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在家修行要多念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在家修行要多念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如同一輪皎潔的皓月 高懸夜空普照大地 以慈悲之眼觀照世間 他的手伸向需要幫助的眾生 就猶如甘露法水 給世界每一角落的人帶去幫助 早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了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盛況 觀音菩薩 普門示現 與觀世音菩薩有關的經典有很多 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 最為人們所熟知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這一品專門講 觀世音菩薩如何遊化娑婆世間救度眾生 顯示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 因此很多人將這一品單獨禮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盛行竟然是因為國主的一場怪病 據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盛行 是由於北涼國主的一場怪病 五胡亂華時期時局動盪 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得了一場大病 一時宮內的御醫悉數到場 群醫手足無措百藥罔效 除了等死外別無他法 正在此時有一位 來自古印度的譯經大師曇無讖法師 來到中國 他聽聞北涼國主得了怪病 便主動去皇宮探病 告訴國主這病是業障所致 需要虔誠諷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仗菩薩慈悲加被之力 方能消除病苦 國主聽從後 別無他法,只得一試 當即虔心懇切念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說來也不可思議 不久後國主的病痊癒了 這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流傳開來了 故事真偽已無從考證 但是觀世音普門品裡蘊含的佛法 卻足夠我們受用一身 念《普門品》的時候 觀想為何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 我們也要學他 讀誦觀世音菩薩過去所做的事情 也要生起發願學習他的信心 念觀音、求觀音 學觀音、做觀音 成為菩薩的一手一隻眼 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觀音 一起隨著觀世音菩薩抵達智慧的彼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大師們的殊勝因緣 天台智者大師 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 他出生於南朝梁陳時期一個官宦家庭 家中母親篤信佛法 他年少時進入寺院 初次聽聞僧人 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回家後竟然能背誦全文 天台智者大師的父親 心想 我兒是要光耀門楣的 萬萬不能出家為僧 他想方設法防範未然 給孩子報了超級多的“輔導班” 國學經典熟讀孔子孟子經典 詩書禮易不離手 早就給孩子規劃了一條仕途 可造化弄人國破家亡 智者大師後隨緣出家 他拜師學義理經教 很快便脫穎而出 天台智者大師曾開壇講經 《妙法蓮華經》 據說當時他對經題中僅“妙”一字的解釋 就足足講了90天 史上一直流傳“九旬談妙”的佳話 可見《妙法蓮華經》精深微妙 虛雲老和尚也囑咐在家修行人 應多多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可以幫助我們樹立修學的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 得到祈福消災等方面的實際利益 轉載貼文

冤冤相報何時了

冤冤相報何時了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樣可愛的男嬰。由於丈夫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對外卻宣稱自己疼愛這小男嬰勝於親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認為大太太將他視如己出,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 然而,大太太始終意圖要害死小男嬰。就在小男嬰大約一歲時,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機會;用針刺入小男嬰的腦門,而且深入顱內的皮肉。小男嬰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過了七天,小男嬰便命終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傷心欲絕,肝腸寸斷。 過了一段時日,小太太在各種查證下,逐漸懷疑大太太是真正的兇手。由於喪子之痛,加上有仇未報之感慨,尋即命終。心懷怨結而死的小太太,命終後,為報殺子之仇,投生當大太太的女兒,長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然而,女嬰才一歲就命終,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慟號哭更勝於過去的小太太。 往生後的小太太,連續七次投生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往生。最後一次投胎時,她長得比過去更端莊;但是,在十四歲正當要嫁出門的夜晚,又不幸命終。大太太憂傷悲惱,終日啼哭;將女兒停屍在棺中,也不肯蓋棺,終日看著棺材中的屍體,不說話也不進食。奇妙的是,已死去的女兒,居然容顏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使得大太太更是戀戀不舍。 過了二十幾天,有一位阿羅漢聖者,因為與大太太宿昔的法緣,知道了這件事,要藉此因緣度化此二人。於是聖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聖者不肯接受,並告訴婢女,希望見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認為憂悲苦惱的模樣,無法出門見人;因此,命令婢女供養後再請他離開。然而,婢女數次請求,聖者仍不願離開,堅持要見主人。大太太知道對方不肯離去,心中雖然感到愁憂無奈,也只好請聖者進門來。

