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居士修到什麼程度才可受菩薩戒

居士修到什麼程度才可受菩薩戒 大安法師   問:有些學佛多年的居士,不敢受菩薩戒,自認為不夠資格,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受菩薩戒?   答:作為一個發大乘菩薩心的人,他應該去求受菩薩戒。那求受菩薩戒並沒有要求你很高的資格,你只要發了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可以受菩薩戒。你通過自己受菩薩戒、持戒的行為,才使自己修為日益地增上,不是說你要達到很高的修為再來受菩薩戒。受菩薩戒說明你跟成佛結上了個因緣。祖師開示,你是怕破戒墮落了,你就是受戒破戒,也比你不受菩薩戒要強。   你受了這個菩薩戒,說明你在因地當中得了這個戒體,你就是破戒、墮落,以後從地獄出來,還有重新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成佛的可能。你一直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結上這個緣分。梵網經菩薩戒,他是頓立戒,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國王、大臣、淫男婬女乃至八部鬼神,只要能聽懂法師的語言,就可以受戒。受了菩薩戒就是佛子,就是第一清淨者。   那可能有的人不敢受戒,原來東林寺也是第一次授菩薩戒,只有幾十個人,那問為什麼不敢受?他說聽說受了菩薩戒,夫妻之間要把床劈開,不能住一個床。它不是這個意思,因為菩薩戒是通在家、出家,對於出家人來說就是不淫戒,對於在家人來說還是不邪淫戒,只要不邪淫就可以。不是說你受了菩薩戒就不能過夫妻生活,這個要正確理解。所以還是希望大家有條件勇敢地去求受菩薩戒。永明大師說,要上品往生一定要受持梵網經菩薩戒。 轉載貼文

【#大悲咒的十心】觀音的慈悲

【#大悲咒的十心】觀音的慈悲 【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 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言」:觀世音菩薩就對大梵天王說,什麼叫大悲心陀羅尼呢? 「#大慈悲心是」:大慈悲心,就是大悲心陀羅尼。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你若存著大慈悲心,這就是〈大悲咒〉。 大悲心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悲心。你有大悲心,就是念〈大悲咒〉;你沒有大悲心,就是沒有念〈大悲咒〉。你天天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一天從早晨念到晚;你若沒有大慈悲心哪,那就不是念〈大悲咒〉;你就是沒有念〈大悲咒〉,你盡存著大慈悲心,那也就是念〈大悲咒〉。所以念咒,你若存慈悲心,才是真念咒呢! 「#平等心是」:什麼是〈大悲咒〉啊?最平等心、沒有分別心。平等,就是無黨無偏;這種心就是〈大悲咒〉。

真心待人,陰德自然而來

真心待人,陰德自然而來 在古代,莆田有個林婆婆,她一輩子都樂善好施,經常布施粉團給窮人,持續好幾年。菩薩就來試驗他,變成一個乞丐,每次來索要粉團,別人只要一個,乞丐每次都要六七個。但林婆婆也面無嗔恨,就這樣過了三年。三年後,乞丐就跟林婆婆說,吃了你三年的粉團,無以報答,有個好地方,你百年後就厚葬在這裡,以後子孫當官的,會像一籮筐的芝麻那麼多。後來果然,林家的子孫很會讀書,自古留下了“無林不開榜”的故事。 古人講,福地福人居。風水好的地方,是有福報的占的,沒有福報想要占用大風水之地,也是很難的。畢竟天意難違啊。土地都由土地神在管理。法藏法師講,以前有個法師要蓋廟,找不到地方,然後剛好有個地方,要賣土地,有個開發商先去了,到了山上就看到一個老頭,在罵他,說土地已經給買走了。 可是呢,土地主人明明說沒有被買走,回來後,第二次開發商又去,又被一個老頭罵。過了幾天後,這個法師找到了這個地方,跟土地主人談建廟,土地主人很開心,就賣給這位法師,而沒有賣給開發商。土地主人說,山上並沒有老頭。後來轉念一想,估計是土地公公,知道這個土地要蓋廟,所以不讓開發商提前買走。可見福地福人居,沒有福報,是住不下來的。 一個人的福德,有陰德,有陽德。中國人的陰德就是大家不知道的。當一個人做好事時,心中是否想要貪圖名聲,或者想要利益呢。這時上天就會來考驗,考驗這個人的心。如果心中有偽心,有夾雜的自私的念頭,這就是有缺欠,考驗不過關。那林婆婆多年來都是如此,可見他陰德之厚,內心純善,而她內心的德行,福澤了她的子孫後代,都很會讀書。這也是因果循環之理。 做善事時,要保持純善之心。不要貪圖名利,不要自己好,就需要大家都好,就為了行善而行善,這樣菩薩考驗才能過關。古人講頭上三尺有神明,我們起心動念,菩薩都會知道,唯有真心相待,陰德自然而來。 轉載

