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弘一法師誓要北上弘法,只因夢參老和尚說了這句話 (夢參老和尚)

弘一法師誓要北上弘法,只因夢參老和尚說了這句話 (夢參老和尚) 有道友問我與弘一法師的因緣。今天就講講吧! 弘一法師,你們要知道他的性情,例如,有許多人向他求字,會求的人,一求就應,不會求的人,絕對不應。而我想求他的字我會向他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老法師,我經常持誦這個偈子你老人家給我寫一個字吧!」我一說,他馬上就給我寫,不要你拿紙拿筆等,紙一鋪開就寫。 那時,我禮請弘一法師到青島湛山寺弘律的時候,也是要懂得法師的思惟邏輯。當時,我請法師北上,就請了半年。1937年初就去了,還沒過年去的,一直住到5月,他從未答應北上青島湛山寺,以身體不好等理由推托。來時,倓虛老法師曾告訴我,弘一法師如果不北上,你就回,寺里還需要你,有很多事情要做。 但我感覺到弘一法師請不來,同學,北方的同修們的願心不了,所以我就思惟怎樣能請得了法師?思惟後,我決定走。在我要走時就跟弘一法師告假:「老法師,您不去,我也沒辦法,法緣結不上,就算了,向您告假。」老法師說:「好啊,你早該走了。」我說:「老法師,在我走時想跟您請個法,可以嗎?」老法師說:「可以,你說吧。」我說:「《梵網經》教導我們,人家請法不說,犯不犯戒?」老法師說:「你這是什麼意思?」我回答:「沒有什麼意思,只是我不懂這個。因為我曾到處講經,人家請我,不答應人家,後來,我又懺悔,感覺不對嘛,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所以還是請法師開示吧。」這一下真觸動老法師了。 當晚,他的侍者傳貫法師就找我,說是老法師要找我去他房間。我去了他就說:「給倓虛老法師打電報,說咱們後天就走。」我有點驚訝說:「後天走,來得及嗎?」他說:來得及,你不用管了,船票我都訂了。我聽了激動,也更奇怪了,退出法師房間後,就問侍者傳貫法師什麼時候訂的票?他說,老法師剛才給一位何居士打電話,讓他無論如何在後天找到船票。就這樣,弘一法師決定北上了啊。票也買到了,是到太原輪船的票,這麼一宣佈,所以學生都驚訝得很。走時老法師還帶了三個學生去。 弘一老法師有弘一老法師的個性,每一個法師都有個性,我是什麼個性?我最近好像沒有什麼個性,好像你們是什麼性,我就隨你們什麼性了。 弘一法師還有一個特點,他要是說什麼就隨他的意思,他不多講話的,我是瞭解他的個性,到了湛山寺,我就專責護持老法師,擔任外護。 有一次,佛教大護法朱子橋老將軍在湛山寺請老法師吃便齋,老法師就答應了。後朱將軍又請了青島市長沈鴻烈,沈市長說他是市長應是主人,就這樣本是朱將軍請老法師現又轉成是沈市長請了。把此事跟法師一說,結果他不去了。 老法師不去就寫了一首詩:「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仗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我拿了條子先給倓老看,倓老又把此條交給朱將軍,朱將軍一看條高興得不得了。而沈市長看了就不高興啊。因為他不信佛,感覺一個市長請一個和尚吃一餐飯都請不動,所以就不高興了。後來朱將軍給與解釋才罷了。 好了,今天講弘一法師的故事就講到這了。大家慢慢去思惟吧! 轉載貼文

在因果前面,抱怨有什麼用!

