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用悲待人,智慧做事,是學佛的原則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是學佛的原則 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嗎,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如果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學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禪,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為榜樣,以佛法為準則。 淨化身、口、意三業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能夠生而為人的很少,有閒暇時間的人也很少,能夠聽聞到佛法的更少,聽聞佛法後又懂得如何修學的就更少,也就是說,信佛的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信佛和學佛,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為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有從貪、嗔、痴出發的行為,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里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裡種下了佛法的種子。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關鍵在於平時是如何熏修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地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學習佛法,不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瑣事、忙著工作經商,偶爾才有那麼兩個鐘頭到寺院裡聽一點佛法,有沒有用呢?當然是有用的,但這種作用卻微不足道!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學佛作為生活中的點綴,而是要將它落實到生命的實處!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想學佛,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到寺院來,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念佛。作為在家的居士,的確有很多世俗的事務需要處理,包括家庭、兒女、工作、人際關係等等。但是,什麼叫有時間,什麼叫沒有時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誰也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個人都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認為學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學佛。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是不是重視。當我們覺得沒有時間聽講經,或沒有時間學佛時,就說明我們沒有把學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 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里,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另外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 。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聽聞、思維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聽聞、思維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痴」,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準。

念《地藏經》心裡夾雜妄想,功德就小

念《地藏經》心裡夾雜妄想,功德就小 《地藏菩薩本願經》夢參老和尚 講解 當你念《地藏經》的時候,如果心裡夾雜妄想,功德就小了,說明你心不在焉,那怎麼辦?七滿了、回向的時候,自己先來個小回向,小回向或者一刻鐘也可以,十分鐘也可以。小回向怎麼回向?希望地藏菩薩加持:我還是凡夫,控制不到我的思想,我的念頭想錯了,心裡雜念,我懺悔!把好的都回向給他們,不好的自己收留,我懺悔。 懺就是改,完了就請菩薩加持,這會兒你沒有過錯了。這是補償的辦法。或者你感覺這七天很有收穫,心裡生大歡喜,得到法喜,而你得著實在好處,要把自己念的功德佈施給別人。 咱們再說局限一點,當你做什麼事,你把這個事情做好,完了把這個事情做好的功德,自己不貪戀、不執著,回向給眾生,讓他們得幸福。當然讓我們這個心,一下子給全人類、全眾生類,還達不到,先從你周圍的六親眷屬起。當他們遇著災難了,你發願,願意替他代受。 你沒這個力量,那你念《地藏經》,讓《地藏經》加被你這個力量;或者念普賢菩薩,讓普賢菩薩加被你這個力量;念《普門品》……隨便你念哪部經,但是得念得真。

這件事就能看出你是否有福氣

這件事就能看出你是否有福氣 佛把父母作為福田指出來了,我們應該盡心儘力地奉養父母,這是正確的。往往有的人說,「我今生為什麼沒有福呢?」實際上,你檢查一下,你對父母怎麼樣,就可以看出是否有福。有的人說:「我做生意不順利。」你是否把做生意、錢財和對父母的孝心放在了同等位置上?有的發財了,怕父母算計他錢財等等的想法就出現了。 有的只是少許供養,而且沒有真心,無非就是給點財物,卻有語言的衝撞,傲慢,認為父母什麼也不懂。這都是一種不孝,最後導致生意做不下去,或是受到了種種障礙的果報。所以我們想生意順利,還有各種事順利,包括受周圍的領導信任等等,就應該盡心儘力的奉養父母。如果你對父母不孝,或是不能盡孝,不能十全十美,你的工作就會有波折。 有的孩子要考大學,如果這孩子不孝敬父母,將來就算考上,成績也會很快地下來。有的學習成績不好都和不孝敬父母有關係。如果我們想改變這種狀況,應該從每件事上、生活上去檢討自己。看到自己有不順利的地方,一定要知道是我們在供養福田這塊兒有所缺欠了。 如果你這麼檢查,就會事事順利。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孝敬自己,很生氣,那就應該檢查檢查你對你的父母是否孝順,語言是否有所衝撞?孩子跟誰學?有時就跟父母學。父母對老人不好,而要求孩子對自己好,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知道這個因果非常可怕。 父母作為福田是非常正確的,也是非常稀少難得的,世間人都非常重視,佛法更重視這個。佛法為什麼要重視父母這個福田呢?因為我們能通過孝敬父母得到福報,「孝敬」這個詞本身就是佛法中很了不起的一部分。 什麼為孝呢?佛法教我們通過孝敬父母而遠離分別心,通過孝敬父母而孝敬所有的人,通過孝敬父母對眾生沒有分別,而達到離相的目的,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所以佛講這個孝啊,是以戒為孝,這是非常正確的。 如果對父母這一塊兒奉養的不到位,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福報。都說自己福報不足,或是因緣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有一條,在孝敬父母這塊兒不能盡心儘力。有的雖然做了,但是不夠圓滿,有的甚至沒有做,這都是我們不能得福的原因。 這個福報啊,它本身沒有主人,滿地都是。世間人講「財富滿地跑,就看你找不找」。怎麼去找財富?你就用孝來找財富,以持戒來找財富,這是最穩妥的、最直接的,是最有用的,而且越早越好。這個是我們真正的福田。 轉貼文章

