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我們這一生的苦樂,都是過去的因(成剛法師)

我們這一生的苦樂,都是過去的因(成剛法師) 三界六道身心世界都是苦的,是個苦海,舉體皆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還是苦,所在皆苦,無所不苦。 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所燒,我皆濟拔」。就像失火的房子一樣,眾生一想,啊,是這樣。 因為佛已經經歷過了,有親身體驗,實踐證明,是個苦果,不應當貪著,安住,應當求思出離,這是認識。 有的人還不認識,說這世間、人生不是很好嗎?很樂嗎?你問他人生苦不苦啊?他說:也有苦也有樂。 因為他不明白佛法,認為是幸福安樂,因為他有錢了,妄境現前了,唆發妄情,貪瞋痴性,高興一時,失掉了還是苦,壞苦。

當你真明白了因果,自然就不會抱怨了! 聖嚴法師

當你真明白了因果,自然就不會抱怨了! 聖嚴法師   生活中,誰都有過抱怨的時候,無論是自怨自憐,還是抱怨他人,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都被稱之為惡語,是嗔心所致。 很多人不知道,愛抱怨的人,是在消耗自身的福報。 如何消除抱怨心理? 越抱怨的人,內心會越來越陰暗,會壞事不斷,與好事無緣,也就是常說的運氣不好。 有些人遭遇事業或生活不順就會抱怨同事、家庭,甚至是國家、社會,唯獨不抱怨自己。 那如何消除抱怨呢? 我們要多說感恩的話,要學會隨喜,用隨喜的心去取代嗔心、嫉妒心。 有人說:道理我也懂,但就是看不慣這人。他沒我努力,各方面也不如我,憑什麼擁有這些不該得到的東西? 每個性格的背後都有因果,每個缺點的背後都是苦難。我們沒有慈悲心,面對別人的苦難,我們沒有產生悲心,都是嗔心。 例如:在一個公司,大家在一起,某個人可能能力方面差一點,毛病多一點,我們就不願意包容他,還排斥他、討厭他,這難道不是嗔心所致嗎? 你可能不知道,或許他家庭很貧困,可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夠,本來就活得夠苦了,何必再去傷害他? 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更應該給予他更多的愛和關懷呢? 一切都是因果 別人今天之所以能擁有的,都是他過去造的善業; 你沒有得到,是你過去沒有造這個業。 你今天得到了,也不用得意,那是你過去造的善業; 你想以後一直遇到善緣,那麼你現在還應該做更多的善業。 去嫉妒別人,未來肯定不會好;去隨喜別人,隨喜功德,那麼這份功德你也有,你也造了一份善業,你的未來也會更好。 佛門認為,隨喜別人,就是造善業,積累福報。 讓我們一起減少抱怨,多種善業吧! 轉載貼文

