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 一日三善,命運必然改變!》

《 一日三善,命運必然改變!》 古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簡單幾句話,包含了改命運的秘密:日行三善,三年命運必然改變,是哪「三善」呢? 「三善」即「眼善」、「語善」、「行善」。 1、眼善 古云「眼正心正、眼善心善、眼惡心惡、眼斜心斜」、「觀其人先觀其眸」。因此,面相看善惡,首重眼神,如果一個人的眼神柔和內斂,那其人大多溫和善良,如果常是凶光畢露,那大多是則陰險狠毒。 通過判斷眼神中的氣質,可斷其人品質高低,如果一個人的目光總是游離不定,閃爍狀的,那此類人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善心。 2、語善 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比如說這個孩子今年考試成績不理想,沒考好孩子也不高興,如果是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他一定不會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勵、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的信心建立起來,聰明的小孩都是誇大的,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3、行善 「擇善行而從,積德修身」,在真正行善者眼中,樂善好施既是過程,又是目的,是他的人生一種追求,是美的享受,是幸福的體驗。善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多做一點減輕他人憂愁、痛苦或是增進他人快樂、幸福的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社會為他人積德行善,哪怕僅僅是做點力所能及的一點小小的善事,你的氣質自然來。 轉載貼文

【一生平平淡淡,學佛得大利益】

【一生平平淡淡,學佛得大利益】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時代沒有好壞,關鍵在個人怎麼應付。 面對都是貪瞋痴慢疑的人,怎麼辦?讀聖賢書,真正學佛,比較好一點,為什麼?他知道忍辱,逆來順受。不能以惡報惡,以怨報怨,那麻煩就大了。不能報復,要懂得化解。 別人無論用什麼手段障礙,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都好,要看作冤冤相報,我過去生中,是這種方法對待他的,今天他來對待我,一報還一報。 這個想法是健康的,是正常的。一生不冤枉人,受冤枉而不冤枉人,這叫真懺悔,這叫消業障。 佛菩薩面前懺悔,早晚課懺悔,見到怨親債主,一見就頭痛,怨恨就生起來,這個不行,你還是在造業,沒懺悔。 懺悔,確確實實一筆勾消,對我有恩我要報恩,跟我有怨一筆勾消,沒有了,這叫真懺悔。真懺悔好處大,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至少人天二道還有你的分。 所以在世間,能夠吃飽穿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要知足,知足常樂。 沒有對立,沒有怨親債主,過一生平平淡淡的日子,學佛得大利益。為什麼? 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我們往生,一生極樂世界是一了百了,無量劫來,六道輪迴這樁事情,總的解決了。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緣。遇到緣不相信,那無可奈何,誰都幫不上忙。遇到緣真幹,一生肯定成就。 如果不能成就,還是墮在六道,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戒定慧,他還是搞貪瞋痴,所以死了墮三途。 墮三途才知道,來不及了。除非過去生中,在人天二道修大福報,這個福報還能加持你,到晚年的時候才明白,恍然大悟,真正懺悔。 真正懺悔就是,不再冤枉任何人了,自己受冤枉,不冤枉別人,自己吃虧,不讓別人上當。 真正做一個好人,從哪裡做起? 正念,從你起心動念開始,起心動念都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沒有一個念頭是惡念,沒有一個念頭是傷害別人,你就真懺悔,你就決定能往生。 如果不是走這條路,還是依舊耍脾氣,依舊稱老大,發號施令,狂妄自大,那就沒人能救你。佛菩薩也救不了,何況同參善友?不能不知道。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428集

