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粉碎,不但能修成,還能疾成的祕密。
buddha › 討論群 › 佛學論壇-自由參與或發起佛學討論 › 虛空粉碎,不但能修成,還能疾成的祕密。
- This topic has 0 則回覆, 1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1 month, 1 week ago by 定理 守 一 大.
-
作者文章
-
-
2024 年 12 月 24 日 下午 7:58 #27489定理 守 一 大參與者
《彌陀疏鈔講錄》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迥脫根塵,不但能修成,還能疾成的祕密。所以,爲什麽大家給我出了一個題目,講《彌陀疏鈔》呢?這就是我們還要抓住什麼呢,要明這個體呀,就是把《彌陀疏鈔》一開頭的兩小段說明一下,這《彌陀疏鈔》兩小段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迥脫根塵,不但能修成,還能疾成的祕密」。
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歟。我們今天一個下午,今天如果不够,後頭還有時間,那個時間完全可以拿來這個地方利用,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機會。我也好久沒講了,而且這個內容從來也沒有讓人家錄過音,那很深入的。
他一上來,蓮池大師一開口第一句就講的是什麽呢?就是講明這個體性,講明這個「性」跟「體」,這有性質嘛。體嘛,還好像讓人感覺實際有個東西在那兒,是不是?用「本體」就不見得有東西了,本體那是一個概念,不是必須有一塊東西叫本體。用「性」字就更好,更靈活了,性質。所以體和性常常可以換著用。所以一上來就講的是體。
這一段就是說,「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偉大呀!這個真實的本體,這個是不可思不可議的。這是什麽呢?這就是每個人你本人自己的本性。這是一句。
底下一句,這個「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是什麽呢?就是人的自性啊。底下有體就有用,「至哉」,至已哉,無以復加了;這個妙的用,也不可得而思議的是什麽呢?那就是《阿彌陀經》啊!所以就總的把這個指出來了。
這個「大」字就是「大方廣」那個大。昨天也說過那個大字了,就是不可思議。這個真體,真實的本體,不可用人的頭腦去想像,你想像不到的。你所想像的全不對。現在你所能想像的,你覺得你是懂,不對!你去說,「說」,我剛才不是說昨天說過一次嘛,你所說的頂多是起一個作用,就是指一指。說,「這是燈」。你能不能看見燈,那是你的事;我這給你指一指「這是燈」,只是一個指的作用。你說,這個〔手指〕是燈,那就全錯了。很多人就把這個當作燈,你不錯等什麽?我說「這是燈」,你就認爲這個〔手指〕是燈。那麼很多這個也有的可以有這樣,意思是這樣嘛,是不是?
這是不可思不可議,真體啊、自性啊。這個一上來就是這兩句。我們在研究這兩句之前,再給它加上一個頭,我們理解這個就比較容易了。可以加一個什麽頭呢?就加上我們自己的導師,他成佛的時候,第一次大徹大悟的時候,他開悟之後,他這個驚奇所說的第一句話。
我們快到臘八了,大家知道熬臘八粥。現在恐怕香港大家也還在吃臘八粥。這個風俗還有吧?這是佛教的一個風俗。現在人就是五月節吃粽子,而忘記了粽子是紀念屈原的,紀念我們偉大的詩人,就知道吃了。臘八粥也是儘量講究,各種東西擺進去。
這個是慶祝佛成佛,就在臘月初八的夜裡頭,沒有房子住,露天,樹底下,好在印度還暖和,菩提樹底下。這個樹還在,那個地方還在,很多人去朝拜。看見星星了,一看星星大徹大悟了,就說:「奇哉,奇哉!」因爲超乎想像,就說了兩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的衆生,所以佛是個大平等,沒有說佛比誰高,「是法平等」。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正等那就是平等了。一切的衆生,不光說是人,不光說是蠢人哪、笨人哪,牛呀、馬呀,甚至於蒼蠅呀、螞蟻呀,甚至於在地獄中的衆生,都屬於這一切衆生之類。一切衆生都包括了,每一種衆生,每一個衆生。
