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十大菩薩名號的秘密

十大菩薩名號的秘密 大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鉢經》)。文殊菩薩過去世曾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在諸大菩薩中,文殊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大慧虛空藏菩薩依《虛空藏菩薩神咒經》所載,世尊對虛空藏菩薩極為贊嘆,世尊雲:「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恆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盤之大導師,其身即是諸佛法器,…… 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諸佛密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余無勝者。」 大慈彌勒菩薩因修得慈心三昧而得成就,故稱為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繼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 大悲觀世音菩薩竺法護初譯「光世音」,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法師新譯為觀自在,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象徵,以觀世音菩薩為代表的大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將繼承阿彌陀佛的佛位。

【夫妻吵架不和等很多都是受冤親債主的干擾】

【夫妻吵架不和等很多都是受冤親債主的干擾】   我的一個農村親戚,每到初一十五,家裡上香後,夫妻就會莫名其妙的吵架。後來就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去供養,同時也頌《地藏經》。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吵架了。這是《地藏經》加持家宅永安的一個例子。   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要想興旺,口舌要少。吵架多了,把財富都吵走,財神都吵跑了。為什麼會吵架,家裡有恨氣,怨氣的緣故。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祖先沒有得到安寧。   如果先亡在痛苦中沒有出離,那麼亡者的幽魂就會回到生前的家裡,希望通過種種的征兆,包括托夢給人等,讓陽間的人給他做功德。《地藏經》中,十種利益,講到要先亡升天。如果先亡升天,子孫自然會發達。   第二種是怨業在干擾。比如家裡殺業重,殺雞殺鴨殺豬這些殺業過重的,家裡就有一種恨氣。那麼就會受到感染。還有現在的一個普遍情況,就是墮胎。墮胎引起的恨氣,往往容易讓夫妻反目,或者至少天天吵架。佛經說,我們造下的惡業,如果沒有忏悔,都不會消亡。到因緣際會時,果報就現前了。   那《地藏經》是最好的忏悔方法。多念《地藏經》,忏悔業障,尤其是在十齋日,要念經戒殺放生祈福,家裡就吉祥。只有把家裡的恨氣的磁場清淨了,夫妻就和睦。世俗的無名火,有一些是修養的問題,還有一些是受到恨氣氣場的干擾。

如何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安心? 聖嚴法師

如何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安心? 聖嚴法師 《法華經》里說:「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又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意思是,我們要入如來室,以大慈悲心包容眾生;披如來衣,以柔軟心忍辱一切;坐如來座,以智慧心處理問題,心中不要罣礙。經文所開示的內容,就是我們開始學佛的途徑。 首先,是入如來室。當我們發了救護眾生的大慈悲心,這就是入如來室。既然發了大慈悲心,就應以慈悲來面對所有的人,不要把他人當成仇人來對待,而斤斤計較。 再來,是披如來衣。如來衣是柔軟的忍辱衣,我們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當我們用慈悲心對待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心一定是柔軟的。而忍辱心就是當別人給你折磨、困擾、打擊或是麻煩時,雖然你的心裡感到痛苦和委屈,也要提醒自己學習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就應該要披上柔軟的忍辱衣,柔軟能夠克剛強,也能四兩撥千斤,當問題朝你衝擊過來的時候,就以柔軟的態度忍耐一下。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忍要忍,大忍也要忍;能忍,你就有福報;能忍,你就能夠過萬重關,因為柔能克剛。 最後,是坐如來座。如來的座是法空座,一切法都是空的。當我們學習菩薩精神的時候,一定要體會到,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的,都如過眼煙雲。