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人生最好的滋味是在苦與樂中調出來的。

人生最好的滋味是在苦與樂中調出來的。 不要一味去苛責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運多舛、天意弄人。 關鍵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和善。在沒有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要學會溫暖自己,使自己變得堅強,使自己的心靈充滿希望。世間本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感受它的心靈。 轉載貼文

農曆六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農曆六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恭請廣大善友在此殊勝法日,禮佛、念佛、誦經、吃素等,正善正行,廣做功德, 回向祈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往生極樂、《吉祥平安》!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簡介,農曆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記念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佛教認為,此日念佛、誦經、持咒、放生尤為殊勝,具大功德。為什麼把六月十九日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呢?這是因民間由來以久的一個說法演化而來的。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妙善公主,妙善公主後來於六月十九日成道證果,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於是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宋朝太師蔡京撰寫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證果史話碑》,碑文中說:妙善公主,在此香山修煉得道,妙善公主的舍利(遺骨)就葬在北宋熙寧元年(一零六八年)重建的大悲觀音塔下面。大悲觀音塔是結構堅固雄偉的八角九層密檐式磚塔,現尚保存完整。

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深信因果戒淫得福! 如果一個人他能深信因果,不做違禮違法的事,他就能得到福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以戒淫為因,果報是什麼呢?果報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屬如意,能得貴子(好後代)。能健康長壽(夫妻之間能節欲,均得健康長壽)。戒淫能令人身心安樂,最後得善終。中國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貴、康寧、好德、長壽、善終,都可以得到。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人叫何澄,他是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一天,有一個姓孫的病人請何醫生到家中看病。這個病人已經生病臥床很久了,他家中的財錢都用盡,能典賣的東西都賣了治病。可是病還是不好。所以請何醫生來診治。病人的妻子小聲對醫生說:“家中沒有酬金給您,我只有陪您睡覺來報答您。”何醫生聽了之後,很嚴肅地拒絕她說:“你怎麼說出這種話?我不收錢,也一定會為你丈夫認真看病治療。你不要說這種話來侮辱我的人格,況且你也是自己侮辱自己啊!”病人的妻子聽了,很慚愧地退了出去。晚上,這個何醫生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神告訴他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會乘人之危急亂人婦女,壞人倫常。所以天賜你伍萬錢。”這個醫生夢醒後,也沒有在意此事。可是過了不久,皇宮太子生病,有人推薦何醫生去看,服藥一劑就痊癒了,即賞錢伍萬。與何澄夢里天神說的一樣。 戒淫得福,邪淫致禍。凡是不為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倫理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都屬邪淫範疇,邪淫致禍。我們不要忘記上海復旦大學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給我們的教訓。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沒有不棄邪歸正的。倘若以前做過錯事,現在明白了,改過自新,天不懲懺悔改過之人。古德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更要謹慎自己,學習聖道,恪守禮規,以防失足。《弟子規》明確教導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轉載