行善積福報後,命中沒有的東西可能會有,得到財富也能承受起

行善積福報後,命中沒有的東西可能會有,得到財富也能承受起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財富的福報財富是一個果報,財富也有它的因和緣。財富的因就是奉獻,貧窮的因就是慳貪。我們不快樂都是被貪心所害,所以奉獻是治慳貪的一劑良藥。奉獻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比如向社會捐贈,用你的財富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奉獻。這個奉獻的果報就是得財。奉獻是得財富的因,那麼財富的緣是什麼呢?財富的緣就是努力去工作,用心去工作,然後動腦子,找很好的項目,很好的機緣,這個是很重要的。這些是財富的緣,因緣結合了,果報就是財富。因緣裡面不可缺少一個,如果缺少了因,緣不起作用。有些人上班加班、做生意都得不了財,這種人就是缺少了因。他們應該先做一點奉獻,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一些幫助人的善事,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奉獻過好多次,但也得不了財,這個可能是在緣上面缺少了努力,等等。因緣都要具足才能得財,這個很重要。有些貪財的人,命中沒有的財富,如果得到了,就是一個禍。如果命中有100萬的財富,你多賺1元都是禍。20世紀90年代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窮人家,他買彩票中了獎,賺了些錢,買了手扶拖拉機,開到家裡,父親很高興,因為家裡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東西,父親高興過度笑死了;第二天,在山上挖了土,準備開拖拉機把父親的遺體埋在裡面,但是路上拖拉機翻了,自己也死了。所以命中沒有的財富,得到了就是禍。多行善,積福報,可以改變人的命運。行善積福報後,你命中沒有的東西可能會有,得到的財富你也才能承受得起,這些才能給你帶來幸福。怎麼積福報呢?我們每個人命中的財富不一樣,福報不一樣,有人命中只有200萬元的福報,有人有100萬元的福報,但有的人只有幾千元的福報,每個人都不一樣。財富的因是什麼呢?我們大部分人只知道財富的緣,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辛辛苦苦做生意,這些都是財富的緣。但得財富的因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了財富的緣,還要有財富的因,因緣結合,福報就是財富。只有緣不起作用,比如很多人讀了大學掙不到錢,讀了研究生還找不到工作,甚至博士畢業了也還是窮,按道理來說,有那麼高的學問不應該窮了啊!可他們就是沒有財運,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有得財的緣,沒有得財的因,所以再努力、再辛苦都很難掙到錢。那得財的因是什麼呢?得財的因就是奉獻,就是捨得。給社會上捐款、做慈善,這個就是奉獻。你捨的東西越多,你得到的東西也會越多。財富的因就是奉獻,如果你還沒有具備財富的因,你就去多佈施,做慈善來積累自己的福報。財富的因很重要,沒有因的時候,你就賺不到多少錢,就沒有財富。有人沒有讀多少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卻能成為很大的老闆、賺很多的錢,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有很大的福報,是奉獻的福報讓他有了財富的因,加上他努力工作這個財富的緣,因緣結合他得財的福報很快就來了。沒有財富的因,緣不起作用,再努力,再用小聰明,也不起作用。就像你把小麥的種子放在桌子上面,但是沒有水和土壤,它就不會發芽。大家現在都知道了財富有它的因緣,由於很多人經常在做的都是財富的緣,而沒有重視財富的因,所以要想有財富的福報就很難。我們要盡量把善的因和善的緣結合,結合了以後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會比較順利,財富的因緣也才會具足。這樣,就能讓財富成為我們快樂的保障。 轉載

