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 : 懺雲法師 “ 請佛住世”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 : 懺雲法師 “ 請佛住世” (廣公上人事跡初編) 眾生有病,法師亦病 大概是民國六十七年,聽說老和尚法體違和,有意撒手西歸,寺裡大眾非常難過,特地請名醫上山為老和尚把脈,老和尚不願勞師動眾,經過寺眾一再懇求,勉强答應讓醫生診斷。醫生畢恭畢敬地把脈後,臉上表情奇特,把了一次又一次,只見其仔細在那兒,似乎在細聽,又似在沉思;最後他說,老和尚脈搏與常人迥然不同,可是卻查不出什麼病。老和尚笑著 ,指著在地下胡跪的徒眾,向醫生說 : “ 他們都有病,順便給他們看看 !” 大家表情訝異地看著老和尚,然後排遣那份凝重的憂心笑了出來。這似乎應了淨名經中,維摩居士所言 : “ 眾生有病,我亦有病 !” 據寺裡法師說...

宣化上人開示:修福和折福

宣化上人開示:修福和折福 怎麼叫修福的法?你處處要吃虧,不佔便宜;就是要利人,而不要利益自己。總要去幫助人,不要叫人幫助自己;你幫助人,幫助得時間久了,你自然就有福了。你看有的人,一點福報都沒有,如果有兩毛錢在他手裡,他不是生病,再不就出其他的禍患,這就是沒有福。為什麼沒有福呢?就因為不修福。 修福,不單是說幫助人是修福的地方,乃至於不妨礙人,不令其他人對自己不滿意。這在事上,在一切事的時候,令其他人都沒有不滿意的地方,要幫助人;在理上,就是在心裡面,也要不妨礙其他的人。你妨礙其他的人,你就會折福。「折」就是佈施,就是把你的福都捨出去了。說福捨出去,那也等於佈施。不錯,等於佈施;可是你捨出去你的福,對方也沒有接受到你佈施的福,這是兩無益處。 舉一個例子來講,好像我們出入,關這個門。這人人都是用功的人,在這兒或者參禪打坐,或者學習經典,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出去,把這個門用力一甩,這個門「呯──」一響,令打坐的,心裡往起一蹦,想入定即刻也入不了了,被你這一聲響,把他就給震得出定了。那個學佛法的人,或者翻譯經典的,學得注目凝神;你這麼一甩門,門這麼樣一響,你把翻譯經典這個人的精神,也都給打散了。這個地方就是折福! 這是舉出一種,其餘的,凡是你對人有妨礙的,令人不滿意的,這都叫折福。 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講,好像你們都皈依三寶,拜我這麼一個愚痴的人做師父。怎麼說我這個人是愚痴呢?因為常常會生煩惱;一生煩惱,這就是愚痴的表現。怎麼會生煩惱呢?就因為或者你們某一個人不聽教。皈依的時候,你說依教奉行;皈依之後,你就是違教而不行──違背我所教的,而不遵從這個教化。你這拜師父做什麼?這我不是和你們開玩笑的,不是說和你們這兒來玩一玩哪!你想要學佛法,必須要認真去學習佛法,不是馬馬虎虎地,就可以學到佛法了。你看中國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受了千魔萬考,受了多少辛苦,才得到佛法!我們現在這很容易的,就有經聽,就可以學佛法,和大家共同研究佛法;若再不認真去學習,那真可以說是沒有德行、前生沒有善根。因為你不認真學習,令我這一個愚痴的師父,也就有了煩惱了。

