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逆境、災難、輪迴的解救法】

【逆境、災難、輪迴的解救法】 李炳南居士: 一、逆境得轉變,災難能消除 人的苦樂,原是一種果報,這卻得合三世來觀,若不懂這個道理,那是講不通的。現在我們遭受逆境,遭遇災難,當然是因果關係;要最快的把他轉變消除,就是「念佛」。經上說過: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還遭甚麼逆境災難呢?經上又說:能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有四方上下無量無邊的佛來護念他。佛是萬德萬能、法力無邊的,只要佛來加被,還怕甚麼災難? 二、跳出輪迴永遠長生 六道以外,還有甚麼所在?真是奇聞,哈哈!六道是凡境,那知還有聖境,聖境就是佛國。在這個世界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是七寶聚成的,莊嚴清淨,比甚麼樣的天宮(天不止一層,天帝也是無量無邊。)都好幾千萬萬倍;第一的好處,就是壽命無量,不像天人六道那樣的生死不停。經上說過:若是生到那裏去,皆是金身,光明照耀,神通具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壽命無量,一直成佛。究竟怎麼去法?經上說過: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就來接你。

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

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 作為修行人,我們都想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但是,行持善法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積累功德就更不容易了。那麼,怎樣行持善法,積累功德呢?有八種殊勝方法。 八種殊勝方法 第一 深信 首先就是要深信。信為功德之母。深信是從明理中產生的,首先要明白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地信仰,這叫迷信,是一種愚痴、迷茫的狀態。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明理,才可以產生真正的信心,才會產生深信。 第二 決心 你信佛、學佛,包括依止善知識、學修法門等,心裡應該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說,首先經過觀察,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下決心、做決定:「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依止善知識,我要好好修持所選擇的這一法門!」 一個智者是不會輕易立下決心和誓言的,他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會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會捨棄自己的誓言。 第三 堅穩 就是心裡要堅定,身和語要穩重,不能隨便。比如,有人在那兒說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著說是非。一個人在那兒殺生或者做壞事,自己沒有主見,也跟著乾。一說要去娛樂場所,自己也跟著別人跑。這都是身和語不穩重的表現。學佛需要堅穩,要有自己的主見。內心不能隨著外境動搖,隨便跟著別人瞎跑。 第四 恭敬 古德說: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十分功德。內心處處有恭敬,言行上處處有禮儀和禮貌。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 每個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都有佛性,未來都會成佛。所以,不分好壞善惡、貧富貴賤,內心都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禮貌。 一般情況下應該對眾生客氣、禮貌,但有時候態度和方式上也可以強硬一點,這是特殊情況。學佛的人就是學智慧的人,應該要隨機應變。 第五 慚愧 懺愧,第一種解釋是: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為'慚',怖罪之心為'愧';第二種解釋是: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即所謂「慚者羞人,愧者羞天。」 「慚者羞人」:不敢造業,不敢犯戒,一旦造業犯戒了,怕善知識、同修道友羞恥自己,心裡很不好意思,很在意,這個心叫慚。這樣的心態對於不造業、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心態,既不怕善知識羞恥,也不怕同修道友羞恥。 「愧者羞天」:諸佛菩薩、各大護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諸佛菩薩,怕諸大護法羞恥自己,怕他們懲罰自己,在他們面前心裡很不好意思,這叫愧。自己要有慚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惡業了,犯戒了,心裡很不好意思。有很多人自己犯戒了還不承認,還找一百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護,這種人容易造業,一定會犯戒的。 第六 畏懼 對業因果有畏懼感,害怕自己造業、犯戒將來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痛苦。為什麼你現在事事不如意,內心煩惱重重?因為你自己造了業,犯了戒,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將來你還要繼續遭受痛苦,甚至墮落惡趣,遭受惡趣的痛苦。當想到這些時,心裡應該很害怕。如果對業因果沒有一點畏懼感,犯戒、造惡業都理所當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第七 寂靜 任何時候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具備威儀,寂靜清淨,調柔心態,如理如法。 第八 快樂 既要給予眾生快樂,也把眾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精力,讓眾生生歡喜心,給予眾生快樂,尤其是身邊的親朋好友。若是你沒有絲毫的私心,完全為了讓眾生開心、快樂,讓眾生生歡喜心,然後再慢慢度化、引導親朋好友進入佛門,何不為之呢? 通過這些行持善法的殊勝方便,慢慢你會真正積累功德。 行持善法的行為應該是無界盡的 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我們利益眾生的事業沒有結束的時候,也不能有結束的時候。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里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行持善法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眾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煩惱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虛空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無有界盡。菩薩的四弘誓願也是這樣: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怎樣行持善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寶蘊經》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自建造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並對此等佛塔,經過微塵數劫,為利益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物,承事供養,與此相比,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花供養,所生的福德更為廣多。 原因是供養的意樂有差別。行持任何善法,都應當下調整意樂,至少要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意樂的強弱,致使業力有輕重之別。 古代,有位女子來到一所寺院,她想作供養卻沒有資財,就把身上僅有的兩文錢供養給了寺院。住持當時親自為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女子入宮做了貴人。一次,她又帶了幾千金來寺院捨財,住持只叫徒弟出來為她回向。 貴人問:「以前我僅施兩文錢,你就親自代我回向。今天佈施幾千金,為什麼只讓徒弟為我回向?」 住持答:「前次佈施,錢雖微薄,施心卻極虔誠,老僧不親自來為你回向,不足以報謝恩德。此次,佈施的錢財雖豐厚,但施心遠不如以前真切,所以請人代懺就足夠了。」 此女子最初供養的意樂猛利,因此福業力大。後來,作為貴人,供品雖豐厚,但供養的意樂微弱,因此福德反不如以前。 行持善法要以三殊勝攝持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初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再次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末行回向殊勝,是指在行持善法之後,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蒸蒸日上。 無論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佈施供養、放生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 來源:靈隱寺

