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佛教常識】善知識的「德相」

【佛教常識】善知識的「德相」 靈隱寺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古德說: 總攝一切授首,不捨離善知識。 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明瞭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所以,學者尋求善知識時,在未親近和依止之前,可以盡量觀察其有德無德。 關於德相,在經論中有不同的說法,通常所說圓滿的善知識,必須具足八種德相。《瑜伽師地論》二十五卷說:「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認識五蘊】

【認識五蘊】 欲瞭解《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首先,須先認識「五蘊」-「五蘊」是什麼? 一部分人將「五蘊」誤以為「五行」-「五行」,即是中國的金、木、水、火、土,它出自《易經》,是中國儒家哲學的基本觀念,後世道家哲學也廣泛採納其「陰陽五行」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意即,離開金木水火土,離開了三界。 但是,「五行」是否即等於「五蘊」?兩者之間的關係、界別究竟為何? 「五蘊」出自佛家的概念,代表構成「人」之生命的五個要素,即是色、受、想、行、識。 色,指的是有形的、具體存在的物質體。我們的肉體、鳥獸、山河、林木、屋宇、餐具……都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皆可以涵蓋在色蘊之內。因為,都是物質體,物質的元素。 色,有粗有細,有具相與隱微的。粗的物質體,眼睛可以看見,耳朵可以聽見,可以用手觸摸,也可以以身體感知。但是,微細的物質體,則較難以肉眼察覺,卻仍具體而微地存在著,例如,微生物、病毒、細菌、原子……等。 受、想、行三者指的是心理的功能-「受」即感受、覺受的「受」。受苦受樂,感覺憂傷、恐怖或失望。「想」,即思考、思想、想像、念想、猜想。「行」,指的是心理的作用,心理的變遷、變化、與流動。「行」的特質,即是「相續流轉」-就是不斷不斷地變動、流轉著,如後一水滴推動前一水滴一般,流轉、變動個不停。 自然,我們的「念頭」,也是「行」的一部分-因為通常是前念持續到後念,後念又被緊逐而來的另一念所蓋過。念念相續,念念不已,一波又一波,不住流轉,不住變動,如此一念一念串聯下去,組成一種既連貫,又變動的心理行為。 精確地說,「受」與「想」都屬於「行」的一部分-是流動的心理狀態中,更明顯,更容易被觀照、覺察的部分。 微細的「行」,自己無法察覺,唯有在禪定中,可以感知。那剎那、剎那,極深,極細的流轉、變動,了知這即是「行」的現象。 識,包含了三個層面-其一、是認識、認知;其二、是分析、辨別;其三、則指從前一生至這一生,從這一生到下一生,能夠收藏、貯存生命種種行為、印記的一個記憶的「藏庫」或「主體」。 摘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為什麼〈楞嚴咒〉要早晚各念一遍?

為什麼〈楞嚴咒〉要早晚各念一遍? 每天念〈楞嚴咒〉一切妖魔鬼怪就老老實實的 ◎ 宣化上人 〈楞嚴咒〉有金剛部、寶生部、蓮華部、羯磨部、中央佛部,這五部管著世界五大魔軍。無論哪種魔,〈楞嚴咒〉都可管著它。 可惜現在沒有人懂〈楞嚴咒〉,念的人是有,但懂的人不多。有的人根本不懂〈楞嚴咒〉,說它是許多小咒聚集在一起的;這真是冒充行家,不知以為知,不懂以為懂。 〈楞嚴咒〉是一氣呵成的,是破魔羅網最好的咒!你一念〈楞嚴咒〉,所有的天魔都要叩首皈依;外道更不用提,他們無法不受降伏。

修行沒得到,光有功而缺德

修行沒得到,光有功而缺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夢參老和尚 講解 我們大家都讀大乘經典,我們說,要講就是我天天讀《金剛經》,邊讀我就邊想:口裡誦的《金剛經》,等自己做起來不是《金剛經》——口裡誦,心不行。 天天這樣、天天念,佛教我們不執著,我就是執著;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人我是非簡直不斷,這個能跟《金剛經》結合嗎? 要口裡誦,心裡就像自己口裡誦的那樣子去做。若光口裡誦,心不行,了無所得。 它不是有功德嗎?功德管什麼用?同時「功德」不要解釋錯了,一般地把功德解釋錯了,說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這樣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這就是功德。

