人人自危,驚恐萬狀,以致於連至親也不敢去過問、探望,唯恐逃避不及。 顧成夫婦也不幸染上了瘟疫,後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上了瘟疫。錢氏在娘家,聽到了翁姑,先生,全家都患上了瘟疫的消息,急著就要回丈夫家探病。 錢氏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回到婆家,也會染上瘟疫病,所以極力勸錢氏:切切不要回到丈夫家去!那是自尋死路,可是,錢氏深明大義,她說:「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幫助侍候翁姑。現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錢氏終於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與感染,隻身回到丈夫家去。 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後,顧成夫婦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蹟般地霍然而愈。當地的人們,都認為顧成全家能免於疫病的死亡,是由於錢氏至孝至義的德行,而感動了神明的結果。 清代著名醫學家劉奎說:「邪不侵正,孝可感動天,孝德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呀!」 4.庾袞侍親,不染瘟疫 晉朝時期,有一位隱士名叫庾袞,是晉明帝皇后庾文君的伯父。庾袞年輕時,就以勤儉、好學、孝順友愛而聞名。 晉武帝司馬炎咸寧(275∼280)年間,西晉爆發大瘟疫。在這場瘟疫中,庾袞的兩個哥哥不幸染病身亡,二哥庾毗也染上了瘟疫。疫病嚴重,瘟疫正盛。庾袞的父母想帶著他和弟弟們到外地去躲避瘟疫。但庾袞不肯離開,堅決要留下來照顧二哥。他對眾人說:「我天生不怕瘟病。」親友們沒有辦法,只好留下他和染病的哥哥。 親友離開後,庾袞晝夜不眠,悉心的照料哥哥。有時他還撫著病亡兄長的棺柩,哀慟流涕。就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天,瘟疫漸漸平息下來。等家人們再回到村子裡時,竟驚訝地發現,庾袞和他染上疫病的二哥庾毗,朝夕相處,竟然都安然無恙;而且在庾袞的照料下,他二哥的病也奇蹟般地病癒了。 村裡的長輩都驚訝不已,感歎道:「這孩子真是奇異!能守護人們不敢守護的人,做人們不敢做的事。是至孝友悌的大德行,上天開恩,救了這種人」 由此,這些父老才知道,凶猛肆虐的瘟疫並不是傳染給所有人。面對大難,不畏生死、堅守保護他人的人,以孝弟忠信之德,瘟疫對他們,也都會網開一面。 (網路分享)感恩一切!阿彌陀佛!

心經竟有不可思議的好處!附念誦方法!

心經竟有不可思議的好處!附念誦方法! 導讀心經可以使你行運,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無論你家財千萬,還是貧無立錐,都必須追求心中富有,一個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擁有快樂。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個人能擁有心中富有,開心快樂,也就是【佛】了。 心經增長大智慧,福報,能去除貪、嗔、痴。小學生至大學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業、事業、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遵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個人常常行衰運,必定心神恍惚,心經可以攝住一個人的心神,轉而行好運。心經是正極靈能的經文,可以將不吉陰邪的東西驅去。

六道輪回 | 做個「天人」會怎樣?

六道輪回 | 做個「天人」會怎樣? 來源 :玉佛禪寺 在你的印象中天人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穿著曼妙的紗衣在天空中飛來飛去?還是出場自帶花瓣雨降落且有著長生不老的高顏值? 無論是古人想象中天人的模樣,還是敦煌等地壁畫上記錄的天人模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天人的形象與人類極其相似。 很多人問,「天人」和我們「人」究竟有沒有關係?為什麼天人的外形與人類及其相似?「天人」「天女」和我們常說的「仙人」「仙女」有關聯嗎?

佛教四觀教你遇事不生氣! 濟群法師

佛教四觀教你遇事不生氣! 濟群法師 不隨嗔心跑 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 遇到事情時要勤修以下四觀,可選擇其中之一觀即可: 一觀:世上沒有一個壞人、惡人、敵人,所謂的惡人是因為其錯誤的認識和習氣導致了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予以理解。 二觀:人生如夢,在此夢中我們不應沉湎快樂,不應執著痛苦,夢中我、人、快樂、痛苦等等一切皆為虛幻,當一覺醒來時,無可尋覓。正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三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佛,未來還是佛,不增不減。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則是對他的妄念發脾氣,以我之妄念糾纏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罷了。 因為自己執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無我,他惹誰了?若無他,誰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觀:此惡人即是以前的我,在無量劫的時間內,我做過和他一樣無恥的人、和他一樣愚昧的人,和他一樣凶狠的人。 其時縱是惡人,我也希望別人理解我,愛護我,關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惡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應當理解眼前的惡人,雖然我不贊同他,甚至反對他,但我應當理解他、愛護他,關心他。 嗔恨心重,說明這個人的業障習氣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順眼,看事也不順眼,這是他的業障。 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說,他是善知識,為什麼?沒有這些人天天來找麻煩,天天來罵你、侮辱你、欺負你,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 所以遇到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訓,一句話也不回。他說完了,謝謝他,阿彌陀佛! 他每一次罵,你都是這個態度,久而久之,他會覺悟,他會感動。絕對不可以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他一個人罵,罵累了就不罵了。 他在那裡罵,我在這裡念阿彌陀佛,讓他罵,這是消自己的業障。他替我消業障,我應當感謝,我念阿彌陀佛回向給他。 如果別人贊歎你,也不要生歡喜心,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維你,要想到我哪有這個德行讓人贊歎,要生慚愧心。 生氣,在佛教中稱為“嗔恨心”。通常,是對我們不願聽見、看見的人或事的反應。尤其是“自我”受到傷害後,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地現起這一煩惱。 阻止這種情緒的發生,主要是從平時開始預防。其關鍵,在於淡化自我,並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同時,積極修習愛心、慈悲心,以此化解並消除嗔恨。 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生氣。但因為不懂得及時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斷蔓延、壯大。 事實上,這個嗔心正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那樣的話,嗔心就會像星星之火般,順著風勢燃燒起來。 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