「一切衆生皆具」,「具」是具有的具,都有,都有什麽?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所以在《無量壽經》上,蜎飛蠕動之類,蜎飛就是兩個小翅膀,小飛蟲;蠕動,一個小爬蟻、小爬蟲,都有跟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功德,同等的。所以我們要不相信這個,你學佛就可以說是沒有什麽好處,你這不是佛的教化啊。
「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現在的每個人每個人,你就有釋迦牟尼佛,你就有阿彌陀佛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功德,都已經成就了。不然怎麽叫「具」呢?爲什麽釋迦牟尼佛稱奇呀?「奇哉,奇哉!」真是奇呀!別的沒有什麽可奇的,這才是奇呀。那麼,你可以反問我,「我既然具有,在哪裡呢?」
「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唯獨是因爲,他有妄想。我們一念一念的都是妄想,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錯覺。因爲有錯覺,所以就有了空間,有了時間,有了物質。有了物質,就大地山河。所謂世界不過就是一個時間、一個空間嘛。空間時間就都是這樣。這唯以妄想,這些思想都是妄想,而且你執著,「執」是抓住了,抓住了不放。「著」呢?蜻蜓一下往蜘蛛網撲上了,粘住了,就著住了。蒼蠅紙,蒼蠅飛到蒼蠅紙上不能動了,著住了。毛病就在這兒,抓住不放,粘住了不脫。爲什麽說要解脫呢?就逃,就出來了,就出了這個困境了。
所以這一句話把整個的佛教全部說盡了。禪宗的話:「瘥病不假驢馱藥。」你要給人治病,這個大夫不一定要拉一條驢,驢裝滿了藥來,才能給你治病。大夫不就一個小手提包,來了就給你治病了嘛。哈哈哈哈,所以「佛法無多子」嘛。
這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人人都跟佛是平等的,但是現在我們是多了點東西,我們不是欠了什麽東西。我們是缺少一個什麽,必須再給你補充一個什麽,必須製造出一個什麽來,你才能成功,那就很費事了。你現在你是多了東西,多了妄想,多了執著。別的都有了。
所以《心經》就是講無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無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一切都無了。什麼十二入、十八界都沒有了,四諦法也沒有了,「無苦集滅道」;無十二因緣了,無明也沒有了,「無無明」嘛;「無智」,無智講人要成佛,就是要八識轉成四智,轉成四智就成佛了,沒有智慧,也沒有得。《心經》就講的是這個。但是,最後呢,「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頭是無得,後頭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不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嗎?
所以學佛的人應該很善於發現矛盾。發現了矛盾,解決了矛盾,才深入。我不是提出了一個矛盾嗎?都「無得」,什麽都沒有,怎麽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無得」是一邊,「有得」是一邊。你不管站在哪邊都是不對,都是邊見。由無得而得,得也是無得,這就不落哪一邊了;無得就得了,得也沒得什麽。所以這個辯證法是從佛教裡出來的,不是形式邏輯;它這個是不落於邊,不落兩邊。
所以「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怎麽度衆生啊?整天在那兒度衆生,整天我沒有度衆生。所以《金剛經》講,我要滅度多少多少衆生,而且是無餘的涅槃而滅度之;但是,實無一衆生而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可是我整天我在滅度,度了無量無邊衆生。所以它就也不落有度這一邊,也不落無度這一邊。你說我有度,我是在度,可是我沒度一個衆生;你說我沒度,我度了大量的衆生。兩邊都不落。所以這就是佛教的最高精神,就是如此,不落這個邊。這就超過一切學術,超過一切科學。佛教是科學,超科學;是哲學,超哲學;是宗教,超宗教;是一切,超一切。
