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達真堪布:「 家庭和睦 」 是最實在的修行!

達真堪布:「 家庭和睦 」 是最實在的修行! 作為在家人,為什麼家庭不和睦?肯定是自己的問題。你肯定沒有完全把家人當作佛!各位修行人可以問下自己:自己對父母不耐煩了麼?和配偶經常鬧不開心麼?修行就在煩惱處修,切記切記! 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心,你要知道這都是自心的顯現、自心的變化。我們能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當中,接待人、處理事的時候把握住自己的心,那樣的話就好了。 一切殊勝圓滿、清淨平等都在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我們的生活圓滿了,工作圓滿了,這才是真正的圓滿。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圓滿、工作沒有圓滿,我們另外得到一個圓滿有什麼用? 家庭不和睦,天天吵吵鬧鬧,你還想得到解脫是不可能的。身體不健康,天天有這個病、那個病,那也還是不圓滿;工作不順利,總有事,這也還是不圓滿,你修行還是沒有到位。身體、工作、家庭都越來越好了,那個時候才有修行。

誦經後別忘補闕真言

📙誦經後別忘補闕真言 🕊真言的由來介紹: 此真言又稱「補闕真言」。全名為「法華補闕真言」或「地藏菩薩補闕真言」,為夢授咒。 此真言是蜀郡靜泉寺僧道如,俗姓李,發願讀《法華經》一萬遍。至元和初遍數滿。 鄰房有一僧,死經七日卻活來云:見地藏菩薩,有冥司與卒等俱時至,問僧云:汝與道如鄰房住否?答曰:然也。 地藏菩薩云:道如持經一萬遍滿畢,然以漏闕至多,冥官藏不能納之。汝持此明與彼道如,每誦經一遍即誦此「明」(指此補缺真言)三遍,所遺闕文句即得圓滿如法。冥官攝受云云。

在寺院做義工做了那麼長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卻背上了嚴重的因果關係,請師父慈悲開示