印光大師初見李炳南,出關與他密談一天

印光大師初見李炳南,出關與他密談一天 印光大師幾十萬皈依弟子中,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大師賜法名為「德明」的李炳南老居士,晚年自號「雪廬老人」。 受家庭熏習,李炳南自幼信佛。早年即讀誦金剛、楞嚴、法華、圓覺等大乘經典,但對淨土念佛法門不以為然,認為那是老太婆的事。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反對蔣介石,打響了中原大戰,西北軍攻佔山東莒城,中央軍來援,把莒縣縣城包圍起來。莒縣監獄官李炳南被圍困在城中,為期半年。路過的部隊佔據民舍,勒索民餉,糧食被搜刮一空,李炳南只能到縣黨部去吃飯。圍困期間,城外天天炮轟城內,李炳南感覺生命朝不保夕,時時死在眼前。 一天,又去黨部,看到一本豐子愷先生主編的《護生畫集》,打開一看,都是勸戒殺放生的漫畫和詩偈,感覺很不錯,借回住處,一面翻閱,一面賞花觀蝶,感嘆我放它們的生,誰又來放我的生呢?一時興起,發誓說:此難若不死,今生不再殺生食肉。 後兩軍撤離,莒縣解圍,李炳南大難不死,於是力行誓言,從此不再吃肉。 李炳南與電報局長常相往來。一日,局長送來一封信,上面有弘化社贈書消息,說付部分郵資,即可獲贈多本書籍,李炳南卻認定這是騙人的,局長怎麼勸他都不信。電報局長說:「不信你可以試試啊!」於是代李炳南寫信請書。 半個月後,郵差送來一包書,是蘇州寄來的。李炳南正在納悶,電報局長來了,這才想起請書的事。局長笑著說:「人家佛門不欺騙人的。」打開以後,發現都是接引初機的小冊子。 李炳南先取《學佛淺說》來讀,一開始還嫌內容太淺,認真拜讀後,才發現自己以前學佛簡直是閉門造車,過去讀《無量壽經》時,都是自作聰明,望文生義。看完全書,他對念佛法門有了正確的理解。 接著讀《佛法導論》《普門品講義》等。這些書大多介紹淨土法門,李炳南從此開始念佛。不過怕人知道了譏笑,因此暗中念佛。他不僅自學,還勸全家也跟著念佛。那些書多提到印光法師,想必印光法師是得道高僧,李炳南對印光大師心生仰慕,渴望皈依。 後來,鄰縣有土匪死屍未埋,李炳南發起埋屍活動。事後,鄰縣推薦一位姓林的代表來致謝,李炳南看到他手腕上套有一串念珠,言談間得知他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李炳南趕緊向他說明自己的願望,那人立刻寫信為他介紹皈依。 不到一星期,印老回了親筆開示,賜法名「德明」。德明喜出望外,將開示供在佛前,叩頭一百次,以表誠敬。後來又討了一張大師的像片,與開示一並裝鏡框,供在佛前。 ▲ 李炳南老居士德相 過了二三年,李炳南好不容易抽空跑到蘇州報國寺參謁大師。當時大師正在閉關,由德森法師叩關並說明來意。 大師從關門內探出半身,德明只覺師父金容,安重如山,卻是春風藹藹,心中如同見了彌陀一樣,連忙磕了三個頭。 坐下之後,大師竟然不問自說,將李炳南當年請教的信函內容,一字一板地講了大半天,這讓李炳南吃驚不小:他老人家弟子不下十萬,對自己一個無名小卒,怎麼會記得這麼清楚。本來打算見面時有許多話要問,此時卻一句也說不出來。 不覺已到中午,德森法師來招呼吃午飯。大師交代:「飯後叫德明再來。」 德森法師告訴李炳南:「老人今天特別歡喜,平時與人談話不過一二十分就閉關門,你飯後再去聽訓,要細心聽。」李炳南受寵若驚,哪裡還有心思吃飯,胡亂敷衍了一碗飯就去。 大師問他:「現在人不念孔子書了,你們山東人對於孔子學還尊敬嗎?聽說有編劇毀謗孔聖,真有此事嗎?」德明不敢隱瞞,只得將山東某校長,編新劇,侮辱聖人的事說個大概。 大師沈著臉,半天才輕輕嘆一口氣:「人心如此,天下大亂,恐怕不會很久了。」 大師又將古代讀書人謗佛的弊端說了一大段,並說:「讀書人必須德才兼備,沒有道德還不如沒有學問。有了學問乾壞事的本領,要比普通人大得多,現在越是讀書人,越不如鄉村人可靠了。」 當時是舊曆十一月,天氣寒冷。談話間來了一位富紳,帶著工匠去要到關房裝洋火爐。大師堅決不受,對李炳南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無德,空去享用,便是折福。」這位富紳十分誠懇,再三請求,一定要供養。 德森師也從旁勸請,大師說:「那就安在外間客廳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空氣暖了,裡間的空氣也會變暖的。」他們忙了半個多小時,將火熊熊升起,大師只是微笑著搖頭。 怕耽擱久了師父疲乏,李炳南連忙起身告辭。大師卻搖著手說:「不要緊,再談一會。你每日念佛功課多少?功夫怎麼樣了?是否吃長素?」 李炳南出了一身汗,只得老實回答:「弟子雖然吃長素,功課做得實在不好。」老人訓誨了一番。 德森法師又派人來招呼吃晚粥,李炳南這才退了出來。 飯後,乘著月色,李炳南遊覽了楓橋和報恩寺之塔,寫下兩首七絕,一首《楓橋》:山鐘初動近中宵,斜卷江帆欲落潮,千里故人城畔月,霜天送客上楓橋。 一首《報恩寺瞻塔》:寶幢湧出梵王宮,檐拂飛雲角掛風,無數寒鴉才入定,半天鈴語月明中。 李炳南那時還是公務員,因假期有限,不得不急急北回。臨行前,求德森法師帶領,去向大師辭行。他從身邊掏出兩份供養,一份供師,一份供廟。 大師向德森說:「他出門能帶多少錢,不必這樣客套。」大師和德師都這樣吩咐,李炳南不敢勉強推讓,只得收回,向二位師父頂禮告辭。 臨行前,印光大師又說了一句:「回去好好念佛!」 不料趕到車站,竟然誤了車班,要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才有車,此時也不好再回寺院,於是李炳南投宿一家旅館。 沒想到才住進去,茶房就帶來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子,一定要他留一個過夜。好說歹說,他們就是不肯出去。萬般無奈,李炳南只得從懷中取出佛珠,在床上打坐,閉著眼睛念佛。眾生皆有佛性,他們一看,連說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一哄而散。 民國二十四(1935)年,李炳南介紹別人皈依大師,接到回示,仍然叮囑加緊念佛。信中還說:「當前人心太壞,是大亂之兆,好人壞人,統統不免劫難,不過好人去處不同。」 當時李炳南並未在意,但他一位習禪的朋友莊太史,見了信說:「不得了!這些大師說話都有含蓄,時局恐怕有變化!」 果然,1937年蘆溝橋事變,大師的話得到應驗。李炳南到四川躲避戰亂,這才相信莊太史有先見之明。 1940年秋,李炳南又為大師介紹皈依弟子,大師回示說:「你們好好念佛。將來世界,要成人間地獄,以後再不可介紹皈依,有發心念佛者,即皈依當地僧,書信往返時間恐怕來不及。」 李炳南懷疑大師恐怕不多住世了,果然這一年的十一月初四,大師圓寂生西。而將來造成人間地獄之語,也一一應驗。 行荼毗禮時,由於戰亂,李炳南未能親臨現場。太虛大師在重慶長安寺為印光大師發起追悼會,大家前往頂禮念佛,抱頭痛哭。 老人在世,度人多在身教,所以讀文鈔,或見其一面,無不對大師傾心佩服。 李炳南認為,紀念大師不在於香花悼詞,而在於繼承遺教,將淨土法門努力弘揚,使無邊大地,每一個角落里,都有彌陀的氣息;把娑婆轉成極樂,眾生盡成佛陀,大師在常寂光中,定然歡喜無量! 李炳南大德身體力行,在台灣創建台中蓮社,以居士身弘揚淨土,集結數十萬人修淨土法門,自己最終以九旬高齡安詳往生西方極樂,告慰了他的恩師。