沒有錢,你同樣可以積累大福報!

沒有錢,你同樣可以積累大福報! 每個人,都想圓滿自己的資糧,獲得大的福報,可以做更多弘法利生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上班族開始信佛,然而,有很多人因為家庭,因為經濟,而無法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其實,做善事的功德,不在錢的多少,而是看發心。看你的發心,是否是真心的利益眾生而不為自求,看你的發心是不是為了功德而做功德。打一個這樣的比喻:倘若你盡自己的努力,為解救眾生而付出了一元錢的功德,也比那些大富翁為了求自己的人天福報而付出的1萬元的功德大的多!清淨的發心,與證果的剎那,可以獲得相同的功德。沒有錢,你同樣可以積累大福報!1、住在高層樓的朋友,可以在下樓的時候留意一下你下層的居民有沒有在自己的門放垃圾袋,如果有,您可以幫他提下去,也不要告訴他!這也是在積陰德哦。 2、如果在刮風的天氣,您樓下的自行車倒了,您可以默默幫人家扶起來。3、每次在您吃飯前,要先念供養,供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解除飢惡的痛苦。同樣,當你心情好的時候,得到一個寶貝的時候,同樣也是如是念供養,感恩三寶的加持,願一切眾生都能像我一樣獲得。4、每次在您煮好粥,做好米飯或者饅頭的時候,先拿出一點來,放在窗台或者樓下樹根旁,小鳥、螞蟻,還有流浪的動物可以吃。5、每次你去超市,菜市場,在街上遇到流浪的小動物時,上去為它念一聲佛,讓它聽到,讓它結緣、種下解脫的種子。 6、如果你自己得到一個治病的好的偏方,或者是學生的你有好的學習方法和資料,也介紹給你身邊的人。7、我想,如果你實在沒有錢,那麼一天攢一毛錢,一塊錢,總是可以的,那麼一個月就有三元錢,或是三十元,積少成多的時候,你可以去參加護生活動,可以匯款助印,還是那句話倘若你盡自己的努力為解救眾生而付出了一元錢的功德,也比那些大富翁為了求自己的人天福報而付出的1萬元的功德大的多!8、人家做好事,我隨喜讚嘆,家人想做好事,我發心護持,人家正在做好事,我前去幫忙。促成別人的好事,隨喜別人的善行,那你所獲得的功德與他一樣,完全看你的發心是否真誠和清靜。

我們修道一定要結緣、不要結冤,這是什麼道理?

