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累積功德】

【累積功德】   如果我們一念清凈,心中懷著為大眾,為盡虛空遍法界生靈的心去做,那麼這一念的功德力便是盡虛空界,不可估量的。   莫輕少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佛陀有一位眼盲的弟子正在穿針,穿了半天穿不過去,就說:「誰肯發心積功德,請為我穿個針吧!」   這時佛陀正好從他的身邊經過,便伸手接過他手裏的針,將線穿過之後,遞給他說:「我是個喜愛功德的人。」   弟子聽到後,趕緊跪下說:「佛陀,您的功德已經這麼大了,不缺乏這一點點小功德。」   佛陀告訴他:「你知道嗎?我還是要不斷地積聚功德。我今天的功德之所以不缺乏,乃是由於過去生活中點滴累積!」   學佛本不同於世間學習某種知識,只有在學這種知識的時候,才想到這個知識,平時可以不去想它。而佛法不離生活,生活事本身就是佛事。   如果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時,都本著一片佛心,利樂有情,那麼生活就是我們做功德的道場。   若是能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更發廣大心,做如是想:“讓我的工作,帶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生靈安康、祥和,讓每一個享受我工作成果的生靈與佛法結緣,都能夠種下一顆菩提種子,因果成熟見佛聞法,畢竟成佛。”那麼,你做的再普通的工作,它的功德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轉載貼文

對善知識師長,可不可以供養錢財?

對善知識師長,可不可以供養錢財?本幻法師 昨天有一位在家人微信中對我講到,對於僧人只能供養衣服和素食,不能夠直接給他們錢,給了他們錢之後會影響他們的清淨心,並且指出現在的僧人都是有錢人,人家都開著豪車。 當然不可否認,現在佛門當中確確實實存在一些不好的僧人,並且這些人的數量也不是少數。實則,對於賴佛偷生乃至破見破戒的不好僧人,居士們根本不可以去單獨供養,也不能去單獨禮拜。 正如,佛在《大般涅槃經》中曾說過:「迦葉。若聲聞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實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於是眾中等應供養恭敬禮拜,是優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別。喻如彼人,不能分別雪山甘藥,誰是持戒、誰是破戒,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別。迦葉。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見《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又章安大師在《涅槃經疏》中言:「發菩薩心乃名出家,汝不發心則非出家。袈裟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故非大乘衣。」 因為對破見破戒的僧人,不能夠單獨供養和禮拜。所以,對這個僧人不瞭解不熟悉時,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破見破戒的人,我也常常主張在不瞭解的情況下,不直接拿錢去供養,以免助長別人造惡業。若對方是真正的好的僧人,也說不能夠供養僧人錢,那這個就有點不大合適了。

菩薩戒人要吃全素,葷食剩飯剩菜,布施給吃葷眾生也有功德!

