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主食】菱角酥

【主食】菱角酥 (4人份)     材料: 菱角 30顆、水 200cc。 麵糊:麵粉 1/7量米杯、水 1個量米杯、油 2大匙。 調味料:鹽 1/2匙、糖 2匙。 作法: 1‧菱角仁脫膜後、加鹽、糖及水,用果汁機打勻後,裝碗蒸熟。 2‧菱角泥搓成元宵般大小的菱角球,放入麵糊中。 3‧用湯匙從麵糊中撈起菱角球,再用另一支湯匙將前一支湯匙中的菱角球舀起(可過濾多餘的麵糊且不會沾手)。 4‧將湯匙中的菱角球輕放入油鍋中,油炸至金黃色即可。 Tips:舀麵糊菱角球的湯匙,要用喝湯的鐵湯匙,湯匙面積要比菱角球稍大。這樣可過濾掉多餘的麵糊、且不沾手。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第35期 p19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為何威力無比?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為何威力無比? 《大悲咒》為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共同贊嘆,功德威力無與倫比,是所 有法會佛事中都一定會持誦的神咒。 《大悲咒》在漢傳佛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大悲咒》即廣為弘傳,並被納入漢地叢林功課。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為利樂一切眾生而宣說,其利益功德廣如大海而嘆莫能盡。 無論是消障除難、得善遂願,還是究竟的覺證解脫,《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議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廣為利樂。

吃肉和殺生的罪過,哪個更大,一則現代故事,可讓你破迷開悟

吃肉和殺生的罪過,哪個更大,一則現代故事,可讓你破迷開悟 佛教講一切法乃眾緣和合而成,每一個生命從「無明」到「老死」這個過程,需要十二個環節,佛教稱之為十二因緣,這也是釋迦牟尼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我們從十二因緣演變到人道,然而很多眾生還要迷惑,墮入三惡道。 正所謂螞蟻雖小,五臟俱全,只是換了個外形而已。在佛教常講眾生平等,只因造業不同,導致形色種類,個別不依,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善與不善,所造身、口、意三業不同而成。 動物也是眾生,譬如豬、羊、牛、魚類等,當人吃這些肉的時候,也是在造業,當然人無業不來娑婆。造了惡業的眾生,輪轉成動物,比如像豬、羊,注定要被人殺害,肉被人所享用,所以眾生就這樣在六趣中輪轉不休。 而學佛也是一種緣分,最終目的是了生死苦,出輪回業,所以很多有信仰的學佛道友就比較關心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因為無論是了生死,還是求世間福報,都與吃肉和殺生有必然聯繫,但是生活在世間,要有人際交往,難免吃肉,也很為難,本文就以佛教的觀點,分享吃肉和殺生的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個耐人尋味的現代故事,我們小區有一家人,喜歡吃魚,喝那個鮮魚湯,女主人由於自己的因緣成熟接觸了佛法,她就不殺生了。但是她把殺魚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老公,自己拼命吃,吃的比家人都多。這樣的話女主人罪過更大。

聖嚴法師:三種常見有關開悟的錯誤觀念

聖嚴法師:三種常見有關開悟的錯誤觀念   一些禪修多年並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清淨的智慧,不再有對自我的執著,並進入了涅槃境。事實上,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   心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如果你才剛開始禪修,可能會以為聽懂了我剛才說的話,初學者要能夠體會深入禪修後的喜悅,畢竟是不容易。如果你修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突然湧出無比的歡喜,感覺自己好像進入涅槃了,你興奮地大喊:「真的,自我已經完全消失了!我進入涅槃了」!你真的進入涅槃了嗎?既然還感覺到有一個「我」進入涅槃,那終究還未證得最高的境界。但是這個體驗是那麼強而有力,因此就算是非常有經驗的禪修者也很可能被誤導,這就是一個對開悟有錯誤認知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當禪修者達到了自我中心消失,方法不見的時候,他感覺到完全的放鬆、自由,與宇宙合而為一,但對周遭境界漠不關心,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已經消失了。那時心中並不是欣喜,而是完全的自在,所以並不會雀躍高喊自己已經進入涅槃。但在這情況下,不論經歷到什麼,他的自我還是存在的。   一旦離開這種寂靜的狀態後,他可能會聲稱自己已經明白什麼是涅槃,並且看見了佛的法身,獲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你的修行功夫不及他,而想要否定他。他可能會立刻反擊,告訴你:「你沒有經歷過我的體驗,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樣的禪修者一般對自己的成就非常執著,如果你不相信他,他會十分懊惱。   更糟的是,如果這時剛好有人願意為他印證;可能是覺得他的經驗與經典完全符合,也可能是因為曾經有過相同的經驗,所以有這個立場來印證,那麼他會感到非常歡喜,並把那個為他印證的人當作真正的善知識。

