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有人故意讓你發脾氣,那是魔來考驗】❁❁

❁❁【有人故意讓你發脾氣,那是魔來考驗】❁❁ 淨空法師: 「又若一切眾生以種種惡而加於我,心不瞋恚」,這個要學,這是很難忍的,但是一定要忍。一切眾生對我不善,以惡意、惡行加於我,一定要知道,這是我的業障。我接受了,這個業障才能消除,他們是我的善知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替我消業障,我一定要接受,不能有瞋恚心,有瞋恚心是我拒絕了他們的善意。 這個善意,我知道是善意,他對我是善意,他不知道,我知道。我因此而提升了境界、提升了德行,也提升了智慧,不生煩惱,不生怨恨。而且還感恩他,以我們修學的功德天天給他回向。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這不是壞事。 下面說,「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亦不喜,是名眾生忍」。對於一切眾生要能夠忍,他對我很好、對我恭敬、對我供養,前面我們說了,我們很感謝,不生貪戀。心亦不喜是不生貪戀,如果貪著這個境界,就墮落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這叫功夫得力,這叫真修行。 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認真學習的。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就這一條,我不能忍受,不能忍受就到三途去了。你願不願意到三途?聽說到三途又不願意,現在又不能忍受怎麼辦?一定要忍受。要知道,忍受這個事情從哪來的?是自己過去或者是今世之前所造不善業所引發的,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決定不可以。 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我們一生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每天歡歡喜喜、快樂無比,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個條件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於一切法清楚、明了,一點都不迷惑。於理上忍,那是很高度的智慧,看破了;於事上忍,確實要承認自己有業障,真正修懺悔,慚愧,積植自己的德行,好事,積功累德無過於此。現在雖然是很苦,後福無窮,為什麼?你做了太大的好事了,後福無窮。 一發脾氣就完了,功德全完了,決定不能發脾氣。有人來引導你,故意讓你發脾氣,你要曉得那是魔來考驗,看我功夫夠不夠?魔不能破壞我的功德,只有自己可以破壞,他一引誘,我的脾氣就發了,你看我多聽他的話。你好不容易修積那些功德,魔在那裡搧風:趕快發脾氣、趕快發脾氣,把它燒得乾乾淨淨。 不能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所以都是好事,沒有壞事,都是好人,沒有惡人,這是佛菩薩心目當中所看到的境界。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看你是用的什麼心,你用的是佛心,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 第一六五集 )*

大寶法王:不要太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

大寶法王:不要太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 如果你具足功德而被別人讚揚,這沒有什麼可歡喜的,因為這功德你本來就具足了,你還歡喜什麼? 如果你不具足功德,就算別人再怎麼地讚揚你,又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畢竟你不具任何的功德,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 又或者,即使今天別人讚揚你,到了明後天該你講法時,你什麼都不會講,那樣豈不是下不了台? 又如,我們被別人嘲諷時,會不歡喜,如果你沒有任何可以被嘲諷的過失的話,就算別人嘲諷了你,你也不會具足這些過失。 如果,別人讚揚你,你就歡喜,別人嘲諷你,你又傷心,這只能證明你的心胸太狹窄了。無論如何,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你,讚頌你具足功德或是譏嘲過失,也不要太過在意。

【鬧情緒就像鬧鬼】

【鬧情緒就像鬧鬼】 聖嚴法師: 情緒其實是一種不成系統的雜念或習性,是累積在我們心裡面拉拉雜雜、骯骯髒髒、鬼鬼祟祟的念頭。 如果情緒一直悶在心裡出不來,就會在身體裡胡亂打轉,像鬧鬼一樣,這樣的暗鬼是很可怕的。 不過,透過禪法來調整情緒,就可以幫我們祛除心中的暗鬼。 因為禪修的過程,就像一次內心的大反省、大檢討,經過理性的分析,找出內心一些重大的問題,生起慚愧心。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你的內心會漸漸比較清明、沈穩,因而更瞭解自己,使自己的情緒穩定。

因果故事 | 一個超級厲害的故事,很多人看了瞬間開悟!