《災厲不起》

《災厲不起》 自古瘟疫肆虐時,為何有人能幸免於難?看看四個發生在中國古代瘟疫中的真實故事: 1.行善,瘟鬼不插死旗。 太湖附近有一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百姓幾乎都從事殺生屠宰行業,惟獨瀋文寳全家護生,且樂善好施,廣積陰德。 有一年,太湖地區流行瘟疫。有人晚上外出時,看見眾瘟鬼拿著一把一把的令旗,彼此相視說:「行善的瀋家除外,其餘各家都要插上旗子。」不久之後,全村村民都得瘟疫死了,惟獨瀋文寳合家免遭疫難。 清代著名醫學家劉奎(號松峰)評述說:「廣積陰德是無量光,這實在是祛疫的良方。世人應當記到心眼裡。」 2.三代隱惡揚善,疫鬼不敢入侵。 宋朝縉雲顯達之前,有一年元旦出門,遇到幾個惡鬼,形體面貌猙獰,於是問他們是幹什麼去的? 惡鬼們回答說:「我們這些都是執令的疫鬼,準備在人間散播瘟疫。」 縉雲急忙問:「我家會有瘟疫嗎?」 疫鬼說:「凡積德之家就沒有。」 縉雲說:「為何得以避免呢?」 疫鬼說:「你家三世積德,看見人有惡行則阻止,有善行則表讚,子孫福報應當顯耀門戶,功德神在護持,我們怎麼敢進入?」說罷,這些疫鬼就消失了。 這一年瘟疫盛行,只有縉雲家安然無恙。 3.孝護翁姑 全家免瘟疫 清代順治甲午年三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的兒子,娶錢氏小姐為妻。有一次,錢氏回娘家探親不久,丈夫家鄉竟就流行急性瘟病,傳染面積很廣,傳染的速度也很快,病死的人很多。大家都怕傳染,弄得人人自危,驚恐萬狀,以致於連至親也不敢去過問、探望,唯恐逃避不及。 顧成夫婦也不幸染上了瘟疫,後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上了瘟疫。錢氏在娘家,聽到了翁姑,先生,全家都患上了瘟疫的消息,急著就要回丈夫家探病。 錢氏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回到婆家,也會染上瘟疫病,所以極力勸錢氏:切切不要回到丈夫家去!那是自尋死路,可是,錢氏深明大義,她說:「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幫助侍候翁姑。現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錢氏終於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與感染,隻身回到丈夫家去。 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後,顧成夫婦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蹟般地霍然而愈。當地的人們,都認為顧成全家能免於疫病的死亡,是由於錢氏至孝至義的德行,而感動了神明的結果。 清代著名醫學家劉奎說:「邪不侵正,孝可感動天,孝德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呀!」 4.庾袞侍親,不染瘟疫 晉朝時期,有一位隱士名叫庾袞,是晉明帝皇后庾文君的伯父。庾袞年輕時,就以勤儉、好學、孝順友愛而聞名。 晉武帝司馬炎咸寧(275∼280)年間,西晉爆發大瘟疫。在這場瘟疫中,庾袞的兩個哥哥不幸染病身亡,二哥庾毗也染上了瘟疫。疫病嚴重,瘟疫正盛。庾袞的父母想帶著他和弟弟們到外地去躲避瘟疫。但庾袞不肯離開,堅決要留下來照顧二哥。他對眾人說:「我天生不怕瘟病。」親友們沒有辦法,只好留下他和染病的哥哥。 親友離開後,庾袞晝夜不眠,悉心的照料哥哥。有時他還撫著病亡兄長的棺柩,哀慟流涕。就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天,瘟疫漸漸平息下來。等家人們再回到村子裡時,竟驚訝地發現,庾袞和他染上疫病的二哥庾毗,朝夕相處,竟然都安然無恙;而且在庾袞的照料下,他二哥的病也奇蹟般地病癒了。 村裡的長輩都驚訝不已,感歎道:「這孩子真是奇異!能守護人們不敢守護的人,做人們不敢做的事。是至孝友悌的大德行,上天開恩,救了這種人」 由此,這些父老才知道,凶猛肆虐的瘟疫並不是傳染給所有人。面對大難,不畏生死、堅守保護他人的人,以孝弟忠信之德,瘟疫對他們,也都會網開一面。 (網路分享)感恩一切!阿彌陀佛!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世間人的財從哪裡得來的?|淨空老和尚開示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世間人的財從哪裡得來的?|淨空老和尚開示 下面講『福德』,「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就是你修五種善,你會得福報、你會得利益,對你決定有好處。現在世間人都希求財富、希求聰明智慧、希求健康長壽,不管是中國人、是外國人,不管是哪個族群、哪個宗教,你問問這三樣他要不要?統統都要。這三樣東西佛門統統具足,你要學會了,你真的得到。 命裡沒有的,命裡沒有得到,才是修得的。我這一生,智慧跟福德都是修得的,命裡頭沒有。佛告訴我們,菩薩六波羅蜜是菩薩修學的六大綱領,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講這三樁事情。世間人的財從哪裡得來的?財布施得來的。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財富是果報,我們講是果德,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 這個人命裡頭有大財富,他大財富從哪裡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喜歡修財布施,這一生得大財富。過去生中沒有修,那你財庫空空,沒有東西。你修的財布施少,你命裡有小財富,不多,勉強可以度日。你過去生中修積得愈多,財富果報就愈大,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所謂財源滾滾而來,你命裡修的。所以這樁事情不能吝嗇,愈修愈多。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53集 🔺學習更多《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3-6Dw0D3Q6Yfu9Jzs-b9fV1F0JcSRgl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