我們修道一定要結緣、不要結冤,這是什麼道理?(宣化上人) 我今天要對你們大家講,我說:其他的道場都怕人跑了,我這個道場是怕人來,正相反。因為來一個人,我就要費了很多的精神來教化這個人。 那麼說你為什麼要教化人?我教化的是有緣人。沒有緣的人,我沒有法子教化;不單我沒有法子教化,沒有緣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法子教化和佛沒有緣的人。所以,和佛沒有緣的人,就要佛的弟子去教化。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次到一個國家去結夏安居。什麼叫「結夏安居」呢?就是在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個期間,比丘、比丘尼──出家人不走路,住到什麼地方,就在那兒住,周圍不走出一百步去,就在那兒住,這叫「結夏安居」。 為什麼不走路呢?因為地上很多蟲子、很多眾生,怕比丘走路,無意中把眾生就給踩死了,所以要「安居」。 佛要到一個國家去安居,這個國家的人不歡迎佛在那兒安居。佛就派目連尊者先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國家的人一見了目連尊者,就歡迎了,說:「啊!你可來了!」叩頭頂禮來歡迎這位尊者。 有人就問佛說:「佛到這個地方,這地方人反而不歡迎,佛的徒弟到這兒來,這些人怎麼又歡迎?」佛說:「你不知道,這些人以前在無量劫以前,他們都是一幫蜂子,這幫蜂子在山上住。 有斬柴的一對父子,這個父親一見到這幫蜂子,就把眉頭皺起來:『快離牠遠一點!不要見這蜂子!這不得了!』怕牠咬著。 這個兒子就發願說:『爸爸!不要怕!我發願──雖然他是蜂子,等我將來若成佛的時候,我若證果得道,我要先度這一幫蜂子!』 今天,目連就是發願要度蜂子的這個兒子,我就是當初這個父親。所以他對我沒有緣,對徒弟有緣。」有這種的關係。 所以說,所度的就是有緣人──佛度有緣人。那麼佛都度有緣人,何況我是佛的弟子呢!當然也要度有緣人。有緣的人他來了,我趕他也不走;沒有緣的人,我留他,他也不待久。 偏偏有的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我打怕了,一見到法師,他就嚇得戰戰兢兢,就要望影而逃,所以這都是有一種的因緣。 那麼你們誰和我有緣,我就打他一頓香板,他也不走;沒有緣的人,我就天天給他叩幾個頭,他也要跑的。所以就講有緣、沒有緣的問題。 再者,我在這兒弘揚佛法,我不怕人跑,為什麼說「不怕人跑,怕人來」呢?我也不怕人來。 剛才說「怕人來」,我只不過費一點精神,那麼人來了,我也不怕;跑了,我也不怕。來了和沒有來是一樣的,跑了和沒有跑是一樣的。 因為什麼呢?這個法界都是我的,他跑再遠也跑不出法界去。他若能跑出這個法界,那更好了!沒有到法界外邊,沒有跑,好像孫悟空一個筋斗打十萬八千里,還在佛的手掌裡邊。 所以打來打去,還是在這地方;所以跑來跑去還是在這地方。好像某某,以前也來了又跑,跑了又來。現在不知道怎麼是有膠水沾上了,沾得跑不動了。 所以我常對你們講:你們各位願意到其他哪個道場去,我都歡迎;其他道場到我這兒來的,我就不太歡迎。 因為什麼呢?我以前沒有對你們講:我這個道場不怕人跑,就怕人來。誰願意往遠的跑,跑得愈遠愈好。誰若想進來,這個時候要詳細調查一下,查一查他是不是能用功修行。 為什麼呢?不要把我們本有的人給影響了,又懶惰起來,所以這是要特別注意的。我們這是「不怕走,就怕來」。但是「怕來」,時時就有人來。 為什麼「有人來」?也就因為「怕有人來」,所以他來。「不怕走」,還很少人走,到這兒來,他就不走了。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怕」的關係。為什麼「沒有人走」?「不怕有人走」,所以就沒有人走。 因此,你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怕!心放大了,把你的身也放大了。你好像那個象,這麼大一個小象,一放,放得很大一個象。 我們現在把這個「心」、「身」、「意」,都把它放大了。為什麼不怕人家走?為什麼又怕人家來?怕人家來,也不是真怕,不過要小心一點,不能那麼大意。 因為我們佛教是一個法界性的,你跑也跑不出法界去,你來也沒有到法界裡邊來。跑也沒有跑法界外面去,這個法界是無大、無小、無內外的。 一粒微塵也是個法界,你盡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也都是法界。所以以法界為性,就沒有一個「來」,也沒有一個「去」──不來不去。 你說這是個什麼境界?所以我們以法界為心,以法界為體,以法界為我們的住處。所以來也是來而不來,去也是去而不去,這種境界你們體驗一下,是個什麼滋味? 講到這個緣,我們修道,一定要結緣不結冤,和所有的人都要對人好,甚至於心裡邊都不要想別人的不好,要想人的好。 你若想人家不好,這有一個「不好」的念,對方對你也就沒有好感。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修道期間,不要生一種妒嫉心,不要生一種障礙心,不要怕人比自己好。 怕人比自己好,結果自己就會不如人,就會沒有人那麼好。你若不怕人比自己好,你自己要勇猛精進,向前用功修行,那才能有所成就。 你對人好,人對你也好,我們大家一天比一天好,做好的朋友。你對人不好,人對你也不好,一天比一天就有一種怨恨。怨恨,就沒有緣;對人好,就有緣。 比如這個法師,本來他道德很高超,但是就沒有人緣。他講的道理非常妙,沒有人聽,沒有人相信。這為什麼呢?就是沒有種下這好緣,沒有結下這個緣,所以他法緣就不盛。 有的法師講經講得很不好,好像我似的,連個字都不認識,結果很多不懂話的人,就聽不懂也要聽,這都是有緣的關係。若沒有緣,請他到這兒來聽,他聽兩句半,三句都等不了,就跑了。有緣的,在這聽完了,還不願意走。 好像某某昨天晚間說:「走的時候非常困難,不知道怎麼樣走法!」這就是因為和佛教有大因緣,他種下這個緣了,很深很深的,到我們這個道場裡邊,他就覺得像到家一樣,到自己家了,就不願意跑了。 我們修行——要結緣,要把你那個慈悲心發大了,要發大菩提心,發大慈悲心和一切眾生結緣。 佛為什麼有那麼多徒弟?就因為他和這一切眾生結緣結的,生生世世他都願意幫助眾生來修行、來成佛,所以一切眾生就對他那麼樣恭敬、供養、禮拜,就因為結下那麼多的緣。 轉載貼文

