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0
3954

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慈誠羅珠堪布

問:頂禮上師仁波切!可以請上師講解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嗎?

上師:慈悲心是慈和悲,慈就是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快樂,這種心願叫作慈;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種心願叫作悲,慈和悲就是這樣。

大悲的大有很多種不同的層次。從範圍的角度講,我們對某些人或者對一部分的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這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悲心,對天下所有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叫作大悲心。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比如說小乘佛教的阿羅漢,他們也對眾生有慈悲心。我們不要以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小乘佛教的修法裡面也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修法,慈悲喜捨也是小乘佛教禪修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慈悲心不能讓他現在就投入到利益眾生中。沒有勇氣讓自己先不成為阿羅漢,現在就走上度眾生的這條路,他對眾生是很有慈悲心的,但最終還是追求個人的解脫,所以這個慈悲心不叫大悲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也是四無量心,但是它的力度就不一樣了,大乘佛教的四無量心讓他現在就走利益眾生的這條路,根本不去追求個人的這種解脫,這個叫作大悲心。

菩提心是在大悲心的基礎上,不僅僅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還有他想我要去做這件事情,我一定要為一切眾生成佛,多了這個決心——我要成佛。我現在就要有實際行動,有這個決心落實到行動當中,這個大悲心就變成了菩提心了。大概就是這樣。

問:請問佛法學得好的人,當他可以弘法時,會不會有不瞭解世間俗事的問題?

上師:當然有了。比如說很多自己修行非常好、境界特別高的人,不一定瞭解這個社會,尤其不一定瞭解每一個人,只有佛才知道每一個人的根機。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這些都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們自己的覺悟跟瞭解這個社會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關係。

問:請問堪仁波切,通常需要觀察上師多年後,對其具足信心才能灌頂。但是在現今的環境因素,不允許有因緣能深入瞭解其上師,但又有想灌頂想修的法門,請問該怎麼做?

上師:現在我們確實沒有辦法觀察這麼長時間,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要工作、自己要生存,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小環境,然後去觀察一個上師,沒有這樣的時間。所以這種情況下,現在比較公認的這些大德,無論是藏傳的、漢傳的,公認的這些大德我覺得應該是不錯的。還有一個,年紀稍微比較大一點的上師可能比較安全。沒辦法觀察的情況下,可能這樣比較好。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