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或是種種的狀況,都只是暫時的現象,都是會改變的。改變的時候,這個事件就不存在。既然它經常改變,那就不是永遠不變,今天是這樣,明天可能變成那樣。有的人心很急,希望它馬上就改變,但這就像是種下的果子,時間到了它才會成熟,沒有熟的果子是不好吃的,但熟過了頭,也不能吃。這也就是說,種種的狀況是暫時的現象,沒有成熟的事不要急著做,而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這就是空。 如來的座,指的就是一切法、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現象,都是暫時的;但是,不要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就不做了。譬如,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我還是要吃飯;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還是要維持,以便好好運用它,用它來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柔軟的、忍辱的,既能看得開,又能放得下。我們用慈悲心面對與接受眾生,然後用慈悲、忍辱、柔軟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後就把問題放下。 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再有恐懼心、憂慮心或是慌張的心?我建議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觀音法門中最好的修行方法。 大家可以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扮演著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世間的物質享受吃得完、用得光,所以是不可靠的,但是,學會了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卻是非常有用,讓你離苦得樂,一生受用無窮。 轉載貼文

她不是在睡覺,她也不是在禪坐。 黃齊秀老菩薩,預知時至坐著往生。

她不是在睡覺,她也不是在禪坐。 黃齊秀老菩薩,預知時至坐著往生。 黃齊秀老居士坐在椅子上,自在往生的照片,黃齊秀老菩薩往生 26 小時後,居士們為其盤腿後的照片。黃齊秀老菩薩生西紀實 2010 年四月初五 生平:黃齊秀居士于 1934 年冬月十七出生於四川省什邡市雲西鎮九裏埂村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貧苦,自小就吃苦,可以說是受盡了人間的折磨,正因為如此,使她老人家一輩子都不怕苦、不怕累,肯自己多吃苦、多吃虧。 18 歲的她經人介紹嫁到馬祖鎮(原兩路口鎮)李姓人家,婚後有五個子女。 34 歲的時候自己的丈夫因病過逝,在上有公婆二老、下有五個子女的情況下仍未改嫁,盡心盡力奉侍公婆直至百年送終,並且把五個子女撫養成人。在此期間吃了不知道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一直到兒女成家立業,自己從沒說過一句怨言。 黃齊秀居士為人在大衆看來忠厚、老實,『與人無爭、與世無爭』,從來不說別人的過失,無論受了多大的委屈和不平,都是隱忍和氣。正因為她老人家的這些優點,給她學佛、往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所以,她老人家臨終之時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 學佛的因緣:黃老菩薩學佛的因緣還要從李王氏老菩薩往生說起,那是一九七幾年的事情,這個李老菩薩也十分不簡單,因為她往生帶動了她的兒子、媳婦、女兒和女婿、親朋好友、鄰居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當時黃老菩薩還是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因為和李老菩薩是鄰居,看見李老菩薩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念阿彌陀佛,她聽見佛號就如同《無量壽經》中說的一樣:慈心清淨、踴躍歡喜。於是她問李老菩薩: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和作用?李老菩薩告訴她:念阿彌陀佛可以離苦得樂,臨壽終時不生病、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了脫生死輪迴。 可能是當時初發心,自己心裏還是半信半疑的。又過了幾年,到了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李王氏老菩薩告訴她的子女、親朋好友和鄰居:她二月十五要走了。當時她大女兒的丈夫還說她瘋了,到了二月十五那天,她把她通知的人都叫齊了,當然看熱鬧的人比較多,黃齊秀老菩薩當時也在場,當時大家都看見李王氏坐在一個椅子上大聲念佛,念了一會兒,突然天上金光閃閃的,天上又有很好聽的音樂,聽見李王氏先說了一句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接著就大聲念阿彌陀佛,念到第三聲『阿』字一出就斷氣了。 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都聞到很香很香的氣味,李老菩薩這一往生,使她的全家人都皈依佛門吃素念佛。