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原來化身佛有這麼多種化現!

原來化身佛有這麼多種化現! 達真堪布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若是能在其中提起正念,將一切轉為道用,那麼一切顯現都是法身佛的幻化;若是有正知正見,那麼顯現在你面前的都是佛,是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種種化身佛。   我們皈依三寶,首先皈依的是佛寶。什麼是佛?斷證圓滿就是佛。佛有法身佛和色身佛,色身佛又有報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是本體上的佛,色身佛是顯現上的佛。   法身佛是諸法的本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覺性,只是有的顯現了,有的沒有顯現。他是自然任運地圓滿斷證功德。   色身佛是從法身中,依眾生的福德力而顯現的。所化眾生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清淨的眾生面前顯現的是報身佛,不清淨的眾生面前顯現的是化身佛。八地以上的菩薩,尤其是十地菩薩面前顯現的是報身佛,就是五部佛。五部佛的壇城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但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十地菩薩能親眼所見,九地菩薩能見到相似的,八地菩薩只能見到接近的。

該怎麼樣面對身邊的債主

該怎麼樣面對身邊的債主 達真堪布 其實,身邊的人都是債主啊!看著自己的兒子、姑娘,為什麼覺得這麼可愛呢?為什麼如此溺愛呢?因為是債主啊!不然能牽動你的內心嗎?不能。我們總害怕外在的敵人,害怕鬼神、惡魔,其實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邊這些最可愛的眾生。真的,也許你不明白:「能嗎?兒子、女兒多可愛啊。」越看越想,就越覺得可愛,這就是債主!你要還債的。 如果你想要還清該還的債,就讓他皈依佛門,讓他發菩提心,這是真正的利益啊!也許你會想:「不行啊,他們不學;不行啊,他們不信……」這是你自己沒有能力,你自己的智慧不夠。若是有能力,有智慧,會有很多利益他們的方法,會有很多利益他們的機會。真的,應該利用一切方法利益他們。我們現在沒有這樣做,不會這樣做,所以就覺得難,這也是自己的福報不夠,也是自己業力重! 你想感化他們,偏偏感化不了;你想度他們,始終度不了。這也是福報不夠,業力深重。如果你感化他了,你也就解脫了。如果你的業力沒有減輕,你的福報沒有圓滿,能做到嗎?這都是相輔相成的,感化他、救度他的同時,你也就解脫了。 其實,饒益眾生、度化眾生是解脫自己、圓滿自己的方法!只有這樣做,自己才能解脫,才能圓滿啊!很多人都不知道。「我連自己都沒搞清楚,別說利益他人;我連今生都沒搞清楚,別說搞清楚來世了……」如果你想搞清楚今生,你必須要相信來世;如果你想弄明白自己,必須要弄明白別人。你利益眾生了,最終你自然就利益了自己。 一個智者與一個愚者有什麼差別?一個智者會這樣做:我相信來世,那麼今生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利益眾生,那麼自己就圓滿了。這就是智者,就是佛啊!一個愚者、凡夫就不會這樣想,也不會這樣做,所以他永遠沒有圓滿的時候,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大家要明白,這樣做到底利益了誰。最終真正獲得利益的人是誰?是自己! 轉載貼文

念佛人不需持戒?錯!