少許奉養父母就能得到大福報

少許奉養父母就能得到大福報 《雜寶藏經》裡有一個故事,在久遠世以前,古印度波羅奈國有一個長者家的孩子,名叫慈童女。雖然叫慈童女,但他是一個男孩。 長者去世得早,這個男孩就以賣柴為生來養活他的母親。慈童女一開始每天賺兩錢,隨後賺到四錢,接著每天又賺到八錢、十六錢,他把這些錢一一拿來奉養他的母親。 再後來,慈童女想入海去採寶。因為入海采寶非常危險,母親舍不得兒子,所以就拉著他不放。此時,慈童女心生不悅,為了掙脫母親,他用力撇開母親的手,不小心拉掉了母親的幾根頭髮,但他並不知道,於是隨著眾人入海采寶去了。 在采寶後返程的路上,慈童女遠遠看到四個女孩各自托著如意寶珠,把他迎進琉璃城,於是他就在那裡享受了四萬年的快樂。後來他生起了厭離心,便離開了。 途中,慈童女又看到了一座頗梨城,這時候有八個玉女手擎著如意珠來迎接他,於是他又在頗梨城中享受了八萬年的快樂。 隨後他再一次離去,接著又到達了白銀城,又有十六個玉女各自手擎如意珠來迎接他,他又在那兒享受了十六萬年的快樂。 隨後他離開了白銀城,又來到了金城,有三十二個玉女手擎如意珠來迎接他,他便在金城裡享受了三十二萬年的快樂。 慈童女先後走完了琉璃城、頗梨城、白銀城、金城,他又往前走,這時眼前出現了一座鐵城。他心裡納悶兒:怎麼會有鐵城出現呢?外面雖然是鐵,想來裡面一定極好吧!想著想著,他便走了進去。 進去之後看到一個人頭上戴著火輪,受著極大的苦。那個人一見到慈童女,立刻把火輪摘下來戴到了他的頭上(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來到地獄了)。 慈童女問地獄裡的獄卒:「我怎麼會戴此輪呢?我什麼時候可以脫掉此輪呢?」 獄卒回答說:「如果世間有人所得的罪報和福報與你相同,那個人就會代替你,你才能脫下這個鐵火輪。」 慈童女又問道:「我作了什麼福,又造了什麼罪,前後會感得這些果報呢?」 獄卒回答:「你曾經在閻浮提的時候,每天用二錢供養你的母親,因此感得琉璃城,四顆如意寶珠及四個玉女,在四萬歲中享受快樂。後來每天又用四個錢供養母親,便感得了頗梨城、八顆如意寶珠以及八個玉女,在八萬歲中享受快樂。接著每天又用八錢供養你的母親,於是感得白銀城,十六顆如意寶珠以及十六個玉女,在十六萬歲當中享受快樂。最後每天用十六錢供養你的母親,感得黃金城,三十二顆如意寶珠,以及三十二個玉女,在三十二萬歲中享受極大的快樂。但又因為你曾經扯斷你母親的頭髮,所以現在感得頭戴鐵火輪的果報。」 慈童女問道:「有沒有像我這樣受罪的人?」 獄卒回答他:「在地獄裡面,這樣的人是不可稱計的。」 意思是說,因為在父母身上犯過失而下地獄的人,是好多好多的。 慈童女聽了以後,一下子就生起悲憫心,於是暗自發願:讓他們的一切苦難都聚集到我的身上吧,我願意代他們受苦!他剛作此念,頭上那個熱鐵輪就落地了。 慈童女問獄卒:「你剛才說這個火輪是不會自行墮地的,現在為什麼會墮地了呢?」 聽了這話獄卒生起了嗔恨心,立即拿起鐵鏟打他的頭,這個時候慈童女命終,生到兜率天去了。 講完這個故事,佛告諸比丘:「那個慈童女,就是我。」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到,少許奉養孝敬父母就會得到大福報,而在父母身邊造作微小的不善,未來也會受大苦報的。但如果真能發起菩提心,就在我們發起一念菩提心的當下,一切的罪業都可以消滅。 因此,我們應當問問自己:生活中有沒有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有沒有頂撞過父母?如果認識到自己有過失,就應該好好地來懺悔! 《淨行品》中說:「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我們承事奉養父母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善巧承事,供養於佛,愛護長養一切眾生的善根。 信佛,對佛也得孝,如果不孝能聽佛的話嗎?無始劫來,我們都在直接間接地接受著一切眾生的恩惠,難道不應當以慈心護養他們嗎? 佛在說法時多次強調,想讓善神降臨到家中,那就孝養父母吧!如果能夠孝養父母,善神自然會到家中來的;想讓佛菩薩降臨家中,就從孝順父母開始吧!能夠孝養父母親,佛菩薩就會降臨到家中來。 可見,修學佛法是要以孝養父母為基礎的。 轉載貼文

什麼是正信與真信?對於淨土法門來說,你是屬於哪種?