凈空法師:中秋話團圓

凈空法師:中秋話團圓   今天是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中秋節日,這個時候正是秋天,秋高氣爽,月光比其他的時候格外的光明,一般人都稱頌「花好月圓人長壽」。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過團圓節,我們也隨順民俗,今天晚上講經停一次,讓大家歡歡喜喜的回家過團圓節。團圓與美滿總是常常連在一起,這是一切人的期望、願望,能不能達到?這是一個問題。   佛在《地藏經》上跟我們講了幾句話,這幾句話不僅是《地藏經》的總綱領,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總原則。所以在經裡面它屬於教理,比教義還要圓滿、還要深廣,這就是「大光明雲」的一段,佛給我們說了十種。這段經文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要常常用觀想;觀想就是改變我們的觀念。這十句是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能常作如是觀就可能契入佛境界。世尊給我們說了十句,十句代表大圓滿,所以第一句就是「大圓滿光明雲」,這個意思非常之深,決定不可以輕易的看過。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出這十句,所以這十句是大乘法裡面的大總持法門,意思深廣無盡。這一句是總說,諸佛菩薩自受用大圓滿。我們凡夫有這個願望、有這個祈求,但是事實上達不到。我們的欠缺太多太多了,哪有佛菩薩這樣圓滿的受用?沒有絲毫虧欠,就像中秋的月亮一樣,圓圓滿滿。後面九句是別說,這一句是總說,具足後面九句才成大圓滿,九句裡頭有一條沒有就不能叫大圓滿。這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所以下面跟我們說出智慧,又給我們說出般若。般若是智慧,兩個聯在一起那就是實智、權智。權智是我們生活所依的,就是平常講的方便,權智就是善巧方便,你就生活得很自在,生活得很幸福。樣樣都做到恰到好處,都做到無有增減,那就是大圓滿。般若是實智、根本智,是斷惑所依的。我們要破妄想、要破無明,一定要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無明、妄想是決定不會斷。所以大修行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般若智慧現前,他才有這個作用。   「大三昧」,三昧是正受、是禪定,在一切法裡面自己真正做主宰了;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你能轉物,不會被物所轉。為什麼?你有大三昧。「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圓初住的菩薩就能轉境界。由此可知,境界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你還能轉得了嗎?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可以轉。容貌可以轉,體質可以轉,居住的環境、山河大地統統可以轉,沒有一樣不能轉。   後面給我們說出「吉祥」,吉祥是什麼意思?義利所依,儒家所講的道德仁義,人能夠行道德仁義這就吉祥;如果你的思想行為違背了道德仁義就不吉祥,吉祥的反面是凶災,你災難就來了。它這十句排列的順序很好,你要是把五句做為一段,前半段跟後半段,前半段開始用圓滿,後半段開始用吉祥,圓滿、吉祥。可見得佛說法也並不是有意去排,自性當中自然流露出來,就這麼樣的圓滿,就這麼樣的嚴整,一絲毫都不亂。   從吉祥裡面才生出「福德、功德」,是我們斷惡生善的依靠。佛家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佛在經論裡面,處處勉勵我們要知道積功累德,幾個人聽話?幾個人真干?雖然名為佛弟子,我們受了三皈五戒,出家還受了三壇大戒,對於佛陀的教誨有沒有真正去體會,有沒有認真去修行?難!少之又少,太少了。