菩薩戒人要吃全素,葷食剩飯剩菜,布施給吃葷眾生也有功德! 這個同學,上海的馮居士。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受五戒是否要凈口吃素? 答:五戒沒有,菩薩戒有,菩薩戒一定要素食,五戒沒有。五戒,通常你看祖師大德們常常勸你持六齋,或者是十齋,一個月六天,或者是十天。最少的,通常一般是講初一、十五吃素。也有人是受持早晨吃素,叫早齋,早晨吃素。這是五戒的開緣比較多。 第二個問題,受五戒是否要搭衣? 答:不可以,五戒是在家居士受的,不能夠搭衣,這個一定要懂得。縵衣都不能搭,縵衣是裡頭沒有一格一格條紋的。現在有很多地方,我看到受五戒的搭五條衣,五條衣是出家人搭的,在家、沙彌都不可以搭的。就是出家的沙彌不能搭五衣,沙彌搭縵衣,跟在家菩薩戒搭縵衣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搭的時候都有罪過。現在人很多不懂,五戒就搭縵衣,這錯了。在家居士受菩薩戒,發心出來講經,可以的,因為他不算是白衣,他搭縵衣。所以五戒還叫白衣,他不能搭縵衣的,這個要懂得。 第三,他說:我和妻子同修,她早全素,我也有全素的願望,只因每逢例假日兒孫回來,他們只能講是香客,每餐必有葷。不殺生堅決做到,但剩下這個葷菜,為了不浪費,自己吃掉了。同修說我不對,請恩師開示如何做是好。 答:你的夫人說的話沒錯,最好不要吃。剩下來這個東西可以布施給畜牲,有很多肉食的畜牲,布施牠也都是功德。 轉載貼文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什麼是佛? 【佛】 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翻譯呢,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這兩個字不能夠全部包 括,因此就采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講是【覺悟】。 ▲什麼是佛教? 佛 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存環境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稱釋 迦牟尼佛為「本師」,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關系。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不同於一般的教育,佛教講的是三世的教育。即過去,現在,未 來。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 教的創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三十歲得道,成道後稱為釋迦牟尼佛。 據中國歷史記載,他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入滅,住世七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 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嗎? 不了解佛法的人,看了電視劇【西遊記】後,常對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這兩個名詞有錯誤的認識,【如來】是佛的一種稱號,釋迦牟尼佛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尊佛,它方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比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無上士,調禦丈 夫,天人師,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間解,世尊】,如果加上【佛】之名號共十一種。【如來】只是一種統稱,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佛」為「釋迦牟尼如來」。就像我們稱 呼老師,老師是一種統稱,然後才有張老師,李老師......。 ▲涅槃是什麼意思? 涅 盤的意思,粗淺地講,就是除盡了煩惱,到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寧靜的境界。佛為了教化世人,所以才出現世間,同世人一樣的生活,等到教化的事辦 完了,佛就離棄肉身,回到原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安寧的境界中去了,那境界就是涅盤。不懂得佛法的人,看見佛入了涅盤,就說佛死了,其實佛是永 遠不會死的。佛如果有死,那就和凡人一樣了,還能算是佛嗎? 再說俗點,就是我們一般人歸西了,有道高僧就稱為「涅盤」。 ▲學佛只是追求心靈的寄托嗎? 寄托心靈的方式有很多,學佛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寄托心靈,其所指的心靈,只是我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靈的寄托,為的是使心靈得以安頓。而寄托心靈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境,以虛幻的外境羈絆妄念。 但妄念是念念生滅、變幻不定的,即使暫時獲得安頓,也不會永遠,終究會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別的目標來求寄托。雖有少數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獻給藝術,但這是妄念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追求,不斷加強追求同一境相為目標,表面上看似找到終身的寄托,事實上依舊是不斷在追求,並不能使心靈得到安 頓。所以向外追求心靈的寄托,事實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學佛,則正好相反,是向內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對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滿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頓,而真正達到追求心靈寄托的目的。但這並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只是學佛的開始。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確,怎麼學、怎麼修,都會走到歧途去。 一 般說來,學佛有四種不同的發心: 一是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報,或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壽命健康,而來學佛; 二是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而來學佛; 三是除了 追求自己解脫,也要救度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解脫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學佛; 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輪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與解 脫,一切的眾生和佛果,都一樣只是虛妄的幻相,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必須脫離的,為了讓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覺知這個道理,並回歸這種超越的絕對境 界,而來學佛。 這四種發心,雖然有層次上高低的差異,但基本士都還不算錯誤。當然我們不鼓勵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但如果你是以這兩種發心而來學佛,我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 須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隨著對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漸開展,讓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 事實上,學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圓滿覺悟。 除 了這四種目的之外,如果你還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徹底檢討一下。特別是如果為了追求超常態的能力、為了感應、或通氣脈、練靈動等等目的而 來學佛,請一定要重新考慮,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學佛的理念,等確定具有正確的動機後,再來學佛。因為學佛是一條追求正確覺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於超 常態能力感應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應來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 如果為了超能力或感應而來學佛的,必定會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換取虛幻的超 能感應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佛教是迷信嗎? 所謂迷信,是自己未經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說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沒有所謂迷信不迷信。迷信與否,是你信仰的態度。如果你已經深入了解,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它的教法沒有錯誤,和你的觀念相吻合,而產生信仰, 那便是理智的信仰。如果還沒了解,只聽別人說很好,或者依從家族的傳統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後還不深入了解,只純粹當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 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聽別人說佛教是迷信,或看見佛教的一些儀式表相,未經深入了解其義理,就評斷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

