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關於發願,這些願切勿再發,耗福嚴重!

關於發願,這些願切勿再發,耗福嚴重!   在佛教之中有這麼一首偈子:「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這首偈子來源何處呢?亦是來源於佛教的《發願文》中。在學修路上,我們通過閱藏或是聽聞祖師大德的開示之中悉能得知,發願是學修之人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其想要證悟成佛,想要離苦得樂,想要開無上智慧,其發願之事就不能不行。但發願是什麼願都可以發嗎?並非!這些願切勿去發,耗福嚴重!   一、自利之願  在學佛路上,我們時常能夠聽聞到「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等話語。這些話什麼意思呢?這些話語皆是告訴我們,在抱怨他人,埋怨他人之時是否已自觀,自己是否已經做到?這就好比我們在學修路上,在指點他人之時,自己是否已經做到。   大眾皆知,人本自私。其自私歸自私,但發願切記,不能發自利之願。什麼是自利之願呢?就是一些對社會、他人皆無利,其得利者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所發的願。這就好比學佛者皆知的回向一樣,我們皆知回向十方法界,其功德無量。如回向個人其所得之福慧功德也只能自享。但回向亦不同發願,這只是一個譬喻。   二、惡行如意之願  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行善、佈施等事可以毫無誇張的說,人人皆會行持。其行善也不僅僅是增加福報,其學佛也是通過行善、佈施等方法來開發自性智慧與學佛必不可少的慈悲之心。   在學修路上,我們發願亦是需以善發願,而非以惡發願。如發善願,發求無上菩提之心的大願。在學修路上,我們只需做到精進,那麼所發之願皆會得到諸佛菩薩攝受。但如發惡願,它不僅僅不能得到加持,亦會因所發之惡願,讓我們福報驟減,從而煩惱加身,身心更是難以消停。

佛法不遠世間,修行不離生活

佛法不遠世間,修行不離生活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並非需要遠離社會遠離生活。 有一戶賣餅人家的兒子,從小心地善良,由於住在寺院旁邊,所以每天送十個餅來供養寺中的禪師。 但禪師每次都留下一個餅,並對他說:「我送給您,用來庇蔭您以後的子孫。」 有一日,他獨自的想:「餅是我送去,又為何反饋於我呢?莫非禪師別有用意?」於是便去請教禪師。 禪師就說:「餅是您拿來的,反送於您,我有何過失?」具有善根的他,頗有領會,是我造的因,必然是我得的果,於是向禪師請求出家。

《 十穀粽 》

《 十穀粽 》 材 料:糯米3杯、蓬萊米半杯、小米半杯、黑紫米1杯、花生50g、薏仁50g、紅豆50g、綠豆50g、米豆50g、雪蓮子50g、蓮子50g、素鬆50g、乾香菇50g、素鵝肉50g、素火腿50g、粽葉、棉繩 調味料:鹽、糖、醬油、醬油膏、香菇粉 作 法: 1.黑紫米泡水3小時。 2.綠豆、雪蓮子、薏仁、蓮子、紅豆、米豆泡水6小時。 3.花生泡水6小時後冷凍一下。 4.香菇切丁,加少許鹽炒香。 5.素火腿切丁後,炒香備用。 6.素鵝肉燙過切丁後,入鍋炒香,再續放入炒過的香菇、素火腿,以及1匙鹽、1匙糖、2匙醬油,和適量醬油膏拌炒入味。 7.起油鍋,放入所有的米和豆類,並加入適量的水、醬油、醬油膏、糖、香菇粉、鹽,拌炒均勻至水分收乾後,倒入炒香的料和素鬆拌勻。 8.接著,取2片燙過的粽葉,包入餡料,並用棉繩綁緊後,放入滾水中,水需蓋過粽子,用中火煮3小時即可。 (02553223)轉載現代新素派

每個人所有的際遇,都要自己負責任

每個人所有的際遇,都要自己負責任 淨空法師: 「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我們要常常記住世尊一句教訓,它非常重要,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時時刻刻記住這一句,然後才真正知道,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所有的際遇都要自己負責任,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罪、是業。為什麼?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沒有人惹我,我也沒有能力惹別人,全都是自作自受。修行修什麼?修行就是回光返照,這叫看破,把自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淨、善要保任,佛教的名詞叫保任,就是保護好;不淨、不善要把它放下,這叫修行。所以真修,與別人不相干。修行這樁事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完全要靠自己。有沒有人障礙你?沒有,障礙不了。一切善與不善,全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被染污了,這個責任要自己負。別人送給你,你自己接受,就要負責任。別人送來了不接受,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接受,永遠保持心是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叫真修行人,這是真正的佛弟子。 不要說世間善人給我們講的這些善法不能放心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一切經教也不能放在心上,這個要知道。經教放在心上,你不能成就,你成不了佛。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你怎麼還有佛法?所以佛說得很好,我們自己千萬不要搞錯,佛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給你講了四十九年,不能放在心上,你了解意思,明白就好;放在心上,你的心被污染了,被釋迦牟尼佛污染了。這個污染雖然是善,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果報在三善道;如果不放在心上,你超越六道輪迴。佛沒有騙我們,佛對得起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自己誤會、搞錯了,學佛學了一身的煩惱,不會學,處處著。佛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華嚴經》上說的。佛說得清楚,我們要真正聽得明白,得其受用,受其利,不受其害,這叫善學。佛菩薩善教,我們要善學,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在如來果地,這個果地是法身菩薩證得的妙覺果位,妙覺果位稱為究竟無漏,等覺以下都稱為無漏。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科學家接受了,即是真心所現,法爾如是,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九集) 2013/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69

手撕包菜

手撕包菜 紅白相映,清脆爽囗,不失家香味 材料 1)1粒包菜 2)干辣椒4個(切段) 3)1茶匙花椒粒 4)薑幾片 調味 1)素蚝油1湯匙 2)生抽2湯匙 3)白醋1湯匙 4)鹽巴適量 5)素菜粉,黃糖少許 作法 1)包菜用手撕成小片 2)熱油,放薑片,干椒爆香提味,再放花椒粒,接著把包菜放入翻炒 3)加鹽是將包菜水份燜炒出來,接著放蠔油,菜粉,糖,蓋上鍋蓋燜煮—會 4)炒至包菜半透明變軟時,加白醋,是從鍋邊放下,提香白醋味 5)起鍋前加生抽提色 轉載貼文

修福報與修道,到底有何差別?

修福報與修道,到底有何差別? 如本法師:修福報是圓滿佛道部分之一,不能代表佛道的全體,因為修福報而不修智慧,始終無法出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外,固然能得人天之大富大貴,亦免不了受善惡之業所牽纏,控制得三界不得出,三業致使自己身不由己,隨其擺布故。不修道就沒話說,一旦要修行,福報是應該修,智慧亦不可或缺,何以故?有福無智成顛倒,有智無福成煩惱,是故,福智應雙管齊下,相得益彰,不得偏失一邊。儘管努力勤修福報,但不修智慧來破煩惱,淨化業障,窮盡來生罪亦存在,因為福報不能滅罪,滅罪有滅罪之法,豈可不慎哉!六祖慧能大師雲:「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如何增長我們的福報?星雲法師: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報呢?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佈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佈施、多結緣。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鬱、傷感。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遷流而產生變化。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