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

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 黃念祖老居士:   《無量壽經》:「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看這個‌“善”字,剛才我們對於‌“善”的解釋,這就對了。 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干淨不干淨有什麼關系?‌“身心潔淨”才跟這個‌“善”字相應,這個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呀。 你身心潔淨,你不去追逐六塵,不追逐塵不就干淨了嘛! 朗照心源,這‌“潔”呀,這個跟善相應。 不要隨著‌“嗜欲”,嗜好跟欲望。現在很多人還是離不開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戀,不肯捨,更不肯說斷哪,就是粘粘纏纏像老太婆這樣子,沒有一點丈夫氣,‌“勿隨嗜欲”。 ‌“不犯諸惡”,剛才所說這些惡都不能犯。‌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對待一切,我們都是和顏悅色。‌“身行”,我們每天身之所作,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專一。 底下還得接著往下講,‌“當專”就是說應當‌“專精行道”。從本經來說,就是指著勸大家‌“一向專念”,所以‌“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動作”就指的行動,‌“瞻視”是看。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就是很和緩,不是那種很粗暴不能自制。所以現在你看這些個跳舞,這些個動作,跟‌“安定徐為”都是相反的。 所以‌“吳季子觀樂”,他聽見音樂,他可以知道,這個哪一國是什麼音樂,這個國家過去是如何,今後前途是如何,都可以知道。現在這些歌舞就告訴我們,世界中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達到了登峰造極,轉過來它就開始減少了。現在還沒有,還正在爬坡呢。 都‌“安定徐為”呀。 所以咱們中國的諸葛武侯,他教他的兒子就是‌“淡泊寧靜”。他就是這個意思,不要隨著嗜欲,要淡泊。而且這個欲中,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這個東西,你要淡泊。‌ “淡泊以明志”,你有沒有志氣,看你肯不肯淡泊;‌“寧靜以致遠”,寧就是安,靜是清淨,寧靜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遠、才能經久,才能有遠大的作為和遠大的宏圖。 所以不是這種跳躍、瘋狂、掙扎的這種變態。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做事沒有預計,都是臨時倉倉卒卒,忙忙亂亂,慌慌張張。‌“倉卒”就是慌張,失敗和悔恨跟著就來了。 (‌“為之不谛”,)你之所為如果是(不谛),‌“谛”就是審慎,你不審慎、不慎重;‌“亡其功夫”,你的這些功夫就滅亡了。這不是忘了,你如果要不謹慎嘛,就把你的功夫都忘了。這裡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 那這個話怎麼講?有證明嗎,我這個解釋?有啊,所謂‌“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嘛,這一點瞋心之火,就能把整個功德林燒了。統統燒了,這不就亡了?你過去的功夫就全沒了。所以‌“修道千日,敗道一時”,大家要知道,所以就是‌“善護己念”,‌“重重誨勉”。 剛才講到‌“雲何第一。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結合到觀世音菩薩的‌“反聞”。如果要結合到本宗,這個‌“第一之善”(觀音是第二十五,大勢至是二十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攝住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了,而且是‌“淨念相繼”,這個是‌“第一之善”哪。 所以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所以這個‌“耳目口鼻”這就是真正的‌“自端”了,自然端正了,所以就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善”呢,這剛才我已經提過,就‌“是心是佛”。這個就把這一段的意思更結合到咱們淨土本宗。 (《無量壽經講座·第三十六品》,黃念祖講述

大寶法王:如何去懺悔無始劫以來的罪業!

大寶法王:如何去懺悔無始劫以來的罪業! 每個人有各種不同的思想,思想不斷的發生,因此罪惡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清楚每一個罪,然後一一去懺悔,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去懺悔:就是想從無始以來,一切因為我們三毒煩惱而造作的罪業,我們都要懺悔。 尤其是我們現在在聖地菩提迦耶,身體健康、精神良好,只要應該去懺悔、值得懺悔的,我們要盡量的去懺悔。「罪業」的唯一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被懺悔、被清淨。 如同身根遍滿全身一般,無明愚痴也是遍滿一切煩惱。無明就是顛倒迷惑,一切煩惱也都是內心一種迷惑、錯亂,所以才產生的。所以愚痴就好像國王,貪嗔等等煩惱就好像是大臣,使得我們的身語意都產生了各種罪業。可以說「身、語」跟著心,但「心」也去跟著身跟語,它們就這樣互相作用著。 以罪業的造作來說,有自作:透過自己身語意而造作的罪業;或者叫他做:意思是自己不做,唆使別人去造惡。後者的罪業更重,因為自、他都造作了惡業,害已又害人。 還有隨喜作:意思是看到你不喜歡的人被打、被關甚至被殺害,非常地高興,甚至拍手跺腳地說:「啊!真的太棒了!太好了!那個人終於受到懲罰了。」心中隨喜這樣的惡行,本身就有罪業了,更何況嘴上說出來,這是非常危險的。

