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光大師:觀世音菩薩感應的原理和種類有哪些?

印光大師:觀世音菩薩感應的原理和種類有哪些? 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跡而論,止雲菩薩而已。以其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菩薩大慈大悲,普為法界眾生恃怙,由茲舉國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常談。(《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1頁 石印普陀山志序)

如何處理家庭裡面的煩惱

如何處理家庭裡面的煩惱 問:請問師父為什麼我們在外面的煩惱倒是好處理,但家庭的煩惱我是越掙扎卻越深呢?慧廣法師答:家庭當中,除了兒女、夫婦、就是父母,都是彼此最愛的親人,但為什麼越是親人煩惱卻越多呢?第一,不在意,從表現形式上來說就是疏忽,都會彼此認為做什麼對方都應該會接受,所以就放鬆了,不認真了,自私了,任性了,沒有防範了,沒有顧慮了,其實呢,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需要尊重和平等的。第二,過份「關心」,對於自己的親人,總是拿出自己認為最負責任的態度去「關心」她們所做的一切,包括父母的自由,父母的言行,兒女的交際,兒女的隱私,愛人的行蹤,愛人的愛好,對自己的「付出」百般標榜,並時時期待所有家人對自己「付出」的認可,這是什麼?這是矛盾的根源,這也是自性不夠平等的體現。第三,要求過高,越是對自己的親人,越有不理智的要求,越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越是怨氣沖天,包括對父母的不滿意,怨恨自己的父母不能像有本事的父母一樣給予自己富有的根基;對兒女不滿意,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恨不得將自己的孩子拿過來拳打腳踢,也要讓他有出息;對於愛人,更是沒有知足的時候,看人家老公到點就回家,看人家老公能掙多少多少錢,看人家老婆,總是那麼溫柔,看人家老婆素質多高…….這些是什麼?是貪欲,是自性不夠清淨的體現。怎樣去根除我們這些無名的罪障呢,唯有調伏自心,放低自己,心生平等;放寬他人,心生慈悲。暫時做不到面面俱美,也要將自己最美的一面留給自己的親人,付出的時候,少一份索取;接受的時候,多一份謙讓,珍惜彼此不只一世的親人緣份,互相攙扶,互相感恩,家和萬事興,人慈百福臨! 轉載

海賢老和尚的故事——彌陀大願,三根普被;一句名號,自在往生

海賢老和尚的故事——彌陀大願,三根普被;一句名號,自在往生 賢公在日,經常會給大家講起一位同齡僧人的軼事,我們去孤峰寺和清泉寺的時候,演強法師和印生法師不約而同地也提起了這位僧人,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 老德和尚,幼年喪父,隨母親乞討度日。一個奇冷無比的冬天,飽受凍餓之苦的老德母子乞討至桐柏縣平氏鎮的金山寺,哀求住持海參法師慈悲收留,並希望法師能夠收老德為徒。海參法師沒有答應給老德剃度,而是把他帶到韋馱菩薩像前,讓他拜韋馱菩薩為師。因為老德呆傻愚鈍,所以他母親喚他叫「老呆」,南陽方言中「呆」與「德」同音,所以傳之日久就演變成了「老德」。老德就這樣出家了,沒有剃度師,也沒有法名,更不曾受戒。 從此,平氏鎮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都記住了一個每日肩搭布袋出外化緣的呆和尚。海參法師教他走路時念阿彌陀佛,他果然老老實實地邊走邊念。村裏的婦女和頑童們看他呆傻,就常拿他取笑。老德也不生氣,只是一再給人作揖,口中不斷地念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有人愚弄他說:「老德,你磕個頭我給你糧食。」老德說:「沒有佛我不磕。」人家指著一塊石頭說:「這裏面有佛。」老德放下布袋,對著石頭跪下就磕響頭。人們以為好玩,就常常這樣捉弄他,以至於把老德的額頭磕出了一個雞蛋大的包。更有些欺人太甚的,指著牛糞對老德說:「這裏面有佛。」老德說:「有佛我就拜。」 然後就對著牛糞磕頭。 有人把一根線搭在他的耳朵上說:「老德,我把你拴在這裏了,你動不了啦!」老德便站在太陽底下哭起來,半晌不動地方。後來有人經過,問他為什麼哭,他說被人拴住了。人家問用什麼拴的,他說用線。問他拴住哪兒了,他說拴住耳朵了。人家把線從耳朵上給他拿下來說:「我給你解開了,你可以走動了。」老德馬上破涕為笑,連連給人家作揖念佛⋯⋯ 老德化緣回寺之後,一定先到韋馱菩薩像前跪拜,說:「師父,我回來了。」然後再把化來的東西拿到大殿供佛。白天出外化緣,夜晚拜韋馱菩薩,年復一年,日日如是。 一九五四年臘月,老德和尚生病了,但是拒進湯藥。見人就問:「哪天是臘月初八?」每天必然要問幾遍。海參法師私下問他:「你總是問臘月初八幹什麼?」老德和尚回答說:「我師父告訴我說,臘月初八那天阿彌陀佛來接我走。」海參法師默記在心,暗暗讚歎。 轉眼到了臘月初八這天,老德反而不再問了。寺內僧人告訴他:「今天就是臘月初八,你到底想幹什麼呀?」老德一聽此言,好像很驚訝地說:「是嗎?那我得走了。」請人為他打來一盆洗澡水,他沐浴更衣後,便端坐念佛而終。 老德和尚往生將近兩年的時候,有幾位客商到武漢做生意,在武漢街頭遇到一個肩搭布袋正在化緣的呆和尚,大家都說像老德,於是上前打招呼說:「老德,你怎麼跑到武漢來了?」呆和尚看著他們,傻傻地笑著說:「化緣嘛!」大家說:「和我們一起回去吧?」呆和尚說:「我過幾天再回去。」 等到這幾位客商從武漢歸來,向平氏鎮的百姓們講起他們在武漢街頭遇到老德的事情,才得知老德已經往生兩年了。但是他們依然非常肯定地說,他們遇到的就是老德和尚。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佛菩薩對待眾生是非常慈悲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皆是為度化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而立;不論愚賢鈍慧,只要願意真心信願,至心念佛者,無不普皆攝受,慈悲度化。 轉載貼文