印光法師: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

印光法師: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 文鈔原文:老人當以念佛為正行。寫經要志誠恭敬,一筆不苟。又須過細校對,不令有錯。若或有錯,當另寫。不可剜補,以免久則糨性退而落脫也。寫一句,校一句。寫一行,校一行。一頁寫完,通頁再詳校二三次,方可無錯。若錯不願寫全頁,則將錯字點一筆,即寫正字於其旁。千萬不可剜補。汝之字,不甚好,不必又寫華嚴。以字不甚好,後來人不甚注重,還是一心念佛好。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諦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印光法師文鈔》• 復方聖照居士書二 白話譯文:老人應當以念佛為正行。寫經要志誠恭敬,一筆不苟。又必須仔細校對,不令有錯。如果有錯,應當另外再寫。不可剜字補寫,以免時間久了,粘性退失而落脫。寫一句,校對一句。寫一行,校對一行。一頁寫完,整頁再詳細校對二、三次,方才可以無錯。如果錯了,不願意重寫整頁,就將錯字點上一筆,將正確的字寫在錯字旁邊。千萬不可以剜字補寫。你的字,不是很好,不必又寫《華嚴經》。因為字寫的不是很好,後人不是很注重,還是一心念佛好。如果念佛有妄想,應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然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就是攝耳諦聽的方法。應當依照這個方法來念,就不至於仍舊妄想紛飛了。——如誠法師譯

