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也有分工嗎?觀音菩薩到底管什麼?

0
1044

佛菩薩也有分工嗎?觀音菩薩到底管什麼?
萬壽寺

小明去寺院拜佛,他來到觀世音菩薩面前虔誠禮拜、發願,希望家人都能健康平安。

突然身邊的人拉住他,神色莊重地對他說:「你拜錯了菩薩了,求健康應該去拜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可不管這個。」

小明心裡滿是疑惑:「觀世音菩薩不是‘有求必應’的嗎?難道管不了消災延壽?」

拜錯了菩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醫院看病掛號時,會根據病情的不同,被安排到各個不同的科室,如內科、外科等等。

各個科室的醫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互不干擾,比如眼科的醫生只負責對治眼睛方面的疾病。

那麼,佛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也有不同的分工嗎?

“各司其職”的佛菩薩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佛菩薩似乎是有明確的職責和分工的。

比如我們一般都認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負責管眾生在生命結束時的往生,《佛說阿彌陀經》中也詳細地描繪了西方淨土的種種殊勝場景。

而藥師佛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其形象多為手中或捧藥鉢或托藥塔,又或者捏著一枚藥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也從有情現世利益出發,困苦的給予衣食,缺陷的令其完善,患病的加以救治……似乎是管大家的現實生命遠離災厄、病痛。

還有文殊菩薩管眾生的智慧等等……

我們都知道,念「阿彌陀佛」能往生,念「藥師佛」可以消災延壽等等。

釋迦牟尼佛下的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也分別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代表著悲、智、行、願這四種精神,看起來像是各有分工,專門對應著眾生某一方面的需求。

所以,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求健康就去拜藥師佛,求智慧就拜文殊菩薩,求超度就拜地藏菩薩。

那麼,阿彌陀佛能不能讓大家遠離災厄、增長智慧呢?藥師佛能不能讓大家往生呢?

佛菩薩度眾生的發心

答案當然是能!

佛菩薩都是解脫的覺者,不會那麼小氣和狹隘,在度眾生的時候,以大慈悲心,於身口意三業,都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每一願都為了滿眾生願、拔眾生苦。

所以,當你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時,不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遠離各種災難、病苦。

同樣地,當你真心稱念「藥師佛」時,不僅能消災除厄,也能往生藥師淨土。

佛菩薩無論是什麼形象和名號,均是以發心普度眾生為宗旨,適應眾生的根性,根據眾生的需求,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情,而從來不會去說:我只負責眾生某一方面的需求。

佛菩薩度眾生的發心是一樣的,比如觀世音菩薩代表著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其他的佛菩薩就不慈悲和智慧了嗎?一樣是慈悲和智慧的。

所以,《普賢行願品》中云:「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觀世音菩薩也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無剎不現身」的說法。

只要你跟一尊佛菩薩有緣,這尊佛菩薩就可以給予你種種的加持和護佑,教導你開啓智慧。

修行需要傳承

那麼,既然佛菩薩的發心是一樣的,為什麼還把他們區分開來呢?

這是為了要展現他們各自的側重點,為我們示現出不同的方面。

佛菩薩的名號、形象,都是表法的。比如彌勒菩薩的歡喜和包容;文殊菩薩教的智慧;普賢菩薩實踐的精神;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地藏菩薩的大願力;伽藍菩薩護法的精神等等。

我們學佛、拜佛,是學習佛菩薩的精神,看到佛菩薩形象,時時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依照佛菩薩所說的去修行、實踐,學習他們的慈悲心、智慧心、喜捨心,放下妄想、執著、分別,開發我們本具的光明、智慧。

所以如果發心去寺院拜佛,不必去執著於一定要拜某一尊佛菩薩,只要心中充滿恭敬和虔誠,則禮拜任何一尊佛菩薩,感受他的願力和慈悲,都能所願皆成,福報增長。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