在因果前面,抱怨有什麼用! 幸福,不是收穫的多,而是抱怨的少。於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於駕馭自己情緒和心態的人,才能獲得平靜,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 抱怨不止,人生不前。 佛曰: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禪師有個弟子,每天都在不停地抱怨,於是這天禪師讓弟子去取一些鹽回來。 當弟子很不情願地把鹽取回來後,禪師讓他把鹽倒進水杯,溶解後,讓弟子喝下去,問他味道如何。 弟子喝了一口就吐了出來,說:「很苦。」 禪師笑著帶上弟子去了湖邊,又讓弟子把鹽撒進湖水裡,然後對他說:「你再喝一次試試看。」 弟子喝了口湖水。師傅問:「有什麼味道?」 「很清涼。」 「咸嗎?」禪師又問。 弟子說:「沒有味道。」 於是,禪師坐在這個總愛怨天尤人的弟子身邊,對他說:「人生的苦痛就像這些鹽一樣,有一定的數量,既不會多也不會少。而我們覺得痛苦的程度,取決於承受痛苦的容積。當你自怨自艾的時候,就把你承受的容積放大成一片湖,看開,便不抱怨了。」 抱怨,就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於事無補。人生雖苦,但人生並不是只有苦。抱怨生活不順,就會忽略生活幸福的時光。 抱怨,是一件很傻的事。智者從不為苦而抱怨,愚者總在抱怨生活苦。苦難已經發生,抱怨也改變不了事實。 常常抱怨的人,心情也不會好。一個總在抱怨的人,再難有對明天的信心,幸福早已被自己否定,生活再美好,他也看不到。 抱怨不止,人生不前。抱怨越多,生活越苦。抱怨,是對過去事的執著,看不透過去,放不下得失,又怎麼能看得到明天。 2 抱怨,只會讓你運氣越差。 佛在《法句經》中說: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有兩個青年大學畢業後一起打拚天下,其中一個青年很快就談好了一筆大生意,升為部門經理;而另一個過了很久還只是一個業務員,並且在成為部門經理的同學手下幹活。 這讓他心裡很不平衡,於是他去向一位禪師訴說,禪師只說:「你過三年再看。」 三年後,還是業務員的他又找到禪師,抱怨道:「他現在已經升成了總經理了!」禪師還是說:「再過三年看看。」 又三年,他又去見禪師,氣急敗壞地說:「他現在已經自己當老闆了!」禪師說:「你這樣是無法勝過他的!」 誰知,一年後他又來了,幸災樂禍地說:「禪師,這回您可錯了,他的公司破產,他去坐牢了!」禪師不語。 十年後,曾是老闆的他在服刑期間出版了一本書,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因此他得到了減刑,可以提前出獄。出獄後的他,經常在電視上與禪師一起探討人生感悟。 當年的業務員在出租屋裡看著電視,手裡翻著他的書,內心極度痛苦。他給禪師發簡訊道:「我相信命運了!他就是坐牢都能坐的這麼風光!」 禪師回道:「這不是命運在作怪。作怪的是你還沒找到自己。你的一生,都在和他比較中抱怨,你丟的不是職位、金錢、面子,而是你自己!」 常常抱怨的人,運氣不會太好。抱怨,會讓人心充滿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就像自己親手種下的惡因,果報就體現在自己日後的命運上。 愛抱怨的人,總容易衝動,傷人又傷己。一個愛抱怨的人,心中處處黑暗,所見之事,也處處不滿;而一個常知足的人,心中常有陽光,所到之處,春暖花開。抱怨,不會帶來任何改變,只會讓你的生活,充滿霉運。 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厄運時常伴隨。沒有人想聽抱怨的話,如果一個人常常抱怨,那麼,他身邊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3 在因果前面,抱怨有什麼用!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北宋年間,一個村莊里有個十來歲的孤兒,身患腿疾,只能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 有一天,這孩子發現村子裡的有條河在漲水時,很難通行。於是,他每天撿塊石頭,堆在河邊。 一天天過去,石頭堆成了小山。鄉鄰們一開始不解何意,現在也逐漸明白孩子是要修一座石橋,為大家行走方便。於是也紛紛加入到了撿石、採石、修橋的行動中。 石橋開始建造,誰知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孩子卻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繼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橋終於建好,一場大雨中,孩子突然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眾人憤怒之下,指責孩子如此命苦,為何蒼天不公! 就在這時,包拯因公事來到此地,百姓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包拯聽聞事情經過,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袖而去。 回京後,包拯面見皇上,將路上見聞一一稟明,獨獨未提題字一事。說完便要退下,卻被皇上攔住。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了一位龍子,可這皇子整日啼哭不止,於是皇上特意讓包拯去看看。 包拯一見那孩子就驚呆了,原來孩子的手上竟寫了一行字「寧行惡勿行善」。正是自己先前所做,包拯趕忙伸手一擦,那字竟瞬間消失。 可這字在別人眼裡,不過是個胎記而已。皇上見皇子的胎記消失,唯恐孩子的福根不再,便大聲斥責包拯。包拯連忙將自己在氣頭上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不解,命令包拯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需三世惡報才能償還。閻王原本安排孩子,第一世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雙目失明;第三世雷擊慘死。可那孩子轉世後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閻王便讓他三世惡業一世還。而他積福甚多,才能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改變。生活的苦,不在於多苦,而在你是否努力。這世上,誰的人生不是充滿了苦難。荊棘之路,雖然難走,但只要過了,便是一片坦途。 在因果面前,所有的抱怨都是無用功。善心之人必有善果。人生,禍福因果定,想要幸福,就要廣種善因。 人這一輩子,機遇難同,因緣各異。 一帆風順、跌宕起伏都是命運。 與其抱怨世態, 不如鼓起勇氣,做出改變。 不貪,慾念就少; 不嗔,心就易平。 常知足,常珍惜,常感恩 轉載貼文