心裡面很想做,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隨順煩惱習氣,原因在此地;無始劫的煩惱習氣,以及這一生所養成的不良習慣改不掉。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要有真正的認知,你不能改,你就決定墮生死輪迴,沒有辦法避免。搞生死輪迴,你就一定要清楚,決定墮三惡道,《地藏經》上講得多明白、多清楚。佛不是不慈悲,佛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自己不肯走,那有什麼法子?這不是佛的事情。所以自己第一要知恥,為什麼別人能出離三界?為什麼別人能夠往生不退成佛?我還要墮地獄、還要搞三途,世出世間的恥辱沒有比這個更大,奇恥大辱。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勇是什麼?勇於改過。由此可知,不能改過還過因循苟且的生活,人不知恥!   過去有一年我在休斯頓,那一邊同修請我吃飯。有一位蔡居士,他是大學教授,是蔡念生居士的公子,很有智慧,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今天我們要挽救世道人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知恥。我聽了之後很歡喜,我很贊成,我給他出個主意;我說你可以多想想,寫一篇文章,我們成立一個「知恥學社」來推動社會大眾知恥。可能這樁事情響應的人不多,這個當中也有道理,為什麼?都說出自己的毛病,哪一個人肯承認自己過失、肯承認自己毛病?肯承認的就是知恥。自己曉得自己有毛病,死不承認,就沒法子了。蔡居士的動議很善,所以我刻了一個印章「知恥改過」,勉勵自己也勉勵同修,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功德,讓功德不至於失掉。   後面再說到「皈依」,皈依在總原則上,皈依覺、正、凈,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如果要落實,那就是一切皈依。我們起心動念不善,從不善的回頭,依靠善念;我們說話說錯了,要從錯誤回歸依正確的說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從不善回歸到善,從一切邪染回歸到正、回歸到凈,這是真正皈依。所以總起來說是「覺正凈」三個大原則、大前提,這三個原則包括我們日常一切行為,這才叫皈依。否則的話,這三個字就落空了。覺,什麼叫覺?什麼叫正?什麼叫凈?落空了。落實就在生活當中,就在工作裡面,看我們的心情,看我們的態度,看我們的效果,如果與覺正凈這個前提、原則相應,你真的是皈依了。   最後是「讚嘆」,讚嘆是利他的,前面九句都是自利的,末後這一句是利他。讚嘆什麼?讚嘆圓滿、讚嘆慈悲、讚嘆智慧、讚嘆般若、乃至於讚嘆皈依前面九條。這十句裡面每一句、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的九句,你說圓滿,如果沒有後面的九句就不圓滿。所以末後的讚嘆,沒有前面九句就不叫讚嘆。同樣一個道理,福德如果沒有其他的九句,沒有福德;吉祥沒有其他的九句,不叫吉祥。然後才曉得,大圓滿是念念圓滿、事事圓滿,圓滿充遍了虛空法界,這是真圓滿。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這就入佛法界,就入佛的境界;世俗人所謂的成佛就是這樁事情。我們修學不能不知,不但要知道,要深知,如何能深知?要力行。你做不到,你就沒辦法知道,做到而後你才真正明瞭。佛所說的一切法沒有別的,就是他真正契入境界了,把這個境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就是讚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然後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這也是花好月圓人長壽的真正落實。今天中秋,我就說這一點意思供養大家、祝福大家!今天時間到了。 轉載貼文