【化緣 ~ 緣自心來 , 緣由心去 !! 】

【化緣 ~ 緣自心來 , 緣由心去 !!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 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 原來,悟了 發現龍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 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麵等…生活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時間,就在寺廟裡睡懶覺。 悟空就勸悟了,讓他不要虛度時光,要出去化緣。

【怎麼樣來改變我們過去的業力呢?】

【怎麼樣來改變我們過去的業力呢?】 淨界法師: 那麼怎麼樣從第六意識的如理的思惟、想像來改變我們過去的業力呢?我們看下一段的總結。我們心中的想像,在佛教的專有名詞就叫止觀,講得好聽點就是止觀,其實唯識學就是想像。只是說這個想像不是我們自己的想像,是透過佛法的指導,隨順教理的引導,依教起觀。 這個地方有兩段,我們先看,從本經的角度,我們應該對人生要產生兩種的想像,所謂一心三觀。 第一個是空觀。 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馬上處理,是先迴光返照,照了我們心性不變之體,告訴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就是從個別生命先帶回整體生命。這個事情非常重要。 一個菩薩遇到事情,要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要養成這個習慣。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突破你的生命,反應不要太快,真的不要太快。你太快的話,你馬上被阿賴耶識所騙。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腳步放慢一點。因為阿賴耶識是生滅的,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一起起舞。你不動,不迷、不取、不動,它拿你沒辦法。一個人反應越快,對你越不利哦! 我是說修行人,世間那是另外一套。世間道和出世間道是兩條路。世間人講求效率,這個我們不談。佛法講解脫,反應要慢,真的要慢。 你看《楞嚴經》,不迷、不取、不動。遇到事情,先把心安住,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所以,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 第二個,修假觀,我要怎麼面對?照了心性隨緣之用。 第一個,思惟這是我過去業力的顯現。 我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把這個因緣把它消失掉;第二個、我希望這個因緣把它擴大。 假觀,觀察——你從什麼地方來?從業力而來。你將往哪里而去? 我希望這個因緣,假設是個好的因緣,跟菩提道相應的因緣,我們希望這個因緣增長廣大,比方說布施、比方說持戒、比方說念佛。 所以,假觀就是用方便法門把這個因緣消滅、或者把這個因緣增長廣大,就是假觀。...

【處處是道場 】

文/《星雲說偈》星雲大師 圖/J.MI 【處處是道場 】 不厭醜惡, 不羨善美, 不趨靜室, 不遠鬧市。 ──清.雍正《御選語錄.無心頌》 這段偈子出自清代雍正皇帝的〈無心頌〉。在說明這四句偈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對治妄想雜念,讓我們從有心到達無心,從有念到達無念的境界。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心、有念之處,都是外相上分別的世界,而有善惡、美醜、好壞、是非等種種的對立分別。在佛法裡,世間萬象的本質是一不二,並沒有什麼美醜之分、淨垢之別﹔只要內心清淨,他的世界必然是「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經典記載:過去文殊菩薩要善財童子去採藥草,並指明必須是可以做藥材的。善財童子放眼看去,發現每一株草都具有藥性,便問文殊菩薩:「山河大地,沒有不可以成為藥材的,不知道您要我採的是什麼藥草?」文殊菩薩微微笑說:「你看到是藥草的,就帶回來吧。」善財童子順手採了身邊的一株野草,恭敬交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舉起這株藥草向大眾說:「各位!這株野草既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這個故事說明了一件事:藥本身並無好壞貴賤之別,重要的是能對症治病。 「不厭醜惡,不羨善美」,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厭細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因此不必羨慕別人所擁有,也不要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一旦心中有了分別,成就有限﹔對一切事物沒有分別心,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好比虛空,不管黑暗光明,都能兼容並存﹔大地山河,不管善惡美醜,它也能承載擔當。只要我們內心清淨,大地山河會隨著我們清淨﹔只要我們成佛,地獄眾生也會隨著我們成佛! 「不趨靜室,不遠鬧市」,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不一定要遠離人煙或一定要在禪堂才能有所成就,熱鬧場中也能做道場!因為修行的目的,主要是改心換性,不在外境的差別好壞﹔就如蓮花雖生長於污泥,卻能出污泥而不染,綻放出清雅芬芳。因此,一個參禪的人,即使他身在禪堂,如果頭不頂著青天,腳不踩著大地,眼中沒有芸芸眾生,也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禪者。 這首偈子啟示我們,對於外境,不應有太多的分別揀擇,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世界。面對外境時,能不起分別,心中就能包羅萬象,人生自能寬廣無邊!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