【念佛人頭上放光,光明中有阿彌陀佛】

【念佛人頭上放光,光明中有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出家前念佛放光的應證 明朝萬曆年間的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八祖,在他還沒出家的時候,是姓沈,在家時就有學佛、念佛。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過世,他的子孫為他牽亡;牽亡的時候,由仙婆(靈媒)替亡者說話。 當時未出家的蓮池大師--沈先生,他覺得很稀奇,也跟著去聽聽那仙婆如何替亡者說話。 於是他便站在現場一旁打算看個究竟,心想:「我是念佛的人,現在我沒有念佛,這樣不好。」當下便提起正念,心中開始默念阿彌陀佛,不斷的念佛。 沒想到他這一念佛,那位仙婆就說話了:「像沈先生這樣用功,這樣修行,就不必煩惱不會作佛,將來一定能夠成佛!」 沈居士聽到嚇了一跳:「我默默地站在這裡念佛,你怎麼會知道我有修行?」 仙婆就說:「有啊!我知道現在你在念佛。」 「你怎麼知道我在念佛?」 仙婆說:「你心裡一念阿彌陀佛,你的頭上就放出光明來。光明中就有一尊阿彌陀佛站在那裡,非常慈悲,光明燦爛。所以我知道你心中在念佛。」 由此可見,我們只要念佛,頭上便會放光,頭上就有一尊阿彌陀佛在那裡,時時加持著我們。 正氣足的人頭上也有光,但比不上念佛之人頭上發的光。所以有人說晚上走路,一個人走會怕的時候,就認真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不會怕。只要一念阿彌陀佛,頭上便放光,光明中便有阿彌陀佛,那麼邪魔鬼怪見了都會遠離你,便不用說想傷害你了。 當下念佛,當下便得佛光明護身,頭上時時放光,佛時時現前光明加持,這是何等的殊勝妙用啊! ●心誠者放大光可遍地球,心不誠者放短小微弱光 有一位法師到美國去弘法,當法會結束之後,有一個美國人向這位法師自我介紹說他是學神通的,他有一種神通,能夠看出凡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口中都會吐出光明來。誠心念佛的人,他吐出的光明非常之大,大到能夠把整個地球包起來;而不誠心念佛的人,他口中的光明是噗一下、噗一下,很微弱。 「我就是看到了這種殊勝的境界,所以才來學佛的。」這個美國人的應證確實不虛。 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裡面,就有專門的章節列出「念佛必定會放光」十幾件故事的應證。由這些證明就可以曉得,若能藉共修的力量,從大眾齊聲至心稱念每一聲佛號當中所顯現的光明,必定就能遍滿整個地球了。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 經典上說:「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註】也就是說:念佛人身上有能照耀出四十里那麼遠的光明! 我初次看到這段話,覺得很難得、很不可思議!只要我們張開嘴巴念佛,不假其它功用,就有那麼大的光明照耀在我們身上、與我們同在啊!可是事後一想,儘管四十里光明看起來很大,其實卻很小耶!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起心動念都會繞遍整個大宇宙的話,起什麼念頭,善念、惡念,任何念頭當下就跟宇宙的那個境界相感通。 好!我們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祂是光明之佛,祂的光明是遍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的。那我們念這句佛號,我們的心豈不是隨著六字名號遍滿整個宇宙?而我們的心也遍滿整個宇宙了,是不是?那麼這句名號是光明無礙的,可見我們遍滿整個宇宙的這個心的光明,同樣也會遍滿整個宇宙才對啊! 所以吾人若能一心稱念佛號,相信所放出來的光,絕對不會只是四十里光明而已的。 ●名號就是佛體,就是光明,能夠消除罪業 剛才所說的這個學神通的美國人,他說虔誠念佛的光明,幾乎可以包滿整個地球,那真的是有道理。那麼不是很虔誠念佛的人,他的光明就比較小。譬如說每個星期六都有參加超薦的蓮友來這裡念佛,有的蓮友帶著小孩,小孩大概不曉得念佛的功德是可以超薦祖先的,他枯坐在那裡,很無聊地動來動去,嘴巴不是跟大家在念佛,偶而才張開幾次而已。我想,那一種應該就是所謂的不是虔誠念佛;他還是有光明,不過他的光明應該是噗一下、噗一下的。所以「下品下生」這一段文的第二點的啟示就是: 名號就是佛體,名號就是光明,因此能夠消除罪業,能夠解除冤親債主的障礙。 (圖文轉載) -------------------------------------- 【註】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 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引《大本彌陀經》言:「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又引《經》言:「淨心念佛,四十里路放光明,諸天聖眾來擁護。」

