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美貌是一種大福報‼️】 (附莊嚴相貌的絕佳方法)

0
2282

❤️【你的美貌是一種大福報‼️】 (附莊嚴相貌的絕佳方法)

🖌相由心生,美貌也是一種福報。

🖌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樣,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

🖌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

🖌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克夫相。

🖌實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

🖌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02

🎯那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成因是什麼?

🖌相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禀受的先天之氣有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氣所致。

🖌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慈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

🖌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醜陋。即使僥倖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方,比如面無和氣,僅是「第一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力了。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

🖌很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心裡生出來的,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03

🎯有十種的惡業,使人相貌醜陋

宣化上人

📌人,為什麼有的相貌非常的美麗,有的相貌非常的醜陋,有的身體非常健康,有的就很多的病痛,這是什麼道理呢?

📌有十種的惡業,使人相貌醜陋:

1️⃣好動忿怒。歡喜生一種忿心,就是二十種煩惱中的“忿”。怒,發脾氣,多數的女人容易發脾氣,雖然也有不發脾氣的,不過多數容易發脾氣,或因為一根針,發了脾氣;或因為一條線,也發了一頓脾氣,她對於發脾氣特別愛好。

2️⃣歡喜存著一種嫌疑和妒恨。疑,什麼事情都懷疑、多疑,又有忿恨心,恨人,總是覺得任何人都對不起自己。

3️⃣歡喜打妄語,歡喜迷惑人,令人顛顛倒倒不知如何是好。

4️⃣歡喜惱亂眾生,女人對於這個是很歡喜的。

5️⃣對於父母沒有真正的愛敬心;有的人也會有,但是多數沒有。

6️⃣於聖賢善神的地方,不生恭敬。例如修學佛法而證果的阿羅漢,這都叫聖賢。甚至在佛的面前,或是在廟上,都不生恭敬,沒有真正的恭敬心。

7️⃣侵奪聖賢所需要的田業財產。侵奪就是搶去,或者霸占去。

8️⃣在佛塔或在佛廟裡頭,把佛前的燈給熄滅了,不讓它繼續點著;這是得醜陋果報的一種行為。

9️⃣見著醜陋的人,就生一種毀謗、輕賤的心。說:“嘿!那個人長得真醜,太不好看。”就這麼看不起人。正因為看人家醜陋,輕慢人家,結果自己也就醜陋了。

🖌因為在我們自己的性裡邊也有面照相鏡子,所以你看見人醜陋,生一種輕慢,那麼這個相就會照到自己的鏡子裡邊去;等到來生,就比這個人還醜陋。

🔟歡喜學習一切惡行,不正當的行為。

📌以上十種惡業,就是受醜陋果報的原因。

04

🎯相貌圓滿的方法

宣化上人

📌造佛像有這十一種的功德。所以我們若有力量,應該造多一點佛像;你造佛像,你的相貌就圓滿。

📌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也就因為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盡遇著多少尊佛出世?

📌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

📌你看,就遇到就這麼多的佛;他造佛像,那當然更多了,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相貌才那麼圓滿。

📌我們造佛像,不是單單為了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欲心;而是要修我們的福、修我們的慧,將來也成佛。是為的這個!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造佛像的人,也都統統成佛了!

05

醜女變美女

🖌道宣律師問一位名叫陸玄暢的天人:“在漢地發現的一些佛像,據說是阿育王的四女所造,此事非幽冥難得知其真實,請問此事究竟如何?”

🖌天人說:“此是事實,不必懷疑。因為阿育王的四女生得很不好看,面目醜陋,她想圖寫佛像求福,可是她所畫的佛像,也和她自己一樣的不好看。

🖌她發願說:’佛之相好,異於常人,如何同我之形呢?’如此苦苦的祈禱,經過一年,感佛現身,她自己的本形也改變了,醜女一變而成美女。

🖌阿育王問她改形之由,她就述其所願,感報佛恩,就廣造佛像,送往各地供養。現在的玉華、荊州、長沙、揚都,高惺以及京城的崇敬寺像,都是阿育王四女所造。育王將此等像,令詣鬼神,隨緣所感,流傳四方。

🖌“崇敬寺的地方,本是古戰場,西晉末有五胡之亂,兵戈相殺,地下堆的人骨,今掘猶得,所殺無辜殘害酷濫,所以諸鬼神等攜來佛像以鎮之,令諸冤魂得生善處。”(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