什麼是正信與真信?對於淨土法門來說,你是屬於哪種? 文:理淨法師現如今佛教很興盛,原本冷清的寺院,現在常常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念佛誦經」已經從迂腐老人打發時間的消遣變成了年輕人也會追捧的「昇華心靈」的時尚。於是,「極樂世界」、「往生」這種詞也不那麼陌生了。然而,信仰不是用來打發時間,更不能僅僅滿足於標榜,否則,我們說那只是一種毫無價值的迷信。「迷信」這頂帽子扣下來,有的人可能會不服,難保不拍著胸口對佛祖起誓,認為自己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佛,相信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相信佛說的極樂世界真實不虛。其實,這種人只是真信,雖然少了「疑」,但仍有「惑」,所以,還不能說是完全脫離了迷信。的確,僅僅相信佛說有一個極樂世界,這是真信,不是正信。這種情況,就和相信天氣預報、相信醫院檢查結果一樣,人們僅僅把佛當作了專家,當作了權威,甚至當作了依靠。真和正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有正信才能說是脫離了迷信,而現在很多人把真信和正信混淆了。所謂正信,關鍵是正信因果,就是真正從修行的角度認識因果,真正從解決身心問題的立場認識因果。 為什麼說真信的人少疑而有惑呢?我們不妨提三個問題: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是怎麼形成的?我們怎麼做才能真正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極樂世界在哪裡」的問題,我們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自性淨土(當下就是);二、極樂淨土(彌陀淨土)。其實,稍微仔細想想,不難發現自性淨土和極樂淨土這兩種說法本來就是矛盾的。自性淨土和極樂淨土分開講,很容易講通,可為什麼佛要把「淨土」解釋為兩個矛盾的概念呢?想想我們解釋問題的時候,大多用遞進的方法,層層深入的去分析,再不就是列舉大問題所包含的小部分,什麼時候用過兩個相反的概念闡述一個問題?難道佛在故弄玄虛嗎?一方面,佛說「心淨而國土淨」,佛在我們心間,當下就是極樂;另一方面佛又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用現在的宇宙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簡直就能確切標定這個佛國的所在。其實,如果把這個矛盾的問題解決了,也就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了。 那麼,極樂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是怎麼形成的?《佛說阿彌陀經》里描寫的富麗堂皇:「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而《無量壽經》里佛解釋極樂世界的來源時,也明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感化而成的。既然是功德感化而成,就像做的夢一樣,是虛假的,是沒有的。那極樂世界到底有還是沒有?這又出現了矛盾,而理解了這個矛盾,才能真正理解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是怎麼形成的了。第三個問題:我們怎麼做才能真正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按照《佛說阿彌陀經》講的,十萬億佛土沒有辦法到,太遠了。借用現在天文學里「太陽系」的概念,假如一個佛土等於一個太陽系,十萬億個太陽系有多遠,目前的技術沒有辦法到達。可是很多經典里也說「若臨命終……曲伸臂傾到蓮池」,如《淨土十論》。「十萬億佛土」如何「曲伸臂傾」而到達,這又是矛盾,把這對矛盾解決了,就能知道究竟怎麼到極樂世界。這三個問題如果都解決了,那不管別人怎麼說,肯定否定,說真說假,你都不會動搖也不會疑惑。我們知道,《佛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都是佛說的,換句話說,這些矛盾都是佛說的,沒有人解釋得清楚,要靠自己的領悟和理解。這就必須廣學博聞,對這兩種教理——彌陀淨土和自性淨土都要理解透,同時也要融會貫通變成一個。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進」,思想上貫通的時候,就是實修真正上路的時候。可以說:當你真正瞭解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當你真正瞭解什麼是極樂世界並把這些矛盾融會貫通了也就到了極樂世界,這兩個是不二的,你沒有到之前永遠也無法說清楚,那是一個境界,不是說出來的。所以,打著佛教的旗號追名逐利的那些人顯然不叫正信,但是,不能正視上述三個問題,無法給出一個圓滿的合乎教理的解釋,僅僅用認可權威的慣性思維來肯定有一個極樂世界,並且用「不相信極樂世界就不是一個佛教徒」的理念催眠自己的人,也不能叫「正信」。後者雖然是真信(真心誠意的相信),但這種信更多的是情感的寄託,而非智慧的覺悟,這種信是不堅實的,更是缺乏力量經不起境界考驗的。佛者,覺也,要成佛證果的人必然要區分真信和正信。因為「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中,正信才是精進不退轉的基石。上面這三個問題實際都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問題。試想一個老師如果常常解理淨法師答不了同學的問題,能算好老師嗎?一個導遊如果對所到之處的景色特點含混不清,能算好的導遊嗎?同樣,如果一個佛教徒,對佛法的基本問題都無法領會,無法融會貫通,能說是正信嗎? 前面說了,正信的關鍵在於正信因果。因此,每一個合格的佛教徒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正確認識因果的道理。怎樣算建立了正確的認識呢?至少要將三世因果、極樂世界、地獄、解脫等等佛教里的名相一一用理論解釋通達,才是建立了正確認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堅持學習佛教教理。教理理解透徹了,自然而然就建立了正信,有了正信以後修行就會如虎添翼。常常聽人抱怨修行為什麼慢了呢?這和正信有關,因為沒有正信,在修行的路上就可能走很多彎路,總是在繞來繞去兜圈子。如果把教理融會貫通了,建立了正信,找到了那條正確的道路,就不會再繞圈子了,修行也就很快上路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世間法中,我們面對一個陌生事物的時候,首先就是建立對它的基本認識,從前是借助書本現在更多的是借助網絡,總要在對它產生了一定的瞭解之後,我們才會操作。其實,世間法中,我們操作的多是物質,錯了不妨從來,可佛法是人生哲學,我們面對的是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生命,卻為何看都不看,就匆匆為之了呢?不學而修是否太過草率,這是擺在每一個佛教徒面前的問題。