正因為她的往生,才使黃齊秀老菩薩生起堅定的信心,吃素念佛。到了 1994 年聞到法師講經,這才大開圓解、具足真信切願,對於老和尚講的更是一絲毫也不懷疑,李王氏老菩薩往生是帶動她學佛的初緣,遇到法師講法讓她由初至深,加上她自己忠厚、老實,所以她能自自在在地往生西方淨土。她的因緣很殊勝,一直就堅持齊素萍居士說的話:一心一意,跟定師父上人。她的老實、忠厚換來的這一切。 修行:黃齊秀老菩薩修學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自一九九四年聞法過後,她開始每天拜佛、誦經,每天聽當時很有限的法師講經的光碟,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是一句阿彌陀佛。據大兒媳婦張子玉回憶,黃老菩薩從九五年開始每天拜佛、念佛經,常是通夜,拜佛每天是三百拜,二零零一年起,因為上了年紀,加上心臟病,就減至一百拜,一直以苦為師,自己怕享福,家人吃了剩下的飯和菜全都是她自己吃,自己很惜福,聽經的時間每天至少四個小時,死心塌地的跟法師。她經常對家人說自己只跟法師,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持戒也是十分的嚴格,具足了純淨純善的心。 她的大孫女李雪麗告訴我們說:奶奶在持十齋的時候受持八關齋戒,為了不讓我們後人起煩惱,還是一樣做她自己能做的活,在身上帶了一個大大的止語牌提示我們不說話,一邊學佛一邊帶動自己的家人。平日裏在街上一看到垃圾桶周圍和街道上有垃圾,自己就去撿垃圾。兒女拿給她的錢,她自己捨不得用,全是用在那些貧困老人的身上。再者就是放生、印經。到了 2004 年自己心臟實在不好了,她才開始停止拜佛,每天早晨四點起床,念一萬聲阿彌陀佛和一部無量壽經,過後就是三千聲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平日就是一句佛號從不間斷。 她的忍功好,平時明明是她做對的,家人或者同修說她做錯了,她說:阿彌陀佛,是,是我錯了。她從來沒有一點私心,她是我們佛堂弄好兩個月後來的,在道場裏面別的大善知識寄送的法寶,從來沒有多拿一樣;吃東西寧願自己吃得差一點,也不願別人吃差的,自己待人接物、處理事情,真的是把老法師說的五個科目落實在生活中。遇到『濟貧』、打掃廁所等事情,只要她自己有能力做,總是一馬當先,又一次我問她:黃老居士,您為什麼那麼的賣力為佛堂服務?她說:我是一個『佛弟子』,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一定要做。我現在是要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平時在道場中,她從來不會說一句話,每天就是繞佛、聽經,給同修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務實、真修。她自己經常說,要做就要做真正的佛弟子。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是與人無爭,與世無爭。念佛的精神很好,十分的精進,一般她自己都是大聲念、小聲念,在心臟不好的時候就默念。在聽師父上人講許哲居士修清淨心的方法時,自己也就用那個方法修清淨心,自己十分真誠的去幫助一些貧窮的人。關鍵是她自學佛以來,忠厚、老實,不跑道場,認準一個老師就不動搖。念佛精進的程度都達到只聽見佛號,她小女兒告訴我們,有一次回娘家看她,就叫她:媽。她應一聲,於是小女兒就給她講自己的煩心事,她說講吧。可是到了說完問她,她不應,於是大聲叫她,她回應:說什麼。小女兒說:我剛才給你說事呀!黃老菩薩說:我剛才只聽見阿彌陀佛,其餘的什麼也沒有聽到。她的小女兒告訴我們,當時真把她氣慘了。 黃老菩薩六度做得真是十分的好,她常常說學佛要真信,真信才能成佛。在布施方面,只要有困難,她就幫,能出多少,就算多少,她的兒女有時候問她:媽你自己捨不得吃和穿,存的錢,為什麼拿給別人?她說:我的生活過的還不錯,你們給我的錢,我放在那裏也是空著,不如拿給需要的人用,那樣更省事,免得自己操心。 自從 二OO八 年的汶川大地震過後,她感覺災難大了,於是每天三點鐘起床念佛誦經,自己越來越精進,對現在身處的這個環境越來越冷淡,自己的身心、世界完全可以說是放下了,她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念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真正的修持。她老人家的修行是根據她兒女和同修講述,但是末學認為她的成就,就是老實忠厚,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因為在去年臘月初八,她和我談話說:王居士,我這個人沒什麼文化,但是往生淨土一定要去,我自己永遠堅持信願、持戒、念佛。平時心臟不好的時候是念佛,從來對醫藥不求。我也沒有想到她走得這麼快。她真正的是聽老法師的話,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自己也很慈悲,只要看到有人受苦,她就心疼。她算得上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往生前的徵兆:(是由老菩薩的女兒和孫女回憶)她的大外孫女唐思怡說:自從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過後,外婆就一直說娑婆世界真的太苦了,我要發願早一點到極樂世界。自己要抓緊念佛,爭取預知時至,坐著自在往生。後來就天天晚上禮佛的時候發願,求佛接引她往生西方淨土。自從發願後,每天念佛就更加精進。記得 2009 ...

