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二十一) #恭逢普賢菩薩聖誕日。

0
1436

今天4月2日(農曆二月二十一) #恭逢普賢菩薩聖誕日。值此殊勝之日,願我們一起行普賢大願,誠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並以此功德回向:虛空有盡,我願無盡,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願一切眾生快樂、安祥、得以解脫!

在大乘佛教國度,除了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義理、教導修行之外,尚有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在各種經典出現,象徵著對法界中無量無邊眾生的關懷與救度。

大乘的修行強調從凡夫、菩薩乃至成佛,須經歷久遠時間;而在修行過程里的不同階段,無非就是菩薩行者凈化自己、並與眾生結緣的層層遞進、邁向佛果的心路歷程。

普賢菩薩是眾多菩薩聖者中的一位,無始劫來啟發眾生,無有疲累。這位菩薩與娑婆世界有甚深關係,許多修行人也因修持其法門而獲殊勝成就。

普賢菩薩在佛教中是頗為重要的一位聖者,也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指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證悟殊勝的華嚴境界(成佛),就必須學習文殊、普賢,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遁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薩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為四川峨眉山。《大日經疏》卷一中記載:白敘:尊上 普賢菩薩摩訶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是說尊上 普賢菩薩 依深菩提心所起大願行深誓願,及身、口、意悉皆清凈,遍盡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大德,所以尊名為「普賢」。尊上 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尊上文殊菩薩摩訶薩的智德證德相對,兩者並為無上世尊的兩大脅侍。它的坐騎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

尊上普賢菩薩摩訶薩 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中國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佛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尊上普賢菩薩摩訶薩在華嚴大法會之上,宣說十大行深誓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表法:(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