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人的好運從這四處來

人的好運從這四處來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作的家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的書籍。袁了凡認為人可以通過四個方面,改變自己的命運,求得福報。 1.立命 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 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

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智隨法師 在《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自設問答: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所謂“散心稱名”,指偶爾稱名,未能信受長時念佛者。其所引 《法華》“失聲稱佛”一文,即是其證。偶稱佛名,未能相續,雖可滅罪,則不定往生也。若有信願,散心念佛,亦必得生。通觀《要解》,自可信知此義,大師言之甚多,略舉一二: 一、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二、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 三、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四、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五、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觀以上諸言,知其所指念佛者,皆是散心之人。其《靈峰宗論》則直言“散心念佛,必得往生”。其文言: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又言: 鹦鹉鸲鹆,猶得往生,謂念佛人,不得往生,可乎?吾輩生於末世,既無天眼,又無宿命智通,佛語不信,更信何語?苟於佛語,谛信無疑,則娑婆何啻旅邸,淨土何啻家鄉! 此等皆顯念佛決定往生,至於其所言“念至一心”者,有“死盡偷心,寶此一行”義,即信願專持名號。欲明一心之義,當別明信願之旨。如印光大師言:“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至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益加信願,以至一心”,此即淨土修學要訣。益加信願者,即是歸一之道。即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能如是信而一向專稱,即是至於一心。此一心非事理一心,乃信、行歸一之安心一心,即“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善導大師所判“安心、起行”,即深彰唯信本願專稱名號之安心一心。得生與否,即在於此,不在定心散心。縱有定心,亦為有漏之少福德,難出輪回。必藉信願回向,方可得生。《觀經》下品下生者,被苦所逼,不遑念佛。即顯示其無有正念,無有定心。雖惶恐不安,然因十聲稱名,即得往生。故知,散心念佛,決定往生。亦唯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研習 《要解》,須善會其義,不得死於言下。當前後通觀,同時可參其余祖師之言,以明淨土微妙之義。今引諸祖之言,以證“念佛必得往生”要義。 善導大師言: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法照禅師言: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皆除。 蓮池大師言: 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惡未必如善和? 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況靈而號為人類? 以此比況,知必生也。 死心禅師言: 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印光大師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觀諸祖言,自可深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當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淨,不論罪福多少,唯稱名號。行住坐臥,不離於口;時處諸緣,不絕於聲。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納於心腑莫忘失。 凡有疑者,或疑自身業障深重,或疑自己修為日淺。此等皆因不知念佛功德超勝故。須知彌陀願力深重,尚不棄五逆十惡,何況余者?尚收功於十念一念,何況多念?凡夫之業障,雖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然“信願莊嚴一聲”,即可“圓轉五濁”,罪業豈礙彌陀大願攝取?如巨石置於船上,即可不墮。然大師恐吾人視此法“易而慢不策勤、淺而妄自藐輕”,故作此激勵之言。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而自生障礙,如古德言: 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 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喻,形象說明,念佛之人,直至臨終,猶是散亂凡夫。其貪瞋之水火,從未停息。各深無底,南北無邊。交相迭起,常無休息。隱約之中,見一白道,通於彼岸。故思之:“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正於疑慮惶怖之際,得聞釋迦勸言: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蒙彌陀悲心招喚: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聞已,不顧別解、別行人等之所惑亂,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彼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修淨土者,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當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一向念佛。乘彼願力,決定往生。 既為生死凡夫,自必貪瞋不息,妄念不止。如古德言: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 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號。 蕅益大師所言“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此亦大師方便勸說,欲使眾生知自身現是生死凡夫,罪業深重,當惕勵念佛,勿虛耗時日。若真如此,則罪業何能消完?凡夫則往生難矣;非但凡夫不能往生,上至等覺菩薩猶有一品無明未盡,亦難往生矣。如此,則淨土一法,於諸眾生,終無利益。四十八願,便成徒設;三經所說,即成虛言。大師所言“下至日念一聲,終生不替,便決定橫超”亦成戲言。思此,故知此是大師激勵之言。實則罪業是虛,名號是實;罪業是假,名號是真。罪業雖遍滿虛空,不礙彌陀光明攝取。但稱佛名,則萬罪自滅。如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如片雪落於洪爐,瞬間即化。一聲稱念,圓轉五濁,方為淨土真實義。然雖一聲圓轉,而不廢常時稱名,此即大師之用意。即信“一聲圓轉”,而行一生之念佛。如此即是“以至一心”之旨,自然乘佛願力,突圍而出。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既能破一切無明,滿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也?昙鸾大師謂之信心不淳,其文言: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此“三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即信心不具足,以懷疑佛智、懷疑名號功德、懷疑稱名必生故。反之,若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則信心自然歸一,淳而不染,定而不亂,續而不絕。 彌陀佛名,是實相身,圓具萬德;是為物身,能消諸罪,能破無明,能滿志願。念佛者,若信“稱念必生”而常稱佛名,即是信心淳一、相續、決定之相。若疑念佛往生者,則是自生障礙。雖疑而不捨念佛者,但能相續不絕,臨終亦定生淨土。只是現生自生疑惑,心多顧慮也。若心多疑者,當細聽彌陀的悲心招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此“三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即信心不具足,以懷疑佛智、懷疑名號功德、懷疑稱名必生故。反之,若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深信稱名必生。則信心自然歸一,淳而不染,定而不亂,續而不絕。 彌陀佛名,是實相身,圓具萬德;是為物身,能消諸罪,能破無明,能滿志願。念佛者,若信“稱念必生”而常稱佛名,即是信心淳一、相續、決定之相。若疑念佛往生者,則是自生障礙。雖疑而不捨念佛者,但能相續不絕,臨終亦定生淨土。只是現生自生疑惑,心多顧慮也。若心多疑者,當細聽彌陀的悲心招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節選自《彌陀要解略注》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南懷瑾:《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

