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情動入胎和臨終接引!

情動入胎和臨終接引! 上大下安法師 情動入胎。沒有斷見、思惑都應該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情的——有情識的,他這個情一動就會入胎,這是投胎的這個情況。當時文昌帝君說,就是他修行佛法,留下偈子「遷化」,他就準備到西方去——「將往西方」,這時候實際上就是他的中陰身囉,飄飄蕩蕩,哎,就到了洞庭君山。到洞庭君山一看這座山風景非常秀美,他就生起了喜愛之心,這一有喜愛,神識就留在那個地方了。所以當時文昌帝君說:「我上沒有這些國君對我的這種管制的威德,下面沒有六親眷屬的骨肉之累,這‘超然物外’,其樂何窮。」這就是指中陰身階段他沒有一種罣礙,這個人很輕鬆,離開了這種身體的牢獄的桎梏:飄蕩。那這樣的,在那種過程當中,哎,忽然見到兩個仙童從天而下,從天而下就奉上帝的命,要文昌帝君做這個洞庭君山的神——做山神,主宰(君山)兼帶管洞庭水的這些治理工作。 好,你看這裡面就很有意思了,他本來想去西方,一念的戀著這個山景,一下就做了這個山的山神了。好,做了山神,好了,有一天他就看到一個婦女,三十來歲,這個哭泣著——號哭而來。號哭而來,就來祭祀這個洞庭君山的山神,一邊祭祀,一邊祝願,就是祈禱,說這個自己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君王。這個君就是周厲王,周厲王是西周的後期一位天子,你看他竟然這樣:給他一個「厲」——叫「厲」,就是這個天子啊,這個行為很不好。這個下面會談到他是一個什麼情況,他就是很這個殘暴,而且呢,不能聽反面的意見,誰誹謗他,他就要懲處。所以這個——她的丈夫正好就是一個諫官,以他的忠心來勸勉的話,這個周厲王聽了不高興,就把他放黜,就是流放。流放就竄死在南方荒蠻之地,就是在流放的過程當中死亡了。那麼家鄉——離家鄉有萬里之遙,這樣的,棺材呢,都難以回老家。她就痛念堂上有父母雙親,自己又懷孕了——「身懷六甲」。「如果山川神靈——有山川神靈的話呢,希望明察我的丈夫,這個以忠心耿耿反而服了這樣的流放之罪,客死他方;憐念我的公公婆婆晚年沒有依靠,希望誕生一個男孩子,來延續張氏——張家的香火。如果這個祈求能夠如願的話,縱然棄命,就是自己的生命終結,也不會有遺憾。」就是非常悲傷地、懇切地哀求要一個兒子。那麼文昌帝君在雲間哪——在天上雲中聽到這些,也就非常地悲傷。悲傷呢,就涕淚縱流啊,就是又流眼淚,又流鼻涕——這個「從出」。從這個「涕泗從出」這裡有括號,這就表明當時文昌帝君還不是算天人,還只是屬於神道;如果是天人,他就不會有眼淚、鼻涕。這個天人講臨終有五衰相現:只是說天上的那種天冠花枯萎了;再就是身上的天衣被污穢了,就是髒了;身上呢,有臭味了;腋下有汗出來了;再就是坐自己的天座就不願意坐了,就會離開本座,還有這些天女會離開。這些屬於天人的五衰現象,說明他的天福享盡要輪回。那麼現在帝君有涕淚,那屬於在神道裡面。在神道裡面,他一聽這些,忽然他的神識就墮到這個婦女的懷抱裡面,這就是坐胎了,坐胎一下子就昏迷呀,「懵然無覺」。懵然無覺也不知道多長時間,忽然聽到有人的語言說:「是男孩、是男孩。」哦,這時候睜開眼睛一看自己在浴盆裡面,已經投生做了個男孩子,生到這個世間上來了——出生了。這叫「情動入胎」。這裡有一個按語,你看這個在生死輪回的大海裡面,你只要有一念的情上的耽戀、染著,馬上就墮落。他就從神道墮落到人道裡面,本來他是想去西方,結果一念的染著洞庭君山,作山神去了。所以,我們就看到這個淨土法門對我們的重要性:如果說我們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靠我們的力量去,我們可能走到中途就去不了了——中間「值得」我們染著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就去不了;所以阿彌陀佛很慈悲,知道靠我們的力量去不了——你就指示一個地方也去不了,所以他發了一個大願叫「臨終接引願」,當你臨命終時候,阿彌陀佛親自拿著蓮台來接引我們,這樣,我們的神識到蓮台當中,一閉合給你封住了,封住了彈指之間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了。你看,這樣就叫非常穩妥的方法。所以自古以來,除非是大修行人能夠不昧、獨來獨往的話,基本上其他人都會迷失自己的真性。文昌帝君還是宿世善根深厚聞到佛道,本來他是前往西方,就一念的戀著這個洞庭君山的山水,就被這個地方粘住了。縱然他並沒有發願要做這個山的神靈,但是他也不知不覺地墮到血食的神裡面:你作為這山神,作為河神,一定大家都會用這些豬啊,羊啊,牛啊,來祭祀,你就吃眾生的肉了。那麼文昌帝君當時作山神的時候,他心裡是憐憫這個張家婦女的祈禱,這是一種仁愛之心,是一個善念。但是這個善念,殊不知馬上就作為這婦女的兒子了。你看這個因緣關係,所以這個情執所注的地方,馬上就墮到這個婦女的懷裡了,直到見到身體在這個浴盆裡面。你已經投生坐在浴盆裡面,你這時候再想跳出來,那是不可能了。那麼文昌帝君到這個時候,還是這樣的一個樣子,更何況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呢?所以了生脫死是非常不容易的。你看他這個時候是聞到佛法,要嚮往寂滅之樂的人,能夠修行很長時間的人,結果一念的耽著成了山神,再一念的所謂的善念,成了這個婦女的兒子。所以人隔陰之迷呀,隔胎之昏啦,這一來那就是進入輪回裡面層次又低了,就非常可怕了。(轉載)

