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為什麼要修菩提心?

為什麼要修菩提心?淨界法師【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一個唸佛的人,如果他只發了出離心,他已經成功地把對娑婆世界的這種愛取的影像,慢慢給消滅了。但是他沒有一種成佛的願力,他沒有另外創造一個新的影像,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種影像,這樣子有什麼過失呢?   他所修的今生,他雖然努力地佈施,努力地持戒,努力地修習一切的善法,這種善法不可能達到圓滿的功德。因為無上菩提心是整個大乘的因種,你沒有這個菩提心作因種,這個善業就不能形成一種無上菩提的資糧。   所以智者應發菩提心。這是說什麼?就是說我們今生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前面是約著滅惡,這個地方講生善。那麼你善業如果沒有菩提願力的引導,這個善業也只是一個善業,不能構成一種波羅蜜,不能變成一種功德莊嚴。所以你今天所造的善業,到底來生是一種有漏的安樂果報,還是一種無漏的功德莊嚴。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發起一種菩提的誓願。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他在山中靜修的時候,誦經的聲音很好聽。他每次一誦經的時候,就有天上的飛鳥,飛到他誦經的旁邊的一棵樹上,就停在這個樹上,聽這個比丘誦經。時間長了以後,這只飛鳥聽了誦經,牠也聽得心開意解了。因為一個人明白道理以後,他就會產生一種生命的增上,就會產生一種心中的願景、願望,想要改變的願望。那沒多久這只飛鳥,牠在聽這個比丘誦經的時候,突然間被這個獵人一槍給打死。打死以後這只飛鳥,因為在聽經的過程當中產生非常殊勝的歡喜,因為這個善業力就到忉利天去了。我們知道一個天人,剛出生的天人會知道他為什麼生天,他是因為聽了這個比丘誦經起歡喜心而生天。到晚上的時候,他就以天人的身份去跟這個比丘頂禮感恩。這個比丘接受他頂禮以後就心生疑惑,第二天就找佛陀說,佛陀您老人說修習善業生天要具足十善業,為什麼這只飛鳥牠只是聽經的因緣就能生天呢?佛陀說,因為這個人他生起的善心,是一種決定性的善心,已經變成一種善根力了,決定性的善根,它只要一個就夠了。當你的心是不決定的時候,你就必須要修滿十善業。   因為他造善業的時候,他有一種堅固的觀照力跟誓願力。也就是說,諸位!我們今天如果沒有受菩薩戒,你沒有發起增上的菩提心,你所做善業的力量是薄弱的。因為你的心態是我很想要修善,所以你這個心不決定。你今天要去放生,你也可以去,你也可以不去。如果你的同參道友打電話邀你去,如果有車子你就去;如果下雨了,你就不去了。所以我們一般人為什麼很難創造一種很堅固的功德?就是你的心是活在善念。但是你受了菩薩戒就不一樣,你有堅固的誓願力。你從今以後,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在做善業的時候,他有一種很堅固的誓願,這功德就變成真實廣大了。