或有人說這是一個麻醉,自我安慰,或者是消極等死,只求死後自己了,自我去逃避。都不是的。佛教是最積極,最救度衆生的。我們正是因爲這個,所以就是說,衆生太冤枉了,你這些所受的苦,所受的種種,是你自己執著出來的。所以救衆生也就容易了,自個兒成佛也就容易了,你只是去掉東西就完了嘛。
所以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度了一個屠夫,成天殺,但是他把屠刀一放,「我是賢劫一佛」,就成佛了。有人問我:「他怎麽那麽快?」我說:「他怎麽那麽快?他把屠刀放下了。」是不是?他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你這扛著屠刀,那就不能成佛;你還執,你執著這屠刀。
不然蓮池大師的話,我們也就說,這話蓮池大師怎麽出來的?我們把世尊他成佛的第一句話,把它擺在前頭,他都有依有據了。所以古德的說話都是按照佛說的,沒有誰自己出主意,我自己賣弄聰明,弄一點花招。佛佛道同,佛佛都是一樣的。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昨天不是說了,那個徹底,那個通暢,沒有復加了,那是無限大。你還想超過佛?你還想另外出些什麽?不可能了。所以處處都是一脈相承,一個印子印出來的,心印哪。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彌陀要解》講淨土法門,你的一切一切,能念的人,所念的佛號,你求往生,求往生的人,跟你求生的國土,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極樂世界種種的一毛一塵,種種的佛菩薩,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個佛法就是如此,師承嘛,這是一貫的。
我們有了世尊這個話,我們再來讀蓮池大師這個話,我們才放心。我們就看他跟佛說的話合不合。我們聽一個人講經,我們要不要恭敬他?他這個講經有他可恭敬之處,但是不是句句話跟佛一樣?句句都是真理?那就用聖言量來衡量。只有一些是聖言量,有一些不符合聖言量,那還不够。那就不符合的那些,先別學。你要有聖言量。所以要善求師,不是盲目的求。
所以西藏拜師,要看師父三年,在那兒一塊看;師父要看徒弟三年,真瞭解了,這才能……。密宗的師徒關係深,不像顯教,不像淨土宗;那徒弟入地獄可以把師父拉進去。你怎麽能隨便收個徒弟啊?你也不能拜了壞老師,跟著他入地獄。
那麼現在看本文,自性說的是什麽?是「靈明洞徹」。「靈」是神靈的靈,靈的光明,靈明。「徹」是透徹,洞徹,洞然,都打通了,成一個洞了,都通了嘛,什麽都沒有。「洞徹」,透徹到這個程度,「靈明洞徹」。
「湛寂常恒」。「寂」是安定,寂靜,沒有動搖,沒有任何擾亂。「湛」,水清湛。它形容這個水,「蜀江湛碧蜀山青」,蜀江的水碧綠,而且是湛然、清湛的那麽綠。所以湛字就是很清、很透。「湛寂」,「寂」是空寂,在定中一念不生,心中沒有任何牽掛,這就是寂了。這種湛然的寂,一點渣子都沒有了。這幾個內容,一個是「明」,靈明;一個「徹」,是洞徹;一個「寂」,是湛寂;再一個是「恒」,常久,不是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了,常恒。
「非濁非清」。不是污濁,也不是清楚。污濁是一邊,清楚是一邊,不落這兩邊;也不是污濁,也不是清楚。「無背無向」。它也沒有背著什麽,也沒有向著什麽。咱們現在是相向,我要向後轉,我就背著你了,拿背向著你了。我要走的話,就愈走愈遠了。相向呢?我要走的話,就愈走愈近了。這沒有背沒有向。
這樣的一個「大」,這個情形咱們腦子裡就沒有啊。這麽樣的光明、明透,這樣的透徹,這樣的寂靜,這樣的常久;也不是清,也不是濁,也沒有向,也沒有背。這是什麽?這是大得不可想像了。這是什麽?這就是真體啊。大哉是真體,是那個真實的本體。這真實的本體是什麽呢?這個真體它是「不可得而思議者」,你沒有法子去想,沒有法子用口去說。那這個真體是什麽呢?真體那就唯獨是「自性」嘛。