因果故事 | 一個超級厲害的故事,很多人看了瞬間開悟!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工作,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就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 我想到了我妹夫的故事。他是美國人,從小就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做水手,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條件尚可,但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16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 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是在自己的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

彌陀聖誕的由來

彌陀聖誕的由來 永明延壽大師(公元九○四——九七五),唐末五代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一生著述等甚,尤其是其佛學巨著《宗鏡錄》乃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有影響的典籍之一。 大師生於五代十國――正當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一個亂世,佛法在那個時期經過唐武宗“會昌法難”的滅佛運動之後,呈現衰微的現象,已經見不到盛唐時期的八宗共榮的興盛景象,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的時代興出於世。 大師在當時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奉他為國師。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養。 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上座的位子誰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 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就是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

農歷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日

農歷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日 2020年4月26日,農歷四月初四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日。文殊菩薩是大乘菩薩之首,和普賢菩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又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手中的所持物,右為智慧焰劍,左為蓮華上之般若經典。象徵文殊知慧出如利劍,可摧毀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經卷。修習文殊法,能開發俱生智,堅固記憶,令得聰明,了知諸法真實義,消除語業,破愚痴,得諸佛菩薩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的菩薩,他的智慧第一直接表現在對淨土法門的深信,行門當中就叫「一行三昧」。《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中,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文殊菩薩十大願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狂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若有眾生常殺生命,賣肉取財。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捨離。對報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若有眾生,廣造諸惡,墮於地獄,無有出期,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回六趣,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變化,當以救之,令得出離,願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文殊菩薩以念佛法門而得益 「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文殊菩薩過去是怎樣因為念佛而得到一切種智的呢?這在《觀佛三昧海經》中有介紹: 「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已,文殊菩薩復告大眾言,過去寶威德如來時,有長者子,名曰戒護。在母胎時,受三歸依。年至八歲,父母請佛,於家供養。童子見佛,安行徐步,足下生華,有大光明。見已歡喜,為佛作禮。禮已諦觀,目不暫捨。一見佛已,即能除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之罪。從是已後,恆得值遇百億那由他恆河沙佛。…從是已後,即得百萬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旋陀羅尼。既得此已,諸佛現前,說無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嚴三昧。時彼童子受三歸依,一禮佛故,諦觀佛相,心無疲厭。由此因緣,值無數佛。何況繫念,具足思惟,觀佛色身。時彼童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 文殊菩薩告訴大眾,過去寶威德如來的時候,有長者子名叫戒護,也就是文殊菩薩宿世的名字。這位長者子從小信佛,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皈依,到了八歲的時候,父母請佛來家裡供養。可見這位長者有大福報,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這位文殊菩薩的前身戒護童子,見到佛「安行徐步」,足底下生出蓮花,有大光明,所以就非常歡喜,頂禮佛陀,之後眼睛就一直盯著佛看,一直觀佛,眼睛沒有片刻離開。 「一見佛已,即能除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之罪。」見佛的功德是這樣的不可思議。從此以後,因為最初見到寶威德如來,種下了見佛的因,接著後面戒護童子就不斷「值遇百億那由他恆河沙佛」。「……從是已後,即得百萬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旋陀羅尼。既得此已,諸佛現前,說無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嚴三昧。」得到了首楞嚴三昧。 「時彼童子受三歸依,一禮佛故,諦觀佛相,心無疲厭。由此因緣,值無數佛。何況繫念,具足思惟,觀佛色身。」這位戒護童子最初就是因為「諦觀佛相,心無疲厭」的因緣,因此後面可以值遇無數諸佛。一個八歲的童子,一直不停地、目不暫捨地諦觀佛相,產生信心、歡喜心,這樣後面就能值遇無數佛,更何況繫念,具足思維,觀想佛的色身呢? 「時彼童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這位戒護童子是誰呢?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 這樣我們根據《觀佛三昧海經》就知道,當初文殊菩薩也是因為念佛法門而得益的。 轉載貼文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