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涵義

0
1138

觀音菩薩的涵義
普南禪院

8月8日
農歷六月十九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至誠憶念
效仿觀世音菩薩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真正的行「菩薩行」
不在於做得有多大多了不起
而是不放棄任何微小簡單的善行
在實際生活中
把握微小簡單的善行
修習踐行菩薩的悲願精神
願得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導 讀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眾生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並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觀音的真正涵義是「永遠以慈眼悲視一切有情的覺者」。每一個能以愛與慈悲看顧所有眾生的人,只要具有這樣的特質,就是觀音。
法門是眾生能夠借以修行成佛的方法。觀音菩薩救度眾生,是為瞭解決眾生在生活中以及修行中遇到的問題,幫助眾生修行以期成佛。修持觀音法門,是在開啓、提升自己內心的慈悲功德,使自己成為一個慈悲的人、利他的人。
觀音法門的真正修持,並不在於儀軌的念誦,而是在於我們內心的轉變,認識到一切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渴求快樂,並且時時不忘卻這樣的心念。

觀音菩薩的意義

觀音,梵文Avalokiteśvara,意思是:以慈悲之眼恆時觀看一切慈悲的對境——所有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眾生。因此,對於觀音這個名稱,應該解釋為其內在的功德特質,而不是指一個人。當我們理解了「觀音」這個名字,就等於瞭解全部的意義。

我們修持佛法是為了得到內心的喜樂與平靜,是對自心要有所幫助,這就要瞭解他內在的涵義,而不能一概而論地理解觀音為一個人。這裡談到觀音這個名號時,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分,由於具備了觀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稱為觀音。因此,觀音其實是指功德、特質或功用。瞭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我們生活上時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受了很多苦。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就在於我們這一念心。我們不認識自心,對於自己的未來、欲求也完全不清楚,只能無奈、反覆地嘗受各種的苦痛。所以,修持要與心合一,這是重點。因此,「觀音」指的不是一個外在的神,觀音與自心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曾說:「解脫要靠自己,佛陀也無法一手把我們拉到解脫道上的。」然而同時我們也聽過:「只要皈依大悲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即會來救護、幫助我們,會帶領我們到解脫道。」對於這兩種說法,我們要如何來理解呢?

這就好比「醫生」與「藥」。例如我們生病去看醫生,口頭上常說:「我去看了醫生,病被醫生治好了。」其實並不是說醫生直接把病拿走了,是指醫生透過各種治療方法與內外用的醫藥,讓我們的病得到康復。

同樣的,所謂證得觀音的果位,或者得到了觀音的成就,指的是因為透過修持觀音菩薩自性──大悲心的法門,如此才能得到利益,自心才能得到喜樂與平靜。因此,醫生與藥,分別比喻了觀音菩薩與大悲心的法門。

觀音菩薩相貌的功德

我們知道觀音的本質是慈悲,那修持觀音法門就好了,為什麼還有兩臂的、千手的、男相的、女相的等各種不同的觀音相貌呢?

這是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要直接修持觀音菩薩的「內在涵義」並不容易。一般人對外相的認識比較敏銳與清楚,藉外相比較容易修。對於一般的行者來說,外相的觀音修持很重要,也是有用的。如果說「外在有一個具備力量的觀音菩薩存在」,更能夠讓我們生起信心。生起這樣的信心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例如,對於一個病人來說,藥物、護士、治療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從內心相信有觀音菩薩存在,更能夠幫助他減輕痛苦的。無論外在是否真的存在,但就是這一念相信、這一念信心,就對我們有極大的利益。

由於大多數的人對於外相的認識是很容易、很敏銳、很清楚的,所以先有一個外相來依止,然後再來實修這個法門,使這個法門成為心的依靠,慢慢地就能幫助我們開發內心的力量,使之圓滿。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所依。

觀音法門修持的重點

我們平時談到修慈悲心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是我在對某人修慈悲,這個慈悲是我給他的。例如,前面有一位痛苦的人,我們會想試著「對他修慈悲」。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首先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具備多少力量?其實我們只能將有限的力量給予對方。然而有一種巨大力量的慈悲心,是依靠對方而在我們的內心剎那間產生的。
比方說,一個巴掌往自己臉上打來,這是很有力量的,會痛的;但如果我們用臉去碰這只手時,是不會痛的。我們平時的慈悲心就好像用臉去碰那個手一樣,根本不會有什麼感受的。
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是我在給予他人慈悲,應該換個角度想:真實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給予我們的。
事實上慈悲是如何產生的呢?首先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有這個外境的緣,我們才有感受生起。因此可以說,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實是對方,我們需要與他融合。這時我們可以觀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與菩提心設身處地地來領會他人的感受。