【佛學常識】「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佛學常識】「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佛教講因果,有一句話叫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菩薩因為明理成就大智慧,所以不造惡因也就無所謂感召惡果,眾生剛好相反,要等到親自遭受可怕的果報才生起恐怖。  菩薩深知因果循環規律,所以從源頭上來約束自己,也就是從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要看好。莫種惡因。而眾生不識因果不信因果,圖一時貪欲而種下惡因,等到果報來時痛苦萬分,卻悔之晚矣。  《涅盤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世作善惡之因,現世受苦樂之報; 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 三,速報,眼前作業,當下受報。  禍福不是上天賜予的,是我們自招。地獄閻羅本不願你下地獄,奈何我等作惡多端偏要下去。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影子甩得掉麼?人死了錢沒花完,都成了別人的,名望地位也煙消雲散,唯有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一起去。百千億劫,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所以我們要惜福,多種福德,多做善事。  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因果及其報應規律,遍布自然界,也遍布人類社會。人們的一切活動,包括個人穿衣吃飯,舉心動念,待人,接物,處事,無不孕育著因果。  大凡因果只分兩大類,善與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因果一旦形成,勢不可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由他人頂替,只能自作自受,絲毫不爽。果報時間,遲早不一,有的是現世報應,就是這輩子一定受報,有的則在下一世或者無數世後才受報。而現實報應的,更有當場受報的,前幾天媒體報道的偷佛像當場暴斃的盜賊就是。  釋迦牟尼佛成道,提示因果真諦,一直被世人推崇,佛門修行人,更謹記在心,不敢忘卻,付諸行持。故佛門有句名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所以畏因,因為菩薩大覺、大慧、大行。擅於鑒真偽,審邪正,察好壞,辨善惡故菩薩對真、正、好、善力為,對偽、邪、壞、惡卻止。  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體現,是持戒精嚴的落實,是攝心妙法。  菩薩畏因,無因便無果,無果便無禍,無禍便福至,清閒自在,常樂我淨。如此法味何嘗人人嘗過?  然而眾生迥然不同。眾生以沈迷,執著,分別,妄想為名家。只知迷醉社會的色相,執著於慾望,不知《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缺乏正知正見的智慧。 對人生觀,價值觀,做人處世及人際關係,往往貿然從事,胡作非為,傷天害理也敢為,甚至有的人以惡為能,認為本領勝人一籌,所幹惡事,甚是機密,無人知道,無可識破,即使瞞過人們的耳目,則滿不過天理(天道),殊不知種下深重的惡因,果報現前,或驚恐慌萬狀,坐立不安,或無所適從,苦楚難表。甚或機毀人亡,死無葬身之地,實在令人痛心扼腕。 因此「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就是對畏果人的活寫照,全是愚痴所使。(轉載)

宣化上人:家裡生了一個「敗家子」,是什麼因果?

宣化上人:家裡生了一個「敗家子」,是什麼因果? 人來到這世界,都是有因緣的。有的人是有善緣來做父子或母女。有的人是報冤來做父子或母女。 所以有還債的兒女,也有討債的兒女,所謂「無兒無女無冤家」。在因果來講,有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車載斗量,不勝枚舉。茲舉出一個公案,作為參考。 從前民間的風俗,凡是結婚,生小孩,辦喪事等,都請和尚來誦經。目的為吉祥如意,消災延壽,往生蓮邦。 有一天,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到齋主家應供。齋畢,齋主夫婦抱嬰兒到和尚面前,請和尚慈悲,給嬰兒加持一番,意圖長命富貴。 和尚用法眼觀察,知其因緣,此嬰兒是來討債的,為替雙方解冤消仇,乃叫齋主夫婦抱著嬰兒到河邊去。和尚乃將嬰兒拋到河中。此時,齋主夫婦大哭,向和尚要兒子。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