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0
4258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九,恭迎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聖誕,「一聞千悟」的禪宗六祖肉身舍利端坐了1300年。

【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像六祖惠能一樣,上上根人,不是普通根性。神秀大師跟五祖幾十年,不是上上根,跟了幾十年沒開悟。惠能大師到黃梅,跟五祖只見了兩次面,傳法給他是第三次。道場有講堂,惠能大師沒去過,有禪堂,也沒有去過,最後衣缽傳給他,沒傳給別人。初次到黃梅拜五祖,那是見面,第一次見面;分發到碓坊裡面去工作就沒見面了,一直到巡寮。實際上五祖的巡寮是專門去看他,在碓坊看他舂米,問他米熟了沒有?這話裡頭有話,別人聽不懂。他說早已經熟了,「猶欠篩在」,還沒篩,就差這道手續。這個篩是什麼?求五祖給他證明。五祖拄著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那就是告訴他,三更召見。三更,別人都睡覺了,他懂得,真能體會,三更真的到方丈室,去推門,裡頭沒有拴,打開一推就開了。五祖讓他進來之後才把門拴起來,給他講《金剛經》。當然不要用書本的,六祖不認識字,不需要用書本。講大意,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他就大徹大悟了。提出他對於自性,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用五句話來形容,「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不染的;「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智慧、神通、道力、相好一樣不缺;「本無動搖」,真心、自性是不動的,不是波動現象,阿賴耶是波動現象;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五祖聽到這裡,行了,不用再講了,衣缽就給他;已經把船準備好了,送到河邊,趕快走。五祖回去就裝著身體不舒服,第二天沒有見任何人,睡了三天。三天大概走得很遠了,才告訴大家,衣缽走了。大家一發現,惠能不在了,一定是他拿走的,這才到處去追,想把衣缽搶回來。
他到獵人隊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了,他出來了。出來遇到印宗法師,我們相信印宗法師也不是普通人,跟他宿世有緣,來護持他的。印宗是嶺南,現在廣東這一代,南方的大善知識,名氣很高。他在講《涅槃經》,能大師坐到最後一排聽經,看到兩個和尚在爭論。因為外面旗杆上掛的幡,風吹的時候,一個說風動,一個說是幡動、不是風動。兩個人不服氣,在爭論,他到當中去調解,非常謙虛客氣,稱他們兩個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稱呼,在佛門裡很尊敬。他說「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服了,說法服了。這一堂經講完,印宗法師下來,就找他們三個人,你們剛才在議論什麼?這三個人把事情原委一說,印宗感到非常驚訝,就想到第六代祖惠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就問他,你是不是?惠能就承認了,是的。衣缽呢?衣缽拿出來大家看。於是惠能大師就在印宗座下剃度,所以印宗是他的剃度師。印宗剃度完之後,拜他為師父,這個師父是傳法的師父,法子。他的身分一下就高起來,印宗法師拜他為師父,那還得了!水漲船高,一下就抬起來,這叫抬舉。所以以後一帆風順,靠印宗的護持。沒有這樣大的護持,他出來,要大家認識他、了解他,還要相當長一段時間。這麼快,這些我想都是佛菩薩安排的,緣成熟了,一帆風順。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八集) 

【六祖惠能大師的五句話】

在中國這些成就的人,代表的人物,大家都常說,禪宗六祖惠能是個代表人物。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給老師提出的報告很重要!報告雖然不長,只有五句,可是這五句的內容,如果把它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時候,說出他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細說,惠能大師是略說,內容完全相同,沒有兩樣。《大方廣佛華嚴經》歸納起來就是能大師講的五句話,能大師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能大師這五句話我們好記,要記住!第一個,「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我們今天在座的同學,我們的自性是不是清淨?是的,跟佛沒有兩樣。好像我們自己感覺得染污很嚴重?沒錯,是很嚴重,為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你有感覺,你要沒有感覺,你就清淨了。感覺是什麼?妄念!佛說得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就了,你跟釋迦、跟惠能大師就完全相同,平起平坐,入一個境界。

第二句話說,「自性不生不滅」。這句話重要!我們現在貪生怕死,那我這個觀念全錯了,為什麼?沒有生死,生死是什麼?是身體,身體有生滅,緣聚緣散,自性沒有生滅。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不就得永生了嗎?你本來是永生,而是你迷而不覺,所以貪生怕死,如果真正覺悟了,本來是永生,人人都是永生,法法都是永生,這個妄念就可以放下了。