念佛人不需持戒?錯! 1.慧遠大師慧遠大師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門的行人,一般比較灑脫一點,不一定注意到行為的威儀、細節等,但慧遠大師不一樣;他一方面有般若的灑脫,另一方面在比丘法的行為上真的是非常嚴謹。由於慧遠大師的因緣,第一部比丘的律——《十誦律》是在慧遠大師的敦促請求下完成的。《十誦律》出來後,他就真修實幹。他過午不食是非常嚴格的,臨終的時候,示現生病,有人請他喝點米湯,他不答應,因為過了中午。就說弄一點蜂蜜調水,給他吃,他也拿不准非時漿是不是可以,讓律師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許?因為律藏卷很多啊!還沒有找出來,慧遠大師就往生了,說明慧遠大師對細節都是注重的。 善導大師善導大師,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閒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得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要不很寂寞!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4.蓮池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松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蓮池大師重新恢復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鉢啊!從蓮池大師開始。然後對比丘戒、菩薩戒、沙彌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蕅益大師對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歲的時候主要是禪法,徑山坐禪。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深入律藏,三次閱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他看到禪宗的弊端,不在於所謂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沒有戒律之相;不在於教法很多,而是根本就沒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來匡正那個時候的狂禪,空腹高心的狂禪。蕅益大師就自己一邊學,一邊帶一批人學。但那個時候跟他一起學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隨眾十來人,有時候六、七個人,最後剩下了二三個人。蕅益大師後來就說:「庶幾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學戒律的就是二、三個,甚至二、三個人還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覺得戒律太難弘揚了。在五十歲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時說:「我早年有一個大的志向,就想恢復佛世的方規,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為戒律講,無論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這個世間。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後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說現在我不再是那個志向了,我現在是念念求生淨土。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蕅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5.省庵大師、印光大師省庵大師說,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6.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我們看到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目前有些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末法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於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這些觀點,本來原來還吃素,一聽這個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沒有關係,也照樣往生呢!這些都是很偏頗的。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生命。我們作為佛弟子怎麼不持戒呢? 我們的態度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萬一持不到,要生慚愧心、懺悔心,是這樣的態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為上總能做得到吧!先不談你的念頭,念頭以後再說,你行為上先做到,必須要有這種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重視的這個家風傳承下來。釋迦牟尼佛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二福就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也要我們持戒。《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出一個前提:要齋戒清淨!齋戒清淨,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所以不是說念佛,戒律就可以放任了,這一放任,我們種種的煩惱都現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信願,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佛教形象。本文選摘自大安法師開示

【整天爲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整天爲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廣欽老和尚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 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 和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沉迷下去, 不知醒悟。 如果不知道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 等到福消壽盡時,便會墮落,這反而是福中藏禍。 「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 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 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 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轉載

山鹿為報答救命之恩

五十六年前,台灣中部有一則傳奇故事,可惜年代久遠,人事已遷,筆者雖三度走訪深山,終未找到故事的主角。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戶山居人家,六天前剛辦完喜事,正在祭祀先祖。忽然,從外面跑進來一隻受驚的山鹿。原來,這只山鹿是被獵狗追逐,一時逃生無路,便跑到祭祖的神桌下躲避。 不一會兒,獵人也追了過來,硬要索回山鹿。 新娘覺得事情蹊蹺:何以在祭祖上香時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建議公婆:“也許這只鹿跟咱家有什麼因緣,不然,山這麼大,怎麼偏偏跑進咱家逃生?我們一定要救它才好。” 公婆覺得新娘言之有理,便不欲還鹿。

佛教故事【負債不可不償還,縱使修行成佛亦不脫此難!】

佛教故事【負債不可不償還,縱使修行成佛亦不脫此難!】 佛陀帶領眾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儀嚴整,眾人無不投以欽仰讚賞的目光;然而才剛剛轉入一條小巷,情勢馬上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揚的婆羅門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畫出一道凹線,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你交出五百兩金子,才許通過!」 佛陀一行人安靜地站立於巷口,在烈日下沒有人移動半步。這件意外的插曲驚動了瓶沙國王和波斯匿王,紛紛帶來奇寶珍玩,想替佛陀解圍。 「不要!我不收!」婆羅門非常固執,毫不妥協;沒有誰了解他究竟葫蘆裏賣些什麼藥。 終於須達長者聞訊趕來,帶著好幾車金子。「先生,請笑納,讓尊貴的佛陀通過好嗎?」須達長者小心翼翼地指著準備好的五百兩金子,陪著笑臉。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