在寺院做義工做了那麼長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卻背上了嚴重的因果關係,請師父慈悲開示   問:阿彌陀佛!師父,我長期在寺院做義工,經常受到各種來自居士之間的排斥和壓力,幾乎都要崩潰了,在寺院做義工做了那麼長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卻背上了嚴重的因果關係,請師父慈悲開示,救度我與水深火熱之中吧!感恩師父!   恆傳法師:阿彌陀佛!做義工是內財佈施、功德無量、殊勝無比,可是,如果你不如法如理,做一些違背佛理的事情是要背上嚴重的因果關係的,這個因果很有可能就是無間地獄之苦。到寺院做義工幹什麼?培福報,修磨這顆被無明障礙的心,無怨無悔、無求無諍、無煩惱才是真正的義工!如果在寺院做義工還為了爭名奪利,貪圖十方供養三寶的財物,虛榮心、傲慢心還在顯現,還不如趁早回家,功德福報沒培來,臨到最後把因果關係、造成的嚴重惡業連累你的家眷、你的兒女子孫後代,這又何必呢?在寺院不積極主動改正自身世俗的不良習氣,不接受佛法的教育,那樣不是過著快樂、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像在世俗中那樣生活,看似在寺院其實是地獄。寺院是清淨心靈之地,你的心靈都沒有清淨,反而產生更多的煩惱、污濁,你去寺院幹什麼?在寺院做義工本質是給自己培福報,就因為別的居士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被你看到了,你不是很好的幫助、引導他們,而是起了煩惱心,發脾氣、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一來你殊勝的內財佈施功德就漏了,平時再努力、在用心的做事,就因為那一句話斷人慧命,導致你的內財功德流失。所以,我們去寺院不是觀別人的過失,是在反觀自己,用別人做過的事情去觀照自己,別人做的不對,反觀自己會不會也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尤其是在逆境當中,運用佛陀的智慧,扭轉、改變這個心態,去反觀自己。很多寺院都出現類似的問題,居士之間互相爭執、爭鬥,爭權奪利,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並不是在寺院發心做事,而是一種虛榮心、傲慢心,想讓很多居士看到:你看我多麼多麼厲害,在法師面前怎麼怎麼樣,都是產生這種不好的心態,像這樣的人沒有真正實行內財佈施,早晚要吃大苦頭,如果是在正法道場,那吃的苦頭會更大。很多寺院大護法都在,齋堂有監齋菩薩,各個大殿都有護法,因為你的言行、過失,在寺院不僅沒有培福報,反而會背上因果關係。   「心不自見,種種過失,若善若惡,皆由心起」。我們到寺院去做什麼呢?是清淨自己的心靈,讓更多鏡子照著我們,來反觀自己是否和別人一樣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到寺院是要接受教育、聽從寺院的安排,聽聞正法的,反之到寺院什麼都沒有學到那豈不是白去了。如果到寺院又發脾氣、又鬧情緒,做些不該做的事,說些不該說的話,沒有培福報反而背著因果,這可是很可怕的。我們做功德、培福報很不容易,要盡量讓其無漏,不要這邊做著那邊流失著,到頭來空空如也,連往生西方的資糧都沒有,怎麼往生?這一塊內容其實在三皈五戒中已經講過,書上也刊登過這些內容,大家若是看了不解其中的含義,那就是師父的可憐、悲痛之處。   很多祖師大德都講要老老實實念佛,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不要想西望東,更不要攀緣、妄想、痴迷,如果你痴迷在我執、我見中你已經修邪了,沒有正知正見你已經進入了魔道,不但沒消你的業、福報沒有培到,還要受各種病痛折磨,人間地獄會在你身上顯現,甚至兒女都會受到連累。也就像很多人講的一句話,師父,我天天上香磕頭,為什麼還那麼多事,身體上病痛在折磨,事業在低落,其實他真正應該問誰?問他自己的心,明白每天上香磕頭的意義嗎?是懺悔反觀自己,不是求什麼。再看你做到了如法如理嗎?是不是在造善業,已經不再造惡業了?修學佛法是修什麼?修這顆心,修我們無始劫以來各種不良的習氣,這樣才是真修!並不是我們誦一部經、念幾聲佛號就是在修,那叫什麼?就像我講過的一句話,用布蒙著臉,打一巴掌,是臉疼還是布疼?那叫愚昧到極點了!有一句話講的特別好,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寧願百年不開悟,也不可一日走錯路」,所以我寧願不開悟,也不願跟著邪師外道走一步,這很可怕,更不可能像你們在寺院做義工煩惱一大堆,互相攻擊、埋怨,這是什麼造成的?虛榮心、憎恨心、貢高傲慢心!到寺院就是默默無聞的去奉獻,功德無量,如果你為了爭點什麼、要點什麼,不但沒有功德,還會背上因果關係,這樣的話還去寺院幹什麼?像那些還沒有去寺院做義工的善士就說,我今天到寺院靜靜心,去寺院是很清淨、身心快樂的那種感覺。可是天天在那,為了個人的一種虛榮、榮耀,搞一些很低級的事情,很苦惱的事情,還在那裡幹什麼?還不如回家念兩聲佛號來點實在的東西,也不會給自己造下嚴重的因果,更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兒女子孫後代。去寺院做義工就是為了培福報、種福田,為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儲備資糧,也給子孫積點余蔭,為何沒有培來福報反而出現了問題呢?這就是心態問題。 其實學佛的標準很簡單,而是你願不願意按這個標準去做去行,如果你不按這個標準去做去行,你只是表象上在修,不是實修,還是門外漢,進不了佛教最深奧的內涵,沒有真修實練。佛法真實不虛,很現實,你不把真實的佛法運用到現實的社會當中,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修學當中,你怎麼改變?你怎麼去行救度?在修行中,修的什麼?行的什麼?師父現在都不敢稱自己達到了修行的標準,只是在修學的標準上去衡量自己。因為一修就要行,一行就要腳踏實地的實行,行菩薩道,行六度般羅蜜!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了什麼?】 ■南懷瑾老師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四十九天早上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佛祖到底在菩提樹下悟了什麼? 佛陀所證悟的是:「我現在知道的和世間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樣,我認為美好的,他們認為不好;我認為道是至真至貴的,而眾生畏苦裹足不前;我體悟到慾念的痛苦,而眾生貪愛趨之若鶩。」 佛陀所證悟的是什麼道理?現簡單地將之分為四點來說明,但實際上真正的證悟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的,只能通過實修實證去證得: ●1) 佛陀感到過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現在眼前,歷史上的種種都歷歷如繪地展示在眼前,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時光流年,被一條細長的環索,綿綿密密的聯綴在一起;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風光霽(註)月,說明了佛陀的修證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於一切時中。 ●2) 佛陀感受到遠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攏而來,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發出五彩的光芒。過去污穢的,現在轉變成清凈;過去醜陋的,現在是多麼美好;過去黑暗的,現在呈現著一片的光明。從青山的翠碧中,他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裡,他證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隔礙。這說明了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遍一切處而常轉。 ●3) 佛陀覺悟到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人我是非,妄起貪瞋痴,以聖者的智能來看,實在是百無聊賴,甚為可憫!佛陀證悟到生死無非假相,眾生隨著業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為實。 其實生死不是兩個,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來,生命的誕生有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歡喜;生命的殞滅,有種種的傷感,種種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觀察,則一切皆為虛妄,死亡只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並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貪生厭死,乃「我執」在作崇,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 去除了我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裡不異,當下就能得大解脫,獲大自在。佛陀此時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除去我執,證得我空,因此能夠度一切苦厄,超脫生死輪迴。 ●4) 佛陀覺悟到我和一切的人類、萬物,原來沒有對待、差別,雖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種,皆為平等。佛陀發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眾生因為妄起執著,一念不覺,遂沉淪於生死海中,佛陀證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 一切都被包含於萬法緣起的理則之中。 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沒有獨立性、恆常性;所謂緣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間互為因緣,關係密切,人我本為一體,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萬物皆無差別,生命彼此是貫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沒有隔閡,沒有障礙。 一切的生命皆由如來藏中所引發,菩提種中所生;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因為萬物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幫助你,非幫助你,而是愛護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夠了解此理,則人人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共容共成。 佛陀由於證悟了實相,因此興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運用大智能來救度和他一體不二的眾生。 我們要學佛,那麼佛悟道悟什麼?為什麼要悟道成佛?說穿了還是為了生命問題,為了追究宇宙萬有生命的究竟根本,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生死問題、生存問題。 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來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 什麼叫菩提?就是悟道了,明白了。證得菩提,不只是道理明白,是身心都求證到了。 「阿耨多羅」是至高無上,徹底的。 「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正等正覺,隨時隨地清醒知道,不糊塗。「三」,意思就是正;「藐」是等,平等,一切平等。 ~轉載 --------------------------- 【註】:霽,音ㄐㄧˋ ,雨後或霜雪過後轉晴。如:「雪霽」、「秋雨新霽」、「大雪初霽」。