孝順是成佛的前提

孝順是成佛的前提作者:南懷瑾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屬於南閻浮提,在四大洲中的人,而這個管區的生命都屬於閻羅王所管。“不孝五逆”,誰說佛教不重孝道?我們曉得佛說法,最注重孝道,不要認為釋迦牟尼佛因為出家,就認定佛教是不重孝道。   我常常告訴青年朋友,特別注意,我們有本小說《紅樓夢》,這本小說在過去非常流行,這個世紀把它變成一門學問,叫作紅學。過去我們看紅樓夢,年輕的時候迷得都會背。紅樓夢你真懂的話,那是一部禪學,一部佛法。第一回合開始講賈寶玉有兩句話:“負父母養育之恩,違師友規訓之德”。我們在座的人反省反省,我們做了一輩子人,學佛的人都說上報四重恩,四重恩有一重是父母恩。我們報了什麼?都是負父母養育之恩,違背了師友的教化、教育的德性。一生無所成,造了一生的業,所以賈寶玉最後出家了。   但是你注意,《紅樓夢》描寫賈寶玉出家,他的父親說,你是賈家的子弟,你要出家可以,必須給我考取功名,因為賈寶玉最反對讀書考功名。好,我給你考取。考取了功名,這一下我可以出家了。那不行,你必須要討個媳婦,給我生個後代,有孫子才能出家。好!就結婚給你生個兒子。然後,走了。你看,這是賈寶玉的作法。   你再回過來看我們的老師、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要出家,父親不答應,因此結婚生子都做好,最後出家,把兒子羅侯羅也度了出家,這是另外一件事。等到釋迦牟尼佛父親死的時候,他自己、阿難兩兄弟——釋迦牟尼佛的親堂兄弟、羅侯羅——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等四個人,絕對不准任何人碰父親的棺材。四個人親自抬棺材到靈山,到他說法的講堂旁邊,親自埋葬,非常講究孝道。所以一個人對生身的父母、長輩沒有盡孝,人道未盡而能成佛者,絕無此理。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 (摘自: 南懷瑾老師《藥師經的濟世觀》)

煩惱最怕觀照和覺察 | 性仁法師開示

煩惱最怕觀照和覺察 | 性仁法師開示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它其實教導我們一個修行很好的一個方法。『覺』是甚麼呢?覺就是覺悟。大家知道這個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最怕的是甚麼呢?最怕的就是我們覺悟。如果我們覺悟之後,那這些煩惱對我們來說,根本不產生任何的困擾。所以換句話說,當我們懂得這個,知道這個煩惱的產生,知道這個煩惱的生住異滅,懂得如何去觀照這個煩惱的時候,那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就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的困擾。我跟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拿我們凡夫眾生來說。我們所有的凡夫眾生,包括我們的出家法師。你看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做人不自在,自在不做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煩惱的。但是對於那些樂觀主義者,他可以無視煩惱的存在,他可以跟煩惱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他照樣活得很開心。那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轉變他的觀念。或者說他的內心當中有這麼一種如理思維、如理正觀,有這麼一種觀照的智慧。他可以照見這一切煩惱,照見五蘊皆空。把這些煩惱全部把它給照空掉。這個是因為他內心有如理思維,有如理觀照,所以他可以把這個煩惱適當地減輕,甚至把這個煩惱變成一種修行的動力。有了這麼一種逆增上緣,然後讓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更加增上。那這個煩惱,對他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因為他有智慧,內心有如理思維,有諦觀的那種智慧,可以照見一切煩惱。然後讓煩惱回歸到它的本來面目。然後最後達到不被煩惱牽著鼻子走,不會火燒功德林。因為他內心當中,他有正觀的智慧,有諦觀的那種思維。