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許多人都會強調「至誠心」。

0
29485

淨土法門,許多人都會強調「至誠心」。

「至誠心」說在《觀經》的三心章,根源來自《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至心」。

一般常按字面解釋成「至誠懇切」的心,但是這樣的解釋落實在心行當中,讓大家各自來檢驗自己是否具有至誠心時,就很模糊了,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至誠懇切,因為沒有具體的標準。

善導大師《觀經疏》對「至誠心」解釋得非常明確,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解釋「至誠心」是「真實心」。

何謂「真實心」?善導大師進一步的解釋,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否具真實心。

大師把「真實心」分為心相與心性來說:心相真實,心性真實。

心相的真實,是內外一致。心相,是外表可見的,譬如你口上說願往生,心中也必須願往生,這樣心口一致,就是具備真實的心相。

心性的真實,凡夫就沒辦法了。所謂心性,是指內在的本質。凡夫的內在本質,就是貪瞋癡。我們有貪瞋癡,就叫凡夫;沒有貪瞋癡,就不是凡夫了。所以只要我們還是凡夫,就有貪瞋癡三毒。三毒的心性,讓凡夫自力所修的一切行業,通通只能成為「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矣」。

因此,在凡夫自己心性這邊,是找不到「真實心」的,也就是沒有「至誠心」「至心」可言。

那怎麼辦呢?必須放下自己這邊,求助於外緣。

善導大師接著就講:阿彌陀佛,無論是在因中修行,或者果德成就,一切都是真實。

這就是在講:凡夫沒有真實,唯有彌陀真實。

「凡夫沒有真實,唯有彌陀真實」,背後的意義就是凡夫眾生必須「捨己歸佛」,以佛的真實作為我們的真實。

捨己歸佛,依善導對六字名號的解釋,就是「南無」歸命「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的行,成為歸命眾生的行。

蕅益大師也講:稱名念佛,就是轉阿彌陀佛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捨己歸佛的心,歸命阿彌陀佛的心,落實為行,就是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

「至誠心」捨自歸佛一旦決定了,就是「深心」,深深相信的心,決定相信的心,也就是大師說的機法兩種深信:深信以我自力修行絕對無力出離生死,深信阿彌陀佛絕對有力救度歸命的我出離生死往生成佛。

具足機法兩種深信,必定歸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會退轉。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有「至誠心」,有「深心」。沒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沒有「至誠心」,沒有「深心」,沒有「迴向發願心(決定真實心中作得生想)」,那麼再怎樣的自認為至誠懇切也就只是一廂情願而已了。

南無阿彌陀佛

轉貼文章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