若無誠心,即難獲益,是自障蔽,非菩薩咎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 上堂法語廿一

若無誠心,即難獲益,是自障蔽,非菩薩咎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 上堂法語廿一 菩薩清涼月 游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靜 菩提影現中 菩薩念念欲度眾生,眾生心心憶念菩薩,猶如兩鏡交含,千珠互現,感應道交,自蒙濟度。若無誠心,即難獲益,是自障蔽,非菩薩咎jiù。圓通大士,誓願宏深,濟度無方,津梁罔測。剎剎塵塵,在在處處,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如一月普印於千江,了無前後差別之異,而千江俱現乎一月,或有明暗去來之殊。須知菩薩之心如月,眾生之心如水,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取水而遽jù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捨去來。若依此義,以感菩薩,定然業障消除,智慧開發,了自心於當念,成佛果於將來。 菩薩清涼月 游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靜 菩提影現中 菩薩念念欲度眾生,眾生心心憶念菩薩,猶如兩鏡相對,互相含攝,千珠羅網,互相影現,感應道交,自然蒙受菩薩濟度。如果沒有誠心,就很難獲得利益,這是自己障蔽,不是菩薩的過錯。觀音大士,誓願宏深,濟度眾生沒有固定方式,法門津梁,不可測度。剎剎塵塵,在在處處,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如同一月普印千江水,沒有前後差別的不同,而千江都現出一個月亮,只是或許有明暗去來的差別罷了。必須知道菩薩的心如同月亮,眾生的心如同千江之水,水清澄而靜止,月亮就在水中現出全體,月亮不會分別是什麼水而突然來臨。水混濁而亂動,那麼月亮就在水中沒有固定的光明,月亮不會捨棄水的混濁亂動而突然離去。在水這一邊,有清、濁、動、靜;在月亮這一邊,沒有取、舍、去、來。如果依照這個義理,來感應菩薩,一定業障消除,智慧開發,明了自心在當下一念,成就佛果在將來之時。 ——如誠法師譯