那這個煩惱對他來說,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但是對於有一些人來說。他如果內心不懂得如理思維,也沒有諦觀的智慧,那他每天都會因為這個煩惱,然後每天過得不開心。每一天都是鬱鬱寡歡,每一天生活在抱怨當中,生活在痛苦當中。整天怨天尤人。他的人生,那就會非常非常地痛苦。那是因為他心裡面沒有如理思維,沒有如理正觀,不懂得去轉變觀念。所以他的心始終是被境所轉。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之人,我們要懂得轉變我們的觀念。要讓境界隨著我們的心來轉變。那我們這個學佛,真的是得力了。大家知道如來跟凡夫最大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凡夫眾生,被這個境界所牽引,而如來之所以稱為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來不去,那是因為祂已經是看到了這個境界的虛妄,然後擺脫這些虛妄的相,然後真正從虛妄當中,走出來。不被這些境界所轉。這個就是凡夫眾生跟諸佛如來的最大差別。為甚麼我們在三界六趣當中,流轉生死。那是因為我們被這個境界牽著鼻子走。諸佛如來為甚麼大徹大悟,可以了生脫死。那是因為祂已經是打破虛空笑滿腮,真正悟到了內心當中玲瓏寶藏豁然開。祂內心的那種如來藏,已經打開了。這個就是凡夫眾生跟諸佛如來的最大差別。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之人,我們一定要懂得轉變觀念,要懂得去觀我們的內心,去觀心。不要把這個煩惱無限地放大,不要被這個煩惱牽著鼻子走,更不要把這個煩惱養得肥肥的。但是我們這些眾生,由於煩惱,由於無知,由於造業,我們經常把這個煩惱過度地放大。那我們人生當中想要不煩惱,都不行。我經常看到很多同修,比如有些同修,他家裡不是特別有錢,經濟上不是特別好。但是當他看到那些有錢人。看到那些有錢人做功德的時候,看到人家發心的時候,看到有些人,就是財大氣粗在寺廟裡面做功德的時候。有些如果是不懂得如理正觀,沒有智慧的話,他內心會生煩惱,會生起那種羨慕嫉妒恨。他會覺得這個人,不是有幾個臭錢嗎?對吧,有甚麽了不起,炫耀甚麼。那是因為他內心沒有如理觀照。但是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他如果內心懂得如理觀照的話,他可以轉變觀念的話,他可以反觀自照的話,他會怎麼想。他看到人家到寺廟裡面發心做功德,這個是讓我們反觀自心的一個大好機會。我們要自己要自我檢討。為甚麼人家可以拿著很多的錢到寺廟裡面做功德,做布施?而我每天上班那麼努力,三餐不繼,想要做些功德都這麼難。他如果內心如果有如理正觀的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反省,會產生一種觀照的智慧。這個觀照是怎麼來的?他可以這麼觀照。你看比如人家來寺廟發心做大供養。那是因為人家上輩子有發心做布施,那是因為人家過去生中有付出。所以這一輩子才會在金錢上,不會有任何的缺乏。而我之所以沒有錢來供養來布施,那我應該生起一種慚愧之心。覺得自己上輩子沒有布施,沒有修福報,所以這一輩子福報比較差,想要布施都很難。那我們要向人家好好學習,自己生起慚愧之心。那這個自然而然,我們就會隨喜人家的功德。那我們的煩惱就生不起來。那這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為一件好事。大家你看,可以看到,這個一個有觀照、有覺悟的人,他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不懂得如理思維,不懂得如理正觀的話,那他就會生起種種的羨慕嫉妒恨。甚至有時候會退失菩提道心,乃至不要到寺廟裡面做功德。這個都有可能。所以一個有如理思維,如理正觀。跟一個,就是內心當中始終是被煩惱佔據,被無明佔有的這麼一個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把心帶回家。真正每天懂得如理思維、如理正觀,念念都在覺悟當中,念念都在思維當中。這些思維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的、工作的任何方面。比如我們看人家長得比我們漂亮,有些如果是不懂得思維的人,不懂得如理正觀的人,他會內心生起一種嫉妒之心。不就是臉長得漂亮嗎?對吧,心那麼黑。有時候會,我們內心會生起一種誹謗之心。但是我們如果是有如理正觀,你懂得轉變觀念的話,你反觀自照。