地藏法門的富貴法 福安古觀音寺

地藏法門的富貴法 福安古觀音寺   末法時代,尤其是越往後,人的福報越小時,佛法要住世,靠的是地藏菩薩的願力在住持。地藏菩薩不捨棄惡業眾生,尤其是廣設方便,把眾生接引佛門。這裡頭的方便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滿足眾生世俗的需求。這個是地藏菩薩和普賢菩薩不同的地方。普賢菩薩告訴你生命的本質和真相。但地藏菩薩也是接引你,最起碼的先救你的命。   有兩部經很重要,華嚴經和地藏經。華嚴經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為代表,地藏經以地藏菩薩的願力為代表。這是大乘佛法不同於其它宗教的地方。每個宗教都讓人行善,但大乘佛法不同。佛門廣大中以地藏菩薩願力廣大為代表。修地藏法門中,除了滿足世俗願望,最重要的,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度娑婆世界眾生的廣大願力。   先救命,是這個時代修行的一個特質。佛說我們的世界屬於減劫,人的福報和智慧都在減少。災難特別多,涉及身體的災難和身外的災難。地藏經講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還有包括身體的病苦等等。這些都是障道。雖然說比丘常帶三分病。但也是三分病,帶太多病,你也不能修。所以要維持這個半苦半樂之間比較好修。地藏菩薩救眾生,用神通來救一半,就是大苦變成半苦,剩下的半苦就是你要拿來修行了。所以你不是修了地藏法門就樣樣如意,最起碼就是不會樣樣都不如意。苦能激發你度眾生和修道的願力。有苦才能解脫。   地藏菩薩的本質是度眾生,其它的世間滿願是修地藏法帶來的附屬品而已。因為度眾生是長期的,而且是無私的。但凡夫的心理就是希望得到回報。那度眾生的回報是什麼?就是你想要什麼,地藏菩薩就給你什麼,先讓你富貴起來。   首先你能修,地藏菩薩已經把你拉進佛門了。但進了佛門後,這時你要感應,就需要願力感應了。所以有些人修了一次感應,後來感應越難,就退信心,然後去修其它法。這個也是好事。等其它法修了,有感應,那是地藏菩薩接引你去找你的法門;沒有感應也是好事,你修其它法沒有感應,你才會死心塌地回來修地藏法。   現在很多人念地藏經想著發財、求子等世俗的東西,這都是很好。求地藏法門比較容易感應。因為地藏菩薩知道,給你好處,你才會常來。所以地藏菩薩就啟動了他的摩尼寶珠,讓你一切滿願。最起碼的是給你小感應,但告訴各位,大感應就不同了。就需要你的大願力了。   在修地藏法中,有個現象,剛修法時很容易感應,但是越修你就發現感應越來越困難,為什麼?   這裡講地藏法,要申明一點,念地藏經只是地藏法的一部分。地藏法確切來講,包括修供養,造塔建寺,供僧供齋。   這個是福報的緣起。在修慧上,包括念大乘經典。所以地藏經講不僅念地藏經,其它大乘經典也是。所以你可以念金剛經、法華經,這些都是地藏法中誦大乘經典的部分。所以他也不是狹隘地理解為孝養父母。不要把地藏法同儒家等同起來。   其實佛門的富貴法就是地藏法。就是你修地藏法以後,你的財富自在,身心安樂,眷屬具足。所以地藏經中出現國王、大富長者,這些都是上層人物。因為你只有經歷了這些財富自在,你就更容易放下。等你玩夠財富了,你的目標就不會想著發財了。然後才進入願力的回報。   所以你要修地藏法更近一層時,你的福報緣起就最重要,就是布施的緣起。比如你要求福求子,可以去修供養造佛像。你想要相貌莊嚴,就去打掃衛生,把佛堂莊嚴起來。要身體健康,就要造佛像。求子的緣起有兩種,一種是去供僧。但緣起比較慢。很多人福報大是出家人來投胎。還有一種是造佛像。佛像從無到有,這個緣起跟求子緣起一樣,從無到有。想要身體健康,食欲好,就去拿好吃的供出家人。要少病苦,就去布施醫藥。這就是地藏法的緣起部分。 轉載貼文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