平時,我們的慈悲心都很薄弱。往往是唯有在對方的痛苦多少影響到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會警覺到對方的痛苦;或者當自己的親朋好友遇到困難時,自己才會主動去關注。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持續地培養平等的觀念、感受,並且要堅持慈悲心的練習。

觀音菩薩是三寶的總集

經文說:「觀音菩薩是三寶的總集」,觀音菩薩如何同時具備三寶呢?
經典中提到,觀音菩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佛,但由於眾生在很多時候無法直接用佛的形象來度化,所以觀音菩薩為了利益眾生示現成菩薩的相貌。因此,觀音的自性、本質或者觀音的心,就是佛。
經典中提到,法寶是指聖者心所具備的道諦──離欲的方法、滅諦──離欲。觀音菩薩具有的離欲部分即是滅諦(這裡說離欲,也指離開一切的煩惱);具備了對治的本智,這即是離欲的方法──道諦。因此說,觀音具備了法寶。
僧寶指的是十地的菩薩,具備覺、解兩種功德者。覺是智慧,解是解脫。經典提到覺解的八種功德。總的來說,登入三淨地菩薩位的,即是大乘的僧寶,所以觀音的身,即是僧寶。究竟上來講,觀音也即是究竟的僧寶,因為究竟的僧寶即是佛。

從「捨」起修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以說是觀音菩薩法門的核心。觀音菩薩總集了一切諸佛的悲心。觀音菩薩的法門象徵了利他、奉獻、關懷生命的實踐。修持觀音菩薩的法門,其實是對於自己的一種鼓勵和提示:「別一直想了,實際行動吧!想太多沒有用,實際去利益他人吧!」
觀音菩薩象徵十方一切諸佛大悲心,這個大悲心示現的相貌,就是觀音菩薩。他的四個功德事業,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持。在修持時,主要是看每個人的經驗和感受,看看自己對於慈悲喜捨四者中,哪一個比較有感覺、比較適合自己,就可以先從那一個起修,傳統上是先從「捨」開始,因為「捨」是其餘三者的基礎。
因為實際生活中,我們本來就會有朋友、敵人、陌生人這樣的區別,因此,這裡「捨」——平等,強調的是,我們對敵人不能完全沒有一點的關愛之心,這是我們修持的重點。

從根本上平等對待眾生

所謂的「捨」,主要是從根本上去談平等地對待眾生,意思是在對待周圍的任何人時,我們都要從根本上去認知:我們都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願望,從這個根本上來看,我們是平等的,我們都有尋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權利和自由。所以,對於任何人,我們都應該要尊重。
例如,當你被討厭的人傷害時,你還是可以做一些響應,但根本上要尊重對方,因為對方跟自己一樣想要離苦得樂,而且對方和自己一樣,具有同等的權利和自由。
從根本上的平等(捨)來看,我們同樣身而為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就更深一層的平等(捨)來說,我們同樣有追求離苦得樂的權利和自由。因此,這種眾生平等的認知和感覺,是我們應該要好好重視的。
總之,平等(捨)的意思,不是說要把怨親或所有人都當成朋友,事實上要做到這樣很困難。但內心要有平等的觀念。尤其不要只是因為對方是敵人,就不管他的死活,甚至還詛咒對方受苦。的確,就一方面來說,對方是敵人,是我們不喜歡的某個對象;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從根本上來說,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人,都有離苦得樂的慾望。因此,我們不能全然否定某個人,而是要尊重對方,對對方生起慈悲心。

後 記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如果想讓修行有所進步,反而應該期待的是障礙、逆緣,然後在這些現實的考驗當中磨練。這也是為什麼菩薩被稱為勇者,因為菩薩的心是堅強的、是勇敢的,他總是願意藉由各種逆境來磨練心志。不然,在舒適的環境里,誰都是勇者,不是嗎?但是真正的勇者,是在逆境中才能顯現出來。但這裡也不是要大家逞英雄,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有自信、有勇氣,這才是一個菩薩的行持。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