梵唄

梵唄 一 起源 梵唄源於印度。西漢末年, 佛教與中國開始接觸,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入,在中國流行。中國梵唄相傳起源於曹魏,有一天,曹植遊魚(漁) 山 (現在的山東省阿縣境內),聽見空中有一連串梵響,清揚悅耳。他就停下來聽了半天,深有體會,於是摹彷其音節,記錄而成最初之梵唄,並撰文制音,留給後人作參考。共有六契(章),稱為「魚山梵」。此外,三世紀時的支謙法師根據「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也稱為瑞應本起經) 編著了「讚菩薩連句」及「梵唄三契」。(「讚菩薩連句」歌頌釋迦牟尼佛的事蹟,配合調子歌詠)這兩種早期的梵唄不但注上音韻,歌詠時還伴以管、弦或敲擊樂器,普及佛教教義。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 二 意義

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慈誠羅珠堪布 問:頂禮上師仁波切!可以請上師講解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嗎? 上師:慈悲心是慈和悲,慈就是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快樂,這種心願叫作慈;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種心願叫作悲,慈和悲就是這樣。 大悲的大有很多種不同的層次。從範圍的角度講,我們對某些人或者對一部分的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這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悲心,對天下所有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叫作大悲心。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比如說小乘佛教的阿羅漢,他們也對眾生有慈悲心。我們不要以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小乘佛教的修法裡面也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修法,慈悲喜捨也是小乘佛教禪修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慈悲心不能讓他現在就投入到利益眾生中。沒有勇氣讓自己先不成為阿羅漢,現在就走上度眾生的這條路,他對眾生是很有慈悲心的,但最終還是追求個人的解脫,所以這個慈悲心不叫大悲心。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