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釋迦牟尼經典的4句話,受用一生】

【釋迦牟尼經典的4句話,受用一生】 1、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2、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3、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 都是對的時刻。4、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你坐在這裡,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悟道,得道! 第一句: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沒有人是因為偶然才進入我們的生命。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麽,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 第二句:無論發生什麽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無論發生什麽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而不是“如果那樣,就不會這樣了”。生命中,我們經歷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與自尊。 第三句: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準備好,它就在那裡,隨時準備開始。 第四句: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這是如此簡單。當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它會幫助我們進化。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最好是放下並持續前進。你坐在這裡,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如果這些文字觸動你的心弦,那是因為你的因緣成熟。你明白,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轉載)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 大安法師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大安法師 學淨土法門的人,他的本懷是要出離三界的輪迴,遠離五欲六塵的。所以淨土是一個出世間的法,所標心的非常高遠、超越,志向非常遠大,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所以對這樣的志向的淨業行人來說,就應該捨離一切惡處。惡處就是對修淨業出離之法有妨礙的地方,如果不能捨離這些惡處,那就說明厭離娑婆的心還不究竟。 這些惡處可能就是引發我們五欲六塵的這種輪迴的地方,這些地方其實對我們的煩惱的心來說,還挺有吸引力。但是對於一個立志要出離的人來說,要厭離。所以不能捨離這些地方,說明厭離心不究竟。如果厭離心不到極端的話,那說明欣慕極樂淨土的心也是有水分的。對這一點,這是一個非常冷峻的考量。 你是不是真的有出離世間的心,厭噁心之極?這就看你能不能放得下,能不能真的離開它。所以龍樹菩薩說,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他的心就是對轉輪聖王的位子,微妙的五欲,都不去羨慕,都不看重。所以人天的福報、快樂都要捨去,但念諸佛的慈悲、威德、十力、十八不共法等。這個心是趣向佛德的心很重,那自然是感召生到佛的剎土。 如果世間小小的那種快樂的地方,尚且不能捨去,更何況轉輪聖王那種至極微妙的五欲的享受,更是捨不了。當捨不了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想要行走到遠方的目的地,這就好像把你的腳都捆綁住了,你卻要行走;一個鳥,你要讓它飛到彼岸去,你把它的翅膀都給繫住了,就絕對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所以淨業行人應當在心理上、在行為上遠離——有十種地方要遠離。這十種地方對我們現在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切勿身上佩戴佛像掛件,唯獨《楞嚴咒》除外! 印光法師