這個自性,一個是自自然然的本有的性;一個就是你自己的性,自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性。所以先告訴你,什麽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是「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離開了種種分別,沒什麽叫清,沒什麽叫濁,沒什麽叫背,沒什麽叫向,這偉大到不可思議,不可言說,就是你的本體啊。
這個就是佛開悟時候所說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個自,蒼蠅螞蟻有個自。它的自性是什麽?就是我剛才念的這幾句話。這跟釋迦牟尼佛說的就一樣啊,它也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嘛,這不都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嘛,是不是啊?這聽起來還不是智慧德相﹗
到了末法,唯一的一個辦法,依靠聖言量。為什麼要讀經﹖這裡就有聖言量。你的主張與聖言量相合,你是正確領會了,你所做的事是對的。你要違反了聖言量,你不是有意的,那就是這個地方你還糊塗,還沒有明白,體會還不够,那我也不一定依著去做。所以主張依聖言量。
對於自己也是如此,我一個見解,我一個主張,我要寫篇文章,我這些思想內容是不是合乎聖言量?你入了定了,得了很多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是魔境?還是佛境啊?都不能離聖言量。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讀誦大乘這些經典,要參究,這個是根本。現在底下就把這幾句話詳細的說明一下。
這個裡頭它多了一個演義。本來《疏鈔》裡頭沒有演義。這演義也是蓮池大師廟裡的人,這位出家人看來也是很用功,也是很有水平。但是在最重要的地方,最精微的地方,也可能他是權說了,遷就後代人的水平,有不足之處。就是我們看他的,也就跟看蓮池大師的要有所不一樣了。蓮池大師的,我們可以說句句你都可以放心。那這裡頭它有的個別的地方,因爲它實在不好說了,那麼就找一點理由來解釋。那麼這一點理由來解釋呢,往往就不大够。他這裡頭……這是很不容易了,做演義的人很不容易,做了很多工作。
靈者靈覺。明者明顯。日月雖明。不得稱靈。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測。明不足以盡之。故曰靈明。
「靈明洞徹」。靈,我們叫神靈,在天之靈,就是這個「靈」字,超乎人的。神靈,在天之靈,超過人的智慧。光明,大家都懂得了。太陽都有光明。但是太陽雖然有光明,我們只能說它有很大的光明,不能稱它是靈明。燈也有明,它這是無靈啊,這是無靈之物啊。日光、月光都是無靈之物,都不是靈啊。
現在我們自性中,我們本性中所有的這個明。所以這些文字我們不要把它推成是這是研究書,這說誰呀?說我們自己呀。這個「明」是我們自己的明啊!我們自己的明,它這個明,光說「明」字就不够了;光說日月的這個明,它說的就不够了。它是「靈明」啊。這個靈是神靈,它是不測,神靈;不是有這不測的禍,就是說,你猜想不到的。說這事兒真神了,就是想不到。神妙、奇特、神奇、神妙,不是你能想像的。這個明,它的作用遠遠超過日月光。這樣的話,光是一個「明」字不够,所以加上一個「靈」字,稱它是「靈明」,就說是你本性的光明。
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遍。不照覆盆。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蓋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云洞徹也。
「徹」,洞徹,也說的每個人的自心,你是通的,沒有障礙的。一有障礙就過不去了,這是通的嘛。日月的光照到一切處,但是它有不足啊。叩個盆,覆盆就絕照。你叩個盆,盆底下那個地方就照不到了。所以日月的那個明不能透過覆盆,不能通過這個障礙,所以還不能說它是「徹」。但是我們這個靈明是什麽情况呢?我們這個明怎麽樣呢?它可以照亮一切天地,可以透過一切金石,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擋得住的。
