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做一個居士 ?

0
635

怎麼樣做一個居士 ?

一、怎麼樣做一個居士?

今天在座的道友中,以居士為主。所以,我們就先談談:居士在學佛的過程中,應當有哪些責任?

1、家庭責任

這個本不該我來說,但現在好像不強調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不少居士學佛以後,對父母、愛人、子女,統統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經、學法,任憑家人怎樣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動。就算他們過生日慶祝,也不願意去隨順,這就比較極端了。

作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有些重大問題上,你不能與他們同流合污,平時要盡量把握時間學佛,但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家人。否則,很多家庭不和的話,對整個佛教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還有些居士,對家庭生起了厭煩心,就特別想出家。但你若不具足出離心,只是逃避的話,出了家以後,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會想還俗的。

因此,作為居士,理應先處理好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平時多體諒他們的情緒,多照顧他們的感受。畢竟他們也是眾生,而且與你因緣深厚。

2、工作責任

還有些居士,本來有份不錯的工作,但後來對佛法的道理學著學著,生起一種暫時的出離心,就把工作也拋棄了。

現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大城市裡的人有各方面壓力,沒有經濟來源的話,誰來養你?有些人因為一時衝動,丟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於最後生活拮據、走投無路,沒人照顧,這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其實,學佛沒必要放棄工作。你在工作的同時,若對領導、同事、下屬,以慈悲菩提心來對待,也是一種弘法利生。即便他們暫時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話,也能讓他們的心慢慢轉向佛法。所以,工作可以成為弘揚佛法的道場,大家今後對工作還是要認真負責。
圖片
3、修行責任

世間人有了美滿的家庭、順利的工作,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但作為希求解脫的修行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責任:修行佛法不能間斷!不能天天吃喝玩樂、揮霍人生,否則,你的解脫慧命便斷送了。

如今有些人在這方面,就做得特別成功:家庭幸福和睦,工作盡職盡責,修行也能善始善終,圓滿所有的課程。當然,這些人肯定非常累。像學會的很多道友,平時一直在緊張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六、星期天,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們學院的出家人,一般週末都可以休息,而他們卻連休息時間都沒有。不僅如此,他們還要背負很多壓力,比如,家人經常不理解:「你星期天跑到哪裡去了?怎麼不跟我們一起過!」此時,你就要有面對的能力、面對的準備、面對的方法,具足各種善巧方便。

以上講的三點,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否則,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出了家以後,父母沒人養,孩子也拋棄了,到頭來又因為出家的發心不對,自己沒有任何收穫,這樣對自他都不利。畢竟漢地實行「計劃生育」以後,一個人需要養好多老人,一旦你出了家,一堆老人就沒人管了,生活上會特別困難。所以,學佛也要考慮到他們,這是一種責任。

還有些人,一開始特別精進,把工作、家庭都捨棄了,一門心思只想學佛。可是沒過多久,遇到各種挫折、家人哭鬧,馬上又繳械投降了,隨他們徹底地滾入紅塵。如此墮入兩邊都不可取。學佛是一件重要且長遠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時間才是關鍵所在。若能如此,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將聞思修行進行到底。

二、寺院應充當什麼角色?

對於漢地的寺院,我也想提出幾點建議: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歸納起來,就是教法與證法——教法是學習經律論三藏,證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學。對此各個寺院都應具足,不能將佛法只停留在燒香拜佛的層面上。

當然,這些有了也很好,但卻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什麼?就是學習佛法、修行佛法、傳播佛法,這是任何一個寺院的職責。倘若沒有這三樣,即使你佛像修得再好、環境綠化得再美、道場佈置得再莊嚴,也已經失去了靈魂。

我在藏地不同的佛教研討會上,經常給很多寺院提這樣的要求,就是寺院要起寺院的作用。因為寺院裡每天有人來來往往,他們對佛教可能有信仰,可能有好奇心,可能有興趣。寺院若不給他們提供學習、修行的機會,這些人就會懵懵懂懂地進來,迷迷糊糊地出去,除此之外,什麼利益也得不到。

當然,在菩薩面前許個願,拜拜佛、燒燒香、磕磕頭,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學,家人身體健康等等,也不是不行。畢竟諸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樣求的話,你心中的願望也有如願以償的機會。但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對佛教的認識就會僅限於此,做很多事情會非常盲目。

在我們藏地,一般而言,凡是寺院周圍的老百姓,佛學素質都比較高。因為寺院裡的僧人會講經說法,又會實地修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利他心,經常給大眾傳播佛法的精神。希望漢地的很多道場也能如此,除了寺院以外,包括居士們聚會的學佛小組、居士林、佛教中心,也不能天天在一起只是念經,而應當學習一下佛法的道理。

所以,希望漢地的很多寺院、居士團體,今後也能廣弘佛法,在不同的場合中,讓大家瞭解佛陀的教義。

三、寺院住持應具足什麼功德?