問:「請問什麼是菩提心❓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發菩提心❓」

問:「請問什麼是菩提心❓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發菩提心❓」 ——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答:「菩提心」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古大德的解釋,一般人都不太好懂。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的,我們很容易體會,他說得很簡單清楚,「真誠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確實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沒有這樣講法。 蕅益大師這個說法,印光祖師非常讚歎,真的讓我們一下就明瞭了,有許多鄉下的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一生都沒有聽過經,遇到法師傳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念了幾年他真的往生了,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 我們看到《無量壽經》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沒有問題,這個我們看到了,老太婆、老阿公沒有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 我們常常疑惑,蕅益大師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但是他真的發無上菩提心,他真的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哪裡不是發菩提心?

聖嚴法師開示:■ 常存慚愧、懺悔、感恩心

聖嚴法師開示: ■ 常存慚愧、懺悔、感恩心當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養成後,自然而然會懂得謙遜,煩惱也比較不容易染著,因為煩惱從心生起時,馬上就如同雪花遇到太陽或火焰一般,融化掉了。 曾有一位西方人告訴我:「我有病,要用意志力來抗拒、對付、拚命。」我說:「你不拚命,或許還可以活得久一點,一拚命就會活得很辛苦。」我們出家學佛的人也是一樣,當煩惱現前之際,不是和煩惱對抗,而是用慚愧、懺悔、感恩的心來融化它。 當我們的煩惱生起時,常常會覺得是外面的環境帶給我們的,而且感受非常地強烈。例如我們常會為了別人不經意或非故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件芝麻小事而消受不了,認為是別人給我們的煩惱。其實,這多半是你主觀心理上的認知或感受,事實未必如此。 煩惱是從我們自己內心產生的妄念,此「心」不是指心理學上的心,而是我們的意識心、八識心;而感覺才是針對外境而來的。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這些問題,那麼對外在的環境就有免疫作用。 若缺乏這種免疫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任何細菌一沾身,煩惱病馬上就會現行。以拜佛來慚愧、懺悔、感恩,就是預防針,可以讓我們的心產生免疫作用,修行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化解煩惱的。

【在家學佛,家庭就是道場】

【在家學佛,家庭就是道場】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平平安安,進步很慢。這個世界大風大浪,你能禁得起,進步好快,禁不起,墮落也很快,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墮落,只有進沒有落。但是這個地方大起大落,你要禁得起的話就大起不大落。所以確確實實,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什麼都能夠受得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如如不動在這裡練,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不是不可能,為什麼?真放下了。你不是真放下,你禁不起,你會受外面境界影響。真放下就無所謂,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我如如不動。這個世間是苦難的人多,天天跟這些人接觸,慈悲心增長,修大慈大悲。修行,記住在生活當中,經教裡面的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種種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處處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家學佛,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個得度的對象,你真正修得好,你的家人怎麼不歡喜?怎麼不佩服?得真幹!把經上所講的全都做出來,你自然就感動一家人,一家感動,肯定就感動你的鄰居,鄰里鄉黨,這叫真正行菩薩道。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364集 🙏祈願師父上淨下空老和尚。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普門品〉裡的大秘密就在福不唐捐】