在物質世界中,也有擋不住的東西。最近的科學發現,就是我常常說這《金剛經》說的微塵,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太陽光出來的一個小亮點,說那個是微塵,那個太大了。這個微塵叫中微子,我估計這個是經上說的微塵了。這個中微子它小到什麽程度?它可以穿透地球,這麽大的地球擋不住它,太小了,都有空。我們不要以爲一個東西是死的,都是很稀的。天空中不是有很多空?虛空中不是有很多空嘛?太陽,月亮,很多星星,星星中那一點空知道是多少萬萬里啊!空得很嘛。但是這個星,各個世界都安佈在裡頭。這個木頭、鐵什麼裡頭都是如此,裡頭都是原子。一個原子裡頭就是中間一個原子核,像太陽,外頭電子圍著繞,就是一個小天地。空!但是咱們就鑽不過啦,咱們太大了,那個笨啊。中微子,那地球穿過去,從這個實驗室透到那個實驗室出來了。這還不够透,這還是物質的。因爲它雖然在,就是太小了;但是它小,就有這個作用。
所以我們這個靈明是沒有能障礙的,透一切金石,四維上下任何障礙都沒有。地球咱們就覺得大得不得了,實際還是不够大。再大它也能透,這就是我們這個靈明。洞然,這個東西通了,這個東西完全打通成了一個洞了,這是洞然,沒有東西了。所以我們叫「靈明洞徹」,就是透徹,就是光明遍照,沒有障礙,就是我們的心光。我們心所有的光是靈明,超過日月之明 (不像日月,叩個盆就覆住了),沒有擋住的地方。咱們這個明,你要叩個盆就擋住了,那盆底下的東西就不知道了。而我們這個明是擋不住的,這個明是擋不住的。
湛者不染。寂者不搖。大地雖寂。不得稱湛。今惟至寂之中。瑩淨無滓。寂不足以盡之。故曰湛寂。
「湛寂」,「湛」就是清,清極了。水清見底,就是這個水是湛,很清啊。「寂」是不動搖,不是隨著煩惱勃然大怒,糊塗了,把自己的親近,最忠於自己的人給殺了,後來後悔了。這事不是很多嗎?這些都是動了。我們這個「湛寂」,寂是不動不搖。
寂者不動,而我們這個寂是超過大地。大地有什麽動啊,很安定啊。一般說起來,當然地震是例外,一般它都很安靜。這個地球始終是這樣,這麽大,始終沒有分成兩半,始終圍著天在運轉,它很寂,地很安定。但是地雖然是寂,不能稱湛寂,因為等到那個……,佛教說有劫,劫火的時候,遭劫的時候,地球全要壞,所以地球將來是要毀滅的。不過大家不要著急,離毀滅還遠得很。耶穌教他們現在很著急,很害怕,說現在這個景象啊……。那天來了個耶穌教的,他是耶穌教信了佛,信了佛又回了耶穌教,他跑到教堂去禮拜,就跑來看看我。他說耶穌教裡頭認爲現在火山爆發,風災,水災,或是種種的現象,刀兵,人心這麽壞,耶穌教所謂的末日就要到了。佛教不會。佛教所謂的末日,地球是要毀,毀了之後,彌勒還要來。地球還不會毀,但是地球要遭劫,這個劫是刀兵劫。所以我們將來遭劫是刀兵劫,人類要滅亡。但還早得很哪,這還多少萬年以後的事情。誰見誰就殺,只有先下手爲强。所以一家人,一見就是先下手把他殺了,這麼著,人類消滅了。只有極少數極少數躲入深山,人家找不到的地方,這幾個人活下來。等到這個劫過去了,人心就跟著變了;那這太愚蠢了,這樣太不好了,自己殺,太慘了,得改呀,相待這要善哪。這個一天天又增長,一天天又變好,然後彌勒再來。
彌勒再來的這個數,我的《大經解》寫了,我不太記得這些數,寫在書裡頭了。算出來多少多少年,算到彌勒來的這個年數是有的,咱們是等不著了。彌勒當是第五個佛,我們這個地球上佛要來一千個,所以這個地球要是不存在,那時間遠去了,所以不要太急。現在天文學就已經證明了,這個大爆炸,原來的星球,有的是已經就要發生大爆炸了,有的是大爆炸之後剛剛又新生。就是咱們《金剛經》上的話,世界碎爲微塵,爆炸,破壞了,碎成微塵了;微塵又聚爲世界,天文學全證明這一點。
所以我們現在說世界毀壞的劫,一個是火,一個是風,就是咱們這個核爆炸的一個是熱力波,一個是壓力波。熱就燒。熱還好辦,壓力波就最大,所以風劫更難逃,所以釋迦牟尼佛早知道了。熱力波連須彌山都要燒毀了,咱們這個宇宙的中心。等到壓力波、風劫的時候,連禪天都毀了,天界都毀了。就是大爆炸,禪天都毀了。