你覺得這個是一個修心的大好機會,是一個修行的大好因緣。所以你好好思維,怎麼思維?你真正如果有如理思維,思維得好的話,你會思維到人家之所以這一輩子長相莊嚴,那是因為人家過去生中,忍辱修得很好。所以人家這一生當中長得非常漂亮,相好莊嚴。我這一輩子之所以長得這麼難看,那是因為我過去生中,沒有修忍辱。所以我這一輩子,知道了這個因緣果報之後,那我們自己開始正確去對待,去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自己要去修忍辱,然後那自然而然,我們種了忍辱之因,那我們來生肯定成就一個莊嚴相好的這麼一個身體。所以一個學佛之人,一個懂得如理觀照的人,他就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個煩惱對於我們每個眾生、每個人,都是有的。但是關鍵是,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去對待它,怎麼樣去處理它。一個有如理觀照的人,我們會把這個煩惱,把它給控制在我們可以處理的過程。但是一個沒有如理觀照的,他會把這個煩惱無限地放大。然後給這個煩惱力量,然後讓這個煩惱強大到影響我們的心情,然後最後火燒功德林。但是我們如果懂得如理正觀、如理思維,你無視這個煩惱的存在,你不理它,學會跟它和平共處。那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對你的心情,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這個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我們人生當中,我們本來是清淨。但是由於煩惱,我們有六趣。由於煩惱,我們內心不清淨。由於煩惱,我們有生死流轉。但是一旦我們懂得這個煩惱是怎麼產生,懂得怎麼樣去如理觀察這些煩惱的存在,懂得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看清這些煩惱的本質之後,知道這些煩惱是因緣有,知道一切法皆空。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擺脫這些煩惱的束縛跟影響。最後達到無我無人觀自在。那煩惱,任何的煩惱,就不會影響我們的人生。那我們人生自然而然就會擺脫這些煩惱。那沒了煩惱,我們的人生就會清淨。有了清淨,那我們就不會在這個世間流轉生死。所以這個煩惱最怕的就是覺悟。煩惱的產生就是我們不覺,在虛妄當中。然後我們被這個煩惱所控制住,被這個境界牽著鼻子走。那這個煩惱對我們的身心的影響,對我們造業的產生,它會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當我們一旦大夢覺醒之後,我們瞭知這個身是四大五蘊的假身,煩惱也是由種種的因緣而有。那我們證得了我空,證得了法空,那這個所有的煩惱就不會對你有任何的影響。所以這個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但是由於我們現在還在睡覺,還沒有覺悟。所以我們在夢,在這個夢中的時候,那這個三界流轉輪迴的事實就產生了。但是當我們一旦覺悟了之後,那所有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三界六道,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皆是空的,一切本來都是清淨的。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眾生一念不覺,然後生出種種的煩惱。然後由於煩惱,我們造業。由於造業,有了流轉生死。然後才會痛苦不息,流轉不斷。那個就是因為我們在做夢,我們不覺悟。一旦覺悟了之後,那個世間所有的,『空空無大千』。所以這個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所在。所以煩惱最怕甚麼?就是怕我們覺悟,怕我們知道。我經常聽同修講,有些同修跟我說,他說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自己煩惱比較少。以前沒有打坐、沒有念佛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煩惱比較少。自從開始念佛,開始修行,開始打坐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煩惱變得越來越多。我跟他說,不是的。