學佛初期可以執著嗎

學佛初期可以執著嗎 問:有的人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環境不好,身體不好,想通過學佛改變。或者認識到做人,六道輪迴都比較痛苦,然後要往生。帶著這些想法學佛,是不是還沒有脫離「有所求」?是不是還沒有離開貪瞋癡? 達真堪布答:可以,這不叫貪。剛開始修行時必須這樣,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剛開始修行,做不到一點也不執著。比如善,不執著善也就做不到善,執著善念也是修行。我們首先要執著,執著出離心、菩提心,經過執著的修法最後達到不執著的境界。等你真正能夠達到放下、不執著的境界了,那個時候怎麼做都行。其實這都不矛盾。那個時侯我們可以不執著地去懺悔,可以不執著地求往生,可以不執著地做家務,可以不執著地成家,可以不執著地生孩子,都是可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都是一體的。哪裡都有佛菩薩,真正有修行,有成就的人,你們在家人當中有,我們出家人當中也有。 執著安靜的地方,執著出家人的生活,這也是執著。如果執著了,出家也是造業;如果不執著的話,在家修行也有功德。為了了緣、了債、了生死,為了救度這些有緣的眾生,就需要與他們接觸,否則你怎麼救度他們呢?各有各的緣,各了各的緣。對修行人來說,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責任;各有各的義務,各盡各的義務。這就是修行。不是非得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轉載

一句佛號,給黑暗的心投入一束光

一句佛號,給黑暗的心投入一束光 大安法師 學佛要有智慧的觀照首先對於我們心理的狀態,凡夫眾生心散亂是正常的,凡夫眾生是沒有清淨心的,所以你用正常的心態去看待它。我們原來,不學佛之前,完全都是散亂的心,完全都是黑暗的心,完全都是狂躁的心,現在要在這裡面投進佛號。投進佛號,它就有轉化的功能,這句佛號就能夠收攝我們散亂的心,讓它逐步有序,逐步安靜下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禪的境界。原來我們對境,都是散亂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攀緣五欲六塵的心轉換一個攀緣的對象,攀緣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以這一念,來把無量無數散亂的念攝歸在一念。 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心,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清淨,然而這句佛號你去念、念、念,它就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清淨。就像清水珠,有一個寶珠叫清水珠,清水珠是什麼?一個很混濁的水,這個寶珠投下去,這個水就澄清了。這個佛號就像清水珠,投到我們內心,我們凡夫散亂的心、污染的心、生滅的心,就會趨向於佛的那樣的清淨心、平等心、禪定心,三昧心。所以無論妄想、雜念多少,你把住這個名號就是方法,這是第一個問題。 用智慧觀照出離心有時候我們覺得碰到逆境;或者心清淨,觀照得比較清明的狀態,出離心可能會比較好一些,強一點,因為出離心它實際上是般若智慧的一種表現形態。但往往以後,散亂又來了,貪欲心又來了,瞋恨心又來了,或者順境來了又貪念它的「刀刃上的蜜」,這時候好像出離心又沒有了。所以這都在波動狀態,這也是正常的。那麼怎麼辦?我們要常常保持一個出離的心,尤其對未法時候的眾生,你說這個人有沒有道心,實際上,就具體地看他有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一切免談。 沒有出離心,他所修行的一些善業,都會自然轉化為人天福報。而這些都是魔的事業,都是出離不了輪回。所以常常觀照這個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它的苦難、無常、敗壞、幻化相,不要被這些表面的、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要觀照到我們業力的身心,本質上的苦難感;要觀照死亡隨時的到臨;要觀照三界、地獄的劇苦,這樣就會思地獄苦,思地獄苦就會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面就包含著厭離心,要從厭離心下手,這是一個,觀照的方法。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