切勿身上佩戴佛像掛件,唯獨《楞嚴咒》除外! 印光法師 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後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編註:1913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後,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於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鄔崇音居士書》 翻譯過來是印光大師寫道: 民國二年, 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 以釋迦佛像做為徽章(不是指印章, 指佩戴用的), 我(印光大師)絕對不知道這件事。 這件事之後, 道階法師來普陀, 送我一個徽章, 我痛斥這是褻瀆三寶.到了民國十二年, 他們還在以佛像做徽章, 上海也仿照做起來, 現在的居士也這樣做了.。這個行為的始作俑者, 是道階。 道階法師可以講經, 但是恭敬尊重這方面, 卻完全不講, 真是讓人嘆息. 這會中來的一切人員,每個人都要隨身佩戴這個佛像做的徽章。 如果佩戴這個徽章來拜佛,是不合適的; 佩戴這個徽章來拜人, 佩戴的人和受拜的人都折福。 可是現在由道階提倡的, 已經成了普遍的風氣, 我也知道這個事不易收拾, 但是各位居士要我說, 我不能不為大家說一下這個了。 =================== 轉載意見: 佛菩薩莊嚴聖像不管是金、銀、銅、鐵、木雕、石刻、泥塑、針線所織,筆墨彩繪,只要一成像,那就是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正等無二,無差無別。當受十方一切眾生禮敬供養頂禮恭敬。 正信佛教裡面,不建議任何人佩帶佛菩薩形象,君不見,真正出家眾,都沒有佩戴佛菩薩形象的,正信《大藏經》也沒有寫說可以隨便佩帶佛菩薩形象的。 可以用於佩帶的:楞嚴咒,手上可以戴菩提子佛珠。等等。 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或金銀等)佛像、觀音像掛件為護身符,不僅不帶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進廁所也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願之理?! 更有傳言所謂『男帶觀音女帶佛』之說!印光大師乃近代高僧,於此弊端之始就極陳其過,鑒於此流弊之泛濫,唯願大眾惜福,莫造罪業! 末學至誠懺悔於佛菩薩像不恭敬之罪!祈願各位同參佛友切勿如此,並廣為宣說,以挽回此流俗,則功德無量! 問:最近發現有些佛徒佩戴鋁質佛像,菩薩像或楞嚴咒,以為護身之用,倘進入不潔處所(如廁所等)是否有嫌褻瀆?請釋示,以資警惕。 答:身佩佛像一事,古曾有之,彼時交通不便,水陸多險,有護身佛之設備,安放佩帶皆有時處,俟達到目的之地,則高置供養,並非如今,以充裝飾,今人學佩,應體原意,出外不妨暫攜,居家實可不必,不但入廁污穢,自招罪過,即見人作禮,入廟拜神,種種動作,皆涉侮慢。以律儀論,身披袈裟,尚不入廁,亦不拜神,而況佩帶佛像,而作諸不潔耶?此事印光祖師在日,早有禁語,大概文鈔中,有記載。佛教護身之法物甚多,當依經典開示為據。如楞嚴咒。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云:「……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迭毛)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持誦以及佩戴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1、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惛,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2、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3、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4、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 5、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6、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7、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8、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9、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10、持咒之人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11、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12、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13、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14、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15、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16、設著不凈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凈。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17、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18、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庄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 19、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20、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21、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22、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23、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24、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斗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25、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26、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27、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咒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28、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29、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30、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凈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31、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32、無量百千金剛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33、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34、復有無量葯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35、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36、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並風神王、無色界天,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37、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金剛藏王菩薩率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金剛藏王菩薩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轉載貼文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過是久別後的重逢】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過是久別後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場旅行,當你被業力無情的拋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你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們的人生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怎知遇到的某人某事是好是壞,是喜是憂? 何必糾結那個他還愛不愛你?緣分未盡、不愛你,他都跑不掉;緣分盡了,再愛也走不到一起。不是你不夠好,也沒有誰對不起誰,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因果業債的循環往覆。 看似今生是第一次相遇,追溯前世,其實都是有故事的人再度聚首。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過是久別後的重逢。 三千紅塵,宛如古佛悠遠;人生匆匆,猶如一簾春夢。

九品蓮華開 | 第十二篇如瑞法師

九品蓮華開 | 第十二篇如瑞法師 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學習鼓勵的時候。無論與誰相處,我的習慣是為對方祈願,真心地希望對方好。無論對方怎樣對自己,都是在幫助自己成長。因此,把對方看成是老師,從內心說聲:謝謝! 昨天我們學習了九品往生觀「上品上生」應具備的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若能具足發起這三種心,就一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再來學習三種行,這三種行若能具足,亦決定往生。哪三種行呢?我們來看經文: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經文的大意是說,又有具備三種行的眾生,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修三種行,義也兼發三種心,為什麼呢?因為發了上品心必定會修三種行,而能修三種行,也離不開兼發三種心。

引業與滿業

引業與滿業 淨空法師: 一個人在世間不能沒有福報,經上我們看到諸佛如來,有些佛教化的國土很大很大,福報大;也有的佛他教化的國土很小,一個大千世界,那個福就薄。福為什麼有厚薄?在因地上修積不同。好像我們現在到這個人間來,在這個時間、在這個地區我們都得人身,生活在一起,引業是相同的,引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引業相同,過去世修的有五戒十善這個善因。可是滿業不一樣,滿業是什麼?過去生中每個人修的福慧不相同,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賤,就不一樣,不是老天爺不公平,是我們各人修的不一樣。所以總而言之,遍法界虛空界裡,所有一切眾生的依報跟正報,沒有一個不是自作自受。真懂得了,就搞清楚了,再不會怨天尤人,過去世疏忽了沒有認真修,現在明白了,現在認真修,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永遠來得及。現在我們希望財富,修,修因,修財布施肯定就得財富,我們希望聰明智慧咱們修法布施,希望健康長壽就修無畏布施,沒有得不到的,很快就得到,只要你真幹。大家都修,得的也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信心不相同,願力不一樣。有人修半信半疑:真的嗎?試試看,會得一點小的;有人一點都不懷疑,他一修真的大富大貴就得到,用心不一樣。這個心就是念頭,念頭念念都不相同。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一二八集) 2010/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28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