淨空老法師:懷孕的人,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

淨空老法師:懷孕的人,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這是說生產時候應該如何修福。這一類的事情,在現代衛生醫藥比過去發達,狀況比過去好轉太多了。在古時候,特別是在農村落後的這些地區,生產實在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來,教給我們怎樣修學,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決定有深厚的因緣,不是偶然聚合的。因緣非常復雜,佛將這些復雜的因緣歸類,結歸四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它聚集成為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總離不開這個關係,宿世的因緣這才變成一家人,諺語裡面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很有道理。可是覺悟之後,你的一家人就變成法眷屬,這個好,無比的殊勝。不覺悟,這一家人是恩怨輾轉相報的一個場合,那真是叫苦不堪言。畢竟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所以世間人的一生,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所以兒女之來,一定要懂得他宿世的因緣。 果報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賤,經裡面所舉的“剎利”,這在印度過去是王族,“婆羅門”這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宗教家,“長者、居士”都是有福報的。底下講“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包括的范圍就很廣,將印度四姓階級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中國人講的貧富貴賤。無論哪一種身分,無論哪一種地位,生產決定是不能避免,而且生產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富貴人家照顧周到一點,貧賤人家照顧差一點。總而言之,這個苦是不能夠避免的。 佛教給我們方法,“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這早讀。最好如果家裡人對佛法能信仰,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應該在什麼時候讀?懷孕的時候就讀。每一天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一千聲地藏菩薩名號,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念誦,福報就很大了。縱然懷孕的小孩是來報怨,冤家債主來的,你能夠這樣照顧他,怨結就化解了。你對他有恩,他就不報怨,他來感恩,轉變要從一開端。這個地方說的是最低限度要在生產七天之前,當然你提得愈早愈好。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最好是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讀,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做母親的人,心平氣和,真誠恭敬,清淨平等,起心動念決定影響胎兒。在現在用科學的理論來說,大家更容易明了,這也是屬於波動的現象。 ——恭錄自《地藏經講義》第二十四卷

極樂世界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淨土 淨空法師

極樂世界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淨土 淨空法師 這佛經上有說,哪部經我記不清楚了。世尊在世的時候,佛都有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輪迴,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有實報莊嚴土、有常寂光土,就有弟子向佛請教,你老人家的實報土能不能現一些給我們看看?佛就答應了。 佛是盤腿坐在那,把一個腿拿下來,腳趾按到地下,大家一看,這個世界山河大地都是七寶莊嚴,跟佛說的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這是世尊用神力現他的真正的報土,他那個座位是金剛寶座,菩提樹是眾寶所成,不是草墊的座子,我們凡夫看不出。佛把腿再盤起來的時候又恢復原狀,那個境界像作夢一樣,一下就沒有了。 這說明一樁什麼事情?佛實在講是住實報土。在我們六道,六道只是化身、應化身,不是真身。報土裡面的如來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東西不稀奇,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有,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要你把煩惱習氣障礙放下,你就是,你就是佛,你住的地方就是實報土。 阿羅漢住的地方就是清淨世界,淨土。六道凡夫嚴重的染污,這個染污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幹的都是殺盜淫妄,你居住的就是現前變現的穢土。統統是心現的,心現識變,誰的心?自己的心。 我們到極樂世界,千萬要記住,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淨土,跟阿彌陀佛變現的是一樣的淨土,這才是事實。我們自己不會變,阿彌陀佛把榜樣放在那裡教我們變,我們的念頭跟他的念頭一致,境界就現前。 所以四十八願要熟,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你就很容易見到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彌陀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意念,我們的意念跟他一樣,非常容易相即相入。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十八集)2011/11/16檔名:02-037-0048

芝麻酱拌菠菜

芝麻酱拌菠菜 -材 料- 菠菜一小把、芝麻酱3勺盐、蔬果粉适量 -做 法- 菠菜一把,整棵淘洗干净。锅内水烧开,放入菠菜烫至水再次起泡即可。捞出烫煮好的菠菜,取4-5棵叶子肥厚的用刀切下叶子,大致剁碎。芝麻酱取3勺,加入少量盐及蔬果粉,加入水稀释,搅拌均匀。将调好的芝麻酱取适量淋在菠菜叶上即可。

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

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師利梵名Manjusri,漢譯有文殊師利、曼殊師利、妙德、妙吉祥等名。由於祂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釋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後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在所有大菩薩中,祂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徵;事實上,祂在過去世曾為七佛之師以外,對釋尊也有教悔之誼。 #其無與倫匹的智慧,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稱祂為「三世佛母」-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 #文殊是一切如來之智慧,#又名智慧佛,與普賢菩薩成對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肋待,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藏名姜巴樣。文殊手中的所持物,右為智慧焰劍,左為蓮華上之般若經典。#象徽文殊知慧出如利劍,#可摧毀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經卷。 #修習文殊法,#能開發俱生智,#堅固記憶,令得聰明,了知諸法真實義,消除語業,破愚痴,得諸佛菩薩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薩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是一切如來之智慧,修習文殊般若法門,可增長福德、智慧,令得聰慧,可了知諸法真實意。文殊菩薩十種無上大願,願你我他依怙修習。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