寬如法師 ~為什麼會孤貧

寬如法師 ~為什麼會孤貧 做了什麼事會獲報孤貧?為什麼會孤獨跟貧困?為什麼人緣不好?佛說,有十種業。 第一、「恆行劫盜」,恆就是永遠、時常都在做小偷,都在竊盜。大家因為怕失去財物,都要遠離你,你自然就孤單。不偷盜會感召富貴,而偷盜就會貧窮。雖然偷到了人家的錢或是物,你感覺好像有增加自己的財物,但是對於未來世長遠來看,卻是造了這個偷盜的因;你這一世短暫有得到,但是未來是貧窮的,是會失去的。 如果有人掉了東西在路上,你到底要撿,還是不撿?還是看看沒有人,我就撿,有人,我就不要撿?就算是沒有人,你都不去撿,這樣你就會得到富貴,因為你沒有貪心。也許你撿的時候會想,我撿來做功德好了...你講做功德好像理由很偉大,很殊勝;可你是不是沒有考慮,等一下主人家回來找,卻找不到的心情? 佛在因果經裡面有講,你看到路上別人遺失的東西而沒有去撿,你都會富貴。我們學佛,勸人家不要偷盜,也是會富貴。所以現在窮的人都要趕快修這個因,勸人家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勸修十善,會得人間的勝報。 第二、「勸他劫盜」,勸人家去偷,這樣也會貧窮。第三、「贊嘆劫盜」,贊嘆劫奪、偷盜,就是鼓勵別人再去劫盜,也會貧窮。所以我們教導後代,都應該要說:不要搶、不要劫,不要奪,不要去爭名利...要說:沒關係!我們應該讓著人家,多祝福人家好!要是小時候,受到父母的鼓舞說:你怕什麼?你要奪、要搶,你要去跟別人爭... 這就是害怕自己沒得做,沒有謙讓的心。這是很小的事,但是很少人會去注意。所以我們教小孩要教對,要教他不能搶、不能爭,因為越爭會越窮,越搶越窮。 第四、「隨喜劫盜」,贊嘆、隨喜、勸人家、自己偷,都會窮。會去搶劫或會去偷盜,背後都是因為貪心。不想自己做,就去用偷的,這個是貪心;貪心又付諸行動,就會貧窮。所以我們現在貧窮的人,也要懺悔,可能我們過去也有這種過失。 第五、「毀謗父母」,尊重父母會得人間勝報;你毀謗父母,說父母壞話,會孤貧。 第六、「謗讟(dú)聖賢」。毀謗聖賢,說他的短處,也一樣會窮。越有威德的人,就越不要去講他。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講。就是要對一切尊重、恭敬,你就會得到好報。所以來聽經,就會瞭解什麼該做。如果有什麼行為會導致你不想要的果報,就要趕快終止,才不會有苦報。 第七、「障礙他施」。有的人自己捨不得佈施,看到別人佈施,又生起嫉妒,障礙別人佈施;或是有一些人,不知道功德的殊勝,看人家那麼勇猛佈施,會說:你怎麼這麼傻,錢為什麼不自己用,為什麼一直拿出去?一般人看錢如命,捨不得佈施,還會障礙別人佈施,這樣會有貧窮的果報。 所以千萬不要做傻事,要勸進他人佈施,要能講:「哇!你佈施好棒,真的是太功德無量了,太隨喜了!太贊嘆了!」那你這樣就沾他的光,就有隨喜的功德。隨喜人家的發心,出錢出力,你都贊嘆他,你就會有福報。隨喜的功德這麼殊勝,你都沒有出一毛錢,你就沾他的光,這樣的好事你不做,反而去障礙人家佈施,那就會走向貧窮,我們不要走錯路。 第八、「嫉他名利」。嫉妒別人的名利,也會窮,所以別人有錢、有名位,我們都是隨喜贊嘆他過去修的福報。不要說你看那個那麼有錢也不佈施,那麼有錢還... 其實你也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你,但是你還總是要批評他一下,這就是一種很無聊的行為。這就是沒事找事,惹是非、惹惡業。 應該要去想,為什麼他這麼富貴?為什麼我沒有這麼富貴?就要懺悔我們過去不懂得大佈施,但是他過去有大佈施。他現在有錢又沒有佈施,可能是上一世沒有許願,所以這一世忘記了佈施。如果他有名,就是他過去世很廣結善緣,照顧很多人。佛說佈施得大名聲,這真的就好像一步一腳印。你有做這樣的功德,自然就把你墊高上去,絶對會得到好名聲。第九、「慳吝財物」。我們要度人,就要做佈施、利他。你要是慳吝財物,你就沒有辦法變菩薩;菩薩是富貴的,菩薩是愛佈施的,歡喜佈施,歡喜安樂眾生,歡喜給眾生利,歡喜利他。本來你的願就是要讓他好,你是故意不計較的,不是不懂。這不是傻,而是聰明,是你故意要捨,要結緣的。你這樣無所求,但是會得到富貴;要是你慳吝財物,你就會孤貧,又沒有結好緣。...

【主食】辣炒菱角仁

【主食】辣炒菱角仁 (4人份) 材料: 菱角仁15顆、青椒1顆、乾辣椒4~5根、新鮮紅辣椒2根、新鮮香菇2朵、老薑薄片6~7片、紅蘿蔔6~7片。 調味料: 醬油、白醋、烏醋各2大匙、糖、鹽、紅麴調味料各1/2匙、油少許。 作法: 將菱角仁、青椒及新鮮香菇皆以斜刀切半,乾辣椒與新鮮辣椒去籽、切段。 乾辣椒、新鮮辣椒用油爆香起鍋。 再放入新鮮香菇、菱角仁、少許油,蓋上鍋蓋轉小火煎熟 (中間翻炒一兩次即可)。 放入薑片、紅蘿蔔片翻炒幾下後,再倒入調味料,翻炒均勻即可起鍋。 Tips:菱角仁、紅蘿蔔、鮮香菇可以先放電鍋盛盤子蒸(外鍋量杯3格水),再處理其他食材。 ◎ 原文刊登於里仁為美季刊 No.36, P.20~23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