【佛學常識】為什麼佛教中的智慧重要?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佛學常識】為什麼佛教中的智慧重要?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為什麼佛教這麼重視智慧呢? 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世間的一切惡,都是源於無明愚痴。而一切苦果,一方面因為有惡不善法為業因,另一方面也要有無明相應,才會呈現為苦。唯有智慧明利,可以破除愚痴無明。  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見物,燈亮後一切都歷歷在目,自然沒有迷惑猶疑。《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足以看出智慧的重要性。我們常說智慧不是世間的聰辯,但實際上對二者的區別並不甚知。  聰辯,主要體現在快速的認知與反應能力。所謂耳聰目明,感官上的敏銳帶來認知上的迅速。而反應的迅速,乃至處理問題時能用他人無法想到的方法,都會讓人驚嘆其人的聰明。  如果只重視認知與反應的迅速,很顯然會忽略了另一個維度:認知的正確性。智慧關注的,不是認知有多迅速,反應有多敏捷,而恰恰是認知的正確性,以及是否能基於正確認知,做出正確反應。  如果說一個人是否聰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的資質,那麼是否智慧,很明顯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我們可以從如下故事中瞭解這二者的區別。  佛在世時候佛陀有一個弟子叫周梨盤陀迦,便以世間聰辯能力較弱而聞名。周梨盤陀迦尊者甚至無法完整記憶一個偈頌,佛陀耐心教導,方便施設,教他打掃衛生,在掃地時念「掃塵」、「除垢」,乃至只是往左掃時念左,往右掃時念右。  尊者對三寶信重之極,在僧團中日夜熏陶法義,在掃地的過程中便憶念到:心中煩惱,也像地上遍滿的塵垢,而佛法就如掃帚,心地也需打掃,用佛法來祛除煩惱。這樣思維,導致他最終得證阿羅漢。  阿羅漢的智慧是遠超凡人的,因為對法的現見,他們徹斷煩惱解脫生死。這毋庸置疑。但是成了阿羅漢,周梨盤陀迦尊者就變成一個很聰慧的人了嗎?  並非如此。佛世時比丘僧團會輪流差遣阿羅漢大僧到比丘尼僧團中講法,其他的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團中都可以長期流暢地講述佛法,而周梨盤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團,反反復復只會講一個偈頌,一個他唯一記得的偈頌。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因為有了阿羅漢這麼深徹的智慧,就成為一個機智的少年。 文殊菩薩的智慧有多深? 菩薩要化導眾生,當然不能只是自己了達實相,還需要有廣大的辯才。那麼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其智慧又有如何表現呢?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維摩詰經》中《諸法言品》(即《文殊師利問疾品》)所講述的故事。維摩詰居士是毗耶離大城中一位對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他與當地人交好,深為大家敬重。因此當他生病時,國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問他,而他則趁機為這些來慰問的人講述佛法,讓他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不少世間人前往問疾之後,佛陀也讓他的弟子們前去問疾。但是佛陀的弟子們紛紛表示,自己不堪此任,因為維摩詰居士對佛法法義的瞭解深徹,都曾在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指出他們不如法的言行。而後佛便跟彌勒菩薩等菩薩說起問疾一事,而這些菩薩也均因各種原因被維摩詰居士指出言行知見中的不圓滿。佛陀最後便跟文殊菩薩說到,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去問疾,那就你去吧。文殊菩薩當場表示,這個維摩詰居士確實很了不起,對於佛法瞭解深徹,又能神通自在,辯才無礙,並不是那麼好應對。雖然如此,還是願意奉佛法旨前往。這一前往,有八千菩薩,五百聲聞,以及百千天人都跟著去,希望能從兩位大士的對答中獲得法益。文殊菩薩先後問了維摩詰居士生病的因緣,具體的病症,又問他應該如何慰問生病的菩薩,又該如何調服其心。維摩詰居士便借文殊菩薩的發問,一一作答,大開法筵。兩位菩薩的對答確實機鋒橫生,說是問疾,卻問出了菩薩本懷,讓一眾聽眾皆得法益,其中更有八千天人因此而發起了菩提心。也只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能在與維摩詰居士的應答中不落下風。

印祖開示《示念佛方法》

印祖開示《示念佛方法》 十念記數法是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原文】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某以心難制服,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難為記,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為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至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印光法師嘉言錄》卷一.書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譯文】至於念佛的時候,心難以歸一,應當攝心懇切地念,心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之法,莫過於至誠懇切。心要是不至誠,想攝心也沒有可能。已經有至誠心了,仍然還沒有達到精純歸一的地步,應當攝耳諦聽。無論是出聲念、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念佛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而念,妄念自然就止息了。如果依然心中妄念如波濤洶湧,就應該用十念計數法,那就會把心的全部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然想要起妄念,也是力不暇及。這是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以前弘揚淨土的人沒有談到,因為那時候的人根機還很利,不須這個辦法,便能一心念佛了。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念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象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十念計數法,就是當念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隨念隨記,不可以掐珠,只能憑心記。如果一次記十句困難,可以分為兩氣,那就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這樣念還是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應當自然得到了。須知這裡所說的十念和晨朝十念,攝受妄想則相同,然而它的功用卻大不一樣。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也是這樣記。這種辦法不但能除去妄想,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一點不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適宜。和掐珠記數這個方法比較,利益是天地懸殊的。掐珠記數則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則身逸而心安。只是作事的時候,或許難以記數,就可以懇切地一直念下去,作事完了,仍然恢復攝心記數。那麼百千萬億念頭,都會匯歸於一句佛號中了。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們這些鈍根之人捨去這種十念記數法,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是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個攝心念佛的方法是既可以淺、也可以深,既可以小、也可以大的不可思議的方法。我們應當仰信佛言,不要以自己的知見達不到,就心生懷疑和疑惑,使多劫善根從疑惑中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際利益,這實在是悲哀啊!掐珠念佛這個方法,只適用於行走和坐著這二種情況。如果靜坐養神,由於手動的緣故,神也不能安靜,久而久之就會受病。這個十念記數,行住坐臥都非常適宜。只是臥時只適合於默念,不可出聲念。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受病。這是要切記切記的!(圓濤法師譯白) 自力了生死難印光祖師■原文:從知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是為前鑒。觀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白話:從此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之人的歸宿處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位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何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的人呢?禪宗功夫,雖然到了大徹大悟的地位,因為煩惑沒斷,還不能當生了脫生死。五祖師戒禪師,再轉世成為蘇東坡,草堂清禪師,又作了曾魯公,這是前車之鑒。看了這些,可以知道仗自力了生死之難。 轉載

《地藏經》是救命經,也是治病經!

