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怎樣念佛菩薩聖號不打妄想?地藏殿和尚

怎樣念佛菩薩聖號不打妄想?地藏殿和尚 法門修行決疑 經常有道友問,怎樣念地藏菩薩名號或者是念佛號攝心不打妄想?念佛的方法,古來大德都講得很多了,其實總結在一起,就是「四到」,即手到、口到、耳到、心到。 所謂的手到,就是掐念珠。有些人覺得念佛菩薩名號念到心裡就好,不必掐念珠,這不對。我們是凡夫,念佛要手應心,不能將念珠去掉。當然,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亂,不掐也可以,但初念的人還是要拿念珠。 口到,就是你嘴裡念,可以是出聲念,也可以金剛念,嘴巴要動。 耳到,就是你手裡掐念珠,嘴裡念佛菩薩,同時耳朵要聽到聖號的聲音。這裡特別提示一點,即使是默念也有聲音,雖然沒有出聲,但嘴巴在動,只要靜心聽,還是有聲音的。

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

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 很多人來到廟裡問佛、問菩薩、問神明、問算命師、「我的事業好不好?家庭好不好?孩子好不好?姻緣好不好?」 可是從來沒有問自己;「我的脾氣好不好?」 男人的脾氣影響他的事業,女人的脾氣影響她的婚姻。 百病皆生於氣,你有什麼樣的脾氣,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態,你的心態,會決定你的生活。不要再覺著脾氣差不是什麼問題了,一個人的脾氣真的能反映出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人的脾氣越大,福氣就越少,總是看他人的短處,挑他人的毛病,卻從不反思自身,這樣的人,很難知足幸福。所以一個人有著怎樣的脾氣就有怎樣的命。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含義及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含義及功德利益 (一)八關齋戒的意義和為什麼要受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接近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因為在家人俗務忙碌,無暇修行。佛陀悲憫,為讓他們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淨生活,種出世善因;又能適應在家生活的特點,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關齋戒。當然,出家人為使自己的戒行真正做到清淨,也應該受持。 “八”指八條戒律,即“八戒”。“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 “齋”有淨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眾生生死之門。因為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淫欲與飲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飽暖思淫欲,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齋。這便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 八關齋戒最好前往寺院從師求授,如理如法,戒體方為光潔;若方圓百里無師授戒,即可在佛前自受,即是將《受八關齋戒法》(見附錄)一文至誠讀誦一遍,即可算受戒。時間方面,六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後。泰國法身寺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關齋戒,讓受戒人在寺院過一日一夜清淨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薩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薩戒》規定,每月六齋日(農歷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應受八關齋戒。

老修行脾氣大!確定這不是在說你嗎?

老修行脾氣大!確定這不是在說你嗎?法藏法師   常常我們會勸別人或者要求自己──要精進用功。問題是,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精進用功呢?是不是念佛、誦經、持咒……這些善法越多越好呢?精進的方向在哪兒呢?法藏法師的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精進是原本是對治傲慢,對治懈怠的,現在卻用在對治別人身上。傲慢是什麼?就是光看自己的一些優點、功德,然後生起的傲慢的心。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枝香是不是呢?每天修多少座法、念多少遍咒子、誦多少卷經算不算呢?還是每天研究了多少佛法、聽了多少經、寫了多少文章或者為大眾服務了多少事,才算是精進呢?以上這些可能都是精進,也可能只算是與三寶結結法緣,種種未來得度的善根罷了,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叢林里有一句話說:「老修行的脾氣大」,為什麼有的「老修行」脾氣會特別大?是不是用功用錯方向了呢?   本來佛法三學的修持,是要趣向「無我」的,可是如果一切的用功事行,不能朝此目標而會,那麼「我」能持戒,「我」修禪定、「我」有智慧的結果,只不過修出一個更大的「我」,脾氣怎會不大呢?