「寂」,咱們地球算是寂了,挺結實的,又不動,不能稱爲湛寂。因爲什麽呢?它還要壞。等到有一天大爆炸的時候,燒得連灰都沒有,這高溫哪。核能,整個宇宙的核爆炸,你想想,那比原子彈要厲害多少?連天界都不能逃。所以大地雖然叫作寂,不能稱爲湛寂。咱們自性「至寂」,登峰造極的寂,一點兒沒有渣子,所以這個寂我們說它是湛寂。我們這個心之安定,之寂,遠遠超過大地,一點渣子都沒有,清淨極了,像溪流,清淨見底的水,不是黃河的水,所以是湛寂。
今此湛寂。推之無始。引之無終。亘古亘今。曾無變易。蓋常然之恒。無恒不恒。非對暫說久之恒。云常恒也。
這個講了「靈明洞徹,湛寂常恒」,「寂」也是常。這個東西不長久,有什麽意思呢?所以我們這個自性,我們的本性是沒有滅的,是永存的。剛才說了,大地它還是要壞,大地並不清淨,所以大地不能稱爲湛,它還有些動。所以這個地球剛才說了,它有一天要燒得連灰都沒有,那麽就是毀了,完全消滅了,所以不能稱「恒」。地球雖然是固定的,但有時候還有些動;而我們自性的這個常,永遠沒有……。
這一段我們再把它總一下。一個是「寂」,大地雖然很安靜,不過不是真徹底的寂,有時候還會有地震什麼的這些變動,所以它不能稱爲「湛寂」。它還是很髒,不很乾淨,所以不能稱爲「湛」。只有我們自性這個靜,這個安靜,這個清純,稱爲「湛寂」。
「常」,再加一個「恒」字,就更常了。因爲大地雖然是壽很長,剛才我們說過,等到這一千個佛都出來以後,還是要大爆炸,還是要銷毀,還是要燒光。不用等風,火就燒完了。這個火燒連灰都燒光了,溫度太高了。只有我們自性本身的這個恒常,是永遠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加個恒常。這個常,不是個相對的。相對的,你活一萬年,我活萬萬年,那麼這是相對的。還有一個,三個萬字又比兩個萬字又長。而這是絕對的常,是永遠沒有消滅的時候。
這四個特點了:明,而是「靈明」;透徹,而是「洞然的透徹」;寂,「湛寂」,那麽清湛那麽徹底的寂;那麽常,而是永遠不壞的,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常,「恒常」。這是自性的四個方面,就是我們的自性。
非濁者。云有則不受一塵。
再底下說,「非清非濁」。怎麽是「非濁」呢?你要說是有什麽, 你要濁嘛,就成有什麽了。黃河爲什麽黃?因爲髒,有些沙子嘛,水土流失,下雨把那個土流下來了,就到黃河裡去了,捲下去黃河就黃了。有一個瑞相,黃河清了一段。報上說,在陝西、山西之間兩小段,瀑布突然間變白了,還有一小段河水變清了。古時候說黃河清是瑞相。不過不是徹底清,一部分清,這也是稀有了,這是前不久的事情。
我們說「非清」是爲什麽呢?先說「非濁」。非濁,它沒有濁。濁,它就有東西來。它不受一塵哪。在我們自性裡頭,一個塵都不受啊,雖然在煩惱之中。所以我們這個自性,就是《心經》說的「不增不减」,受了一個東西不就增了嗎;「不垢不淨」,髒東西來就把它染髒了,就垢了。這不增加什麽,又不會髒,雖然在塵勞的染缸裡頭,不受污染。所以你要說是怎麽濁呀,說是濁,這就要有;要有,可是它一塵也不受。
說到我們,什麽叫做塵哪?我們就是說,實際上,衆生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四句裡頭。你說這個塵,就說煩惱是塵。塵是有,「有」,這是一句;「沒有」,第二句;「也有也沒有」,第三句;「不是沒有也不是有」,第四句。這四句全是錯。所以說,它這個是……,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有一個老師他問我:「極樂世界的有,是什麽樣的有?」我說:「是離開四句的有啊。」所以,這個心的路就絕了,離開這四句了,沒有塵可受,還受什麽塵哪。
非清者。云無則不捨一法。
「非濁」,它也「非清」。不是濁就是清了,它也非清。你說它沒有什麽,清嘛就什麽都沒有。什麽都沒有,但它不捨一法。「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菩薩要修萬行,沒有一個法捨棄的。度衆生所有可用的法全用了,沒有一個有用的法捨棄呀。所以在真如的門裡頭就不受一塵哪,沒有一塵可受,所以「一塵不立」,什麽都不建立。可是在「萬行門中」,用萬行來度衆生,在建化門頭,一法都不捨;對衆生有利的,一樣也不丟掉。所以就「非清非濁」。你說清,就什麽都沒有了,那就什麽都不受,但我一切都不捨;你要說濁,但我一切都不受。哈哈哈哈……所以微妙嘛!
-
-
作者文章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