施比受更快樂

施比受更快樂 「施比受更快樂!」我們辦公室的龐老師說過不止一次,因為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從她臉上如春花般燦爛的笑容就能看出。每次吃到龐老師做的糕點糰子,我們愉快地享受其中,龐老師的笑容總是比我們更加甜蜜與幸福。原本應該是受者開心才對,仔細想想,其實施者更快樂! 施,不是一種施舍,而是一種對他人提供的幫助,真心誠意地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幫助。我們來換位思考,當幫助他人的人站在被幫助的人的立場想一想,省了心思,又解決了難題,是否輕鬆許多,也開心許多?然後,連同給予幫助的人也更加快樂起來,真正是「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種心理,有很多人應該都能體會和經歷。 可是,施得不對呢?產生的還是這樣理想又愉悅的心理嗎?不一定了,或許還會得到不快樂!怎麼會呢?怎麼會?真的會!我們絕大多數朋友接受他人的幫助是非常愉快的,可以說欣然接受了,友好接受了,可是又因為人類個性與性格的複雜性,往往有時發生一些無法預料的事,從而帶來難題。 比方說,哪些情況施者在施助後會有負面的反饋結果? 1.施者的施助意圖沒有讓受者領會,各自思考的角度不同,導致誤解。 2.受者不喜歡受助,偏偏施者一意孤行。 看來,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施助,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單方行為,而應該是雙向的、雙方的。只有施助者希望施助於人,而被施助者願意接受幫助,另外施助者的心理是正面積極的,受助者的需求是迫切的,那麼受助者在接受幫助後才會產生快樂的心理,用這份快樂再反饋給施助者,「施比受更快樂」這句話才真正有意義!假如受者不願受助,喜歡獨立解決,只是花點時間,又或者受者容易誤解施助者的行為,那麼要麼不要施助,要麼就先溝通再行動。否則,施錯了,受得猜疑,受得不快,也讓施者更不快!一片心意將完全變味! 最後,我想說,我們要施得理智,施得適時,才會施得快樂!不要盲目施助,否則你永遠不會體驗到「施比受更快樂」! 轉載貼文

淨空法師:【念佛人最大的忌諱】

淨空法師:【念佛人最大的忌諱】 繫心一佛,繫是繫念,我們講掛念,心裡頭常常掛念佛,不要掛念人。再親的人都不能掛念,再喜歡、再愛的人不可以。為什麼?這叫情執,有這個掛念,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的確,有念佛念得功夫很好,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情執沒放下。臨命終時他不想佛,他想掛念那個人,他還沒看見,這是念佛人最大的忌諱。掛念有什麼用?一口氣不來,各人到各人的地方去,不會再見面,這個道理一定要想通。 你所親愛的人,要勸他念佛,心裡要想佛,別想人,將來到極樂世界不就永遠在一起嗎?到極樂世界,人皆無量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晚年,愈是到晚年情執愈重,對兒子情執淡了,對孫子情執很重,兒子放下了,孫子放不下,真有。所以要真放下,我們要真的是一心一意,我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會合,這個有意思。此地志同道合,將來到極樂世界,我們在一起依然是一個和合僧團,這就對了。 所以,把我們世間所有一切關係,統統變成極樂世界的同修、同伴,要有這個念頭。我們親密的朋友,問他,你喜不喜歡我?喜歡我,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常常在一起。不到極樂世界就很痛苦,這個痛苦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十法界裡面事情全解決了,全都沒有了。