印光大師:誡心外求法

印光大師:誡心外求法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如果心中生起雜念,立即攝心虔誠念佛,雜念就消滅了。千萬不可以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種種緣法,得到名譽,想興建寺廟。如果有這些念頭,久了必定導致著魔。如果不對你說破,恐怕你認為這是好念頭,妄想天天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然是令心清淨,妄念伏住,也不可以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這也是著魔之根。凡是有來請問的人,都勸他念佛求生西方。又必須遇到父親講慈愛。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復明心師書)參考譯文: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如果心中生起雜念,立即攝心虔誠念佛,雜念就消滅了。千萬不可以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種種緣法,得到名譽,想興建寺廟。如果有這些念頭,久了必定導致著魔。如果不對你說破,恐怕你認為這是好念頭,妄想天天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然是令心清淨,妄念伏住,也不可以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這也是著魔之根。凡是有來請問的人,都勸他念佛求生西方。又必須遇到父親講慈愛。(就是教導兒子依照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來行持,這名為慈。如果溺愛小孩,不好好教導他,這是教令他學壞,這名為害,不名為慈。這件事,世間人一百個,有九十九不認得,所以成為這個互相殘殺的世道。如果人人都教導兒子要修養道德,那麼世道太平,沒有壞人。壞人都是他父母養成的,可惜沒人提倡,知道的人也太少,可不是哀痛嗎?)  ——如誠法師譯 所言以文字書畫音樂,接引初機,入佛法海,乃菩薩大願。然須自審有不隨境緣所轉之定力,則於己於人,均有大益。否則一味向外事上用心,恐於了生死一著子,弄得難以成就也。學佛之人,必須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為真佛弟子。淨土五經,須於前後兩序注意。自知淨土法門之廣大微妙,庶不被他宗知識所搖惑。(三編·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一)參考譯文:你說要用文字、書畫、音樂,接引初學人,入於佛法大海,這是菩薩大願。然而必須自己審察,有不隨境緣所轉的定力,那麼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有大利益。否則,一味向外事上用心,恐怕對於了生死這件事,弄得難以成就啊!學佛的人,必須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才稱得上真正的佛弟子。讀《淨土五經》的時候,應當注意看印光大師作的前後兩篇序言,這樣就能知道淨土法門的廣大微妙,不至於被其他宗派的知識動搖迷惑。  八字一事,何可代造。有求造者,當以因果宿緣開導。如其不聽,只可推脫。斷不可看情面而誤人一生也。(三編·復卓智立居士書三)參考譯文:人的八字,怎麼能代人預先造八字呢?如果有人求造八字,應當用因果和宿緣來開導,如果他們不聽,那就只能推脫,千萬不可以看情面而誤人一生啊。  光素無學問,兼盲於目,故於古今名人著述,皆未寓目。摩詰之碑未見其文,其上下文意語脈,皆不得而知。若不奉答,恐閣下致怪,今且按我盲人本分作摸象之說,以塞其責,是則未必全是,非亦未必全非,祈明眼者裁度而去取之,則幸甚。參考譯文:印光大師說自己素來沒有學問,加上眼睛好像盲人一樣,所以對於古今的名人著述,都沒有看過。摩詰之碑我沒見過,上下文的文意語脈都不知道,如果不奉答,又恐怕閣下會怪罪,現在按我這個盲人的本分,權且做一番盲人摸象的探討,以塞其責。對也未必全對,錯也未必全錯,請明眼人裁度取捨,那就幸甚。 佛鼓枻海師者,殆指經中每言人入海採寶之謂。不知菩提之行者,殆指禪宗,即眾生煩惑示諸智體之謂也。意謂入海採寶者,不識本有家珍,至尊至貴,而能出生無量眾寶,向外馳求,何異懷寶迷邦,騎牛覓牛。須知貪瞋痴之實性,即是佛性。若能徹悟此之佛性,則覓貪瞋痴了不可得,當體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無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參考譯文:鼓枻海師,大概是指佛經中經常說有人鼓枻揚帆,入海尋寶;不知菩提之行,大概是指禪宗,即眾生煩惑,開示諸佛智體。意思就是說,那些入海尋寶的人,不認識自己的本有家珍其實是至為尊貴的,能夠勝出無量眾寶,現在卻向外馳求,就好像衣服里暗藏了寶珠,卻在異國他鄉流落街頭,就好比騎著牛,卻到處尋找牛。要知道,貪嗔痴的實性,其實就是佛性。如果能夠徹悟這個佛性,那麼再去找貪嗔痴,就是了不可得,當體就是真戒、真定、真慧,並且也沒有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六祖所說大意如是。以此二句,為反顯勝妙之文,此光之拍盲瞎摸也,不知閣下以為何如。又禪宗貴在參,不貴在講。壇經雖有義路,若不開宗眼,不是輓宗作教,即是以迷為悟。故裴公美雲,得其旨則疾成佛道,失其旨則速入泥犁。光教亦不通,何況乎宗。但二宗門庭,頗知入路。惜無足,又兼無目,故不能一涉藩籬耳。此經亦能利人,亦能誤人。若能於法法頭頭,揭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又復不背教義,即謂六祖出世,亦非過譽。否則既不能令人見性,又或致因宗背教,則宗教兩益皆失,應公美次句之義,固不如還他本來面目為嘉耳。閣下利人之心甚切,光防誤人之心亦甚切,故不得不預白,而以盡知己之區區愚忱而已。(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九)參考譯文:這篇是印光大師對於《六祖壇經》的開示,非常重要。很多知識分子把《壇經》作為必讀推薦書目,對於普通人來說,也算是種個善根,我們不必去管。但是對於學佛多年的人來說,如果不明白印光大師的這番開示,那就只好因果自負了。印光大師說:禪宗貴在參究,不貴講說。《壇經》雖然也有義路,但是如果你沒有開宗眼,那麼你依文解義,要不就是輓宗作教,要不就是以迷為悟。所以唐朝的宰相裴休評價《壇經》說:其旨則疾成佛道,失其旨則速入泥犁。印光大師說自己對於教門也不通,更何況宗門呢?但是宗門教下這兩宗的門庭,頗知一點入門的路徑。可惜自己沒有腳,又沒有眼,所以沒辦法去涉足。印光大師說自己沒能力涉足宗門教下,你有沒有能力呢?自己看著辦。末學沒有能力,所以老老實實修淨土法門,絕不東想西想。《壇經》能夠利益世人,也能誤導世人。如果有人能夠於法法頭頭,揭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要旨,同時又完全不違背教門法義,那麼把這種人稱之為六祖出世,也不算過譽啊。如果做不到這樣,既不能讓人明心見性,又可能會導致因為參究禪宗卻不知不覺背離了教義,那麼宗教這兩方面的利益都失掉了,那就應了裴休的第二句:失其旨則速入泥犁。泥犁就是地獄。那就不如還他本來面目為好啊。閣下利人之心甚為迫切,印光大師說自己防止誤導他人的心也很急切,所以不得不預先說起,以此盡自己作為知己的區區愚忱而已。禪宗的語句,須另具隻眼才能明白,如果不能善會其意,那就未免會依文解義,做三世佛怨啊。如果違背教義,那就變成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對於容易的人來說,就易如反掌,對於難的人來說,那就難如登天啊,如果不是宗教兩門都已經通達無礙,不是已經雙眼圓明之人,那就不宜輕易從事註解《壇經》啊。

