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觀世音菩薩頭上為什麼披著白布?

觀世音菩薩頭上為什麼披著白布? 我們平時看見的觀世音菩薩像,頭頂都是高高的,上面用一塊素白色的布幔覆蓋著,看起來非常莊嚴,沒有人不生歡喜心的。 觀世音菩薩頭上為什麼披著布呢?這其實是有一個很感人的典故的。 據載,觀世音菩薩成佛前是世上的一個普通人,皈依佛門後,阿彌陀佛看到他很有佛門慧根,所以收其為弟子,細心栽培。而觀世音菩薩也不負師恩,苦心修行後終於捨身成佛,名號“觀世音菩薩”,成了阿彌陀佛的侍者。 為了報答阿彌陀佛對其的恩情,觀世音菩薩就在頭上頂著一個佛龕,佛龕裡面供奉著阿彌陀佛,日夜香頌,以不忘師恩。為了不讓眾人發現而阻止其行為,所以就用一塊純淨的白布遮住佛龕,如若平常。這就是觀世音菩薩頭上為什麼披著布的原因。 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將佛龕畫成髮髻(註:一種挽束頭髮,將其盤結於頭頂或顱後的髮式)的樣子,看起來很美,卻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觀無量壽經》上說:“(觀世音菩薩)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那尊被觀世音菩薩供在頭頂佛龕內的佛,有二十五由旬那麼高大,一由旬是四十里,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里了。 善導大師的《般舟贊》上說:“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又,《往生禮讚》上也說:“西方阿彌陀佛,觀音頂戴冠中住。”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對阿彌陀佛是多麼恭敬,他報師恩的心又是多麼悲切呀! 各位聽了這個故事,是不是對觀世音菩薩的孝心由心底發出了敬仰之情呢?是不是要學習呢?請問世間的人,有哪一位弟子為了報師恩,而將師父的像頂戴在頭上的呢?又有哪一位子女為了報父母的恩,而將父母的像頂戴在頭頂上的呢?絕對沒有!這樣一比較,就更顯得觀世音菩薩的偉大了。 資料來源:學佛網

念佛妄想雜念多?這樣念佛功夫成片,功力不凡!趕緊來試一試!

