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0
368

也許,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萬壽寺

世人常說「生活是一個舞台,人生是一場戲,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你在別人的目光裏,要定格成何種形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就這樣把生活演成了戲,戲就這樣被人繹成了生活。

但於佛法中,我們卻沒有必要把這些所謂的經驗和人際交往的手段等用在修習上。

佛教徒是出家四眾的通稱,是依靠法理斷惡行善,通過修行斷除煩惱的人。

我們從初識佛法,感到新鮮有趣,從而深入經藏,再到對師父生信,最後到修習、功課、調節生活方式等等……似乎這一系列的道路都十分平順,或許皈依後,在一天突獲證悟,繼而成佛。

但我們還是應該時不時的反觀自身,在學佛過程中是否有以下這些偏離佛法的做法。

1
不離對行善動機的覺察

「佛教的修行者隨時保持覺察,看護自己的身心活動,反省自己言行背後的動機」。

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嫻熟的「佛教徒」,而這種嫻熟則是跟所有人都客客氣氣,「隨喜」「讚嘆」等等詞彙不離口,可是你心裡有多少善意只有你自己清楚。

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不動」,他人被誹謗或被贊嘆,得到或失去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好像自然能「不被干擾」;而真正的關於自身的問題出現時,反應卻跟不學佛的人一樣,沒有對自身的覺察,只是任由情緒擴大,後而言行失當。

在那些不學佛的人面前,常常身佩念珠,嘴裡念念有詞的說著佛教專業術語……你是否把這些外在所依當作佛教徒的標誌?

而陷入這些誤區的我們,只是在扮演著佛教徒而已。

我們要不離對行善動機的覺察,把面具拿掉,真誠面對自己,面對師父,面對師兄,不要做表面的善行,否則會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難以調伏。

2
反省自己言行背後的動機

難道我們的所作所為僅僅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佛教徒嗎?

做事時我們要反復觀察自己的動機,我們從小就會這樣,事事都要向別人證明自己,好像所有的努力都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努力,卻常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佛法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反觀自己。比如「我去參加放生是為什麼?」如果暫時做不到時刻反觀,盡力就好,哪怕一天反觀一次也是好的。

畢竟我們可以慢慢來,當我們不需向外求索,也不用扮演什麼角色時,時刻觀察好自心、自性就足夠了。

3
不要做「嫻熟」的佛教徒

作為佛教徒,表面上做得很熟練——比如我們和師兄一起做功德時,過程中經常會說:「隨喜師兄」「隨喜讚嘆了」「您太精進修行了」。

而在說這些話時,我們內心到底有沒有善意呢?我們要覺察自己是否在真心隨喜,看到別人行善,自己也覺得歡喜,反觀自身也從內心深處發起希望做更多善事的善心,這是真正的隨喜。

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所說隨喜,是隨口說給別人聽的嗎?內心是否真心呢?包括隨喜、佈施等等,都關乎我們的內心。別人的種種精進,我們嘴上說的隨喜,心裡是否真的為此感到歡喜。

有時候這種扮演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你以為自己是佛教徒,而實際上你只是在扮演著佛教徒。

然而,我們自無始劫以來,嫉妒倒是根深蒂固的習氣,並非是有意去嫉妒誰,而是習氣使然。我們常常說隨喜,但到底有多少次是真正出自善意?看到別人比我們精進時,心裡總會冒出嫉妒的念頭,接著才可能是勉強、機械地隨喜。

願我們都能依教奉行
反復關照自心
避免成為那種口頭上
越來越嫻熟的「佛教徒」
在修行路上避免走彎路或掉入陷阱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