佛門四威儀,修於內而形於外

🌼佛門四威儀,修於內而形於外🌼   古人有云「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同樣在佛門中也有類似說法:「佛弟子不學威儀,不成法器」。 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是行者日常舉止皆需遵循的儀則。   四威儀,出自菩薩善戒經,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佛門四威儀是為了攝心,收攝身、口、意三業。所謂:有威可敬,有儀可學。從「威儀」這個方面做起,我們舉目動靜便有分寸。而且威儀也是為了以後持戒打基礎,通過威儀讓身心寂靜,制止散亂。古德言:「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行住坐臥具足威儀,不僅能使身心得以寂靜,亦可感化他人。佛門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比丘在外持鉢,尿急了,便顧不得雅觀,在道旁撤尿。過路人見了,議論起來。一個說:「佛門的規矩很大,走一步路都要講端正,行為舉止講威儀,這個比丘太不像話了!」   一個說:「我看他是假的,是窮極無聊才做托鉢僧的!」這些話全讓比丘聽到了,內心感到十分慚愧。   剛巧有一個外道叫尼犍子的路過,他赤身裸體地走著,人們卻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議論他的不是。這使比丘很驚訝:我不過在道旁小便,他們為什麼要說三道四呢?   而那尼犍子也在想:我一絲不掛大搖大擺走著,人們卻不批評我,而去議論佛徒的隨地小便,甚至懷疑他是假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做最合適的自己 才是最幸福的 弘恩法師

做最合適的自己 才是最幸福的 弘恩法師 宋代禪師五祖法演為勉勵其弟子佛果,提出了法演四戒: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好語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若悟得此四戒,弓不拉滿,勢不使盡,懂得事事有度,必有所益。 止,要止於至善。 至善,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到達同等的結果和標準,才是至善的境地,而是說每個人要到達適合自己的境地,才是至善。 所以我們在制定人生的目標和計劃時,不要過多地跟別人攀比,要避免這種功利的氣息。其實,人做最合適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自己。 但很多人往往不願意做合適的自己,我們期望著成為別人,比如說很多人都幻想成為比爾蓋茨、巴菲特、馬化騰、馬雲等等,這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我們總不願意做回自己,因此我們就不可能抵達「止於至善」的人生境地。 我們會學著別人的樣子,模仿著別人的影子去生活,那麼後來的結果成了什麼呢?後來我們的人生就成了一種邯鄲學步的狀態,不僅沒做好自己,學別人也沒學好。 因此,不管我們學佛也好,學習傳統文化也好,這種文化的滋養帶給我們一種內在智慧啓迪,這種內在智慧就是四個字:自知之明。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福德、精力、財富和資源,把這一切綜合起來,給自己人生做一個正確的評判。這就是你這一生或者短期內要追求的目標,只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做回自己。 現在大家經常會說這句話:做最好的自己。 怎麼樣做最好的自己呢?一定要正確地解讀自己、正確地定位自己,如果缺少這一個前提,我們想靜也靜不下來。 我們會因為自己設定的過高的目標,而備受壓抑,遂產生種種的焦慮、煩躁,甚至恐懼,這就是沒有自知之明的緣故。 人生沒有壓力是不行的,但人生壓力過大也不可以,這就需要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道」的智慧,不能過也不能欠,就像流水一樣。為什麼說靜靜地流水,它不是靜止不動的一潭死水,也不是驚濤駭浪般的洶湧前進,而是靜水深流般的靜靜流淌。 這就比喻我們的人生,需要一種恰如其分的中道智慧——對人生過高的期許,我們不做無謂的掙扎,也不做無益的對生命和時間的浪費,只是靜靜地按照人生的規律、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做到像靜靜地流水一般,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每一個家庭也是非常美好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期望是超越自己能力的。這就導致很多人在人生的追求當中,往往會拋棄最珍貴的生命元素,譬如親情、友情、良知,我們會拋棄這一些,拼命追求自己人生所謂的成功。 那麼,當我們得到了這種所謂的「成功」之後,是否真的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呢?也不會。 我們的成功都是自己預設的,當我們攀登上這座目標高峰的時候,在經歷種種掙扎、拼搏和奮鬥後,我們會有暫時的成功的歡愉,在片刻的歡愉過後,我們又會給自己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 因此,人總是停不下來,人停不下來,是因為人靜不下來,靜不下來,是因為人沒有自知之明。所以,很多人的人生走著走著就遇到了瓶頸,超越不過去,又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於我們缺乏自知之明。 所以,正確地了知自己,這是人生安靜下來的首要的條件。這需要智慧的滋養,沒有智慧,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處於什麼狀態,我們會對自己有過高的期許,過高的評估。 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