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的意義與功德

0
4181

受菩薩戒的意義與功德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不去犯戒。如果你不去受這個戒,就容易犯那種錯誤。

受了戒,就有一種力量在阻斷它,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去惡道,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余分還能發揮作用。

發揮什麼作用?第一,就是使你受的那個罪不至於太嚴重;第二,惡道的罪受完之後,回到人道裡面,由於你曾經有過受菩薩戒的善根,你還能夠重新發心,再受菩薩戒,再去修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寧可受了破戒,也比不受戒要好。

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

《梵網經》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菩薩戒,分為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兩種。出家菩薩戒出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則出自《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計有六重二十八輕戒。

識輕重 明持犯

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什麼是重?什麼是輕?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條,乃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以及不說四眾過戒。輕,指失意罪。「失意」,謂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間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條,為輕罪。

無論是重、是輕,每一條戒都有其開遮持犯。受戒之後,戒期當中,和尚將為戒子講戒,除了令戒子明白戒文的內容,也要明白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明白開遮,才能瞭解戒的持犯准則。
  

戒為正順解脫之本,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佛門有二健兒,必解脫:一者持戒不犯,這種人一定解脫生死。二者犯能懺悔,雖犯戒能懺悔,也必解脫生死。

佛說,過去有四比丘犯重戒,於空王佛前至誠懺悔,七天七夜,罪業得清淨。四比丘現在都已成佛:東方是阿閦鞞佛,南方是寶相佛,西方是阿彌陀佛,北方是微妙聲佛。

大眾對受戒的誤解:
1、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還是不學戒,不認識他的好。
2、他們告訴我,我這麼年輕,要是受了戒,萬一犯戒,一定下地獄。
3、要是受了戒,起心動念都是罪,死定了。
4、受了戒做錯事還要懺悔,還是不受戒好,也不需要懺悔。

一部分信眾對受持戒律和三皈五戒存在顧慮,怕受戒後行為受到約束,給日常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要明瞭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成就道業」。

要記住:寧可受戒犯戒,不能不受戒;如果犯戒,至誠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懺悔,是大善,懺悔發露,立志不再犯,即得清淨。(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