第三句說得好,「自性本自具足」。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為什麼?你樣樣都圓滿、樣樣都具足。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還求它幹什麼?求就錯了,不求就對了。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迷在財富裡頭,不知道財富自己本自具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都是事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苦行僧,跟大眾一樣,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經典上有一段這個故事,曾經有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那是對佛法有一定深度的人,知道佛常住的是報土,實報莊嚴土,在我們人間是示現和光同塵。「世尊,你能不能把你的實報土,讓我們也能看一看?」佛就同意了。佛坐在一個草座上,把腿就放下來,一隻腳按著大地,叫他看,他一看,就是極樂世界。佛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身相變得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坐的不是草座,是金剛寶座;看到的樹木花草、大地,是琉璃世界。那不是佛變現出來給他看,實報土就是那樣子的。他看到之後,佛把腳收起來又盤腿,沒有了,看到佛還坐在草鋪的座位上。真看到了,眾寶莊嚴,它不止七寶,無量無數的珍寶莊嚴。這是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的福報,哪要求?你怎麼能求得到!

第四句,句句重要,能大師這是《華嚴經》的精髓,「自性本無動搖」,這是什麼?大乘教裡常講「自性本定」,沒有念頭,從來就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自性本定。末後一句那是起作用,「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從哪裡來?自性變現的。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從哪來的?還是自性變現的。自性一個,沒有兩個,所以說萬法歸一,一是自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學佛的人,能夠對這樁事情認知,你真認識了,你真明白了,這在大乘教叫解悟,信解行證,解上你悟了。你怎麼能契入?那你就得真幹。真幹叫修行,修什麼行?把從前所有錯誤的認知改過來。所有一切錯誤就是煩惱、就是習氣,習氣難改,先從事上把煩惱改正過來。見思煩惱,見就是我們看錯了,思是我們想錯了。貪瞋痴慢疑,想錯了;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是我們看錯了。這個東西都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契入境界,無論我們在什麼境界當中、環境當中,順境、逆境你都得大自在,你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是佛法真實的受用。我早年初學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受環境的影響這才是最高的享受。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百四十六集)

【我們的根性如何覺悟】

惠能大師是中國人,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無智亦無得。三年前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大徹大悟了,為什麼?也是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表什麼?徹底放下,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真念,有念頭都是妄念。沒有念頭是真念,我們做不到,肯定做不到,怎麼辦法?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念。這一念不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大徹大悟,這一念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修行,那個環境好,沒有障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沒成佛,但是怎麼樣?等於成佛,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時間久了是非成佛不可,不成佛也得成佛,道理在此地,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 為什麼我說中國儒家,因為儒家一開頭跟佛一樣講放下,佛講看破放下,儒也講看破放下,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致知是什麼?智慧現前,明白了,不再迷惑。怎麼明白的?放下明白的。你現在為什麼不明白?你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分別很多,執著很多。所以,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這個麻煩大。儒家這些祖師大德了不起,告訴我們修行,佛法叫修行,儒家講修身、修心,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哪裡修?修學終極的目標是什麼?佛法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不生不滅;儒家修行的,《大學》裡頭的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修學的終極目標。明明德就是大徹大悟,跟佛法沒有兩樣。明德就是自性,佛法裡面講的自性,真如本性。現在我們的自性,迷了,不明。明德是自性,現在不明,那怎麼辦?怎麼樣叫它恢復明德?明明德,上面這個字是動詞,下面是名詞,叫明德,恢復它的光明。那個光明就是照見,明心見性,一個意思。 見性之後的第一德起作用,什麼作用?大慈大悲,儒家沒有講大慈大悲,講親民,親是親愛,民是對一切眾生,就是西方宗教裡面講的上帝愛世人。你看《大學》裡頭親民,是不是上帝愛世人?他為什麼會愛世人?因為他明德現前。明德是真正覺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惠能講得很透徹,「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一樣沒漏。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就是明德,明明德,慈悲心露出來。我們今天慈悲心露不出來是什麼?自性在迷,沒開悟。小悟,有小智慧,小慈悲;大悟,大慈悲;徹悟,圓滿的慈悲,這才叫止於至善。至善不是升官發財,至善不是名聞利養,至善是明心見性,這個是至善。

文摘恭錄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