芋粿巧

芋粿巧 材料(12份):香菇6朵、芋頭375克(去皮切丁)、米150克、水300克、糯米粉300克 調味料:油3湯匙、醬油1又1/2湯匙、糖1湯匙、鹽1/2湯匙、胡椒粉1/4湯匙、五香粉1/4湯匙 做法: 1、餡料:鍋內放油香菇絲,先入爆香,再入調味料及芋頭炒拌勻備用。 2、米洗凈泡水4小時濾干,加入水,放入果汁機打成米漿, 倒出不鏽鋼盆內,...

【放下身心佛現前】

【放下身心佛現前】我們現在差的就是生死心不切,對這個世間依賴心很重,而且還有名聞利養沒放下,身體健康也沒放下。對這個身體過分的重視,這個對於修淨土求往生是大障礙。 真正求往生,對身體並不重視,但是也不會糟蹋。正常的活動就夠了,每天早晨能夠早起,拜一個小時佛,念一個小時的佛號,念的時候就繞著,繞佛,就是走路,走路是運動,有這兩個小時就足夠了。如果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是念佛,就是散步,年歲大的散步好,多運動。把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了,一心一意求往生。 為什麼放不下?佛經常說,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們還是把假的當作真的。極樂世界是真的,天天聽,天天講,但是並沒有把它當真,還把現實生活當真,問題出在這裡。 我們都沒有想想,死了以後怎麼辦?人生老病死誰也逃不了,不必忌諱。死了以後到哪去?如果再搞六道輪迴,六道的苦我們今天嘗到了,還希望過這苦日子嗎?如果不希望,那就認真念佛。生死心切,活一天老老實實念一天佛號,這就對了,這叫真正修淨土法門。(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298集) 案:對於昨天師父上人的示現,大眾反應不一,唯一相同的一件事,就是大家都認真念佛了。阿彌陀佛!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