此外,寺院的住持,或道場的負責人,也要具足三個功德:

1、人格賢善
具足人格,指心很善良、人很正直,這樣才不會做很多壞事。若從出家人的角度講,則是指戒律清淨、品行穩重。這方面的內容,上師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講得很詳細。

2、具有智慧
住持或負責人一定要具足智慧,不然,做什麼事很容易搞錯。
前不久,藏地開了個研討會,當時有二三十個寺院參加。我在會上就說了,寺院裡最主要的負責人,無論是活佛、堪布、上師,應由具備綜合素質、尤其是佛教水平高的人擔任。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識分子,在這樣的團體中,如果由一個非知識分子來管理,什麼智慧都沒有,那很多人會不服。

現在藏地也好、漢地也好,有些寺院的「最高領導」,顯現上智慧不是很高,只是權力掌握在他手裡。如此一來,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揚佛法,也沒辦法實行,因為上面一直用「王權」來壓制著。

包括我們的學佛小組,以前由於各種原因,尤其是偏遠一點的地方,組長大多是不太有智慧的老年人,雖然他們比較發心,但大家學佛的水平卻很難提升。所以,希望以後各地道友選負責人時,一定要觀察他的智慧如何。如今,世間人選村長、選幼兒園老師,尚且要審核他的水平,那我們佛教團體是個智者的群體,負責人最好也是由智者擔任。

3、利他心重
假如負責人有智慧、人格不錯,但沒有利他心的話,也不行。就算是一家的家長,至少也要對家人負責,同樣,佛教團體中的負責人若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他人,更不關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體,那如何體現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所以,不管是寺院的住持,還是居士團體的負責人,一定要有人格、有智慧、有利他心。如今末法時代,所有功德都圓滿的話,這也不太現實,但有了這三樣,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四、佛教徒應具備哪些素質?

佛教徒應具備的條件特別多,顯宗有顯宗的,密宗有密宗的,但不管怎麼樣,至少要有信心、悲心、智慧。

1、信心
如果沒有信心,誠如佛經中所說,就像種子被燒焦而不會發芽一樣,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會產生的。
信心是入門的津梁,對佛陀、對上師、對佛法,若連基本的信心都不具足,那就沒有資格入門。現在有些知識分子,對佛教有好感、有興趣,但沒有信心的話,這也不叫做佛教徒。
佛教徒與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別,就是看有沒有信心。所以,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首先強調了三種信心,原因也在於此。

2、悲心
現在不少學佛的人,自認為是大乘佛教徒,但大乘起碼要對眾生有悲心,如果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對別的生命毫不在乎,這絕不是大乘的行為。
所以,悲心非常重要,沒有它,菩提心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菩提心的話,那大乘佛子肯定算不上。

3、智慧
如今佛教徒的綜合素質,跟七八十年代比起來,還是提高了很多。以前我接觸過不少佛教徒,基本上不懂什麼佛理,特別迷信,如此就算學佛的人再多,也只是流於形象而已。

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對佛教道理不太懂。像這次開「金剛薩埵法會」,學院來了很多居士,有些人已經得過灌頂,但對密法的法本根本不在乎,就在上面跨來跨去,這種現象在男眾中有,女眾中也有。我想,他們可能不是學會里的,否則,《入菩薩行論》、《前行》中都講過,至少要恭敬三寶的所依,應該把法本當成佛一樣。

此外,僧眾的衣服也不能跨。有些人一點都不在乎,把僧衣當成普通衣服,隨便跨也無所謂。其實《前行》中講過,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個碎片,都要恭敬頂戴。你們也可以看看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里走的時候,都先把別人的僧衣收拾好,留出一條路,而不會直接跨過去。

這些都屬於皈依戒。然而,現在很多人,不僅受了皈依戒,還受了密乘大圓滿的灌頂,自認為什麼都懂,口口聲聲說「我是這個上師的弟子,我是那個寺院的,我的皈依師是誰誰」,但實際上,他們的有些行為,跟佛教中的要求還是相去甚遠。

所以,佛教徒必須要有智慧,否則,就是一個盲目的群體,以後也做不了什麼事情。昨天我遇到一個居士,他講的一句話很對,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這個意思是什麼?我今天暫時不解釋,你們自己可以慢慢想。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這幾年我去過不少地方,發現很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像以前,以前我每去一個地方,心裡就有種說不出的酸楚,覺得他們的信心這麼大,卻根本不懂佛教道理,實在是可惜!而今,這些人確實有一定的進步,但儘管如此,大家也不能得少為足,而應不斷提高自己、乃至當地的佛教水平。

這一點,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那天,學會里的一位大學老師說:「我原以為弘揚佛法是上師們的事,現在才明白,它是我們每個佛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她說得一點也沒錯。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責任。因為你們天天都在念「發心儀軌」,裡面是怎麼講的,你也可以回憶一下。

總之,佛教徒的素質一定要提高,否則,在很多場合中、在其他宗教面前,有時候都不好意思。前不久我也提過,對於弘揚佛法,每個佛教徒應齊心合力,不要分你的上師、我的上師,你的宗派、我的宗派……大家都是佛陀的弟子,都在學習佛陀的慈悲和智慧,這才是最根本的。就像基督教,他們只有一個上帝,每個教徒都贊嘆上帝的慈悲,不會分這個牧師、那個神父,如此團結的力量非常大,最後基督教才會遍於全世界。

與之相比,我們佛教中,有些人的心特別狹隘,成天只宣揚自己的上師。包括我們學會的個別人,經常宣揚我,我不是很高興,這樣沒有必要。你對上師有信心的話,不一定非要掛在嘴上,變成泡泡給別人看。

只有感恩釋迦牟尼佛、贊嘆佛教如何殊勝,各教派的弟子才不會有隔閡。否則,這個上師的弟子在這邊一群,那個上師的在那邊一群,上師與上師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摩擦和矛盾層出不窮,這樣的話,佛法永遠也不會有廣弘的機會。

其實,佛教中不管是哪個教派,顯宗、密宗也好,藏傳、漢傳、南傳也好,就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沒有必要互相爭鬥,把弟子拉來拉去。

所以,佛教徒今後一定要有智慧。(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