不是因為你以前的煩惱比較少。而是因為你以前老是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你的煩惱很多,你跟這個煩惱打成一片。你不知道這些煩惱的存在。因為你每天都是在不明當中,每天都跟這個煩惱在一起。你已經跟這個煩惱打成一片,分不出來哪個是睡醒的狀態,哪個是睡覺的狀態。所以你那個時候感覺到煩惱很少,然後你現在開始修行之後,開始念佛,念佛念得很精進。打坐,開始懂得如理思維、如理觀照。把這個念頭提起來的時候,那你感覺到你這個煩惱的存在,說明你真正已經在修行,你已經在用心。只有你在用心的過程當中,只有你已經是睡醒了的狀態,那你才能夠真正知道你的煩惱的生起,你的煩惱的存在,乃至你這一念無明的消失。一個念頭,有生住異滅。它的產生,它的停留,然後最後消失。你看這些都是因為你有覺悟,所以你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煩惱的產生。你如果是沒有覺悟的話,你如果是整天在睡覺,你跟煩惱打成一片的話,你根本不懂得這個是煩惱。所以我跟他說,以前不是你沒有煩惱。而是你每天都是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你不知道這個煩惱的生起。你現在開始念佛,開始修行。開始有如理正觀,有正念,正思維之後。那你現在已經是知道這個煩惱的生起。然後用佛法去調伏它,然後讓這個煩惱得到適當的降伏。或者把這個煩惱對你的危害,對你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那說明這個,你的修行,已經是得力了。說明你的修行已經是起到作用了。所以你能夠明白你有煩惱,你有業障。這個恰恰說明你已經真正已經在用心。你如果不用心的話,沒有修行的話,你根本體悟不到自己有煩惱。所以我跟他說,不是的。不是你開始念佛之後、修行之後才會有煩惱、有業障的存在。我說這個是你修行用心的一個表現。過去有沒有?肯定是有。那是因為過去你根本不修行,從來沒有如理正觀。你跟煩惱打成一片。所以你不知道煩惱的生起,不知道煩惱的存在。然後自然而然就感受不到煩惱。所以現在開始修行,開始觀心,開始如理正觀,觀察我們的舉心動念之後,你知道這個煩惱、無明的生起。那這個恰恰說明,你真的是有用心,有在如理觀照。你才能夠觀照到煩惱。要不然的話,一個不修行的人,他從來感受不到這個妄想的生起,這個執著的生起,感受不到煩惱的產生。因為他每天跟煩惱打成一片。但是一個學佛之人,如果感受到自己有煩惱,感受到自己有業障,感受到自己的妄想很多。那說明他真正是有在用心,有在如理正觀。那他才感受到這個煩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個,這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那這個是,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一個狀態。『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一個是迷的境界,一個是悟的境界。一個是在三界六道輪迴的一種情況,一個是覺悟之後的內心清淨的一種無為的境界。所以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如果明白了之後,那你對這麼一個兩句話,你如果是在夢境當中也好,在你的人生當中也好,乃至工作當中也好。你遇到所有的一切,你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這些都是夢來的。那我們自然而然就不會去執著。不會去執著的話,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遠離這些顛倒。遠離顛倒了之後,那我們自然而然不受生死所繫縛。那已經跳出了三界六道的範疇。那我們的境界已經是提升到解脫的境界,叫:『覺後空空無大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斷一切煩惱,而無一煩惱可斷。修一切法門,而無一法門可修。你看一個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一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所以這兩個大家搞清楚了之後,那我們自然對整個佛法的那個體系,那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