《地藏經》是救命經,也是治病經! 要治病,先要端正心,看一個人心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善念。有的話,就有救。善念全無了,那沒辦法了。老天讓人活著,就因為人有善念。上天有好生之德,草木能生長,因為有仁,人能存活,也因為有仁。 王鳳儀善人常給人講病,也給人看病。有次他到一個病人家裡,病人得了無治之症。王善人問他有什麼話說,那個人就哭了說,他還有父母恩沒有報。王善人一聽,就知道這個人有救,因為有真誠的善念。果然就把他給治好了。 現在人的病,尤其是慢性病,都是業障所長。業障就是錯誤的生活方式,加上犯下的錯事形成的磁場。有個女的來,她說她經常生病,她的臉色,就是青白,沒有光澤。這就是傷精的結果。事後知道,她果然墮胎,而後體寒,幾乎每天都吃藥。這就是業障病,哪裡靠吃藥能好。 一般人,如果業障很重,你去找醫生,就會讓醫生給你非藥。有的人求子不到,然後去檢查,說精子沒有活力,就去補,那補的藥很多都是壯陽的。這就是糟糕了,竭澤而漁,不僅治療不好,而且傷精。或者有的人,一生病,就是抗生素,這也是提前消耗腎精。那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有業障,業障很重,他碰不到好的醫生,哪怕碰到了,給了藥也是不起作用。 所以說,地藏經是第一部救命經,也是治病經。首先人的觀念不正確,或者惡業很重,你吃什麼藥都沒有用。那念《地藏經》,先把自己業障消除,再吃藥,是比較適合的。人的生命體,不僅包括這個色身,而且色身以後的東西,都跟人的生命體有關聯。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合一。那要是自己過去的惡業呢,也和這個生命體有關聯,消業就顯得很重要了。

【普門品隱藏的富貴之法】

【普門品隱藏的富貴之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一部我經常念誦的經典,從2014年開始念誦,每年至少念誦一千部以上,其中的感應還是蠻多的,我自從修普門品後,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身邊很多佛友求財會念一些發財的咒語,而我求財富更傾向於念普門品,因為誦普門品是可以讓人消災免難和福慧增長的,財富來源於福報,所以求財先要增加自己的福報。 大部分人對於財富的認識,只停留在金錢數字上和物質方面。一旦看到一個人有車有房,就會很羨慕這個人很富有,但一個人真正的富有是體現在身心健康,活得自在安詳。換個角度來談,假如給你一個億,讓你四肢殘缺,坐在輪椅上生活一輩子,那麼你絕對不會願意。 健康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所以不能為了追求金錢上的數字增長而忽略了身心的健康成長。人要想富貴,先要減少災難,減少禍患。否則一個災難來了,讓你金錢上、身體上和精神上損失慘重,讓你痛苦難堪。 不過在這個娑婆世界,有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能相信觀世音菩薩的存在,是要具足很大的善根,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作用,就是要先救你的色身性命,之後再度你跳出六道輪迴之苦。

韋馱菩薩感應事跡,真實不虛!

韋馱菩薩感應事跡,真實不虛! 1韋馱菩薩應跡道場浙江臨安天目山 一般韋馱菩薩塑像都是立像,代表恭敬保護道場、保護修行人。韋馱菩薩 在浙江臨安天目山的塑像是坐像。 韋馱菩薩和浙江天目山宿緣深厚,據史傳、方志等史籍記載,西天目山從有佛教開山以來,韋馱菩薩就常在此山度眾應化,靈驗屢彰,聖跡昭然! 南北朝時,梁代的昭明太子在天目山分《金剛經》,因目力耗竭,導致失明,經過韋馱菩薩點化,取天池水洗眼而復明的故事。 宋末元初的高峰禪師在西天目山蓮花峰頂坐禪,兩次墜崖,都感得韋馱菩薩現身相救的故事,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詳。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