看到別人的缺點,是因為自心不清淨

看到別人的缺點,是因為自心不清淨 「觀察他人的缺點」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從來沒覺得這個習慣有什麼不對,而佛法為我們指出:對於凡夫來說,會看到他人的缺點,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被污染了;對於佛菩薩來說,永遠看不到眾生的缺點,世界永遠是完美的,因為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 經典中說:由於內心污染和清淨的程度不同,所看到的外像也就有了千差萬別。例如一杯水,地獄眾生看到的是鐵汁;餓鬼眾生看到的是膿血;海洋動物看到的是住所;人類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佛陀看到的是圓滿大法界。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都不明白這個真理,我們從未發現——自己的心不清淨,才是導致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心不清淨?佛法進一步為我們揭示:因為我們的心是無明的產物。譬如一棵樹,樹根是有毒的,無論它的枝干花葉多麼茂盛、美麗,結出的果實一定也是有毒的。同理,凡夫的心建立在無明之上,那麼,由心而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無一不是無明的產物。因此,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幾乎都是錯誤的。這樣的前提下,怎麼可以去觀察他人的缺點、評判他人的是非呢? 在佛菩薩眼裡,我們的所作所為就像瞎子摸像一樣,一味堅守各自的錯誤觀點,不肯退讓,互相嗔恨,導致永無休止的糾紛和爭鬥,產生一系列輪迴的痛苦。 因此,在沒有證悟佛果之前,我們絕不可以觀察他人的缺點、議論他人的是非,否則會引發不堪設想的惡果,導致我們在輪迴中越陷越深。 如果我們總是觀察他人的缺點,怎麼可能保持清淨觀?只有盡力觀察他人的優點,把一切眾生視為親人,才能逐步建立起清淨觀。否則,心裡明明看到他人的缺點,還要強迫自己觀想出一個清淨觀,這是非常困難的。 進一步說,在觀察他人優點的同時,我們還要反觀自己的缺點。這種反觀越持久、越深入,自心的污染越能減少,內在的優點越能得以展現。如果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則難以清除自己的污染,更難以破除無明、認識自心的本性。現在,我們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虛妄的、有缺陷的、不圓滿的。當我們能時刻反省自己,最終認識自心的本性時,就會發現自己本來是佛,同時也會發現:一切外境皆是淨土,一切眾生都是如來,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道理。當我們自己達到完美的時候,世間一切都將變得完美,這就是「心淨則萬事淨」的道理。 修行人和俗人的差別何在?唯一的區別在於:俗人的六根都在外散,包括觀察別人的缺點;修行人不跟隨六根,而是往內觀察自心。 因此,當我們再次觀察別人缺點的時候,要立刻意識到自己違背了修行人的根本原則。如果學了很多佛教理論,卻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學佛的目的何在?如果努力多年修法持咒,卻沒有修正自己的不足,修行的意義何在? 總之,學佛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觀察他人的缺點,而在於依靠佛法的智慧,時時刻刻觀察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習以為常的錯誤觀點,拔除內心無明的「毒根」,認識自心清淨圓滿的本性。 轉載貼文

心律法師:莫以善小而不為

心律法師:莫以善小而不為 古人曰: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環顧身邊,可行善事比比皆是,就看你怎麼做。 節約用水、用電等等節約能源之舉,可以使其他需要的人得到這些資源,就是行善;言語溫和,與人和睦相處,等於淨化了周圍的人文環境,也是善舉;講究衛生,不亂扔廢棄物,愛護花草樹木,環境因此而更美好,當然也是善舉。 公交車上讓位於老人孕婦,路遇行人時候熱心指點,些微小事,舉手之勞,卻都是善事。 富豪千金捐助,是為善舉;乞丐將自己乞討的零錢捐獻,亦是善舉。善不分大小事情,只要心存善念,所行與人有益,即為善舉。 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等,無一不是行善積德之舉。

你有福報,自然就給你,沒有福報,你爭到了,都是業障!

你有福報,自然就給你,沒有福報,你爭到了,都是業障! 有些人想通過風水先生找風水寶地,其實你找到了,也沒有用。你命中沒有大福報,你佔了風水寶地,也佔不了多久。 為什麼天下名山僧道多,風水好的地方,都被僧道佔用,因為修道人福報比較大,一般凡夫沒有那個福報。你去住了,就會生病,或者住不長久。 所以居大風水的人,必定是大富貴之命。古人講,智慧的人要自知之明。自知什麼?知道自己福報多少,德行多少。 如果不知道福報,很可憐。會去攀比,住好的地方,想方設法蓋好的房子,或者投機取巧去賺錢。 沒有福報,卻享受那麼好的條件,這很危險。所以古人說,要知命。

《高僧菜中的豬肉》

《高僧菜中的豬肉》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牠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緩緩地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得理'固然重要,但絕對不可'得理不饒人',要'得饒人處且饒人'。”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便“得理不饒人”,然而雖然你勝利了,但也為下一次的爭鬥留下了伏筆,對方明的輸給了你,但背地裡會給你放冷箭。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