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

0
1211

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

1.一心不亂:

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即是一心不亂。修念佛法門時,以虔誠之信心持誦彌陀名號,使心不散。念佛時捨棄我體,而與「阿彌陀佛」之念合之為一,即是一心不亂。

2.一生補處:

指等覺菩薩,一生即能補繼佛位。如彌勒菩薩,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故須再一生,斷此一品生相無明,方證妙覺果位。妙覺即佛,故稱一生補處。

3.念佛三昧:

有二種:1、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2、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

4.一行三昧:

心定於一行而修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此有事理二種,理之一行三昧者,為定心觀真如之理。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異名,一心念佛也。

5.三法印:

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1、諸行無常印,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2、諸法無我印,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3、涅槃寂靜印,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

6.四正勤:

1.為斷除已生之惡,而勤精進;2.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3.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4.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以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稱四正勤。

7.四念處:

1.身念處,觀身不淨,以對治淨顛倒。2.受念處,觀受是苦,以對治樂顛倒。3.心念處,觀心無常,以對治常顛倒。4.法念處,觀法無我,以對治我顛倒。如此即可離四顛倒之苦,得常樂我淨四德之樂。

8.四不退:

指在修行過程中,已證得不退轉位時,有四種不退之別。1.信不退,指十信位中,第六位以上菩薩,不再生起邪見。2.位不退,指十住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迴二乘之位。3.證不退,指初地以上菩薩,不再退失所證之法。4.行不退,指八地以上菩薩,能行各種有為與無為諸法而不退轉。

9.四智:

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為四智。1.轉第八識者為大圓鏡智,此智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2.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於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3.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說法斷疑所用之智也。4.轉眼等五識為成所作智,為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

10.五念門:

出自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五種憶念修行門。即:1、禮拜門,禮拜阿彌陀佛,願生彼國;2、讚歎門,稱嘆如來名號、功德;3、作願門,發大誓願,如實修行;4、觀察門,觀察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功德莊嚴;5、迴向門,所修功德,普皆迴向一切眾生。

11.五根:

指五無漏根。1、信根:信三寶、四諦、正信因果,實理實事;2、進根:勇猛修善法而不散失者;3、念根:憶念正法者;4、定根:使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5、慧根: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者。

12.五力:

信進、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者。1、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5、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者。

13.五蘊:

舊譯為陰,又作五陰。1、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2、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3、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4、行蘊,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5、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14.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15.六境:

謂色、聲、香、味、觸、法之六法,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之境界,故名六境。

16.七菩提分:

又稱七覺支,謂能達到七種觀察覺知法要。1、念覺知:常念於禪定與智慧;2、擇法覺知:以智慧揀擇所修法的真偽及適宜與否;3、精進覺支:勇猛精進,勤修正法;4、喜覺知:心得善法而生歡喜;5、輕安覺知: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知:攝心不散而入定境;7、捨覺知: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17.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也。末那識作用為了別第八識,恆常思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阿賴耶識,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

18.八聖道分:

指趨向涅槃的八種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9.九品往生:

因行業差別,故往生彌陀之淨土有九品。

20.十八界:

六根、六境、六識的總稱。

21.淨業三福:

指往生淨土者所修的三種淨業,此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淨業正因。1、世福:如孝養父母、奉師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2、戒福:三皈、五戒乃至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行福:讀誦大乘、深信因果、勸進行者。

22.無生法忍:

指精進勇猛,觀想淨土之莊嚴,心想見之,功夫既深,廓然而悟,即得無生法忍。

23.專修:

指專門修習一事。在淨土宗係指往生極樂世界之修行而言,通常指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五正行。

24.雜修:

唐善導大師於往生淨土之行,分為五種正行與五種雜行。正行中,第四之念佛為正業,餘為助業。念佛之一行,雜糅餘之助行,名之為雜修。

25.凡聖同居土:

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

26.方便有餘土:

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以彼等所修為方便道,斷盡惑通,故稱方便;然彼等尚餘斷滅無明之惑,故稱有餘。

27.實報無障礙土:

純屬菩薩之居處,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之所居國土。

28.常寂光土:

為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的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29.五逆往生:

指犯五逆重罪者,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淨土。五逆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30.正受:

遠離邪相而領受正所緣之鏡的狀態。亦即入定時,以定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

31.世間解:

佛十號之一。即佛能了有情、非有情二種世間之一切,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了知處世間之道。

32.自力:

指依憑自己的力量以達解脫之境。在佛教中,依自力而獲得證悟的修行稱為自力法門,通常為利根行者所修,屬難行道。

33.他力:

為「自力」之對稱。指自力之外,特依佛、菩薩之力而得度脫者。淨土法門認為僅以自力求聖道,而無佛陀之力,不能速得解脫。

34.印壞文成:

指以臘印印泥,臘印雖毀壞,然其跡則顯成印文。淨土宗以作為念佛往生之譬喻,即以印壞喻色身之斷滅,以文成喻淨土往生極樂世界。

35.邊地:

有二義,1.指不能見聞到佛法,不信三寶,傍無因果之邊隅下賤者;2.指極樂淨土之邊地。又稱疑城、胎宮。即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之人,應其機感,死後於淨土受生之處,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

36.因地:

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證果間的階位。對初地以上菩薩而言,地前所有信、住、行、向各階位皆為因地;對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覺菩薩以下皆為因地。

37.生即無生: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此為淨土往生的最究竟之說,這就是說往生極樂,並非依欲有、色有、無色有之虛妄的俗諦而生,而系依真諦之義,證得無生之生。

38.安養: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異名。因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可安心、養身,故稱安養。

39.剋期取證:

剋期即是限定日期。意即為限定日期,辦道修行,以得預期之果。如修一行三昧,於九十日夜精修,期得三昧。

40.化身:

佛三身之一。有廣狹二門,廣門之化身者,謂對二乘凡夫示現之種種佛身,及六道異類之身,總為化身也。狹門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為應身與化身二者,現佛形為應身,現其他異形為化身。

41.報身:

指佛之果報身。即酬報因位無量願行之果報,為萬德圓滿之身。亦即菩薩初發心修行,至十地之行滿足,酬報此等行願之果身,稱為報身。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盧舍那佛等皆為報身佛。

42.法身:

佛之真身也。為理智顯現,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

43.菩提薩埵:

簡稱菩薩。義為覺有情,即大覺的眾生。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聖人。

44.難行道:

龍樹菩薩所判二道之一。對於易行道而言,於此土積修行之功,入聖得果之教道,為難行道。念佛往生淨土,於彼土成佛得道,謂為易行道。

45.定散:

定者禪定,心常住於一境者;散者散亂,心恆攀緣六塵之境而又暫住者。定心為賢聖之修成,散心為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有漏無漏之別,散心有善惡無記之三。以此二者統一切之心。

46.阿鞞跋致:

又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47.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舊譯曰無上正徧知,謂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謂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大智度論》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8.橫出:

淨土門易行道有橫超橫出之二道。聞如來之本願而不疑,信之一念,即得往生之益,死後直往生真實之報土,是為橫超。以自力之心,修定散之諸行,生於方便之化土,是為橫出。

49.頓教:

有二解:一為頓成之教。凡歷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為漸教。頓成、頓悟佛果之法,名為頓教。二為頓說之教法。對未熟之眾生,初說小法,漸次說大乘之法,此為漸教。對頓悟之機,自初直說大法,此為頓教。

50.坐脫立亡:

坐脫,又稱坐化、坐亡,指端坐念佛而遷化。立亡,則為直立合掌念佛而往生,如宋代王日休、清代僧良修。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