南懷瑾:《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鸠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裡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

同人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同人卦運勢:集眾人智慧,創光明前途 天火同人卦體現了團結的力量。如果在一個團體中,大家能同心同德、通力合作,集中力量朝一個目標前進,事業就一定能成功。 同人卦,離為火,乾為天,火光上升,即天、火相互親和,為同人。象徵合同於人。天下為公,有和睦、和平之義。促成世界大同,必須有廣闊無私、光明磊落的境界,方順利暢通,而這也是君子的正道。 【同人卦解卦】 天火同人卦,外卦為天,內卦為火。天在上,火在下,火在地上是燃燒的火,火在天上就代表了“太陽”。穩健的天在上,積極不懈地往前行,太陽在下,以無私的光芒照耀著大地。外卦剛強,內卦熱情,雙方目標與方向一致,內外契合。如果用本卦來講我們人類,就是說,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大家庭,應該彼此幫助,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快樂地生活。 本卦在學業事業方面的啟示

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觀世音菩薩(宣化上人)

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觀世音菩薩(宣化上人) 我們現在專心一致來念觀世音菩薩,也要念自己自性中的觀世音菩薩。我們修行,外面有什麼,內里也有什麼,外邊有觀世音菩薩,裡邊也有觀世音菩薩。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要念到內外一如,自他無二。 我們的自性中,具足十方諸佛無量恆河沙數的性德,所以口裡念觀世音菩薩,心裡更要至誠懇切,雜念不生,妄想不起,專一其心來念觀世音菩薩。不要有個所求,有個所貪。更不要有「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的念頭。念觀世音菩薩,乃是自性的本分。 我們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時,自性觀音現前,打成一片,忘人無我,這時還有什麼煩惱?還有什麼無明?到自在無礙的境界,大圓鏡智自然現前,平等性智自然現前,妙觀察智自然現前,成所作智自然現前。 雖然四智現前,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在四智中有千差萬別種種不同的階段。不是一現出來,就和佛的四智是一樣。無論哪一個階段,哪一個果位,都有種種不同的地位。 修道人,要明白「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道理。要念茲在茲向前去用功,不要落在旁門外道中,那是邪知邪見的謬論。要存正知正見,正念才能現前。

要學會把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

要學會把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達真堪布 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到處去宣說,這本身就是一種過失;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一定要將自己的功德隱藏、保密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 《達摩祖師傳》中,素有菩薩皇帝之稱的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研討佛法。皇帝得意道:「自朕登基以來,修佛寺、造佛像,抄寫經卷,供養僧侶無數,敢問大師,朕有何功德?」祖師面無表情,淡然道:「無功無德!」 為什麼無功無德呢?功德毀壞之因有四種,其中一個就是宣揚功德。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宣說自己的功德,很容易毀損功德。 作為修行人,作為佛門弟子,必須要隱密自己的功德,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能宣說。 不僅僅是功德,即便是積累了一些善根、福德,或者做了一些好事、善事,也不能輕易宣說,一定要隱藏起來。

佛學文章

素食

干鍋茶樹菇

酥香杏鮑菇

孜然烤香菇

鹿茸菇炒腐竹

香菇素肉燥

蔬菜素水餃

很好吃的菇酱豆包

花生麵筋

涼拌什錦菇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