念佛妄想雜念多?這樣念佛功夫成片,功力不凡!趕緊來試一試! 定弘法師:我是這樣念佛的,金剛持三三四! 定弘法師:念佛的方法,這裡介紹『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念佛不用很大聲,大聲容易傷氣,共修的時候偶爾一小段時間大聲點念,莊嚴道場,這是可以。 但是你總是大聲念,念沒幾天恐怕你就得要吃補藥了。 平常要小聲,養一下氣,甚至是金剛持,金剛持是嘴在動,自己耳朵能聽到自己念,但是別人聽不到,小聲念,很微細的念。 或者是默念,默念是嘴都不動,心裡的佛號那個聲相在動,雖然是嘴沒有動,沒有聲音,可是你的心還是聽到你的聲相,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聲相還是有,所以你攝耳諦聽,就用你的耳朵聽你的心聲。 印光大師教我們十念法,這個大家都了解,以十句為單位,一般我們用三三四的節奏——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三三四。 其實你不用去數,有的人要數手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數了半天自己也數亂了,不如用這個節奏,節奏感很強,你也不會亂。 有的人用五句、五句這麼念就容易錯,念著念著,這是上面五句還是下面五句?就忘了。 三三四是不會忘,它的節奏感非常強,你不用太刻意去數,它自然就是十句十句。 平常就金剛持,定弘自己的感受,金剛持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默念有時候我們的心力不足,就很容易被妄想拖走,因為默念要很強的心力才可以。 但是我們金剛持,因為嘴在動,它會帶動那個心,那個心就不用太費力,這是真的是比較容易念,所以平常你就可以這樣念。 我也鼓勵同修拿一個計數器,這個計數器就是你自己有手指計數器,捏在手上,我念十句就摁一下、念十句就摁一下。 蕅益大師主張我們初學的人每天要有定課,他說或三萬或五萬、或八萬或十萬,畢此一生都不改變,如果你不往生西方,三世諸佛都成妄語。 換句話說,你肯定往生西方,諸佛給你做保證。他開出最低的數字是三萬,當然三萬對我們現在人來講也是有一點難度,比較有福報的人有時間可以念三萬。 我給大家按照黃念祖老居士開出的數字,一萬,每天念一萬,一般來講稍微努力一點是可以做到。 一萬句佛號你用一般中等念佛速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多小時不到兩小時,一萬佛號就能念完。 怎麼念?你也不用固定拿出每天兩小時,這個一般可能也有點難度,你就平常拿在手上那個計數器,只要有時間就摁,我摁個十下就是一百句。 吃飯,我現在拿著碗我也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要念佛,我就這手托著缽,手指套著計數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吃,心裡就念阿彌陀佛,都摁計數。 只要有時間就摁,一萬佛號很容易摁下來,一天不會很難。像剛才我們坐車,從機場到這里四十多分鐘,就摁了好多下,就有好幾千了,所以很容易就摁完,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就好幾千。 所以要(平常用這個功夫,限一個定課,不要讓自己懶散放逸)。只要終此一生,(你一萬佛號不改變,按黃念祖老居士說法,你也是一樣能往生)。 因為你有這種毅力、有這種恆心,你的至心就出來了。至心信樂,你不拿出實際行動,說我就有至心?不是口說的,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現。 蕅益大師開的三萬是比較高的標準,能做到固然更好,做不到,最低也是一萬,一萬你要是不肯做,你確實往生就估計沒什麼把握,這是說老實話。 所以平常要多念,念習慣了你這個佛號就容易成片,有止息妄念的功力。 到最後『除念佛外,不起別念』,這個功夫就已經是成片,它能夠壓你的煩惱習氣。念頭都不起了,你怎麼還會有貪瞋痴,對吧? 貪瞋痴就是你的惡念,我一切念頭都沒有,只有佛號,你這個貪瞋痴就不會有了。換過來講,假如你現在還有貪瞋痴,說明你的功夫沒有成片,這就是檢驗標準。 你說我昨天還跟人發了脾氣,不行,差得太遠!好好念佛,讓自己念佛的功夫提升。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要快,毫不猶豫、斬釘截鐵,不能姑息縱容你的妄念。 特別是情執這些念頭,這一起來它就一個念一個念拉著沒完,你整個人就纏縛在當中,這時候就需要慧劍斬情絲,喀就把它斬斷,把它消滅掉。 因為那些都是與生死輪迴相應,我們不隨順生死,我們隨順涅槃,我們隨順菩提、隨順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在佛的紀念日做功德,比平日的功德大百千萬倍!

在佛的紀念日做功德,比平日的功德大百千萬倍! 佛菩薩的紀念日 都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 ◎ 宣化上人《金剛經淺釋》 我們學佛法的人,在每逢佛的誕辰、佛的紀念日,或者是菩薩的誕辰,菩薩出家的紀念日,都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因為在平時,我們也應該做功德,不過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不能天天做。 每逢,佛、菩薩或者羅漢,或者他出家的紀念日,或者他成道的紀念日,或者他生日的紀念日——在這個紀念日的時候,你應該盡你自己的力量,你要看一看你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就做功德。 做功德,做什麼功德呢?供養三寶,或者向這個廟上捐一點錢。那麼你在這個時候能做功德,比平日的功德大百千萬倍! 為什麼呢?因為你做這個功德是——譬如,今天是阿彌陀佛的紀念日,你來紀念阿彌陀佛來做這個功德,那阿彌陀佛,在常寂光就知道了,「哦!今年今日,紀念阿彌陀佛的生日,那麼某某善信哪,做了功德。做這個功德,那麼應該比平時大幾千萬倍。」 轉載貼文