修福報與修道,到底有何差別?

修福報與修道,到底有何差別? 如本法師:修福報是圓滿佛道部分之一,不能代表佛道的全體,因為修福報而不修智慧,始終無法出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外,固然能得人天之大富大貴,亦免不了受善惡之業所牽纏,控制得三界不得出,三業致使自己身不由己,隨其擺布故。不修道就沒話說,一旦要修行,福報是應該修,智慧亦不可或缺,何以故?有福無智成顛倒,有智無福成煩惱,是故,福智應雙管齊下,相得益彰,不得偏失一邊。儘管努力勤修福報,但不修智慧來破煩惱,淨化業障,窮盡來生罪亦存在,因為福報不能滅罪,滅罪有滅罪之法,豈可不慎哉!六祖慧能大師雲:「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如何增長我們的福報?星雲法師: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報呢?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佈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佈施、多結緣。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鬱、傷感。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遷流而產生變化。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中陰身有兩個地方不能去!

中陰身有兩個地方不能去! 在死亡後中陰身快要形成以前,像睡夢快醒的時候,剎那間有強烈的光出現,比太陽、電光,什麼光都強烈。實際上真做工夫、有修持的人,平常在定靜中,已經很習慣這個光明瞭,那是自性所發生的功能。可是普通人受不了這個強烈的光,這個光一下子就沒有了,又成黑暗了,陽面和陰面是接連來的。中陰身眼耳鼻舌身意樣樣都有,與我們做夢的情況相似。 我們做夢的時候,覺得被人打,也會感覺痛對不對?夢中想到傷心的事而哭,醒後枕頭上還有眼淚對不對?實際上中陰身的活動同這個一樣,所以中陰身一形成,他自然有中陰身的神通,山河牆壁都障礙不了他。也等於得道的人,一念動,要到哪裡就到哪裡,沒有時空的障礙,念頭一想就到了。 所以我們說修持好了,一念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物理世界的光速、電速、聲速,都不及念速,念是很快的,中陰身就有這個功能。中陰身等於有五神通,所以家裡的人哭啊、鬧啊,他都聽到,也看到,不過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屍體。也許我們在哭時,他還來安慰我們說:算了,我已經死了,你不要哭了。不過他勸你,你也聽不見,這個叫中陰身。 中陰身發現光的時候,就有很強烈的慾望,是性慾的慾望;欲界的生命來源就是一個欲,這個欲的作用是很厲害的。中陰身此時對光、聲、色,什麼都看得見,毫無阻礙。假定平常是有修持的人,在自性中陰身形成以前,一見到光,他認識了自性,一念一空而定住,入了定,生死來去,六道輪回,天上人間就可以任意做主。這要平常修定有工夫才行;沒有修持,沒有工夫,到這個時候很亂,沒有不亂的。我們這樣講聽起來很輕鬆,當時那個境界是很難受的,就像現在,我們在一個不舒服的環境里,一秒鐘都受不了,死亡的環境就更難了。 但是有兩種人沒有中陰身,一是至善,一是至惡。至善的人,一死馬上上天,中間沒有停留;至惡的人,一死就下地獄去了,也沒有中陰身。普通的人,善惡兼半,或者善惡無記三業都有,就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