【道證法師最後的遺言】

【道證法師最後的遺言】 「我現在要講的話很重要,妳要記住!我現在是用盡全身的力氣講這些話……,念佛的心態很重要,妳知不知道念佛的真義?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我已經完全明白、了解了!」 對於我們念佛人,天天說的是念佛,寫的是念佛,想的是念佛,談的是念佛,念的還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卻不知道念佛是真義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這是道證法師對我們最後的開示。 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苦修苦行六度萬行所成就的。法藏菩薩當初就是因念我等(十方衆生)欲出輪回而無力修行的垢障凡夫而發願,就是因念我等無功德而修六度萬行,就是因念我等在穢土修行進一退十而建立極樂世界,就是因念我等的往生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此簡簡單單的六個字我們看似得來的很容易,法藏菩薩卻為此而付出了無量億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祗劫的苦修苦行無數次地為我們布施生命。(頭、髓、目、手、足……),世出世間又有什麼能比這句佛號更來之不易,更得之維艱呢? 僅僅幾秒鐘就可以念完的南無阿彌陀佛中卻飽含着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的大愛,飽含着阿彌陀佛十劫來的呼喚,飽含着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世出世間又有什麼能比這句佛號更貴重無比,更利益殊勝,更不可思議,更無上功德呢? 但他(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不僅僅是彌陀的名號,更是彌陀的全體生命,當法藏菩薩成佛的那一刹那間,他的名號與生命就已經融為一體,再也不會分開了,衆生稱念的彌陀名號,就是彌陀無量壽的生命,就是彌陀無量光的生命。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衆生,就會與彌陀融為一體,成為「共命之鳥」,念佛人因念佛故就會變成 「佛凡一體」之身。因為「南無阿彌陀佛」的成就是為十方衆生而成就,沒有十方衆生的往生,就不會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所以稱念名號之人必定往生。這是彌陀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重誓的。所以佛凡一體的我們必定往生。 我等念佛只不過幾天、幾年、幾十年,而法藏菩薩念我等已經念了無數劫,回來吧,浪迹天涯的孩子!回來吧!就像慈悲的母親盼着游子的歸家,肝腸寸斷。而我等無量劫來,卻如聾如盲,無知無覺,不信不受。彌陀苦苦的等待,望眼欲穿,何時何處念我歸家之人,十劫來佇立空中,未敢將息,時時放攝取之光明,照念佛我之行人,刻刻趨來迎之分身,接引當生之衆生。 各位蓮友若都能以佛念我的心態來念佛,自會倍感親切,倍覺安心。因為彌陀住頂,光明照身,無數佛菩薩眼前行,都是「家」裡人。身雖在娑婆,心猶似在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孚佑帝君的由來與事蹟

孚佑帝君的由來與事蹟 呂洞賓,俗名呂巖,民間一般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佛家又稱之為『文尼真佛』,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 文昌帝 君合祀。元時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為『孚佑帝君』之由來。而他的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呂洞賓姓李,是唐朝山西省浦州永樂縣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七九八〉四月十四生,傳說異香滿室,有白鶴飛入帳中不見,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唐文宗開成二年舉進士第,出任江州德化縣令一職。不久因宰相李德裕結黨營私,呂祖不願偕同,於是棄官隱居於盧山的深林山洞中,因該洞有兩個出『口』,於是便改姓為『呂』,並自稱為是洞中的賓客,改名為『洞賓』。 後來遇到火龍真人,並得其真傳,學得天遁劍法。又於長安遇古仙人鍾離權結為知交,旅邸中鍾吟詩一首曰『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以試探呂之心願,呂遂以詩答曰『生在儒家遇太平、殘簪纓重帶布衣輕、雖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朝上清』。鍾聞後知其可渡之人,仍再以術相試,使呂昏睏入睡,夢己中第,舉進士外放知縣,旋升府道而翰林,娶嬌妻美妾子嗣昌盛而皆顯貴,己則身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盡榮華富貴,十載已過,忽獲罪,摘官抄族,妻離子散,榮華富貴盡成過眼雲煙,己身軀佝僂,踽踽風雪中孤苦無依之流浪老人。黃梁一夢,人生五十寒暑已易,轉側醒來見鐘獨坐榻旁笑曰:『你在夢中一浮一沉,變化萬端,眨眼間人生五十寒暑,得之固則以喜,失之又何足以悲,白雲蒼狗,過眼雲煙,所要者仍在徹悟,人生何似南柯一場』。呂頓悟鐘乃神仙前來渡化於己,遂決意隨鐘遁入終南鶴嶺,修鍊成真,得道時立誓言:『不渡盡蒼生、不欲仙而去』。得到真傳的呂祖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岳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五代以後,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他經常現身於世,拯救貧苦百姓。他的劍朮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對北宋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道教全真教奉其為北五祖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傳說,福建省泉州府有座清源山,處在危巖之下,有個洞穴,幽深而巨大。洞穴的入口,地勢頗為平坦,僅可騎馬,長驅直入洞裡。穴頂鐘乳紛垂,進洞越深,寒氣越重。洞裡的深處,有間石室,排列著石床、石桌、石凳,還有一個被薰得黑漆漆的石灶。因為這個洞穴,通稱純陽洞,所以也有人說:呂洞賓是福建人,在那個洞穴裡修道成仙的。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