《如何去掉生活、工作、修持上面的障礙》—淨空法師

《如何去掉生活、工作、修持上面的障礙》淨空法師 最近有幾位同修來告訴我,他們在生活、工作、修持上都遇到了一些障礙。雖然信心沒有退,可是體力有大幅度的衰退。於是就想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往生,這個觀念到底正確不正確?實在講,很難做一個定論,尤其是年歲還並不是很大的時候,正應該為佛法、為眾生多做一點事情。往生是我們這一生所希求最大的一個目標,決定不能放棄。可是如果在這個世間多為眾生做一點事情,特別是接引眾生的工作,幫助眾生學佛,這正是行菩薩道。與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它是相輔相成的,決定沒有障礙,我們對於這個事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瞭。 如何突破眼前的障礙?讀經、聽經就非常重要。我反問他們,最近這一段時期,你們對於研習經教做得怎麼樣?因為工作的繁忙,讀經、聽經都沒有時間,只能夠有一點時間斷斷續續念幾句佛號。我就明白了,你為什麼會衰退?不讀書。古人有所謂「三天不讀書就面目全非」,那是在那個時代。現在是什麼時代?內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外面誘惑太多太多了。所以一天不讀書,我說的書是經書,一天不聽經,煩惱就起現行了,不必要三天。如果你要是有半個月、一個月都沒有聽經,沒有讀書,你的衰退是必然的。如果我要是聽說,你這麼久的時間沒有讀經、沒有聽經,我就會想像得到,你衰退到什麼樣子。所以古德常常講,經書不可不讀,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沒有時間讀書,聽講,現在的錄相帶、錄音帶很方便,你那裡有缺乏向我們要,我們這邊完全是免費贈送。你寫信到這邊來,你把地址寫清楚,我們就會提供給你,贈送你經書、錄相帶、錄音帶。我們還製作有很多的CD,幫助大家調整我們的情緒,務必使我們的生活永遠能夠保持高潮,永遠保持大量的體能。 實在講,體能淵源於心能,讀經、聽經是能量補充的根源。你明白這些道理,你才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才能真正達到,充實自己內心跟體力的能源,保持旺盛的精神,你才有能力工作,你才有能力應付現前複雜的環境。依然可以在複雜環境裡面享受到清涼自在,這是我們學佛的好處,我們學佛的受用。佛家常講「法喜充滿」,這個歡喜就是能量、精神充沛的一個現象,諺語裡頭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自己很高興、很歡喜的事情,可以不吃飯,可以不睡覺,精神都那麼好。那是什麼?心的能量、體的能量特別豐富,這個能量是從歡喜裡面得來的。為什麼諸佛菩薩他的能量那麼樣充實,那麼樣廣大,永遠不衰不竭?都是從歡喜心裡面生的,這個歡喜心在佛法裡面叫「大慈大悲」。他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充滿了真實清淨的愛心。我們世間人講歡喜,哪一個人能比得上佛菩薩那種歡喜?他們生活在大慈悲裡面,生活在愛心裡面,大愛!心能轉境,這大乘經上佛常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我們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裡?不學佛的時候,我們被境界所轉,日子過得很苦,我們的能量幾乎衰竭。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恰恰相反,生活在慈悲之中,生活在博愛之中,他生活在愛心裡面,虛空法界沒有一樣東西看在眼裡不生歡喜心。我過去也常常講,任何一樁事、一個物,佛眼睛裡面都能看出它的真、善、美、慧,所以能生歡喜心。不但法性裡面充滿了真、善、美、慧,現象裡面同樣也充實。非常可惜,我們凡夫粗心大意,粗心大意就是指嚴重的分別執著,讓我們看不出事實真相,產生許多的偏見陋執,在這裡面生煩惱,不生歡喜心,常生煩惱,這對我們自己身心傷害太大太大了。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瞭解事實真相,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經教。所以讀經不僅是要讀,讀了要明理、要解義,《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深解義趣」,這句話很重要。 如何能達到深解?解與行相應就能達到。佛所講的我們懂,譬如佛跟我們講的四相,他告訴我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假的;世間人貪著,覺悟的人、諸佛菩薩捨離。我們聽懂了,就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學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怎麼個無法?心裡沒有貪著,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這就叫捨離。捨離四相,果然不錯,清淨心現前了,由此可知,以往清淨心不能現前是這些東西障礙了。禪宗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清淨心,我們心裡本來無一物,現在有我、人、眾生、壽者,有了這麼多,他當然不清淨,當然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使這些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我們得不到受用。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不讓這些東西牽掛在心裡,讓這個心地恢復到清淨。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哪裡?實在講,難在無始劫來的習氣。我們常常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已經養成習慣,拿也拿不掉,很想把它拿掉就是拿不掉,這是難處。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