【〈普門品〉裡的大秘密就在福不唐捐】學佛的人最好把〈普門品〉背誦下來,然後每天在觀音菩薩面前念一卷〈普門品〉。為什麼呢?因為〈普門品〉裡面有大秘密,我們雖然天天拜、念,卻忽略了這個大秘密,所以,今天因緣成熟了,我就把〈普門品〉的秘密告訴大家。〈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病了一個月,這時候觀音菩薩救托夢給他,告訴他說,「這是業障病,你去念三遍的《法華經》中的〈普門品〉,病就好了。」然後國王照做了,果然病就好了。後來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獨立的取了出來,昭告天下,告訴大家,學觀音菩薩法門的,最好都能誦〈普門品〉來消災免難。頌〈普門品〉,除了能治病,能求孩子以外,還能免除各種水難、火災、盜賊難,更能去掉貪瞋癡,這些利益在〈普門品〉中都有講到,而且也有很多感應故事,可以來說明〈普門品〉的功德。那麼〈普門品〉的秘密,估計大家不知道,其實就在這句「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什麼叫做唐捐呢?就是說功德沒掉了;福不唐捐,就是功德一定不會沒掉。我們種下種子,有些能發芽,有些不能發芽;不能發芽,就唐捐了。不唐捐,就是我們在觀音菩薩面前,種下一點點的功德,哪怕是低頭、合掌或禮拜,都會福不唐捐,觀音菩薩一定不會讓我們的功德流失。為什麼說,「福不唐捐」裡面有大秘密呢?因為這四個字,可以給我們信心。很多人拜觀音菩薩,頌觀音菩薩聖號,或者佈施建造觀音像,有些人因為業障重的緣故,願望沒有實現,就會懷疑觀音菩薩是不是有感應?自己做的功德,佈施的錢,是不是浪費?其實,是一定不會丟掉的,只要你在觀音菩薩面前做了一些小小的善事,哪怕一小點,菩薩都會記得,都會福不唐捐!比如說,有的師兄,發願每天一部〈普門品〉,然後他念完了,感覺完成了,就懶得再念第二部了,感覺好像再念是多餘了。或者說他發願了,每天108拜觀音菩薩,達到了108拜了,就不想拜了,感覺拜了就多餘浪費了。若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應該要告誡自己,你多拜了一拜,多念了一部,你就多得到一拜與一部的功德,它們都福不唐捐啊!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努力拜觀音菩薩,這叫多多益善啊!因為我們的一切福報、智慧與功德,都是來自觀音菩薩。所以說,我們能拜就多拜,能誦經就多誦經;拜佛和誦經,都是為了感恩觀音菩薩,那功德自然是福不唐捐。建議大家,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拜觀音菩薩、供養觀音菩薩以及念觀音菩薩聖號。為什麼呢?因為多多和觀音菩薩接觸,可以增加我們的福報與智慧,這多好多殊勝啊!(轉載)

修行要不要掛在嘴上?

修行要不要掛在嘴上?妙心法師 修行不要掛在嘴上,那要掛在哪裡啊?修行不修行,全在身口意三個方面。口業也是修行的重要部分,不是嗎? 有人說,學佛要修心,不要總是掛在嘴上。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修心、修口、修身是同等重要的。不能說這樣好,那個不好。 修心,體現在心存正念。修口,體現在口宣正法。修身,體現在身行正行。 所以,修行包括身口意三方面,不能偏廢。 有人說“我這個人修心不修口,心不害人,但酒肉不戒”,這其實是外行人的說法。即使是佛教徒內部,也有人自以為喜歡實修,看不起光說不練的人。其實這也是錯誤的。佛教修行分發心、隨喜贊歎和身行。“發心”只是心裡想想,但不說出來,也不做出來,這是外冷內熱的階段。 相比而言,隨喜贊歎比發心要進一步了,心裡想想,嘴上說說,但不一定要做出來。我們要知道,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激勵的,學佛也一樣,自己需要隨喜自己的善念,要贊歎自己的微小功德,對自己也是一種鼓勵,可以長養善根。別人也一樣需要鼓勵,隨喜他贊歎他,可以生發他的菩提心。這可是一種出力小、收獲大的修行啊。大家怎麼可以忽略呢? 從發心,到隨喜贊歎,再到身行。這是一個修行的不同階段。當然,我們要尊重贊歎那些實修實行的人,自己也要做實修實行的人。但是,如果心中因此而認為身行才是真修行的話,那可就問題來了。自己修行,是自行。隨喜贊歎、為人演說,是自行化他。有句話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固然不假。但我更要說“能行不能說,不是大智慧”。自行,充其量度一人而已,為人演說,導人共修,卻是可以影響無數人的,哪個多哪個少,一看便知。 善慧,修行掛在嘴上是對的,只是除了掛在嘴上之外,還應該放在心上,落在身上,那就更好了。如果對方說話的本意是把“掛在嘴上”當成一種錯誤的話,那他本身就是滅人善根,不可取的。 總之,想到說到做到>想到說到>想到>想不到。眾生根性不一,凡事不能一概而論,這樣才更符合佛法。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