當你日子過得很舒服的時候,要注意傲慢心

當你日子過得很舒服的時候,要注意傲慢心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不快樂的第四個原因是傲慢心,傲慢心是傷害很大的一個煩惱。「慢」是傲慢之意,不僅自高自大,還輕慢他人。傲慢心指的就是看不起人,對人怠慢,沒有禮貌的心性。通常,人有文化會起傲慢心,有財富會起傲慢心,有地位也會起傲慢心。當你的日子過得很舒服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別一不注意起了傲慢心,看不起他人。人,不能有傲慢心。傲慢心一起,煩惱就會不請自來。這個傲慢心對人的傷害很大!一個人看不起別人的時候,他的障礙就來了。傲慢心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第二是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和優點。傲慢心會讓人失敗得非常徹底。因為他看不起別人,看不到別人的好,很自以為是,聽不進意見,只喜歡聽恭維的話,這個時候麻煩就大了。傲慢心是傷害很大的煩惱,也是狂妄之心。尤其當他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就更找不到自己,更加目空一切,更加藐視一切。凡是自認為比別人強的地方,都成為他驕傲的本錢,然後就抬高自己、蔑視別人。許多人內心特別渴望被別人仰視、羨慕、追捧,特別喜歡高人一等的那種感覺,但實際上,傲慢本身就是一種膚淺。一個自卑的人是找不到內心力量的,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而傲慢同樣也是內心找不到力量的表現,他需要用一種外在的強大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虛無。所以他更需要外在的很多光環,頭銜來裝飾自己的強大。當他有一點點比別人強的地方,他都需要彰顯。「成熟、飽滿的穀穗永遠都是低頭的,而腹內空空的穀穗就喜歡仰著頭。」這是個特別生動形象的比喻。為什麼有傲慢心?心很大,但裡面的內容卻不多,就要靠驕傲去填滿它,所以就有傲慢心;等你的果實長得很豐滿,傲慢心就沒有存在的地方了,它會被擠出去。 轉載

【素食紅燒麵】

【素食紅燒麵】 材料: 調味料: 皮絲麵捲1/2斤 蒟蒻條1/2斤 紅蘿蔔1條 白蘿蔔1條 蔬菜隨意 冰糖2大匙 薑、水適量 拉麵、小白菜 炒酸菜、香菜 滷香包1包 (花椒1大匙、桂皮1段、 八角2粒、丁香4-5粒、廣陳皮1片) 甜麵醬3大匙 番茄醬3大匙 醬油3大匙 辣豆瓣醬3大匙 鹽適量  作法: 1. 皮絲麵捲以熱水泡軟去油切塊,蒟蒻以醋水燙去鹼味,紅白蘿蔔去皮切滾刀塊備用,薑切片,香菜切末備用。 2. 起油鍋,薑爆香,再加入冰糖炒至赭紅色, 再放入皮絲塊,再加入甜麵醬、辣豆瓣醬、醬油、番茄醬炒香,再加入紅白蘿蔔塊,再加入水至與材料同高,接著加入滷香包,就可以加蓋燉滷一小時,即成為紅燒料。 3. 拉麵煮熟,小白菜燙熟,碗中加入少許鹽巴,再倒入用來煮麵的熱湯,再加入拉麵、小白菜、淋上紅燒料,再添上酸菜,灑上香菜末即可。 轉載貼文

【佛學常識】為何居士之間相互都稱「師兄」?

【佛學常識】為何居士之間相互都稱「師兄」? 在寺院禮佛時常聽到志工或居士之間常以「師兄」相稱,可為何不稱呼「師弟」呢? 首先,這是彼此間互相尊重的表現,意為告訴自己他人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願意保有謙虛、恭敬的心態去與對方溝通。 其次,這也是為了避免「我慢」的生起。學佛要有所成就,便要戒除「貪、嗔、痴、慢、疑」等煩惱,其中的「慢」就是傲慢、我慢。 如果一直稱呼別人為「師弟」,就容易催生出一種「我比對方資歷老」的傲慢心態。 而在佛法的修習過程中,修行的先後順序、時間長短並不那麼重要,正如《圓覺經》云:「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