每個人都是帶著過去的「業」而來到這個世上的

每個人都是帶著過去的「業」而來到這個世上的,也因為每個人造的「業」各不相同,命運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是「業力」,就註定不可能完美,但也因為不完美,才有它值得珍貴之處及努力自我改造實踐至圓滿之境地。 因為宿世已造作的「業因」就形成今生的命運,絕不可能改變,肯定成事實,必須承擔今生的「業果」。我們如果了解宇宙人生命運的真相, 怨天尤人根本無濟於事,因為自己的命運還是自己造作的呀!「解鈴尚須繫鈴人」,命運是操之在我,正確看待命運的觀點是「知命認命」,進而「改造命運」。知命認命是消極的做法,而改造命運是正向積極的突破。凡夫衆生因為不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以致一錯再錯,續造惡因,那便只有隨業流轉而生命品質越來越差。但聖人能「運」轉「命」,明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累積的功德福報資糧多,便能扭轉命運大乾坤,超超人格的侷限,終至大圓滿的佛格涅槃境地。 所以說命運是自己造作,但亦是操之在我呀!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該是你的,躲也躲不掉,不是你的,偷都偷不來,就算勉強得到,你也無法消受。 就好比長成一棵大樹必定有它的因,種子就是它生長的根源。種子在土壤裡要順利的從發芽→幼苗→乃至長成茁壯的大樹乃至開花結果,在這段成長過程中,必定要有陽光丶空氣及水的助緣條件,才有圓滿的成果。雖然過去造的惡因,導致今生命運坎坷崎嶇,但只要在「緣」上下手,不再續造惡的助緣條件,轉修善緣,那便能終結惡果的生成,轉變為善果的福報了。其實古人早就有看透命理人生因緣果報的智慧了,只是我們不相信不明白它的真相罷了。有一本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叫「了凡四訓」。是記載明朝袁了凡居士找一位精通命理人算命,算出世壽只有五十三歲,官運平庸而且膝下無子,後得遇一位高僧善知識雲谷禪師指點迷津,告訴他改造命運的方法,袁居士依教奉行,徹底自我反省思過去除不良習氣毛病並發願行三千個善功,但僅發願已且三千善行尚未完成,心的改變作用命運便已徹底有了變化,原來五十三世壽確實五十三歲那年躲過死刼後來延壽七十善終,考試官運亨通原本無子後來卻連生了11個兒子,而且個個都高中狀元登科,在朝廷做官宰相。這就是改變命運,翻轉人生最有力的證明。 「禍福無門,唯己自招」。 「命由己作,操之在我」。 「了凡四訓」袁了凡居士著作。

糖醋鮑魚

糖醋鮑魚 請大家視吃?,將?變變 ????? 鮑魚菇氽燙,捲,炸 材料 1)鮑魚菇1包 2)嫩薑1小段(切片) 3)辣椒1條 4)蕃茄1個 調味 1)烏醋2大匙 2)茄汁2大匙 3)生抽2大匙 4)糖1茶匙 5)淸水少許 6)麻油少許 作法 1)鮑魚菇(選大片和厚)切十字刀法,不要切斷,蒂頭去掉(備留煮湯或撕絲炒菜)煮開—鍋水,氽燙至軟,盛起瀝乾水(或直接放在~盆冷水待冷再瀝乾或用紙巾吸干水,較花時間) 2)把瀝乾的鮑魚菇加些胡椒粉和生抽,再放少許玉粉如果太濕,捲起用牙籤定型 沾上少許的低筋麵粉或麵粉才入鍋炸,不要沾太多粉,否則就會很厚 。炸好的菇盛起備用,記得取出牙籤 3)熱鍋,放少許油爆香辣椒,蕃茄略炒,再放調味,倒入鮑魚菇,抄均即可享用 轉載貼文

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

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云:「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必須要有剛骨。沒有剛骨的特徵什麼?就是沒有志氣。他評論任何事情都沒有志氣,只是隨自己的好樂、偏好而已。沒有剛骨的人批評別人:這是有問題的,這種制度是不對的,那樣做是不如理的……但是,只要別人請他吃一頓飯,或送他一點東西,馬上就會改變觀點,而不停地贊嘆。這就是沒有剛骨,完全隨著人情轉。沒有自己的佛法正見,根本談不上有什麼修行。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修行人必須要有剛骨,要有堅毅的志氣。就像儒家《論語》里所講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是指遠大的志向;「毅」,是一種堅毅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可見,不只是我們修行佛法的大乘菩薩道行者需要具足剛骨,即使是世間修學儒家之道的君子,也有這種讓人非常敬佩的志氣。 「任重而道遠」,雖然道路非常遙遠,任務也非常重,但是「仁以為己任」,以自己修養的仁德,行君子之道,做到仁義禮智信。 儒家追求「內聖外王」,先要自己成為聖人,接著要自利利他,這也是一種儒家的志願和精神。所以,「仁以為己任」,具足這樣自利利他、內聖外王的極遠大志向,「不亦重乎?」以這樣的志向,當然就是「任重」,這是最重的。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一直到死了,眼睛閉上了,這時候他才停止,否則是不會休息的。所以,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必須以這種心態去修行。 儒家的這種修行心態,我們不妨取而用之,用到自己修持佛法上。當然,我們是取其句而不取其義——取其文句,而不取儒家人乘的局限性觀點。儒家這種「死而後已」的心態,我們作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也是應該具足的。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