地藏古佛慈語

地藏古佛慈語: 口不食眾生肉,何來無明疾病纒繞身。口不喜眾生肉,長養慈悲仁德心。 口不貪眾生肉,清心寡欲好修行。口不言是非黑白,何畏懼毀譽臨臨身邊。 口不言淫語,邪語,妄語,綺語,惡語,不畏懼口業因果尋。 言語謹慎,須防誤人修道命。 尤其是最後一項“應防誤人修道命中”誤人修道慧命所造成的接近到的報應即是自身修築道路途崎嶇坎坷,不順遂之事增多,因為自己斷人修道命中,他人之因果業債,沾光緣人心裡會不服氣,轉而乾擾自身,也要斷本身修道命中,所以各位賢士當要謹慎小心言語之可怕。

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每個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風順,比如錢財不缺、家庭和睦、健康長壽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能事事如意。很多人都相信命運的存在,人們也常說我運氣好不好、某人很有福氣等等。那麼人生中的福運究竟從何而來?人的命運又能不能改變呢?   老人們愛講“積德損德”,這話非常對,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無德不得,失德散盡。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講的是一個香港億萬富豪的生平。說他沒去香港之前,十幾歲時在鄉間做了好幾年的乞丐。也許這段經歷使他成為了一個很有善心、同情心的人。他說:做人千萬不要落井下石,當社會上、自己周圍的人遭到不幸或不公時,要抱著善心、同情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就算無能為力也要說幾句安慰的話,不能笑話,更不能用惡毒的話傷害人家。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帶來惡運。   就因為有此善心,所以他才能從打苦工、開小店鋪,一直做到了地產大亨,活了九十多歲,幾個子女也很孝順、很善良。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青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鄉親。

【業障是躲在色身上】

【業障是躲在色身上】 ●色身的健康程度能看出業障輕重人的業障,其實是可見的。比如說人的色身健康與否,就可以看出業障程度。雖然禪宗講不執著色身,但修行一定會改變色身。業障小的人,色身比較輕鬆,比較輕盈。像虛雲和尚,到了一百多歲了,到哪裡建道場都是走著去的,一雙腳走遍天下。 ●修行即是轉變業障身成為佛的福德智慧身《證道歌》講到:「幻化色身即法身。」你想想看,我們人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佛是圓滿的、神通無礙、智慧辯才慈悲無礙,而我們卻是有障礙呢?因為業障緣故,我們這個色身,就是業障身,福德小、漏劣,所以說法身的功德無法顯現出來;而修行就是要轉變這個業障身,成為佛的福德智慧身。 人的福報跟上了,色身就會健康,智慧也會開發。而且相貌會慢慢趨向佛和佛一樣圓滿。 當人有業障時,連走路都會感覺沉重,以前去朝拜普陀山,回來後夢見自己上廁所排便,知道是業障有一些清淨;果然醒來後,走路跑步全身都很輕鬆,不會像以前笨重了。尤其是拜佛時,特有感觸,越拜越輕鬆,其實是業障比較小了;有的業障較重的,幹活很有力氣,可是拜佛就沒有力氣了,甚至念經時跪也跪跪不住,此也說明業障是可以看得見的。 ●人的色身存有六道、十法界的屬性藥師法門講,色身是小天地,宇宙是大天地;既然是大天地,宇宙間存在著六道,那人體內一樣存在著六道的。人體內有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些都有的。人因為有六道的屬性,死後才會歸於六道,甚至不僅有六道屬性,而且還有十法界的屬性,所以人也可以成佛、成菩薩、成羅漢。

佛學文章

素食

【素味食堂】麵腸炒酸菜

【素味食堂】白菜獅子頭

【素味食堂】何首烏湯

【素味食堂】麵輪滷筍乾

【素味食堂】蘿蔔油豆腐湯

【素味食堂】麻醬小黃瓜絲

芝麻酱拌菠菜

🏮春節零嘴🏮#太妃核桃

五香烤麸(少油版)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